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党代会精神解读 - 中国江苏苏州宿迁工业园区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省、市党代会精神解读 - 中国江苏苏州宿迁工业园区

推进更大突破 实现全面小康
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宿迁而不懈奋斗
——解读缪瑞林同志在宿迁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
二0一一年十一月
一、全面小康建设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面临的挑战
三、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工作部署
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政治保障
一、全面小康建设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1、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整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由392亿元增加到1064亿元,年均增长
14.1%,在全省总量占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三番,两年连跨百亿台阶,达到
205.8亿元,年均增长51.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3.8亿元
增加到89.6亿元,年均增长45.4%,在全省占比由1%提高到
2.2%,在全国地级市排名上升到70位左右。
完成进出口总额12.2亿美元,其中出口9.1亿美元,分
别是2005年的8倍和6.7倍。
2、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产业发展质态不断优化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下,全市产业结构比例发
生了重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26:42.4:31.6调整到
17.6:45:37.4,二、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了2.6个和5.8个百分
点,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比重分别达到42.2%和53.6%。
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
资17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5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
2471家、比2005年净增1840家,实现增加值282.66亿元、增速
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4家、是2005年
的3.6倍,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达到133家,“洋河股份”、“秀
强股份”、“双星新材”成功上市。
3、坚持以城乡统筹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基础支撑
2010年底,全市城市化率由31.5%提高到48.3%,比“十
五”末提高16.8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65平方
公里、人口突破60万。
着力突破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徐宿淮高速、宿邳
一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京杭运河泗阳、刘老涧
、皂河三座船闸相继建成通航,宿淮铁路、宿新高速加快建设
,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00公里、干线公路超过600公里、累
计新建改造农村道路3816公里。
4、坚持以执政为民为根本,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5年至2010年,各级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286.7亿元,占一般预算
支出的5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784
元和6975元,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率先在苏北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全覆盖,“五险”扩面合计新增20.3万人,新农合参合率、城镇居民医疗
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8.5%,城乡低收入家庭、农村五保老人等特殊社会群
体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13784
14000
12230
12000
10959
9468
10000
8176
8000 7212
6975
6057
5406
6000
4783
4228
3839
4000
2000
0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全面建设小康面临的挑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
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
较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
1、经济硬实力的快速提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在区域中的地位
经济总量均量都比较小。2010年,全市GDP
总量仅占全省的2.6%;财政总收入、一般
预算收入分别仅占全省的1.8%和2.2%;人
均GDP19487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2.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宏观经济政策及重大发展战略带来的直接
拉动效应不足
江苏发展从“三沿”
到“四沿”战略的实
施,宿迁在这些政策
中直接受益少,甚至
有被“边缘化”之虞
。
3、沿海省份“内陆”的特定地理区位的影响
宿迁地处苏、皖、鲁三省交界,区位优势不明显,因此经
济外向度不高。长期以来,宿迁一直把外向带动战略作为
发展的主战略,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
地区的产业转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旨在通过出口拉动
经济的增长。但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世界市场严重萎缩,
不再可靠(悲观评测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衰退要延续14年
,贯穿了“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使宿迁在没有
很高开放度的时候就已经享受不到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发
展成果,迫使在发展路径上重新选择。
主要表现在:
经济总量仍然较小、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新兴
产业规模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
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产业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提
升;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还不够强,统筹城乡发展
的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
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科技、人才、金融、土
地等要素制约需要更好地破解;
主要表现在:
民生保障的标准还比较低,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
压力仍然很大,社会管理还难以适应社会结构和
社会心态的深刻变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仍需作
出更大的努力;
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
一些薄弱环节,少数部门还存在官僚主义、形式
主义的现象,个别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仍时
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
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推进更大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的工作部署
•
•
•
•
•
•
•
1、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2、完成两大目标任务
3、把握三个形势判断
4、掌握四个基本办法
5、牢记五项基本要求
6、遵循六大发展战略
7、牢记“七”个突破点
1、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
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
、谋求更大突破为主题,以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为主线
,以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建设为动力,以保障
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
、创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六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促进
