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机械零件的强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2 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2章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
§2.1
载荷和应力的分类
§2.2
机械零件的强度
§2.3
机械零件的表面强度
几个名词:
1)失效:机械零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称为失效。
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整体断裂、过大的残余变形、
零件的表面破坏、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教材P10)
注意:
a)
失效并不单纯指破坏,破坏只是失效的形式之一。机械零件的可能
失效形式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强度、刚度、耐磨性、振动稳定性以及温度
等方面的失效。
b)
同一种零件可能的失效形式往往有若干种。
例如:轴在工作中可能产生断裂、过大弹性变形、共振等失效。
机械零件失效实例:
潘存云教授研制
潘存云教授研制
潘存云教授研制
齿轮轮齿折断
齿面接触疲劳点蚀
潘存云教授研制
轮齿塑性变形
潘存云教授研制
潘存云教
授研制
轴瓦磨损
轴承内圈破裂
轴承外圈塑性变形
2)工作能力:即机械零件在一定条件下抵抗失效的能力。
3)承载能力:对载荷而言的工作能力。(也就是用载荷表示的工作能力)
4)工作能力计算准则:为防止机械零件发生某种失效而应满足的条件。
(也可以理解为是机械零件不发生失效的“安全件”,
是设计零件时的理论依据)。
载荷和应力1
为了防止机械零件在工作中产生失效,设计时,需要以零件的工作能力计算
准则为依据进行必要的计算。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大体有:
• 强度准则
• 刚度准则
• 寿命准则
• 振动稳定性准则
• 可靠性准则
• 摩擦学准则
§2.1
1
载荷和应力的分类
载荷
静载荷
按是否随时间变化,载荷分为:
变载荷
由于运动中产生的惯性力和冲击等引起的载荷称为动载荷。
按是否考虑动载荷的影响,载荷分为:
名义载荷:在理想平稳条件下所受的载荷(不考虑动载荷的影响)
计算载荷=载荷系数K×名义载荷(代表机器或零件实际所受载荷)
载荷系数K:用于计入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的各种动载荷的影响。
额定载荷: 由原动机的额定功率推算出的载荷。
2
应力
静应力
载荷和应力2
变应力
变应力的五个参数:
σmax─最大应力; σmin─最小应力
σm─平均应力; σa─应力幅值
 min
r
r ─应力比(循环特性)
 max
 max   min
 max   min
a 
m 
2
2
变应力
• 应力与外载荷、零件的截面形状有关
• 强度与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有关,而与外载荷、截面形状等无关。
强度:指机械零件工作时抵抗破坏(断裂或塑性变形)的能力。

应
力
r 1
静应力
o
变应力
t
稳定循环变应力
非稳定循环变应力
r0
对称循环应力 r  1
非对称循环应力  1  r  1
脉动循环应力
规律性非稳定循环变应力
随机性非稳定循环变应力

静应力
应力
o
变应力
t
脉动循环应力
稳定循环变应力
对称循环应力
非对称循环应力
规律性非稳定循环变应力
非稳定循环变应力
随机性非稳定循环变应力
尖峰应力
周期
规律性
随机性
静应力(可看作是循环应力的一个特例)
T
σ
σ
r =+1 σ
σ
a
r =0
σa
σmax σa
r
=-1
σmaxσ σm
σ
σ
σ
max
a
a
min
σmin σa
σ
m
σ
t
O
tO
tO min
循环变应力
对称循环变应力
脉动循环变应力
注:静应力只在静载荷作用下产生,变应力可由变载荷产生,也可由静载荷产生。
(承受静载荷的回转运动或周期运动的零件将产生变应力)
名义应力:根据名义载荷求得的应力
另外,应力还分为
计算应力:根据计算载荷求得的应力
§2.2
机械零件的强度
强度准则
强度:指机械零件工作时抵抗破坏(断裂或塑性变形)的能力。
2.2.1 判断零件强度的两种方法:
1) 用应力表示:
σ
≤〔σ〕
2)用安全系数表示:
S
≥〔S〕
式中: σ —计算最大应力
σ lim
S
〔σ〕=
σ lim
S=
σ
〔σ〕—许用应力
σ lim —极限应力
S —计算安全系数
〔S〕—许用安全系数
注:对于切应力,只须将上述各公式中的
σ换成 τ 即可。
2.2.2 静应力下的强度
静应力下的强
度
在静应力下工作的零件,其可能的失效形式是塑性变形或断裂。
材料种类不同,所取极限应力也不同。
单向应力状态:
塑性材料
复合应力状态:
单向应力状态:
脆性材料
 lim   s ,  lim   s
按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计算当量应力。
 lim   B
,
 lim   B
复合应力状态: 按第一强度理论计算当量应力。
注:1)对于塑性材料和组织不均匀的材料(如灰铸铁),在计算静强度时,可不
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2)对于组织均匀的低塑性材料(如淬火钢),在计算静强度时,应考虑应力
集中的影响。
2.2.3 变应力强度
接触强度
计算变应力下的强度时,应取
 lim  疲劳极限  rN (详见第三章)。
2.2.4 许用安全系数[S]安全系数定得正确与否对零件尺寸有很大影响
〔S〕过大,则机器会过于笨重;过小,可能不安全。
因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较
小的许用安全系数。
〔S〕的取值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计算的准确性;
2)材料的均匀性;
3)零件的重要性。
(1)静应力下,塑性材料的零件
铸钢件
S =1.2~1.5
S =1.5~2.5
(2)静应力下,脆性材料,如高强度钢或铸铁:
S =3~4
(3)变应力下,
材料不均匀,或计算不准时取
S =1.3~1.7
S =1.7~2.5
2.2.5 提高机械零件强度的措施
从结构方面
1.合理布置零件,减少所受载荷
2.降低应力集中,均匀载荷分布
3.采用等强度结构
4.选用合理截面
5.减少应力集中
从工艺方面改善表面状态
1.喷丸,碾压----形成残余压应力,提高表面疲劳强度
2.渗碳,碳氮共渗,渗氮,表面淬火
§2.3 机械零件的表面强度
表面强度分为三种:
A.表面接触强度
B.表面挤压强度
C.表面磨损强度
2.3.1 表面接触疲劳强度
机械零件中各零件之间的力的传递,总是通过两个零件的接触形式来实
现的。常见两机械零件的接触形式为点接触或线接触。
B
如齿轮、凸轮、滚动轴承等。
两个零件在受载前是点接触或线接触。受载后,由于变形其接触处为一小面积,
通常此面积甚小而表层产生的局部应力却很大,这种应力称为接触应力。这时零件
强度称为接触强度。
机械零件的接触应力通常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使零件表层产生初
始疲劳裂纹,裂纹扩展、润滑油被挤迸裂纹中将产生高压,使裂纹加快
扩展,使表层金属呈小片状剥落下来,在零件表面形成一些小坑 ,这
种现象称为渡劳点蚀。
油
ρ1 FO1
ρ1
B
初始疲劳裂纹
初始疲劳裂纹
裂纹的扩展与断裂
金属剥落出现小坑
接触失效形式常表现为疲劳点蚀。
后果:减少了接触面积、损坏了零件的光滑表面、降低了承载
能力、引起振动和噪音。
O1
ρ2
ρ2
ω2 弹性位移
ω1
sH
2b
O2
O2 F
F
由弹性力学可知,接触应力为:
1
H 

