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与社会管理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标准化与社会管理

当前形势下
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一、基本概念
1、标准: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
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
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
范性文件。
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
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
益为目的。

从定义我们对标准可以这样来加以理解:
(1)制定标准目的必须明确。“获得最佳秩序”,“促进
最佳的共同效益”。这是标准制定的初衷,因为标准所要
求系统效应,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2)制定标准的依据。一是科研成果;二是成功的经验。
但运用成果或经验,都要认真加以分析,找出适合于本标
准的素材。
(3)标准的属性。是一种规范性文件,用以对产品质量、
生产过程控制、原材料、工艺、工装等进行规范。
(4)标准是协调的产物。“协调一致”就是普遍同意,
标准表征为对实质性问题、有关重要方面没有坚持反对意
见并按程序对有关方面的观点进行了研究和对争议进行了协
调,协商一致并不意味着没有异议,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本身
就是一种协调的过程,最终各方达成妥协。



2、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
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
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实施
标准的过程。
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
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
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从标准化的定义可以看出:
(1)标准化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其
活动过程就是制定标准,贯彻实施标准,
进而修订标准,在实施标准这样循环往复
的过程中,使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如果
再好的标准而得不到实施是没有任何效果
的。
(2)标准化的作用是不断持续改进,
共同遵守,才能消除壁垒。
如何理解:核心,“规则意识”。基
本属性是一种规则,或着规则。
4、社会管理:
5、公共服务:
二、当前形势:社会经济发展改
革的总体目标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社会
经济发展改革的总体目标与展望。
总体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展望: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
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
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 路径:市场决定因素
 政府任务:“宏观调整,市场监管,公共
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
 政府工作:“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
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
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
三、政府与市场
1、经济活动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最有
效地配置资源。能够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力
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市场的力量,另一
种是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主要通过
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功能发挥作用,
人们通常称之为“看不见的手”;政府的
力量,则主要通过制订计划、产业政策、
财政和货币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手段,
将资源有目的地配置到相应领域,人们通
常称之为“看得见的手”。

