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介绍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介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审
黄海旺
[email protected]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一)小学科学课
程标准修订过程
• 2007年4月,教育部启动
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
标准修订工作。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也同
时开展。2007年4月至
2010年2月,共召开了六
次会议。与会专家就小学
科学课的地位、性质、小
学科学内容标准、实施建
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
讨,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
• 2011年2月统稿.
•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要在课程改革
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稳步进行。修改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
•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要有国际视野
。修改过程中要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国际比
较研究,从课程的设计到内容,要符合小学科学
教育的规律,使课程标准修改稿具有国际水平。
• 3.《小学科学课程课标》修订应注意处理好几对
关系:科学概念形成和探究过程的关系;学生主
动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
性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正确
理解和切实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依据
•
•
•
•
1.文献
(1)自然大纲
(2)《做中学》内容标准
(3)现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
•
(4)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日本、新加坡、南非、新西兰等国科学课
程标准,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科学课
程标准
• (5))PISA、探究式科学教育(IBSE)项
目国际评估的报告
•
•
•
•
2、国内调研
(1)问卷
(2)座谈
(3)网络
• 在充分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经
过六次工作组会议和多次分领域主题
研讨,对全国近万名小学教师、教研
员问卷调查,广泛征集和采纳各方面
合理意见,工作组明确了本次修订基
本保留原课程标准的框架和体例,以
《“做中学”内容标准》为课标中内容
标准的主要修改依据,对原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修订。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内容
(一)关于课程设置
1.恢复小学科学从一年级
起开设
(1)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历史
沿革
• 1904年1月(农历1903年)由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
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校学制,也
是新学堂科学教育进入制度化的标志
。 初等小学堂的科学学科名为“格
致”,内容为"动植物矿物及自然物之
形象";在五年的初等小学阶段课时量
相同,每周1课时。
•
1912年,高小开设"理科",内容与"格
致"相同
此后,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先后
经历了1929年、1932年、1936年
三次正式调整:1929年《中小学
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小学
正式课程标准》又称《小学课程标
准总纲》和1936年《修正小学课
程标准》。在三次调整中,科学学
科名称虽几经改变,但在小学各学
段都占有重要地位,重视程度不亚
于算术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程设置学习了前苏联
的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文件也像前苏联
一样以“大纲”命名。在1956年《小学自然
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小
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
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的逐步修订过程中,科学学
科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先是结合在初
小语文中,接着在低年级被取消。直到
1988年实施义务教育,在教学计划中自然
学科被作为单独科目在小学1~6年级设置
,才重新确定了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作为
重要基础学科的地位
• 国际比较
( 1)美国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国际
间经济、技术的激烈竞争,美国基础教育
再次掀起一场全国的教育改革运动,即“高
质量教育”运动。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中小学
的学术基础课程,切实提高中小学的学术
质量,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高
国家的竞争力。因此,提高数学、科学、
英语各科的要求。同时,把小学科学课程
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学科之一。
• (2)英国
•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的11岁考试制度逐
渐废除,小学科学课(自然、理科)逐步得
到重视。
• 《1988年教育改革法》确立3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
• (3)加拿大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
受到高度重视,几乎所有省都制定了贯穿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计划。
• (4)法国
• 1985年,法国制定和推行的小学教学大纲
规定,教学围绕七个基本学科来组织教学
:法语、数学(基础学科)、科学和技术
、历史与地理(觉醒学科)、体育。
• 科学与技术:一二年级每周两课时,3-4年
级每周3课时。
• 3.从科学教育的作用来看,科学课
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创
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方
面的科学素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
代的,是学校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
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
、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
期。世界发达国家对5~18岁科学教育是非
常重视的,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
科学启蒙教育也已在开展,小学原来在1~2
年级有开设《自然》课,低年级接受科学
教育十分必要,也是重要时期。而实施新
课程却将这一学段的科学教育取消了,儿
童在从小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两
年的空档,这将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
• 根据国际上主要国家的课程设置现况
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调研
,以及近年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
果,这次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
后的实施年级段由目前的3~6年级恢
复为1~6年级
• (二)关于课程性质
•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突出小学科学课程
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明确科
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
•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
务之一。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
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
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
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
目的。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
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
合性的课程。
•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
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
•
•
•
•
•
(三)课程理念
将现行课程标准的六点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
的需要。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
形成与发展。
修订为以下六点:
• 面向全体学生;