发展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着力增强区域综
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建成长三
角地区新兴工商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努力开创
宿迁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确定一个奋斗目标
• 通过五年努力,确保
到2015年建成全面小
康社会,使宿迁成为
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
兴工商城市、现代滨
水城市、生态宜居城
市和创新创业城市。
具体就是要实现“六个新”:
•
•
——综合实力跨上新
平台。到2015年,全市地
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
,人均GDP达到42000元
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年均增长14.8%;财政
总收入超过700亿元、一
般预算收入超过300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30%以上
;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占
比力争达到80%以上。
实现“六个新”:
• ——转型升级增创新优势
。到2015年,全市三次产
业结构调整为8:52:40;新
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
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20%,农业现代化综合指
数达到81.5分;研发经费
支出占GDP比重达1.5%以
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到15%;经济外向度提高
到12%以上。
•
实现“六个新”:
• ——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
。到2015年,全市城市化
水平达到55%以上,中心
城市和沭阳县城人口均达
到80万人以上,泗阳、泗
洪县城均达到50万人以上
;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功
能不断健全,辐射带动能
力明显增强;小城镇和农
民集中居住区布局更加合
理,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
步伐。
•
实现“六个新”:
• ——人民生活实现新提升
。到2015年,全市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2700元和12400元,为
实现“六年倍增”奠定坚
实基础;社会就业更加充
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
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学
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
居”的目标基本实现。
•
实现“六个新”:
•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到2015年,全市林木覆
盖率达到30%以上,城市
绿地率达到40%以上;单
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
显减少,环境污染得到有
效防治,成功创建成为国
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
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
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
市。
•
实现“六个新”:
• ——社会管理达到新水平
。到2015年,全市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全
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水
平普遍提高;“平安宿迁
”、“法治宿迁”建设再
上新水平,民主法制环境
更加良好,公平正义得到
切实保障,法治政府建设
阶段性工作目标基本实现
,社会治安满意度继续领
先苏北,和谐社会建设走
在全省前列。
2、完成两大目标任务
到2015年,完成“两大任务”:
一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要实现以上目标任务,还需坚持“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打好发展基础。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6400元,超过2009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4.8%;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00元和8250元。
第二步,实现全面小康。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
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0元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
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围绕劳有所得,千方百计促进创业就业,确保实现居民收入“
五年倍增”计划。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3700元,城乡收入比降到
1.82:1。
3、把握三个形势判断
•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
全球化深入发展,国
际金融危机影响并未
消除,新一轮产业革
命和科技革命孕育新
的调整和突破。
从国内环境及周边发展环境看:
•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机制活
力显著增强,积蓄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强大后劲。
长三角闹“缺人缺地缺电”荒,“三缺”反衬了苏北“三
有”的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长三
角地区政府的自觉行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
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对我市产生战略叠加效应;省
委、省政府作出加快苏北振兴、重点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
大突破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加大对宿迁的帮扶力度,这是
继组建地级市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
从市域环境看:
• 经过建市以来的发展,各
方面条件明显改善,产业
基础更为扎实,后发优势
愈发明显,全市上下人心
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思
富的意识更加强烈,“我
能、我行、我成功”的强
势心态更加坚定,团结一
心、共谋发展的氛围更加
浓厚,为“十二五”时期
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4、掌握四个基本办法
顺应更大突破的新要求,在加速经济增长、
扩张规模总量上下更大功夫
顺应宏观形势的新变化,在推进项目建设、
增加有效投入上下更大功夫
顺应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在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开放带动上下更大功夫
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在加快富民步伐、
改善民计民生上下更大功夫
5、牢记五项基本要求
必须把推动科学发展、谋求更大突破作为“十二五”
时期发展的主题。
必须把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作为“十二五”
时期发展的主线。
必须把“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创业富民
、科教优先、生态立市”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战
略。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根
本追求。
必须把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建设作
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强大动力。
6、遵循六大发展战略
•
•
•
•
•
•
产业强市、
城乡统筹、
外向带动、
创业富民、
科教优先、
生态立市。
7、推进“七化进程” ,实现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民生改善常态化、
社会管理科学化、
文化建设特色化、
改革创新制度化,
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政治保障
要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
要讲话精神为动力,大力实施党建工作创
新工程,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
实的举措,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为宿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锤炼引领发展的坚强党性
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环节,坚持把加强学
习作为提高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动力源泉,坚持把创先
争优作为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鲜明特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
“团结奋进、敢试敢闯、务实苦干、自立自强”的宿迁精神,始终保
持“我能我行我成功、创新创业创一流”的宿迁气质,全力以赴创科