2、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与定位的不
断深化
几个时间节点:
1992年,党的十四大强调,使市场在社会主
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市场经济”第一次
写在社会主义旗帜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强调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
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前
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深刻改变中国面貌的一次
重大突破。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是市场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
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
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
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使
市场在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
发挥政府作用
3、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13年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的车轮走过了21年;
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两字之改对市
场作用做了全新的定位。如何认识这两字之
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修改?它对中国的
发展意义何在呢?
这两字之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一大亮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
“质”的提升。1992年以来,对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虽然在表述有所调整,但主要是对市
场作用“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
的变化。
这次改为“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其
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
不是别的,只有市场。
4、市场与规则
所有活动都有其内在规律。活动有序开展的
保证建立有效规则。
有效规则是对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规则的
生命力是对规则的自觉遵守。
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是当代人类社会进步与
发展的基本活动。
过去20多年,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过程,我们
对市场的威力、活力、潜力看得越来越清晰,体
会越来越深刻。凡是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好的领域,
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就充满活力;
反之,市场作用受到限制的领域,对资源的吸引
力明显偏低,经济发展就如一潭死水。
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
速增长的新常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
十分紧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这些问题倒逼我们深化改革,进一步释
放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放眼
世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各个领域的竞争
更趋激烈,表面看是产品、技术、产业的竞
争,背后则是体制机制竞争。
说到底,还是制度规则的竞争。(与之
配套的国务院20号文件、21号文件)
四、标准与国家治理与经济建设
制度构成
1、国家制度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标准的定位与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
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
明确了宏伟目标,指明了改革的重点和措施,对深
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六章,60条。学习下
来,全文有12处提到了“标准”,5处直接
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要求: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
等市场准入标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
准等制定和实施;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
健全完善经费物资管理标准制度体系。
2、对以上文字学习的认识
第一,标准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在三中全会《决定》中,“标准”一词
出现了12次,其中5处直接对“标准”或“标
准化”提出明确要求,涉及市场准入、政府
职能转变、文化、教育、国防建设等方面,
其它7处虽然不是标准化所讲的标准,是广义
的标准,但也充分体现了中央的标准理念和
标准意识是很强的。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这
么浓墨重彩的讲标准,是从来没有过的。
再往后拓展一点看,2013年初全国人大表决通
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也特别
强调标准,把标准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予
以加强。不久前,克强总理对标准化工作作出重要
批示并当面指示,强调“标准很重要,政府就应该
抓标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标准要升级。”
通过这些,我们切实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对
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标准化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全国标准化工作者倍感振
奋、倍受鼓舞,大家都在讲“标准化的春天来了”。
第二,标准化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
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
经验总结,也是各个领域改革目标的科学
提炼、综合提炼,为我们今后加强标准化
工作、推进标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首先,标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
理体系,本质上是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既包括政治制度、
法律体系、经济制度这些基本制度,也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在这个意义
上讲,标准作为一种制度形式,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政
策等等一样,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标准定义
看,标准是经协商一致达成的一种规范、一种文件。从标准
化实际看,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国际贸易的发展,标准
的“规制”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制度安排
和“治理”手段。中央领导经常讲“标准是生产中的法”,
将标准与经济、法律并列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务
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将“加强技术标准体系
建设”作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都
凸显了标准的制度属性,凸显了标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
要位置。
其次,标准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治
理能力,就是运用制度包括体制机制管理国家事务、治
国理政的能力。原来更多的强调管理,三种全会强调治
理,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本质上是治国
理政模式的深刻转变,是从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管
理、社会参与管理、各方共同治理的变化。从标准的本
质看,标准是各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制定和实施标准,
就是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各方共同追求效益最大化、
效率最优化的一种活动,体现了共同治理。从标准化的
对象看,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标准化的
覆盖范围不断扩展,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
明乃至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标准化在各领域治理中发
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有
效性需要标准的支撑。三中全会突出强调政府要
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
就是要求标准化更好地支撑政府职能转变,通过
标准来有效填补行政审批取消和下放后形成的管
理空白,更多地依据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
法,充分发挥标准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中的积极
作用。(比如,在取消事前审批的领域,要抓紧
制定完善相关标准,推动各级政府将履行职责所
需的技术要求纳入标准管理,制定法规规章和政
策时积极引用标准。)
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
体系需要标准的支撑。标准是生产中的法,
标准有利于对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客体
的质量进行规范。标准缺失,就会导致市
场无序竞争;标准不统一,就会割裂市场,
阻碍商品自由流通。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需要我们加快完善统一、开放、透明、协
调的标准化体系,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和公
平竞争。
三是全面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一
体化建设需要标准的支撑。通过建立实施新型
农业经营标准体系,优化和规范各环节要素的
合理配置,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服
务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建
立健全明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内容的标
准,实现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有标可依,农村公
共服务质量有章可循,农村公共财政绩效有据
可考,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
配置。
四是产业转型升级、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标
准的支撑。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节能节
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
把标准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这就要
求抬高传统产业标准的门槛,守住安全环保标
准底线,严把准入关口,通过标准特别是强制
性标准来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推进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比如,依
据强制性能效标准建立的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以
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五是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
新优势需要标准的支撑。标准是国际经济贸易往
来的技术语言,标准之争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科技
竞争制高点。(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
先后实施国家标准战略,全力推进本国技术标准
成为国际标准,控制产业和技术发展,赢取政治、
经济、生态利益。)这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审视
标准化工作,统筹标准引进来和走出去,一方面
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标准水平差距,减少双重标
准;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成为
国际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企业、
产业“走出去”。
五、标准化在各个领域运用的实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准化
带来了重大机遇和宽广舞台。
莱芜市提出发展“标准经济”。具有深
刻的现实意义,目的是通过标准化活动建立
技术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建立标准经济旨在促进经济、文化、社会、
生态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各级各部门有关企业等各种参与市场活动的
主题,通过标准化活动建立规则,将标准作为社
会管理、经济建设、生态保护重要手段,推进统
一的市场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
强和改善宏观管理,从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协调
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稳增长、
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均
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整体发展。
发展标准经济,其核心是以标准为载体,围
绕标准化活动,充分发挥不同经济主体的作用与
活力,实现经济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
统一。
我省的成功案例:
1、济南“12345”案例;
2、济南阳光大姐案例;
3、新泰政务服务中心案例;
4、安丘案例;
5、昌邑案例;
6、海尔案例;
7、九阳案例;
8、昊月案例;
9、高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