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險群學生vs 高風險群學生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高危險群學生vs 高風險群學生

高危險群學生
v.s.
高風險群學生
一、何謂高危險群學生?
主要指生活適應不良,且可能在「未來」
陷於危險事件的學生。
可由二個部份觀察:
(1)會發展出不同於一般同學因應生活挑戰的方式
(2)因應方式無法幫他離開困境或掌握所處的環境
ex:逃學、休學、自我傷害
二、如何辨識?
 身體症狀,包括:
 最近的身體狀況較差
 病假增加
 自覺體弱多病
 過敏體質
 多次求醫未有確切病疾病等
二、如何辨識?
 心理症狀:
 覺得壓力很大、時間不夠用
 主觀的認為心情不好
 自殺意念、認知扭曲
 對生命不重視者
 對自己的期許低
 對自己的身體形象抱持負面看法
二、如何辨識?
 社會症狀:
 家庭支持不足
 父母對其教育期許低落
 朋友與社會網絡較差
 不會求助
 同儕關係不好
 或是有一群同樣問題行為的朋友等;
二、如何辨識?
 外顯表徵:
 出席率下降
 學業成就不佳或突然退步
 人際關係改變
 遲交或拒繳作業
 愁眉苦臉
 偏差行為出現、反社會行為、行為失常
二、如何辨識?
 情境因素:
 近日內請喪假者
 同儕或好友身亡者
 家庭暴力
 家庭變故者
 失戀者
 師生衝突
…
高危險群學生的行為類型

校園暴力及相關行為

藥物濫用
自我傷害行為

濫用藥物





文獻指出通常與家庭失功能有關
同儕的邀約
對於學業壓力的逃避
對於未來人生方向的迷惘
通常會伴隨著自殺、暴力、犯罪、
缺課、輟學等行為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語言上之徵兆:
話語裡有意或無意地透露出想死
的念頭。如「我希望我死了」;
「沒有人關心我的生死」;「如
果我不存在的話事情也許會好些」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行為上之線索:
(1)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積極活潑的學生變為退縮,原來安
靜的學生變成很多話,謹慎的人變成喜愛冒險。
(2)成績大幅滑落,上課打瞌睡,不再按時繳作業,突然發脾氣,引發
較多的人際衝突。
(3)放棄財產,如:將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立下遺囑,
或將心愛的東西丟棄、處理掉。
(4)濫用酒精、藥物,如:增加喝酒的次數與飲量,明顯地影
響正常的生活秩序;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
環境上的線索:
個人的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動使得他窮於應付,如:
一個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與要好的朋友分手了,
雙親離婚,雙親死亡,親密的兄弟或姐妹長期的離
去或死亡等);家庭發生財務上的危機,不得已的
搬家。於此情況下,個人容易顯現出不良好的處理
或因應技巧,亦即不能看到或想出可以解決問題的
許多方法,而陷在「沒有辦法」或「無效的因應方
式」裡,連帶著出現的是缺乏信心或失去信心的狀
態。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
併發性的線索:這一類的表現往往是前述三者的延伸。
包括:

(1)從人際關係退縮回來而顯得與世隔絕的樣子。

(2)顯現出憂鬱的情緒,經常出現「沒有希望」的念頭、行動上顯得無
助、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

(3)顯出不滿的情緒而有許多的抱怨,甚至暴發性的攻擊行為。

(4)睡眠與飲食習慣變成很紊亂、失眠、經常顯得疲憊的樣子、身體常
有不適的感覺或有反應性、突發性的大病或長期的慢性疾病。
老師可以進行的協助處理
1.情緒的處理:宣洩與緩和、了解困境
 2.支持與接納:傾聽同理、穩定情緒
 3.預防學生再採取傷害自己的行為:
 4.幫助他建立支持系統:同儕、輔導單位、
 5.轉介:專業醫療系統、社政單位

高風險家庭評估

評估內容

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如家中成人
時常劇烈爭吵、無婚姻關係頻換同居人,或
同居人有從事特種行業、藥酒癮、精神疾病、
犯罪前科等。
高風險家庭評估

家中兒童少年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從事特種行業或罹患
精神疾病、酒癮藥癮並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

家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或自殺紀錄者,使兒童少年未
獲適當照顧。

因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使兒童少
年未獲適當照顧。

負擔家計者死亡、出走、重病、入獄服刑等,使兒童
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處理方式
填寫評估表做初步評估
 政府社福單位介入
 民間社福單位介入
 有親屬朋友支持
 學校資源
 接受生活扶助或適當安置

高危險群
v.s
高風險群
有可能表現出的行為類型或徵狀相似
 可能因為是高風險群而導致成為高危險群
 高危險群可能是因為屬於高風險群
 教育工作人員協助辨識給予最適當的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