品格決勝負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品格決勝負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

品格決勝負
台大哲學系教授 林火旺
一、前言
(一)台灣開始重視道德了嗎?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
Michael Sandel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何那麼
暢銷?
(二)對個人而言,不只品格決定勝負;對國家而言,
我認為品格是台灣目前最有效的國防。2013年大陸
《新周刊》主編出版了一本書《台灣,最美的風景是
人》,所以爭取大陸人民支持台灣,絕對比有形的武
器有效,因此人的品質才是我們的希望。
(三)勝負是什麼?
1.短期的勝負不一定靠品格,投機取巧或好運氣,
都可能使人得到一時的成功;但長期的勝負,即使是
世俗的勝負,確實需要品格。
2.對於人生而言,什麼叫成功的人生?什麼叫失敗?
由財富和名位決定?如果這樣,也不是品格決勝負,
因為有些世俗的成功者,雖然有些良好品格特質,但
整體而言並不是有品德的人。
(四)良好品格就是一種成功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Ralph W. Emerson, 18031882)說:“嬴得智者的尊敬和兒童的喜愛;受到誠實
評論者的賞識和承擔得起虛偽朋友的背叛;欣賞美;
發現別人的優點;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一點,…知道因
為自己活著,使得至少有一個生命活得更快活。這就
已經成功了。”
(五)成功的人生就是幸福人生,幸福人生和道德
密切相關。
1.美國國父華盛頓說:“自然過程中存在著德行和
幸福之間的一個永恆結合,沒有一項真理比這個更確
定。”
2.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是幸福的必要
條件,而且是許多構成幸福條件中最穩定的。所以掌
握道德,就是掌握獲得幸福最穩定的要素。
1988年4月,霍華德‧金森24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
哲學系博士。
他畢業論文的課題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
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
問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登記,還有五個選項:A非常
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歷時兩個多
月,他最終收回了5200多張有效問卷。
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
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
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
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
司裡的小職員,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
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
幸福感呢?
透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
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
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
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
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
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
最幸福。
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
得幸福。
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透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
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他的導師看了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
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
如今,愛德華‧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
位知名終身教授。
2009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
畢業論文。
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
怎麼樣呢?
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121人 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
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回饋回
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
69份調查表。
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 (他們有
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
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 但是他
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 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
幸福。
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
職,選擇了“痛苦”。
另有2人 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
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
兩周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
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論文中,他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
論文結尾,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
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
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都紛紛驚呼:“霍華德‧金
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這篇文章,引 起了廣泛關注。
《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金森一臉愧疚:20多年前,
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
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
生。
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二、當前問題分析
(一)你/妳快樂嗎?
1.2007年元月,經建會委託一項有關台灣人民快樂
分數的調查,將近5成的民眾感到不快樂。如果以10分
為滿分,超過35%民眾給自己5分,更有5%的人給自己
0分,而認為自己生活非常快樂的,只有10%左右。
2.根據政府公佈的數據,2008年因為自殺而死亡的
人數是4128人,平均2小時7分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
在十大死亡原因中,自殺的排名是第九。更令人擔心
的是青少年自殺問題,在15-24歲年輕族群中,2006年
有237人自殺,2008年有201人,都是是這個年齡層死
亡原因第二高,僅次於意外事故死亡。
3.2011.6.15.的數據顯示,2010年自殺從十大死亡的
第9名降為11名,自1997年起,第一次列在十大之外,
但2011年自殺死亡人數為3889人。而15-24歲自殺死亡
仍然是死因的第二高,有176人自殺身亡。
(二)這是經濟表現不佳造成的嗎?
1.2006年7月英國來斯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的研
究指出,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是丹麥、瑞士、奧地利、
冰島、巴哈馬,除了巴哈馬之外,全部都是歐洲國家,
台灣位居68,其它華人社會的排名是新加坡53名,香
港63名,中國大陸82名。
2.前10名有7個是屬於所謂的「西方民主國家」,
超級強權美國排名23,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喜馬拉雅
山下的小國不丹,排名第8。
3.根據《商業周刊》的報導,不丹追求的是快樂成
長力,而不是經濟成長率,不丹人民每年的平均所得
是1400美元,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但是有97%的表
示自己快樂。
4.不丹為何不再快樂?根據2012年5月19日聯合報
的報導,2011年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只有
41﹪的人稱得上快樂,不丹總理接受訪問時表示,這
是經濟富裕帶來物欲增加,使人民逐漸背離傳統價值
觀的結果。
5.台灣現在比過去快樂?
(1)台灣在1952年,每人的年平均所得是186美元,
1968年是283美元,1971年也只有410美元。不丹現階
段的國民所得水準,相當於1978年的台灣,那時候的
台灣每人年平均所得是1443美元。
(2)2008年台灣人民的年平均所得是15194美元,雖
然2009年降至14255美元(2011年是17758美元,2012
年是17738美元),但是仍然是不丹的10倍,是1950
至60年的四、五十倍。而現在的台灣人有比以前貧窮
的台灣人快樂嗎?
6.有錢人活得比較快樂?