•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
• 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养形成的评价
体系;
修订后的课标从课程的对象、目标、学习观、学
生观、教师观、评测观诠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去除了原课标中对科学探究课程的某些错误理解。
(四)课程目标
• 1、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小学科学教育课
程提出了课程目标。1992颁布的《义
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
用)》提出:“自然的教学目的是:指
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
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
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收到
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
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
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
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
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
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
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
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
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
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
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
、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
学校科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由于对自
然界有所了解和认识而产生充实感和
兴奋感;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恰当地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理智地参与
那些就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问题举
行的公众对话和辩论;在自己的本职
工作中运用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
人所应有的知识、认识和各种技能,
因而能提高自己的经济生产效率
• 1989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正式颁布的《
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教育
应担负的六项任务:使学生了解科学概念
;训练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和其他知
识的联系;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认识
科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贡献;认识科学知
识的本质。 加拿大安大略省于2006年制定
的《安大略课程(1~8年级):科学与技术
,2007》,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7]:将科
学与技术、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发展科
学探究和技术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技能、策
略和思维习惯;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技
术。
• 从以上我国各时期科学(自然)课
程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科学
课程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分析,这
些课程目标中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
素: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方法;
三是科学态度;四是科学、技术与
社会的关系。
•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
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
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对自然的好奇
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
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
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以科学语
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
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
认识。
分目标
现行课标:
• 1.科学探究
•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科学知识
• 修订后:
• 1.科学知识
• 2.科学探究
• 3.科学态度
•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1、科学知识
(1)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
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
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
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
生命世界的基本事物和现象;理解生物的
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
(3)通过对地球与空间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
,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
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
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
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 2、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
,它是科学家通过实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
及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
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
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3)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
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整理
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它不
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
的过程。
(4)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
及的探索活动。
• 3、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
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
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认真完成预
定的任务。
(2)依据实际证据,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
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
观点,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
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对别人的情感和
利益具有敏感性。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
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将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
具、设备相联系,识别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应用;
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并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
生活发生变化。
(2)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
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
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
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
