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变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组合变形

第三章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第六节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本节内容:




组合变形的概念
拉伸与弯曲的组合
扭转与弯曲的组合
疲劳破坏简介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一.组合变形的概念
1.组合变形:
在外力的作用下,构件若同时产生两种或两
种以上基本变形的情况
在小变形和线弹性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叠加原
理研究组合变形问题
所谓叠加原理是指若干个力作用下总的变形等
于各个力单独作用下变形的总和(叠加)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组合变形
在复杂外载作用下,构件的变形会包含几种简单变形
P
R
P
M
z
x
P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y
组合变形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2、组合变形的研究方法 —— 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应用的基本步骤:
① 外力分析:将载荷进行分解,得到与原载荷等效的几组
载荷,使构件在每一组载荷的作用下,只产生一种基本
变形.
② 内力分析:分析每种载荷的内力,确定危险截面.
③ 应力分析:分别计算构件在每种基本变形情况下的危险
截面内的应力,将各基本变形情况下的应力叠加,确定最
危险点.
④ 强度计算:选择强度理论,对危险点进行强度校核.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二.弯曲与拉伸(压缩)的组合
杆件在外力作
用下同时产生
弯曲和拉伸
(压缩)变形
称为弯曲与拉
伸(压缩)的组合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偏心拉伸:弯曲与拉伸的组合变形
链环受力
立柱受力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拉伸与弯曲组合的应力分析
p x  p cos 
p y  p sin 
M  Py (l  x )
在Px作用下:   
Px
A
在Py作用下: 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 
M
Iz
y
根据叠加原理,可得 x 横截面上的总应力为
       
N
A

M
y
Iz
 T max 
N
A
Wz
 C max 
N
M max


A
抗弯截面模量
危险截面处的弯矩
M max
强度条件为
 T max 
N

A
Wz
Wz
 C max 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N
A
M max

M max
Wz
  T

  c 
例: 悬臂吊车,横梁由 25 a 号工字钢制成,l=4m,电葫芦重
Q1=4kN,起重量Q2=20kN, =30º , []=100MPa,试校核强度。
(1)外力计算
取横梁AB为研究对象,受力如
图b所示。
梁 上载荷为 P =Q1+Q2 = 24kN,
斜杆的拉力S 可分解为XB和YB
横梁在横向力P和YA、YB作用下产
生弯曲;同时在XA和XB作用下产
生轴向压缩。这是一个弯曲与压
缩组合的构件。
当载荷移动到梁的中点时,可近似地认为梁处于危险状态。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
M
 0,
YB  l  P 
P
YB 
得
X
A
B

YB
tg 30 
l
 0
2
 12 kN
2

12
 20 . 8 kN
0 . 577
Y A  12 kN
X
A
 20 . 8 kN
(2)内力和应力计算
由横梁的弯矩图可知在梁中点截面
上的弯矩最大
Pl
24000  4
M max 

4
 24000N  m
4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从型钢表上查 25a 号工字钢
A  48 . 5 cm
2
W z  402 cm
故
 max 
3
 48 . 5  10
4
 402  10
6
M
max
Wz

m
2
m
3
24000
402  10
6
 60  10 Pa  60MPa
6
横梁所受的轴向压力为
则危险截面上的压应力为
C  
S
A

XB
A

S  XB
 20800
  4 . 3  10 Pa
0 . 00485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6
梁中点横截面上,下边缘处总正应力分别为
M max
 C max  
S
A
Wz
 T max  
S
M max
A


  4 . 3  60   64 . 3 MPa
  4 . 3  60   55 . 7 MPa
Wz
(3)强度校核
 C max  64 . 3 MPa  

此悬臂吊车的横梁是安全的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三、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
圆轴的弯扭组合变形强度计算
方法步骤如下:
1)外力分析:外力向形心简化
并分解.
2)内力分析,并作出相应
的扭矩图和弯矩图,并据此
确定杆件危险截面
3)应力分析:建立强度条件。
3 
*
M
2
M
2
n
W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例3-35 如图3-102所示为汽车
上某传动轴,已知其传递功率为
P=7kW,转速为n=200r/min,齿轮
C上作用力F=2.375kN与切线成
20°(啮合角),带轮D上紧、松
边拉力FT1=2FT2,皮带轮直径D
=500mm,轴材料的许用应力
[σ]=80MPa,试按第三强度理论
设计轴径(轴和轮重不计)。
解 ① 分析计算轴上
所受外力,并将外力向
轴心简化,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②
分析轴上危险截面内力。
Mn= T =334N•m。
弯矩最大值为
Mmax=MB=804 N•m
③ 设计轴径。根据第三强度理
论的强度条件,得
σr3=
M
2
M
2
n
≤[σ]
W
计算轴径,可取d=48mm。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计算
80º P2 z
P1
x
A
150
B 200
C 100
D
y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80º P2 z
P1
建立图示杆件的强度条件
x
A
150
B 200
解:①外力向形心
C 100
D
y
P1
z
P2z
Mx
A
150
简化并分解
B 200
Mx
C
100
x
D
P2y
第三章
y
弯扭组合变形
MZ
(N m)
My (Nm)
xX
(Nm)
My (Nm)
Mz
x
X
②每个外力分量对应
的内力方程和内力图
M y ( x) ; M z ( x) ; M n ( x)
Mn
(Nm)
M
Mn (Nm)
xx
③叠加弯矩,并画图
M ( x ) M y ( x ) M z ( x )
2
M
(N m)
M (Nm)
Mmax
M
max
④确定危险面
xX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2
由第三强度理论
⑤建立强度条件

 3  1  3    4
2

M
2
max
2
4
2
 M
W
=
M
M
W
2
2
n
2
P
2
n
W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四.疲劳破坏简介
1.疲劳失效概述
规则的交变应力
不规则的交变应力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应力循环:
一点应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应力比: r 
S min
S max
S
平均应力:
Sa
Sm a x Sa
Sm in
对称循环
r=-1
脉冲循环
r=0
静应力
r=1
Sm
t
Sm 
S min  S max
2
应力幅值:
Sa 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S max  S min
2
2.疲劳失效的特征
• 名义应力低于静荷载强度
 破坏断口
• 构件破坏有一过程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微裂纹
断口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疲劳极限与应力-寿命曲线
实验装置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S-N曲线
Sma x
S-1
N
一般的应力——寿命曲线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对称循环下两种类型S-N曲线
平均应力对S-N曲线的影响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3.影响疲劳寿命的因数
1) 应力集中的影响——有效应力集中因数
• 理论应力集中因数
Kt 
Sn
S max
Sn
名义应力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有孔的情形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扭转切应力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考虑材料应力集中敏感性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
K
f
 1  q ( K t  1)
q: 缺口敏感系
数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2)零件尺寸的影响——尺寸因数
 
(
1

)d
1
( 1 ) d 光滑零件的疲劳极限

1
试样的疲劳极限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3) 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表面质量因数
 

1
 1  
(
1
)
 1
磨削加工(试样)
其他加工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有限寿命设计与无限寿命设计
基本概念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无限寿命设计方法概述
n  [n ]
工作安全系数》规定安全系数
等幅对称循环下的工作安全因数
n 
 1
K
f

a
n 
 1
K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f

a
等幅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估算
K
fs

Sa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课后小结
 重点内容:
1.组合变形概念,叠加法.
2.弯曲与拉(压)组合变形.
3.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
汽车机械基础第三章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