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女性在臺灣(2012.03.26) 張芳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新移民女性在臺灣(2012.03.26) 張芳全

新移民女性在臺灣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張芳全 教授
2012年3月26日
[email protected]
報告內容
壹、新移民女性配偶
貳、新移民女性
參、新移民子女表現
時間配當
主席致詞: 5分
自我介紹: 5分
議題簡報:90分
提問與回應:20分
張芳全 教授 簡介
•
•
•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1993與1994年教育行政高考及格
1997.06-2001.01服務於行政院經建會
2001.02-2006.07臺北師範學院初教系助理教授
• 2006.08-2011.01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系副教授
• 2011.02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系教授
• 2002-2012年指導119本碩士畢業論文
• 研究專長:教育政策分析、多變項統計(SEM,
HLM)、論文寫作
張老師在新移民的研究
一、出版專書
張芳全(編)(2009a)。新移民新教育。高雄市:麗文。
張芳全(編)(2009b)。新移民的家庭、親職教育與學習。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編)(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臺北市:心理 。
二、指導學位論文
2003年至2012年指導42位研究所學生研究新移民教育
三、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
參與2010年8月教育部多元文化、弱勢關懷與特殊教育議題-撰擬擘
劃新移民新教育之全文
四、論文發表期刊
前言
打油詩
天蒼蒼 夜茫茫 無邊無際太平洋
天蒼蒼
夜茫茫
我的家鄉在何方
左思量
右思量
無親無故住遠方
左思量
右思量
他鄉唯有靠台郎
新移民權利-凡取得中華民國國籍者
憲法保障
就業權
參政權
教育權
經濟權
生命權
財產權
…….
基本人權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聯合國大會1948年12月10日 第
217A(III)號決議通過並宣佈
世界人權宣言
•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
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
神相對待 (第一條)
新移民女性嫁入弱勢家庭居多
傳統婚姻觀點--婚姻坡度
-女性期待找比自己條件好的男性。
--男性期待找好管控的女性。
內政部(2010)統計-98年底止臺灣外籍配偶
人數約達42萬9,495人。
原屬國籍為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
埔寨、日本、韓國14萬3,702人
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28萬5,793人。
新移民女性嫁入弱勢家庭居多(續)
新移民女性嫁入家庭-
社會階層、經濟所得、教育程度,生
活環境大多與新移民本身想像差距甚
大,造成來臺後的生活與教養子女適
應困難。 令她們失望
壹、新移民女性配偶
一、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背景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三、省思
一、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背景
(一)1960年代跨國婚姻開啟-南向政策
臺灣男性另一項婚姻的選擇(溫
雨蓉,2007)。
(二)2012年內政部統計新移民女性人
數占中外聯婚總數約93﹪,
臺灣男性是中外聯婚主角。
(三)夏曉鵑(2001,頁155)指出:
「他們的先生是社會問題的製造
者…」,突顯出娶外籍配偶的臺灣
男性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新移民女
性是否能適應臺灣生活,臺籍(臺郎)
先生扮演關鍵角色。
(四)臺籍先生婚姻觀念較為傳統,
「娶妻娶乖」是一致信念,認為
東南亞國家經濟環境接近二、三
十年前臺灣,當地女性也會
像傳統臺灣女性一樣順從(陳亞
甄,2005)。「傳統家庭觀念」