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知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和对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
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的责
任。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分目标涵盖
了科学的知识内容,科学的思想方法,科
学的精神和科学实践诸方面的具体内容目
标。
•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与分目标,以及各
分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我们不
能割裂开进行教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是载
体,是探究的主题,而在学生就科学问题
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达成对其探究技能和科
学态度的培养。所以,哪些仅仅以技能培
养和态度培养等为单一目标的活动并不能
完全达成科学教育的目标。
(五)关于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部分是说明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
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
与技术、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
主要部分,在标准中以概念的形式呈现。从物质
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主要的自
然科学领域中选取了21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认
识和理解。进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4个比较
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概念,在标准中
称之为“分解概念”。对每一个“分解概念”举例加
以说明,并给出学习内容的目标,以便《标准》
使用者较容易地理解和实施。
•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概念的陈述以
叙述内容为主,即说明“这是什么”,如:尽
量减少过于抽象的名词定义。希望学生了
解科学并不是空泛的定义,科学来源于生
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
以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 设计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
面,将其包括在本标准的学习内容之内,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
十分有利的。设计与技术部分包括了三个
主要概念,并分解为15个比较小的“分解概
念”,也给出相应的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
物质科学领域
•
• 1.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
性
学习内容目标:识别物体可观察到的特征,并对它们进行
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观察、比较、分类
轻重
厚薄
颜色
表面粗
糙程度
形状
气味
软硬
1.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学习目标:了解常用材料具有的特性和
它们的用途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从具体到抽象
硬度
强度
可渗
透性
漂浮的能
力(密度)
磁性
导电性
柔软程
度
物体的特性不易直接观察,需要借助特定的方法或工具研究物体的特性
透明程
度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
气态
举例:冰、钢材
液态水、酒精
水蒸气、 空气
学习目标: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
特征和特性;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
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液态的表面
在静止时会保持水平;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识别和说明周围
物体所处的状态
1.4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可以把混合
在一起的物质分离
举例:沙和糖、油和水、铁屑和木屑
学习目标:探索将混合在一起的两
种物质相互分离的方法
1.5有些材料的形状或大小改变以后,
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举例:泡沫塑料切成小块、木头锯成木板、纸撕
成小片
学习目标:列举实例,证实有些材料形状或
大小改变以后,特性没有变化,因此物质的名称也
不用改变
1.6有些物质改变以后,特性也改变了;
它们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举例: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
铁
学习目标:列举实例,证实有些物质
改变以后,特性变化了,变成了另外的物
质,它们有了另外的分类和名称
1.7有的物质在某些环境中容易腐
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举例:不再存活的动植物
岩石
学习目标:观察生活中物质的腐
烂过程,列举影响腐烂过程的因素,如
温度、湿度、空气等
•
2.水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物质(9)
•
•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
•
2.2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蒸发成
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
2.3水凝固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
高于零摄氏度时,冰融化成水
•
2.4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
的溶液;有些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
•
2.5有些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生成
了其他的物质
•
2.6有些物质和水不能混合;有些物质和
水可以混合
•
2.7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水,水是维持
生命的必要条件
•
2.8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
积
•
2.9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形成
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重要因素
3.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7)
•
3.1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组成空气的
主要成分
•
3.2空气有重量,会产生压力;它能被压
缩,产生推动物体的力
•
3.3空气和水一样,形状随容器而变,但
没有固定的体积
•
•
3.4空气流动形成风
•
3.5风能够产生力的作用,使物体运
动状态变化,风具有能量
•
3.6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风
)中漂浮
•
3.7流动的空气可以产生上升的力
•
•
•
•
•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
、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4)
4.1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本的量和单位来
描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4.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
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4.3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表
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速度的大小来描
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为:单位时间内,
运动物体位移的变化量。)
4.4物体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
•
5.2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
物体上
•
5.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多少和施加在物
体上的力有关
• 6.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10)
•
6.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
6.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
6.3声音通过物质会发生变化
•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不同
•
6.4声音传播到某些物体的界面处,会反射回
来
•
6.5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
6.6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
的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
数越少,音调越低
•
6.7声音的强弱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
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
