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 - 教育科学学院质量工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学组织形式 - 教育科学学院质量工程
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科学学院 陈冬梅
2007.11
教材内容框架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现代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趋势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案与学案的研制问题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定义:
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
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程序。
包括:
规定教学互动方式
互动过程与方式-直接 间接 全班 小组 个体
安排教学时空环境
时间分配和空间组合 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结果
组合教学要素
目标 内容 方法 媒体等的合理配置
基本类型: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
容方法手段的变化
早期:个别教学、群体教学(e.g.私塾、书院)
16世纪:班级授课制(内容扩张 规模 速度 进度 )
18世纪:导生制(普及教育)
20世纪至今: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
学、特朗普制、开放课堂、小班教学(全体与
个体之间)
个别教学
互动方式-教师对学生个体, 直接互动
时空安排-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开学结业时间,随
时入学退学
要素组合-学生水平年龄参差,内容进度方法不一
优点:较好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缺点:办学规模小 效率低
群体教学
互动方式
教师面向学生群体,直接互动
时空安排
年龄水平进度修业年限不同 无固定班级
学校有修业计划和教学安排,但无规范的教学制度、学籍制度
入学毕业肄业不固定
要素组合
数名老师分工负责(主讲与辅助)
教师讲授与指导外,学生群体也共同进行朗读讨论等
群体 Vs. 集体
为班级授课制萌芽奠定了基础
班级授课制
历史
15-16世纪 德人文主义学校
17世纪 捷克 夸美纽斯 理论实践论证(理论依据)
18-19世纪 科技、生产力发展(推广的条件、需要)
基本形式:
固定班级 固定课程表
统一进度 集体教学
特点
编班:按年龄和水平 班 级 升级
分科:专任教师 分科教学 相应课程标准
限时:课时 休息时间
2 mins
小组任务1: 自学汇报
整体阅读(2mins) :导生制、道尔顿制、文纳特
卡制、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和开放课堂
重点阅读(3mins) :讨论列表完成本组任务(形
式名称+互动时空要素3方面,讨论后上交),推
选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该教学组织形式是如
何操作的。
小组汇报交流(6mins)
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
背景:
大量的学生 普及教育
师资缺乏 经费不足
形式:
教师-导生-学生
导生:教学、检查、考试
道尔顿制
背景:解决班级授课制无法适应个别差异问题
特点:
自学辅导为主。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月作业任务,学
生按自己的情况与教师订立学习“工约”,在教师指
导下独立学习,考试合格后订立下一“工约”
改传统教室为各科作业室,可自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师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表,进度快者可提早完成学业
文纳特卡制
出发点:使教学真正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
课程分类:
培养儿童将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明确的学习目标 具体的学习内容 小步子自学教材
学生按单元自学 教师随时个别指导
测验诊断 合格者学习新内容
培养儿童的个人能力与社会意识
儿童自行设计与开展学习
教师个别指导
分组教学
能力分组
按能力发展水平分 内容相同 年限不同
作业分组
按学生特点和意愿分 年限同 内容不同
内部分组
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能力或成绩差异分组
外部分组
根据学生能力或成绩差异 班级间分组
同年级中编成快慢班重点班普通班等
评析:利于分层教学,适应不同层次,有利组织教
学和因材施教,但不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特朗普制(小队教学)
大班授课40%
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
小组讨论20%
15-20人小组 学习和研究大班上课的内容
个人独立学习40%
自学 研习 作业
评析: 三形式结合,灵活的教学时间代替固定的
课时。兼顾三种教学的优点。值得在中学高年级和
大学推广。
开放课堂(开放教学)
教师:不再系统按分科教材授课,而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在教室或其它场合自由学习
评析:
褒-符合现代“非正规教育”趋势,成人不应预先决
定儿童的价值选择,而应让学生成长为自己向往的角
色;使儿童成为有创造力和善于发现的人
贬-儿童中心主义,一味听任学生的自由发展,意味
着放弃教育的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
个别化教学
个别教学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开放课堂
能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但只能作为其补充
集体教学
群体教学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 导生制
班级授课制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必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革
综合教学
特朗普制
融合个别化教学和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教学形式,是
理想的教学形式
二、现代教学组织形式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全班教学
班内分组教学
班内个别教学
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外上课
现场教学
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
全纳教学
新课程
全班教学
特点
同时面对全班、内容 、进度一致;
讲授为主,辅以多种方法;
师生直接交流;同时存在生生多向交流;
优势
教学规模效率、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的观摩比照促进
劣势
整齐划一,无法适应速度、方式、个性差异
班内分组教学
根据教学/学习需要,将全班分为小组,根据各组特
点分别教学或布置学习任务。小组中学生进行自主
性共同学习,进行生生信息交换。
特点(根据教学任务划分)
建立在全班教学基础上;
小组结构、规模人员具变化性(依据任务和活动的目的
性质、班级学生情况等)
实施目的与前提
目的-个体差异、自我活动互动、自我教育、合作习惯与意识
前提-分组的科学依据、教师的素质与人数配备。
班内个别教学
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通过个人
与适当的教学材料相互作用+师生个体间的直接互动实
现要素优化配置。
特点
因人而异布置任务进度(借助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
教师任务:自学与探究的指导与监督(必要时介入并中断个
别教学,进行集体指导)
优势与问题
优势-实现自我教育(独立)/知识能力牢固掌握(多次反复)
问题-生生交流/教师压力与工作量
现代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组织的问题
问题1、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具备什
么特性?为什么?请根据你的见闻谈谈你的想
法。(小组讨论5mins)
讨论提示: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发现、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
从教学互动方式、教学时空安排、教学要素组合三方面
着手。
交流建议:
不要强求系统化的所谓标准答案,无论你想的是否成熟,
是一点还是几点,请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发言要注意简洁。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组织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兼顾平等
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
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例1
分层次教学
原因--学生由于受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不能一刀切。
形式--教授统一内容时,对同一班组不同知识
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
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使每个学生都在
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
分层--目标、过程、作业、评价
例2
合作教学
优势--突出了主体地位,具有突出的情意功能
实施
分组要求-混合编组(能力、性别、成就、家庭背
景)、角色分工与轮换
合作教学步骤-布置课题任务,学习过程,组间交流,
再学习,再交流,教师评价小结,小组反思
问题2、 班级规模的合理性问题
(小组讨论5mins)
讨论的问题:
班级规模过大有何弊端?能否举例说明?