為重要因素,中國自古父權主
義思想,對婦女角色期待。
(五)臺灣男性之跨國婚姻,不是建立在
感情,而是建立在金錢交易,婚姻情感性
基礎、穩定性不足;又語言與生活習慣限
制,導致其婚姻適應困難,因為生活適應
不良、溝通不良,進一步導致家庭暴力與
子女教養等議題(張翊群,2004)
(六)「外籍新娘」與「臺灣新郎」所建
立的家庭,被視為兩個“沒水準”
的人的結合,他們的後代,更被形
容為「降低臺灣人口素質」因
子(夏曉鵑,1997)。
對新移民女性的刻板印象
• 當作外人、「化外之民」
• 語言表達能力差
• 煮三餐帶小孩
• 當家裡發生事情只會等先生回來處理
朱玉玲(2002)
(七)近年來新移民女性九大研究問題:
生活適應、婚姻滿意度、教育識字、
子女與教養與早期療育、
婚姻移民與勞動市場、
國際婚姻問題與性別權力關係、
婚姻移民與公民權、
家庭服務、
社會福利需求初探 (張翊群,2004)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一)「性別角色態度」對臺籍先生的影響
• 臺籍先生所期待的配偶不是臺灣女人,也不是
外國女人,而是傳統女人(陳麗玉,2001)
• 從婚姻開始的配偶選擇,到婚後夫妻關係,臺
籍先生都享有絕對的權力優勢(張鈺珮,2003;
田晶瑩,2005)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二)「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 對臺籍先生來說,最大落差來自妻子個性。
• 妻子對先生最大期望落差是丈夫的經濟能力。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三)因跨國而激化的婚姻問題
• 外界壓力:他們須概括承受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外
界輿論壓力。
• 夫妻間不信任:婚前沒有感情基礎,婚後「錢」
又不時冒出來,引發夫妻間衝突,影響信任關係。
• 婆(公)媳關係:以婆媳之間問題最多,不外乎
生活習慣差異、小孩教養等觀念或價值觀不同
(孔祥明,1999)。
• 婚姻寂寞與失落感:礙於語言隔閡無法達到深入
互動,分享彼此喜怒哀樂期望,難掩遺憾與失落。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四)臺籍先生的努力與妥協
• 因語言隔閡,之間可能有誤會、爭執但是
也有歡笑、有趣之處。
• 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飲食口味差異,對於太
太原鄉飲食嗜好,先生大都尊重太太保留
飲食嗜好,如邀同鄉一起烹調家鄉食物以
解鄉愁。(從事異國餐坊)
• 妻子對丈夫主要要求是家庭經濟好,即是
好丈夫,丈夫對妻子要求是把家務管理好
即是好太太(蔡文輝,1998)
三、省思
(一)結論
• 臺灣姻緣路崎嶇、飄洋尋妻了心願
• 異國婚姻波折多、酸甜苦澀落心頭
• 婚姻家庭一肩挑、朝向天倫覓曙光
• 回首艱辛坎坷路、認命守分不絕望
(二)建議
1.對政府政策與社會大眾
• 政府修定合情、合理、明確、無歧視的外籍
配偶相關法規
• 加強對外籍配偶家庭輔導、提供支持協助
• 營造無歧視的社會環境
2、對外籍配偶家庭建議
• 自我強化家庭特色-婆媳、臺郎
• 不要臺郎變成臺狼
• 善用各種社會資源與支持系統
3、對有意願迎娶外籍配偶未婚男性之建議
• 多學習兩性相處之道
• 澄清自己擇偶條件及婚姻需求
• 誠實說出自己的背景條件
• 慎選信用可靠的仲介
有沒有問題 ?
沒有 !!!
來個笑話
貳、新移民女性
一、新移民女性研究背景
二、新移民女性研究發現
三、省思
一、新移民女性研究背景
(一)新移民女性人數趨勢
(二)新移民女性名稱由來
(三)新移民女性來臺原因
(四)新移民女性來臺問題
(一)新移民女性人數之趨勢
• 2001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為46,202名(占全
總結婚對數的27.1%) ,其中大陸為
26,516名,東南亞為17,512名。
• 2009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為21,914名(占全
總結婚對數的18.71%) ,其中大陸為
12,796名,東南亞為5,696名。
(一)新移民女性人數之趨勢(續)
• 2010年上半年國人結婚,與大陸港澳人士
6,637人占63.45%較多,為外國人者3,823
人占36.55%(集中於東南亞達2,331人,
占外籍配偶之60.97%)。
• 按國籍別觀察,越南1,318人最多,印尼
493人次之,日本454人居第三)。
(二)新移民女性名稱由來
• 2003年世新大學社發所夏曉鵑教授促成婦
女新知基金會主辦
- 請叫我 ---------
徵文活動
- 新移民女性 獲得最高票
外籍配偶、大陸配偶、新住民、外籍新娘.