•
6.8声音携带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
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声
能
•
6.9声音传至我们内耳,使我们听见了声
音
•
6.10过强的声音会损坏我们耳朵的鼓
• 7.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7)
•
7.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光源);有的
光来自反射光(源)的物体
•
7.2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
•
7.3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
的阴影
•
7.4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产生反射,或
被吸收
•
7.5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水时,光的传播方向
会改变
•
7.6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
7.7光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
式的能量也可以转化为光能
• 8.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8)
•
8.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
温度的一种单位
•
8.2热以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行
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
•
•
•
•
射
8.3可以用某些物质减缓热的传导、对流和辐
8.4加热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8.5冷却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8.6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变化
8.7热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
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热能
•
8.8太阳是地球热能的主要供给来源
• 9.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7)
•
9.1流动的电荷被称为电流,形成恒定电流要
有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 电路中接入电阻会
改变电流的大小
•
9.2电流流过不同物质的情况是不同的
•
9.3电流方向不变的是直流电
•
9.4电流方向改变的是交流电
•
9.5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
9.6电流携带的能量大时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
9.7电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
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为电能
• 10.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4)
•
10.1某些材料具有磁性
•
10.2磁体总同时存在着两个磁极,相同
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
10.3具有磁性的磁(物)体可以对某些
物体产生作用
•
10.4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生命科学领域
• 11.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
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9)
• 11.1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 11.2水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命活
动离不开水
• 11.3绝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
• 11.4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需要空气
• 11.5动物有呼吸空气、摄入养分和排
泄废物的器官
• 11.6生物会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
反应
• 11.7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
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 11.8生物用不同的方式繁殖后代
• 11.9生物在不断的进化
• 12.植物能够制造和获取养分以维持
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
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4)
• 12.1植物具有制造和获取养分的结构
• 12.2植物的形态可以随季节变化
• 12.3不同的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12.4植物可以对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
• 1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
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4)
• 13.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与环境接触
• 13.2动物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以维
持生命
• 13.3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 13.4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 14.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3)
• 14.1人是进化的产物
• 14.2人脑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
想、认知、情感和决策
• 14.3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 1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
物种得以延续(7)
•
15.1植物会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
们的物种
•
15.2种子植物从种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
生长发育过程,重新产生种子,完成一个
生命周期
•
15.3有的植物可以不通过种子,而利用
它自身的一部分来繁殖后代
•
• 15.4动物有多种繁殖方式,产生足够
多的后代,以延续自身的物种
• 15.5动物从幼体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
,到新的幼体生成,完成一个生命周
期
• 15.6植物的后代与原来的植物可以十
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 15.7动物的后代与原来的动物可以十
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 16.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4
)
• 16.1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
• 16.2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好处或坏处
• 16.3有的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的动物来生存
,有的会被其他的生物所伤害
• 16.4植物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产
生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动物利用植物生
产的养分而生存
• 17.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
物的多样性(4)
• 17.1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
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
个体差异
• 1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
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
个体差异
• 17.3地球上动植物的种类会受到生存环境
的影响
• 17.4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的数量会受到生存
环境的影响
• 新的课程标准中,与“植物”有关的
概念我们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 植物作为一种生物,它的生存需要
哪些环境条件?
• 植物作为一种生物,它具有哪些生
命特征?
• 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植物作为一种生物,它的生存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
•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成分,植物生存离不开水。
金鱼藻
地
衣
• 2、绝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
3、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需要空气。
光合作用
需要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