(1)紐約許多聰明、能幹的高所得者,每年將年薪
的四分之一花在看心理分析師,他們其實沒有病,只
是活錯方向。
(2)美國從1950年代至今,GNP翻了好幾翻,但表
示自己快樂的永遠只有三分之一,可見經濟成長和幸
福感不成正比。一個國家的GNP不足以判斷該國國民
的幸福指數。
(三)功利主義價值觀是禍首
1.一切向“錢”看,所以人把自己和別人都變成工
具,人成為物而不是人。
(1)美國導演威爾斯(Orson Welles, 1915-1985)在1941
年拍攝一部電影叫《大國民》(Citizen Kane),裡面的主
角Kane,試圖像佔有物品一樣去佔有人,控制和擺佈
人,最後他擁有無數的財富,卻得不到人的關懷。台
灣的例子:李宗瑞和其女友們。
(2)把別人當成“物”,別人也以“物”回報,而
“物”不能給我們友誼、尊重和愛,只有“人”才能
給予真誠的欣賞、自發的關心,或是用心的陪伴。
(3)我們可以做一個像“物”的人,也可以做一個
像“人”的人。李宗瑞和其女友們,哪裡出了問題?
2.大學聯考排行榜成了金錢潛力排行榜
(1)考上好學校、得到酬勞高的工作,比較接近幸
福?那我們可以列出一張幸福排行榜。讀哲學的人就
很不幸福?
(2)建中學生、台大電機系的第一志願學生為何還
是有人自殺?羅大佑、侯文詠當醫生比較快樂嗎?
3.工作失去意義
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和逃避生活的無聊,所以工作本
身不再是有意義的人類活動。上班就想趕快下班,工
作成為賺錢的必要手段,本身不會帶來樂趣。生命中
的菁華時刻,並不是活得很起勁。
4.人性的執迷不悟: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名利不能保
證幸福,但是諷刺的是,大多數人每天追求的仍然是
名和利。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者萊亞德(Richard
Layard)認為,不停追求更多財富和地位的人,會表現出
病態上癮行為的症狀,追逐物質會造成永遠不滿足的
狀態,以致於不再有持續的快樂產生。我們擁有更多
的食物、更大的汽車、可以隨性搭飛機到馬爾地夫旅
遊,但是我們的心靈狀態卻不會隨著購買力增加而變
得更好。
三、基本概念
(一)一般通俗的說法:有意義的人生有兩個要素
1.找到自己 (Find your passion and go for it.)
2.關懷他人 (Get involved in something larger
than oneself.)
(二)品德是什麼?
1.品德就是良好的品格,品格是某種行為的普遍傾
向(disposition),譬如:一個人如果傾向於或習慣於說
謊,就是一個沒有誠信品格的人。
2.品格和行為的區別:一般我們所謂的“道德”,
通常是指行為的表現;而品格經由長期養成的行為習
慣,養成從事合乎道德行為的習慣或傾向,就是養成
良好的品格,譬如:上學不遲到、遵守交通規則;而
習慣於從事不合乎道德的行為,就是不好的品格,譬
如:亂丟垃圾。換句話說,品格就是比較固定的行為
模式,良好的品格就是道德內化。
3.講道德就是要求我們當聖人嗎?
(1)古代的觀念:品德是一體的,有一種品德就有
全部。
(2)當代的想法:品德是不一致的、片斷的;品德
的展現受到環境和運氣的影響,不同的人可能會重視
不同的生活面向,所以會重視不同的品德,因為人們
對於一生如何安排會有不同的看法。辛德勒的例子。
(3)品格決勝負?馬英九總統呢?比較馬總統和柯
林頓,當總統要有總統的品格,否則很難是成功的總
統,所以馬總統不當總統會比當總統成功。
四、為什麼要有道德?
(一)道德是什麼?
1.簡單定義:人與人間以合作的方式互動。
2.只要兩個人以上就會產生道德,而道德和法律一
樣,是對存在一個社會中的人之行為的一種規定和
限制,所以它是一種規範。
3.道德評價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感受。
4.“為什麼要有道德?”這個議題,傳統上最需要
說服的對象是那些理性、利己的人,而說服的理由
是:有道德對這些人也是有利的。
(二)為何用合作方式待人?用當代博奕理論(game
theory)中囚犯兩難(prisoner’s dilemma)說明
甲
認罪
乙
不認罪
認罪
(15,15)
(20,1)
不認罪
(1,20)
(3,3)
(三)處理囚犯兩難的策略:一報還一報(tit for tat)
1.社會理論學者Robert Axelrod設計一個重複的囚
犯兩難比賽,其中玩家必須重複決定是否合作,在每
一輪中,一位玩家和其對手將玩200次遊戲,每一個人
自己決定是否合作,然後其選擇將被揭示出來,而且
獲利也會被記錄下來,然後過程將再重複。
2. 結果嬴的程式稱為一報還一報,這是多倫多大學
Anatol Rapoport提出來的。在這個程式被大家知道它
嬴得第一輪比賽後,舉行第二輪的比賽,在這輪中有
62個程式提出來參加最佳策略的競爭,結果一報還一
報還是嬴家。
3.一報還一報出奇的簡單,它只包含兩個指令:第
一次動作,合作;每一個接下來的動作,做對手在前
一輪所做的。
4.這個策略顯示的道德意義:
(1)先以善意待人,但當別人不是以善意回報時,
立即採取“以牙還牙”的策略,這樣是最有利的。
(2)惡意的(自私的)策略破壞彼此成功的機會,
彼此對抗的結果是大家都不好。
(3)當別人表示反悔時,立即寬恕。
(四)接受道德規範真的比較有利嗎?