新移民、新住民、外籍配偶、大陸(含港澳)
配偶名稱混淆
1.內政部:「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
2.行政院統一用語為「外籍配偶」
3.各縣市有新住民或新移民稱謂
4.婦女新知基金會93年舉辦徵文正名活動,
以「新移民女性」獲最高票
名稱無共識,教育法規沒有統一名稱,易造
成「新移民」權益問題
(三)新移民女性來臺原因
1.政府解嚴促進兩岸婚姻
2.臺灣男性面臨擇偶困難
3.全球化分工造成婚姻外移
4.邊陲國家女子脫離原鄉困境
(四)新移民女性來臺問題
1.語言溝通與中文識字-認字不足。
2.生活適應與人際互動-熟人不多。
3.母職工作與教養子女-負擔沉重。
4.就業問題與生活維繫-非法外勞。
5.情感依託與支持系統-臺郎變臺狼。
二、新移民女性研究發現
(一)新移民女性困境
(二)新移民女性就業
(三)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育
(四)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
(一)新移民女性困境-次等公民
1.新移民女性為新的弱勢族群-性別/社會
地位/膚色/次等公民…。
2.新移民女性生活困難包括:
- 社會壓力-異樣眼光
- 謀生不易-語言不通
- 經濟困難-夫家拖累
- 孤立無援-有苦難言
(二)新移民女性就業問題-被剝削
•
•
•
•
•
•
•
•
新移民女性來臺已擁有工作經歷
傳統母職角色期待新移民女性就業
家人支持有助於新移民女性就業
缺乏適當取得就業訊息管道
工作特質偏勞力階級與被剝削
工作競爭力普遍不足
語言識字能力影響就業
成教班缺乏就業技能培養
(三)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養問題
1.親子關係互動傾向不良。
2.對子女職業養成普遍沒有太大期望。
3.面對子女教育有聽不懂、說不出、不識
字的問題,擔憂子女課業落後問題。
(四)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問題
1.不願意到學校瞭解子女學習情形。
2.對子女教育狀況不瞭解—學制、文字及
語言。
3.新移民女性應增加與教師互動機會,對
子女學業成就提升。
三、省思
•
•
•
•
•
•
增強社會支持網絡。
加強家庭支持系統。
服務部門應主動提供資訊協助。
注意新移民女性需求與限制。
成教課程應加強就業資訊。
證照考試應考量新移民女性特質。
參、新移民子女表現
一、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背景
二、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發現
三、建議
一、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背景
(一)少子化,新移民女性子女逐年增加
• 全部學生數逐年減少
– 小一新生數由94學年度的27萬5千餘人,降
至100學年度21萬1千餘人。
• 新移民女性生育率逐年提高
– 新移民女性子女在1998年為1萬3千人,
2005年增至2萬6千餘人 。
– 95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
總計8萬166人,98年度突破15萬人。
一、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背景
(二)新移民子女為「社會弱勢族群」
 新移民女性社經地位偏低影響子女教育
– 新移民女性教育程度低,對子女教育影響不小。
– 對臺灣文化未能適應,負起傳宗接代任務。
– 不安情緒影響下一代,產生國家認同問題。
二、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發現
(一)新移民子女的學習
(二)家庭環境
(三)學校教育
(四)社會環境
(五)政府政策
(一)新移民子女各方面表現
– 學校適應
• 多數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為相對弱勢者。
• 少數研究認為,他們不會比一般學童差。
– 學業成就
• 小學階段存在整體學習表現弱勢。
• 教育部統計處(2005)指出,學業表現普遍良好,
超過六成之導師認為與一般學生無差異,比原住
民學生學業成就好。
• 國中階段差距縮小。
(一)新移民子女表現(續)
– 語言學習
• 家庭存有相當嚴重的文化偏差與歧視。
• 多數研究顯示新移民子女在語言學習表現呈明顯
弱勢,尤其在閱讀理解、口語理解、基本讀寫字
表現較本籍生低。
• 教育部(2005)統計顯示,新移民子女語言發展
遲緩者約占8.2%,但與相關研究(車達,2004)
均指出,這種情形大都會隨入學後,透過學校良