需要氧气
植物作为一种生物,它具有哪些生
命特征?
1、植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植物的生长
植物从生到死
• 植物的繁殖
有性(种子)繁殖
营养繁殖
无性(孢子)繁殖
2、植物需要获取养分,维持自身生存
• 植物从外界获取无机养分
• 植物自身利用阳光和无机养料制造出有机
养分
• 植物获取无机养分的
主要器官是根
直根系
须根系
• 植物制造有机养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光合作用
叶片
蒸腾作用
叶柄
托叶
• 植物体内起到运输功能的主要器官是茎
• 直立茎
• 缠绕茎
• 攀缘茎
• 匍匐茎
• 储藏功能
• 繁殖功能
3、植物可以对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
重力
光
水
机械
刺激
温度
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地球上存在不同种类的植物;不同的植物
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2、不同的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3、地球上植物的种类和个数会受到生存环境
的影响。
植物的多样性也会影响环境。
•
•
•
•
(三)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
18.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
按一定的规律运动(6)
19.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10)
20.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5)
21.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3
)
• 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三
部分,以弥补我国小学缺乏技术教育的不
足,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删除原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
体内容标准,将“科学态度”方面的目标
渗透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等的过程中体
验和培养
• “学习目标”中的动词说明
• (一)描述对可陈述科学知识(事实、概念、定
律和理论)的掌握程度的动词分成两个层次:认
识;理解。
• 1.认识,即知道是什么。
• 包括说明、描述、列举、识别、了解、知道;凡
是在学习内容目标中列为“知道”的,要求记住。
• 2.理解,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
• 达到这一层次的认知水平,一般需要经过探究式的
学习过程。例如我们在标准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知
识的21个主要概念,需要学生通过自下而上的建
构来达到理解的水平。
• (二)描述如何进行科学实践“动手做”的动词有
证实、探索、应用三大类。
• 1.证实
• 学生亲自探索或查阅资料,从获得的数据和证据
中,加以分析和总结,证明所提出的概念是正确
的。
• 2.探索
• 包括探查、探测。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参与
科学实践,以获得数据和第一手的资料;这些科
学实践包括测量、量度、比较、观察、分类、调
查、分辨。
• 3、应用
• 学生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
以应用,进行设计、选材和制作;这些科学实践
包括运用、使用、选择、设计、制作。
•
“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从科学探究五个
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和获得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顺序逐条展开分
解并附举例说明,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
过实践来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
法。
•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获取科
学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小学阶段运
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学
概念的同时,了解这些过程和方法,体验
和培养探究能力。
• 科学探究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顺序过程,
而是一个能动的、多样的、多层面的、循
环发展的过程。
25.提出和聚焦问题
25.1能保持好奇心
,从兴趣和经验出发,对
自然界中的物体和现象提
出问题
25.2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
识,借助查阅资料、咨询
他人和讨论等手段获取信
息,聚焦和确定可研究的
问题
“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
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
音的
26.设计研究方案
26.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 预测尺子振动越快,产生
知识对已确定的研究问题 的声音音调越高
提出预测
26.2能设计合适的观察研 设计观察和记录不同发声
究方案
过程的方案
26.3能设计较规范的单变 设计不同长度尺的振动对
量实验方案
比实验
27.收集和获取证据
27.1能通过观察、实验
收集实证
观察不同物体的发声过程
27.2进行实验和收集数
据时能和其他人进行集
体合作
同伴合作、小组合作
固定尺的一端,改变它的
长度,记录声调的高低和
尺振动部分长度的关系
28.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8.1能运用多次观察和测 多次测量以确定声调高低
量的方法反复验证信息的 和尺振动长度的关系
可靠性
28.2能运用包括表格、图 用单泡图列举自然界中的
表在内的不同方式呈现数 声音
据
用表格和柱状图表示音调
高低和发生振动的尺长的
关系
28.3能将所获得的实
证与之前的预测相比
较,并在实证和已有
的理论或模型之间建
立某些联系
固定一端的尺类似于
单摆,它的振动快慢
(频率)只取决于发
生振动的尺的长度
28.4能从这种联系中
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振动快,声调高;振
动慢,声调低
29.表达与交流
29.1能用适当的方式
,准确如实地公开自
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
语言、文字、图片、
录像、图表、模型
29.2能接受他人对研
究过程和结果的检验
和质疑,在交流中吸
收他人合理的意见和
建议,反思和改进自
己的研究方案
讨论、辩论、倾听、
文章
29.3能从探究活动的
过程和结果出发,提
出新的适合探究的问
题
我们的耳朵能听到所
有振动的声音吗?
• (六) 关于实施建议
• 实施建议部分基本保留原框架,吸收和体
现国际上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共识,对教
学、评价、教材等建议内容作重点修订。
教学建议部分突出科学概念、证据收集、
记录表达、讨论交流等,不仅与希望学生
在课堂上达到的科学素养密切结合,同时
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评价建议部分区
分对教学的评估与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两部
分,并特别强调形成性评测的重要作用。
此外,也对教材编写、教师发展、班额课
时等提出了较为切实具体的实施性建议。
• 1、教学建议
• (1)围绕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应围绕主要科学概念来组
织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
出发,逐步建构概念,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有
效地组织和记忆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会探究
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概念是儿童建构更复杂能力的基石,学生可以
运用掌握的主要概念,扩大到探究其他的问题上
,触类旁通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围
绕科学概念组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终
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和周围世界的接触,
就会形成一些概念,包括初级的、低层的、
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然而,最新
的研究表明,一旦错误概念的形成或建立,
是很难“纠正”的,而只能够是“覆盖”
不能“清除”,它仍然会滞留在人脑中,
一旦时机成熟,又会”复发”,后患极大。
因此,儿童科学教育的工作者,一方面要
根据儿童认知的特点,帮助儿童建立正确
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又要防止错误概念
先入为主的对儿童的侵入,这是科学教育
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综合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要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
让儿童亲身历经观察、操作、探究、体验
和交流等科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进而逐渐
形成科学概念。
• 小学科学概念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要循
序渐进,要根据内容要求和对象,由浅入
深,由低到高,按儿童的认知规律分层次、
分先后地螺旋上升。
• (2)注重学生前概念,发现适合学生探究
的问题
•
有效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必须以学生已有
的看法和经验为起点,以学生通过自己努
力,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
