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適能初探 (Somatic Fitness)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身心適能初探 (Somatic Fitness)

身心適能初探
(Somatic Fitness)
林麗芬/聖約翰科技大學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系教授
2010/12/23
壹、前言

全人身心鍛鍊的「身心適能」
非軀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鍛鍊

身心學(Somatics)及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的基本理念

身心技法
一種尋求自我調整或治療身體之道
貳、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

Soma源自希臘文,意為完整活生生的有機體。
Soma四個面向-長、寬、高、時間,它是一個不
斷以自己的速度(時間),努力維持其穩定與
平衡的存在系統,因此,soma不只是一個東西
或物件,而是一個不斷發生的過程,這就是會
用soma這個字來描述,而不用body來闡述這個
有生命身體(活體)的原因(Hanna, 1977, 1983a﹐
1983b, 1986)。

Body是指一個靜止的、固定的狀態,而soma指
的卻是可變的、柔軟的,且一直處在隨著時間、
環境改變而調整的狀態。
貳、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

身心學是研究和體察(Soma)現象,重視soma
之內在經驗的體會與反省,Soma是由內在第一
人稱的角度所觀察到的身體,透過內觀自覺體
會到的活體-mind body,而非由外在第三人
稱觀察到的physical body(軀體)。
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重新再教育身體」及「開發身心覺察」
貳、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

身心適能根基於身心學理念的身體觀,應用在
身心教育的範疇中,參考身心動作教育的實施
手段,結合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理
論和方法,所發展之促進全人健康的健身運動
模式(劉美珠,2002)。

自各派身心技巧中,選取不同特色之身心探索
方法,以能達到身體適能的要求,做為設計課
程內容的主要方向,發展出提昇「身心平衡發
展」之適能課程的教材。
身心教育
體適能
Physical Education
提昇基本體能
各項運動
健身活動
休閒活動
……………
Yoga、Pilates、Yogalates、
Chi Kung、Body Balance、
Tai Chi exercise、Continuum、
Ball Rolling、Body Mapping、
Gyrotonic & Gyrokinesis、
Endless Waves、Body Flowing、
Nuro-muscular Integration
Action、Rosen Method、
………………………
Somatic Education
身體的覺察
情緒的覺察
社會化的覺察
環境的覺察
呼吸、動作、
手觸、聲音、
道具、意象、
…………………………
結構認知、功能體會
身體各部位的關連、身心關係
身心適能 (Somatic Fitness)
Body-Mind Fitness
軀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肌力
肌耐力
心肺功能
柔軟度
身體組成
覺察(awareness)
感覺、感受、體知、覺知
情緒控制
身體使用(結構與功能)
本能動作的開發
自我探索、動作意義
自信、創造力
「自我感知」與「有效率的身體使用」
(self-sensing & effortless action)
叁、身體使用的概念

身體結構認知(body mapping)

地心引力(pull of gravity)的影響

心理狀況對身體使用的影響
肆、身心技法

傾聽身體的方法
在西方身心統合的研究領域中,可歸納為五大類:
1.從結構的方法(structural approaches)
2.從功能的方法(functional approaches)
3.從西方動作藝術的方法(western movement arts)
4.從能量的方法(energetic approaches)
5.從情緒心理分析的方法(psycho-motorapproaches)。

從「功能角度」和「西方動作藝術角度」所發展的方
法,最適合應用在身心適能的教材安排。
肆、身心技法

在東方可列為身心統合的技法有︰
中國— 氣功 、太極運動、養生功法 ………
日本— 合氣道、劍道、禪坐 ………
印度— 瑜珈、靜坐、冥想、清潔法 ………
學者Seymour Kleinman曾提出的論點
「Where east meets west is in the body !」
(東方與西方的交匯處,就是人類的身體)。

伍、身心適能課程


學者Lewis(1992):未來鍛鍊身體的新趨勢,
應該著重在自我感知和最省力動作的提昇;不
僅要學會聰明地使用身體,更應瞭解到真正適
能的提昇是始於對自我動作的感知。
課程理念:
透過重新建構身體結構的認知及功能的體會,
瞭解身體的正確使用,開發覺察能力,藉探索
自然而本能的動作,提昇身心適能狀態。
伍、身心適能課程

課程目標:
1.明確地瞭解身體結構。
2.深刻地經驗與體會身體功能。
3.藉生動有趣的引導,勇於自我動作探索。
4.透過身體活動,增進體適能狀態。
5.做自己的主人,面對自己與身體,不在乎
別人的眼光,享受身體活動的樂趣。
伍、身心適能課程