1.有道德的人比較有利,似乎違反我們一般的直覺,
一般認為有道德的人比較吃虧,而似乎當一個搭便車
者(free rider)是最有利。
2.有什麼理由不當搭便車者?搭便車的行為會鼓勵
更多人搭便車,結果會使社會趨近自然狀態。
3.道德存在的消極意義:道德就像買保險,道德意
識越強,社會越安全、人們越安心。
(五)道德的積極意義
1.活得有意義
(1)當代哲學家辛格(Peter Singer)認為, 有意義的生活
必須要有目標,而這個目標必須超出自己以外。紐約的
有錢人可以離開心理分析師的躺椅,只要他們為衣索匹
亞、孟加拉或紐約貧民窟的居民做點什麼,他們的人生
會不一樣。
(2)許多人因為活著沒有目標而自殺,關注到自己以
外的人或事,生命可以變得很有用。
*剛退休的洗衣婦Osceola McCarty,1995年她67歲時
一夕成名,因為南密西西比大學有人透露她的秘密:
這位老婦人將自己的終生積蓄約15萬美元,捐給這所
大學當獎學金。這是她靠洗燙衣服一輩子,由一分一
毫累積而成的。有人感到困惑,質疑她為何不把錢花
在自己身上,但是她的回答非常簡單:「我是花在我
自己身上。」哪一種“花在自己身上”比較有價值?
2.活得有尊嚴
(1)當代哲學家John Rawls(1921-2002)指出,人要活得
有尊嚴包含兩個元素,即自我價值感及對自己能力的信
心。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來自於肯定獨特的自我;自我價
值感是覺得自己的計劃有價值。
(2)一個計劃要有價值,不只是自己認為有價值,也
必須自己被他人欣賞和肯定。換句話說,自我肯定源自
別人的肯定,至少是有意義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肯定。
(3)能夠受到他人肯定的計劃,不可能只對行為者自
己有益,也一定對他人有益。
(4)康德的觀點:人和動物有何差別?
(5)人的價值不等於價格,是無價的,因此具有尊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義大利籍的化學家李
維(Primo Levi)因為猶太裔的身分,被送進納粹德國的
一個集中營,他從死裡逃生後,寫了一本傳記。書中
提到一個人叫羅倫左(Lorenzo),他說:“我相信我是
因為有羅倫左這種人才能活到今天”,羅倫左是誰?
為他作了什麼?羅倫左是集中營的一名工人,每天給
李維一片麵包。一片麵包可以喚醒人性的尊嚴和價值,
誰沒有能力給別人一片麵包?
3.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認為
道德是幸福的必要條件,而且是最穩定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
(1)它最不需要靠運氣;
(2)它和智商、學歷、財富、地位無關,完全掌握
在自己手中,所以有心就有力。
4.人脈怎麼經營?
(1)2013年6月8日戴勝益先生在中興大學畢業典
禮演講表示,月收入少於五萬不必存錢(6月15日在台
大畢業典禮演講改為三萬),應該花錢交朋友、建立
人脈。
(2)阿基師在6月16日表示,建立人脈不一定要花
錢,給人微笑、待人以誠(personality vs. character)也
可以建立人脈。
(3)良好品格、值得信賴是最佳的人脈。
五、結論
(一)如果你/妳現在六十歲,希望自己過什麼樣的
生活?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子女成器,這要靠什麼
達成?
(二)品格決勝負
1.成功的人生靠品德:你/妳要聰明一世,還是一
時?趙建銘、林益世聰明嗎?
2.希臘哲學家:道德是用人的整體和一生思考問題。
3.道德就是累積無形財富:替別人生命加分,也是
為自己的生命添加分量。只在乎自己的人,反而活得
不快樂。
(三)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BC)指出,
構成幸福的元素雖然難以捉摸,但是並不昂貴。珍惜
你現在所擁有的,已經足以構築幸福人生。
*伊比鳩魯開的幸福清單:
自然且必要的:朋友、自由、思想
自然卻不必要的:豪宅、盛宴、僕人
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名望、權力
(四)人生要自己負責
1・一位智者說過:“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過活,只要
想一下,你希望在死後別人怎麼說你。”
2・美國知名的歌手Joan Baez (1941- )說:“你無法選
擇如何死,什麼時候死,只能決定自己要如何活。”
3.希臘哲學家說:“品格決定命運”,所以一個人
的一生會是如何,絕大部分要自己負責。
4.為自己找到定位(自我價值觀)、將別人納入自
己的生命之中(人生價值體系),人生雖然短暫,卻
可以活得很精彩。
5.你想尋找幸福的密碼?它其實就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