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
变法
基础落实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3.个人因素
(二)改革的措施
1.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1)制定 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
的 职 责 是 检 查户口 , 征收租赋 ,征发徭役和兵
役,推行 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
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
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
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
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2.迁都洛阳
为了接 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 控
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年正式迁都 洛阳。
难点突破
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
(1)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
需要。
(2)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
的威胁。
(3)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
控制。
3.移风易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
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 门阀
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
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
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
洛阳为原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 业 生 产 工 具 得 到 改 进 ,兴 修 水 利 、 开 垦 荒
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
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 先进文
化与制度 , 大 大 加 速 了 北 魏 政 权 的 封 建 化 进
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
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
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重点讲解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
(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
施,是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
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③冯太后
的 支 持 和 孝 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
心。④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
二、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2.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 、富弼
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
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
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了一年
多就夭折了。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
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
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 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
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
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
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
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
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 市易务,出钱收购
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
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
税。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
赋收入。
(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
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
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
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
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2)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
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3)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
置正将1人。“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
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 明经诸科,规定进士
科不考诗赋,专考 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
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
为官。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
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
才干的机会。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
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
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
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
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
支 持 下 , 司 马 光 等 逐 步 废除 了 王 安石 的 全 部
新法。
(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改善
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以后,政府的财
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的货物,可
供政府20年的财政支出。可是,有些变法措施
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
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
面有所改观。
辨析比较
背
景
不
点
的
相
同
点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十分
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
制度;王安石变法并未触动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
性
质
商鞅变法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浪潮中
尖锐根本
目
同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改革
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都得到王权的全力支
持,内容触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保守势力的
强烈反对;个人命运基本相同;都对生产关系做
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命题视角
考向探究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由少数民族统
治者推行的社会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
位。从改革的曲折性、复杂性及对先进文化的学
习等角度进行考查将是未来高考的重点。(2)王
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北宋
积贫积弱的背景可以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及影响进行考查。(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
影响、失败的原因、留给后人的启示等都是考查
的 重 点 , 该 部分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多发地带 ,
2011年的备考仍不可忽视。
例题1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
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
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
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
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
数 人 口 和 财 物 分 赏 给 参 战的 人 员 ,把 大 量 的
“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
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
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
达七八十次之多。
材料二
——《历史学习》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
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
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
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
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
卖者坐如律。”
材料三
图一北魏服饰变化
图二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在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
的社会问题?
(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分析导致其服饰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
会影响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以及分析理解运用的能力。第(1)题,获取材
料中的有效信息“人民起义”、“北魏贵族集团
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概括总结改革前北魏
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第(2)题,注意
材料中的关键词,概括得出。第(3)题图片反映
了鲜卑族服饰汉化,结合所学回答原因和影响。
答案 (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2)实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
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
多的地方。
(3)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
的结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
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例题2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
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
居……
材料二
——司马光《家传集》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
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材料三
——《宋史》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
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
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
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
的理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
料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在中
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天的深
化改革有极强的启迪意义。因此王安石变法的内
容 及 对 变 法 的评价是高考的重点所在。解答第
(1)题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
(2)题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
石变法的态度即可。
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
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
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
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
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课时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
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
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
胡 服 却 在 汉 人中流传开来 ,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完成:
(1)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
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
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
由材料中“九年(公元485年)”“《魏
书·食货志》”可判断是孝文帝改革中实行的均
田制,它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或无主的土地进行
分配;“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说明改革面临
很大的阻力;“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
同进,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反映了民族
间的融合。“影响”从对民族发展和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方面分析。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
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答出3点即可)
(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答迁都洛
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
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
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2.(2008·广东,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
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
(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
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
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
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
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
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
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从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土地分配制度的
内容入手,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回
答第(1)问时,可联系变法的背景,归纳不同时
期土地分配方式的相同之处。回答后两问时一定要
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
和评价。由于孝文帝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
革,分析影响时要注意突出其积极方面。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
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
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
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3.(2009·广东单科,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
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
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
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
反映了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
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
表 地 主 阶 级 革 新 派 的 一 种主 张 , 其主 流 应 该
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
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
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
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
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
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
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
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
央, 阻 碍 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 ,应予基本否定 。
——《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
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
变法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及评价历史事件
的方法。第(1)题主要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
能力。学生只要把所学知识归纳复述出来即可。
第(2)题是考查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
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
(一分为二)。方法相同但角度和立场不同可以
得出不同的结论。第(3)题评价历史事件要做到
客观全面,论从史出,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
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4.(2009·辽宁、宁夏文综,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
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
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
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
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
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
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
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
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
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务,
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
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
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制度规定的
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
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解析
(1)问注意是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
的,注意依据材料概括。(2)问材料一体现的背
景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土
地兼并加剧。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
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
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农,抑制兼并,
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农仍
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
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5.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
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
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
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
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请完成:
(1)他们对理财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
(2)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
现的?
(3)王安石推行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结果却
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围绕理财措
施的争论,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双方各自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实质是要不要变法。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
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
府财政收入。
(3)守旧派的反对和阻挠;执行不善。
6.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
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
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
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
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
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
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
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
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
古治 世 … …患 在 治 财 无 其 道 尔。 ”…… 青苗法
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
分, 春 散 秋 敛 。均输法者 , 以发运之职改为均
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
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
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
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
钱, 谓 之 助 役钱 。市易之法 ,听人赊贷县官财
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
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
凡五 路 义 保 原养马者 ,户一匹 , 以监牧见马给
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
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
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
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
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
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
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
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
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
“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
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
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
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
特点是什么?
(4)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
第(1)问从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回答,“特
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抑制富商措
施来回答。第(3)问从“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
奖励之力”可以获得答案。第(4)问从改革的目
的、作用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
(1)措施:释放负债者方面是颁布“解负
令”。改革政治制度方面是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
革。(或答“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公民(民
众)陪审法庭”)
特点:革命性、中庸性。
(2)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不可照搬王安石
变法所有措施)。
(3)政府扶植。
(4)改革是为了缓和矛盾,解决社会危机;改革
是富强之路;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
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任答2点,
言之有理亦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