你认为我国小学班级规模以多少为理想状态?请
简要陈述理由。
我国小学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困难是什么?你怎么
看待这个问题?
问题3、学生座位编排问题
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
直接影响着师生、生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
作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学信息的
交流方式与范围等。
秧田形(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
一排排课桌面向教师的
讲台,学生与学生前额
对后脑,左肩邻右肩。
学生之间干扰少,便于
教师观察控制;
适合于集体讲授,但不
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圆形座位排列:
圆形的座位排列适合于
课堂讨论,它可以大大
地增加师生之间、生生
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交
流,促进学生间的社会
交往活动。
圆形的座位排列
马蹄形的座位排列:
教师位于“U”形开口处
兼有秧田形和圆形排列
的某些特点,
既有助于充分增进师生
之间的交流,又有助于
问题讨论和实验演示,
还可以突出教师对课堂
的控制,发挥教师的主
导作用。
马蹄形的座位排列
圆形和马蹄形的座位排列,一般要求班级规
模不超过20-25名学生。
如果学生人数超过25名,可以考虑采取同心
圆形和双马蹄形的形式。
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的形式
(学生人数超过25名)
同心圆形的座位排列
双马蹄形的座位排列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适合
于小组活动,它十分有
利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
交流与合作,使小组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功能
群体”。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
三、教学工作基本环节(自学内容)
备课
内容:钻研教学材料 了解学生 设计教学方式 拟定
教学计划
种类:学期备课 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上课
基本要求: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组织严密
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指导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习评价:课堂提问和书面测试
四、教案与学案研制
(一)研制过程
设计撰写
备课基础上
按教案学案的基本结构设计
规范的结构 简练的语言
实施检验
实施教学
检验:目标(准确全面合乎实际)、过程(合理)、环节安
排时间分配(恰当)、学生积极性、教具准备、临场发
挥……
评价修改
以实施检验为基础,总结成功经验,反思不足,写成教学后
记
(二)教案/学案 (课时计划)编制
课的类型
教学方法-观察课 讲授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完成的教学任务-
单一课(新授课 复习课 练习课 实验课 测验课)
综合课
课的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安排顺序、时间分配
无固定不变的模式
教案类型
条目式教案 表格式教案
详细教案 简要教案
教案的基本结构(必需条目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条目式教案
背景记载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课的类型
教学方法
教材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表格式教案
背景记载
学生已有知识
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学案改革
以学习为本的教学计划方案
对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
以及促进和保障学习活动而开展的教师教授活动进
行设计与安排。
包括:背景记载、题目、前言、学习内容分析、学
生及其学习情况分析、学习目的目标设计、学习媒
体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学习方式设计、学习
活动过程及其结构设计、评价活动设计、教学组织
实施的保障策略
小组合作任务4
阅读材料:《浅水洼里的小鱼》教案两份
讨论问题:
1. 试比较两份教案在教学目标确定和具体的教学
过程中的异同,并评价之。
2. 根据教案提供的课堂场景,谈谈你对新课程小
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新课程的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出发点:“为学习而设计”、“为发展而
教”;
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师生面对知识共
同探讨,平等对话;
教师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不再主要是传授知
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而非
塑造他们。
形成灵活开放与生长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
参与度 亲和度 自由度 整合度 练习度 延展度
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包括师生关系的融合、教师感情的投入、兴趣和
动机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设计、内容的处理、教
法学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语言的达
成、教师体态语言的利用、教学幽默的运用、教
学节奏的控制、电教媒体的运用等;
最基本的策略: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言编排教学内容;
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
提供信息和提问;
采用有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
学习方法灵活可变,以适应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
设法把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
教学的开放性:关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纲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
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
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替代经验、搜集、
处理和利用信息,展示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引导动手
操作设计,强化自主反馈调节,激发创造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