发展程度为目标。在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
的前概念,可以通过画图(网状图、概念
图)、选择、预测、提问、回答等方式了
解学生的前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
的内容和策略,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探究
问题。
• (3)重视证据的收集
•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为回答问题而想方设
法地收集证据时,教师要给以指导。在学
生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
考哪些资料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决定收集
资料的方法和呈现资料的方式。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
收集起来,要求做到所收集的数据具有准
确性;要求学生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
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选择合
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形成一
定的解释。
• (4)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
•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促使
其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探究式科学学习
中必须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
•
记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观察、回顾、
分析和总结,同时帮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
学习的进展、学生对科学语言和概念的掌
握程度,从而对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的评
估,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策略。学生
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应该有一本可供
连续使用的记录本,用于记录原始数据、
探究过程、观察发现、特殊问题、失败的
原因以及最终的结论。
•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科学的
语言,采用多种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绘画、日记、
图表、报告、小报、故事、汇报、小讲座
等。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收集和整理科学
记录,在课程中经常回顾,并作为重要的
学习资料进行保留,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
学习能力和学习内容调整科学记录的方式
和方法。
• (5)关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
互动过程,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
师应在创设探究情境、了解学生想法、指导探究
过程以及进行教学评估的过程中引入讨论。讨论
可以是个别讨论、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等形式。
学生则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启发。
•
讨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探
究活动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交流;要
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他们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
鼓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不要急于诱
导学生解答,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直接给出科
学概念的定义。
• 2、评价建议
•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对评价的
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评价分成评估和评测
两个方面。这两者都可以用形成性评价或
总结性评价的方法来进行。评估是指对教
学的评价,而评测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
•
(1)教学的评估
•
教学的评估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
评估和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估,以形成性
评估为主。评估人员需要了解教师的教学
行为,以评估其教学过程和质量。对教师
教学行为的评估可以依据以下主要行为进
行:
• 引导学生接触他们周围的与探究问题有关的环境、
物质、现象和信息,并设法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
•
引导或直接帮助学生(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
需要直接帮助)聚焦到要探究的问题,为学生提
供必要的“脚手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活动,
让他们可以在前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概念
和纠正原来错误的想法;
•
在必要的时候教给学生认识和使用探究过程
中需要的工具、仪器等,并在必要时提醒有关安
全和卫生问题;
•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对比他们原来的
想法和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是否一致;
• 帮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记录,这种记录应
该可以持续和保存,以便做系统地回顾和
评测;
• 引导学生将探究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
•
鼓励学生以批判的思维,回顾自己是如
何进行探究的,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考虑
将来可以做哪些改进;
•
按课程要求,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形成性
评测;
•
注意给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特别是给
胆小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以鼓励和支持;
•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
• 评估人员还需要了解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行
为,以评估教学过程和质量。学生在科学
课堂上的主要行为包括探究实践行为和态
度倾向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估可以
依据以下内容进行。
• A.学生主要的探究实践行为如下:
• 能提出适合探究和调查的问题;
• 通过观察真实事件或其他方式收集证据;
• 根据自己的想法或发现做出预测;
• 找出并收集有效的信息;
• 与教师或同学讨论自己正在观察或调研的
事情;
• 通过书面和口头方式用自己理解的恰当的
科学语言表述探究步骤和自己的想法;
• 提出用以检测自己或他人观点的方法,看
是否可以找到支持这些观点的证据;
• 恰当而自信地运用测量仪器和其他设备;
• 能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 用证据来评估不同观点的价值所在。
•
•
•
•
•
•
•
•
•
B.学生主要的态度倾向行为如下:
对科学探究表现出好奇和兴趣;
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探究过程,遇到问题不放弃;
在探究过程中能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对人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
愿意根据取得的证据改变观点;
愿意倾听和考虑他人的观点;
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愿意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 (2)学生学习的评测
•
学生学习的评测应该是多方位和全面的
,对其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
评测,其内容包括:
• 对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间的
联系的掌握。要注重评测学生对科学概念
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单纯记忆知识。对
科学知识的评测要尽量融合在分析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情境中。
• 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中
的讨论、交流、记录和展示等多个环节对
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观
察、记录和分析;对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
的发展进行评测。
• 探究能力的增强。结合学生的科学学习过
程,对比学生学习前后探究能力的变化,
依据内容标准考察学生各方面探究能力的
发展。
• 科学态度的发展。依据课程目标在平时的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发展状况进
行观察、记录和分析,还可辅以学生自评、
互评等多种方式。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