好學習情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消弭改善。
(一)新移民子女表現(續)
– 人際關係
• 國小學童約有兩成產生與同儕互動不良、發生衝
突等問題,尤其是表達能力欠佳 (盧秀芳,2004)。
• 黃琬玲(2005)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在人際關
係方面與同儕互動關係良好,新移民子女人格特
質因素影響其人際互動關係。
– 文化認同
• 新移民子女無法認同自己,而感到自卑產生疏離
感,甚至出現貶抑母親的偏差行為或自格於同儕
之外。
• 女學生較能接受母親是新移民,學生對大陸籍的
母親較能認同。
(一)新移民子女表現(續)
– 自我概念
• 吳孟娟(2005)調查508位桃園縣公立國中新移民
子女顯示,國中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良好。
• 台南縣國小3~6年級的新移民子女,對於自我之概
念與瞭解程度屬於良好。
• 新移民子女學童整體自我概念發展良好。
(二)家庭環境
• 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多為環境造成。
• 受語言因素影響,衍生出家庭關係與親師溝通問
題。
• 部分家庭不重視教育,不讓母親指導,造成親子
疏離。
• 雲林地區達6成的媽媽在教養子女有困難,特別在
課業教導方面(楊淑朱等,2003)。
• 33.75%新移民語文能力差,對參與孩子課業,多
半呈現心有餘而力不足。
• 家庭氣氛、父母親的參與學習與關懷,對每位孩
子的人格發展影響無法計量。
(三)學校教育
– 輔導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增加,基層教師負
擔意願不高。
– 新移民女性受家庭限制,無法全程參與並完
成成人教育,教師易感到挫折進而影響教學
意願。
– 學校教育資源不足,多種國籍教材難尋。
– 內政部提供社會福利與教育部教育輔導措施
缺乏整合,造成人力資源與財力重疊使用。
– 國小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理解與素養不足。
(四)社會環境
– 新聞媒體常引用少數特殊個案或部分研究結
果作為報導題材,誤導民眾。
– 婚姻仲介將新移民女性商品與物化。
– 社會上的我族中心主義強,難以公平對待。
– 造成社會大眾存在刻版印象與偏見,更容易
混淆孩子的價值觀及對其母親之認同感。
(五)政府政策
– 教育部研擬因應政策,強化教育研究,有系
統地蒐集弱勢跨國家庭子女教育資料,但成
效有限。
– 陳玉娟(2005)研究發現,經常落實者只有
在課業輔導、生活常規訓練及身心障礙調適
等,其餘政策執行只是「偶爾做到」。
省思
一、家庭教育及親職教育
• 父母管教方式、態度與期望需要教育,新
移民子女母親應需具備的聽、說、讀、寫
能力,建議鼓勵新移民女性參加識字班,
不僅學習中文,更可以循序漸進了解生活
環境及了解孩子學習狀況。
省思
二、學校行政與教學
• 鼓勵新移民子女勇於表達、分享自己的原
生文化
• 將多元課程融入日常生活,或設計體驗教
學相關課程,鼓勵同學間以樂於欣賞、增
廣見聞的心態主動學習。
• 提供教師需要資源、進修多元文化的資訊
與機會,宣導多元文化概念與規劃辦理校
際活動。
省思
三、社區資源運用
• 透過社會教育,舉辦各式國際日等活動及課程。
• 充分運用公共設施如圖書館、活動中心等,提供
民眾機會認識東南亞和中國大陸。
• 邀請新移民女性參與社區活動,增加鄰里間的互
動,促進彼此接納和融入。
• 整合社會資源支援系統:社會及家庭協助之外,健
康輔導及教養子女的諮詢服務。
省思
四、政策制訂、文化價值建構與省思
• 面臨多元族群熔爐,臺灣社會必須關懷與調適。
• 審慎思考方案,放寬外籍配偶工作條件設限。
• 規劃設計語言學習、家人關係、經濟扶助與就業
促進等整合服務。
• 加強多元文化教育,促使國人學習接納並尊重新
文化。
• 一項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成就分析
表1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與學習信念對語文成就影響
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表2
家庭社經地位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與學習信念之影響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
• 有沒有問題? 沒有? 再來個笑話!!
•提問與回應
•感謝凝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