学发展之先,群策群力争社会和谐之优,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
勇立潮头、争当表率。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驾驭发展的中坚力量
始终坚持任人唯贤,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抓住
作为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市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在干部平职调整、规范初始提名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推动干部人
事制度改革由实践成果向制度成果转化。综合运用公开选拔、公提公
选、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方式,加大专业技术干部、年轻干部和女
干部、党外干部选拔力度,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整体活力。继续加大干
部双跨交流、一线锻炼力度,完善从乡镇(街道)优秀领导干部中选
拔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办法,健全从基层选调优秀公务员到市、县
级党政机关工作制度,引导更多的优秀干部在经济发展主阵地、项目
推进最前沿、民生改善第一线锻打锤炼、成长成才。健全领导班子、
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正职管理、副职考核制度,探索中层干
部考核评议办法,研究制订乡镇党政正职重点管理意见,严格考核过
程控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推动发展的执政根基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扎实推进新
一轮“强基工程”。积极适应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经济结构、组织形式
、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突出抓好城镇社区、城乡结合部党
组织的有效覆盖,优化完善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合作组织等新
兴领域党组织设置方式,着力构建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工作格
局,不断提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渗透力。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发挥作用
的有效途径,着力推动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深入推进“千村
创先争优对标竞赛”活动,努力把村级党组织打造成发展富民、实事
惠民、稳定安民的“主心骨”。
4、加强优良作风建设,树立服务发展的先锋形象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念、群众
立场,带着深厚感情、带着政治责任、带
着敬畏之心做好群众工作,本着始终关注
“不满意”、解决“最急需”、追求“更
满意”,让群众不断看到新的变化、得到
更多的实惠原则,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提
高干部自身的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
跟踪督查,将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结合,
着力解决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等问题。以
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不骄不躁的优良作
风赢得人民的口碑。
5、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保障发展的清正环境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健
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保反腐倡廉建设
更加深入、更富成效。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廉政准
则》,带头落实廉政承诺,带头执行廉政纪律,争做正确行使权力的
表率、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履行“一岗双责”的表率,努力以清正
廉洁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如期建成
全面小康的任务已经明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发展实现更大
突破,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把宿迁建设
得更加富裕文明和谐而不懈奋斗!
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精神
二0一一年十一月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江
苏工作的新要求,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
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落实“六个注重
”,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
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
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
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工程
,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全面建成更高水平
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总的奋斗目标
• 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
标,全面建成体现党的十七大要求、惠及全省人
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
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使江苏的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
、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
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内涵
•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提升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水平的过
程,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全面
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 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 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显著提升。
重大战略举措
•
•
•
•
全力推动经济强省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更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加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力推动经济强省建设
•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
益相统一。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
•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增创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
势。
• 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提高发展
协调性。
•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与
活力。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进一步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
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
更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 坚定不移推进节能减排。
• 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
• 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文
化的凝聚力引领力。
• 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保障人民群
众基本文化权益。
•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江苏文化竞争力
。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激发文化发展活
力。
加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
•
•
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深化平安江苏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不断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内民主健康有序
发展。
•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建设。
•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