Fn
1
F
1  2
b 1  12 1   22

E2
E1
ρ1
σH
σH
上述公式称为赫兹(H·Hertz)公式
b
ρ2
注:“+”用于外接触,“-”用于内接触。
Fn
1  2
令 
1   2
2 E1E2
E
E1  E2
对于钢或铸铁取泊松比
μ1=μ2=μ=0.3 , 则有简化公式。
ρ1
b
ρ2
σH
σH
Fn E
 H = 0.418
b
Fn
σH ——最大接触应力或赫兹应力;
b ——接触长度;
b
Fn ——作用在圆柱体上的载荷;
1 2

1  2
E
——综合曲率半径;
2 E1 E2
——综合弹性模量;
E1  E2
接触疲劳强度的判定条件为
E1、 E2 分别为两圆柱体的弹性模量。
 H  [ H ],
 H lim
而[ H ] 
SH
接触强度2
实际中的高副零件所受的接触应力都是循环变化的。如齿轮的轮齿,接触啮
合时受应力作用,脱离啮合时不受应力作用。
•在接触循环应力作用下的强度称为表面接触疲劳强度。强度条件
为:
≤ 
H  H
•接触循环应力作用下的失效形式是:疲劳点蚀(简称点蚀)。
•点蚀的危害:
1)破坏零件的光滑表面,引起振动和噪音。
2)减小零件的有效工作面积。
2.3.2
表面挤压强度
两零件之间为面接触时,在载荷作用下,接触表面
力称为挤压应力,用  p 表示。
上产生的应
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的强度称为挤压强度,其强度条件为:
p
≤[  p ]
挤压应力作用下,接触面的失效形式
是-“压溃” 。
注:相互挤压表面上的挤压应力相等。
2.3.3 表面磨损强度
条件性计算
1、滑动速度低、载荷大时限制表面压强
p[p] (防止压碎及塑性变形)
2、滑动速度高时防止润滑失效
3、高速时防止速度过高加速磨损
pv[pv]
v[v]
提高表面磨损强度的措施
1.选用合适的摩擦副材料
2.提高表面硬度
3.降低表面粗糙度
4.采用有效的润滑剂和润滑方法
5.表面镀层,氧化处理
6.防止灰尘进入摩擦面
7.防止温度过高
§2.4
机械零件的刚度
挤压强度及刚度准则
刚度是指机械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如果
零件的刚度不足,有些零件则会因为产生过大的弹性变形而失效。
如:机床主轴的弹性变形过大将会影响所加工工件的精度。
刚度条件:实际变形量 y ≤许用变形量 [y]
式中:实际变形量可用相关理论计算或由实验方法确定。
许用变形量[y]--是保证正常工作所允许的变形量。
注:1)零件材料的弹性模量E越大,则其刚度越大。
2)用合金钢代替碳钢能提高零件的强度,但不能提高零件的刚度。
3)结构对刚度的影响
----截面形状
----支承方式和位置
----是否有加强肋
加强肋三原则:延至力作用点,高度不宜过低,在受压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