課程內容設計
實施過程:操作、感受、感覺、思考、分享、反應
一、以某一特定身心技巧為主要內容
二、綜合不同的身心技巧,依其特色整合成為
一系列的活動內容。
配合各種不同教具與質感的輔助器材,讓身體有更多的表達方式。
伍、身心適能課程
教學內容參考範例:
一、認識與體會身體的結構與功能



呼吸的探索(breathing exploration)
—瞭解呼吸機轉、體會不同呼吸方法之
身體感受
身心平衡技巧(Body-Mind Centering)
—身體構圖(body mapping)-身體結構認知
和體察身體的能力
伍、身心適能課程
一、認識與體會身體的結構與功能




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
—身體姿勢與身體使用
芭特妮芙基礎動作練(Bartenieff’s Fundamental)
—身體關係之探索
動中覺醒(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
—動作功能的探索
冨蘭克林技法(Franklin Method)
—意象的使用與動作表現關係
伍、身心適能課程
二、 可增進適能之身心技巧

肌膜動作探索(fascial movement exploration)
—自然動作探索、伸展與放鬆

多面向動覺探索技法(Gyrokinesis)
—活絡脊椎、增加關節的空間、有氧運動

連綿不斷動作流技巧(Continuum)
—自由動作探索、螺旋式肌力訓練、有氧運動
伍、身心適能課程
二、可增進適能之身心技巧



身心平衡技巧(Body-Mind Centering)
—傾聽身體系統、開發覺察、自由動作探索
彼拉提斯技巧(Pilates)
—核心肌群訓練、有氧性運動
蘿絲靈性舞蹈(Endless Wave-Roth’s 5 Rhythm)
—情緒宣洩、自我瞭解、有氧性運動
伍、身心適能課程

課程模式:以50分鐘課程為例
1. 靜心與放鬆--各種呼吸練習
2. 柔和的伸展性活動
--肌膜動作探索、脊椎活動
3.主要活動
--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
4. 自然動作探索
5. 放鬆與休息
陸、身心技法原則

身體構圖
-是一個人在腦中對自己身體結構意像的呈現

開發身體的覺察能力
-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
陸、身心技法原則





齒輪原則
拮抗肌延長
甜甜圈原則
挖舀感覺
第五條線
柒、身體動作探索

芭特妮芙基本動作
1. 呼吸(Breath)
2.
3.
4.
5.
6.
脊椎/頭尾(Spinal,Head-Tail)
左半身及右半身(Homolateral,Body Halves)
上半身及下半身(Homologous,Body Upper-Lower)
身體對角線(Contralateral,Diagonal)
骨盤中心(Core,Navel)
柒、身體動作探索

呼吸探索
-呼吸是人體生存最好的基本運動型式
與最好的按摩
-三度空間呼吸法
-丹田呼吸法
-「呼」呼吸法
-潮汐呼吸法
柒、身體動作探索
鼻尖畫圓-頭部引發動作,身體自然跟隨。
 頭部轉動
-注意延伸拉長部位,不擠壓或折短頸部。
 圓背伸展-體會地心引力的牽引
 旋轉纏絲鬆關節
-創造如流體般的身體質地,解放肩膀、腰背。

柒、身體動作探索


軀幹轉動-脊椎同時在三度空間(額面、
橫斷面、矢狀面)延展活動
脊椎之舞-嘗試不同的方式探索,體會每
一節脊椎動的感覺,各關節間的空間。

肌膜之舞-扭轉、螺旋、曲、伸讓肌膜
慢慢地向不同方向延展開,嘗試每一寸
肌膜彼此牽引和傳動的感覺。
柒、身體動作探索

自我觸摸
-觸摸是和身體溝通及打開身體覺察的重
要方法
-以尊重疼惜自己的態度,觸摸身體的每
一肌膚,用心感受與體察每一個部位的
形狀、結構、柔軟、堅硬、粗造和細膩
的差異,以開發肌膚之敏銳度。
捌、結 論


身為身體教育者的你我,該重新思索人類自我
感知能力、動作的深層意義、身體使用的再教
育及身心適能的價值。而我們扮演的角色,應
該引導學生向他自己最好的老師-「身體」-
重新學習。
重新思考如何設計體育或健身課程,提供學生
一個安心的、放鬆的情境,來活動他自己、親
近他自己、更認識他自己!相信這應該會是未
來健身活動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
2009身心適能研習手冊,國立台東大學
心動學系劉美珠教授
心念如風,身體如沙;
如果你想知道風是如何的吹,
請觀察沙的形成。
BMC (美國Bonnie Bainbridge Cohen)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