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設計(服務科學東區區域聯盟1210修訂).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案設計(服務科學東區區域聯盟1210修訂).

教案設計 臺灣觀光學院 田奇玉 2012/12/06

大綱  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模式的概念  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的實施方式  教案分享 : 協作敘事社群的「中興經驗」 ( 化 名 )

壹、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模式的概念 運用「系統」觀點看待教學,教學過程被視為是 一個系統,該系統的目的是促成有效學習,此一系 統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策略,與教學 評量,各部分之間產生相互作用以達到目標。

教學 調整 確定 教學目標 進行 教學分析 編寫教學 具體目標 發展教學 策略 開發教學 材料 設計與實 施形成性 評量 鑑定 起點行為 設計與實 施總結性 評量

貳、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的實施方式  確定教學目標(identify instructional goals) ☺ 教學目標是學習結果(學生將能做些什麼)概括性的 陳述 ☺ 教學設計的過程始於鑑別需求--「希望是什麼」與 「實際是什麼」之間的差距 ☺ 如何分析學習需求?

1.Rossett建議直接從學習者處蒐集訊息(internal needs assessment) 2.從社會實際要求獲得訊息(external needs assessment)

貳、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的實施方式  進行教學分析(conduct instructional analysis) 教學分析是一種程序,用以確定學生達成某 一教學目標時所必須具備的相應從屬知識、 技能、態度等。對之前的教學目標進行分析 ,要做兩件事: 第一、按學習的類型,對目標陳述進行分類 第二、運用訊息加工分析來說明學生在完成某 一目標時,他實際要做些什麼

貳、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的實施方式  鑑定學生起點行為的差異 目的在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準備度(從事新學習時, 學 習者對學科內容已經具備的相關知識或技能), 及其 學習風格(每個學習者對訊息的感知及反應不同, 所 以要找出最佳的學習方式) 。 ♠ 與教學分析是密切相關的 ♠ 利用前測(pretesting)以及觀察、訪談 ♠ 之後在教學分析圖上劃一條虛線, 虛線以上是教學 目標之所在, 而虛線以下則是教學開始前學生已具 備的起點知能

貳、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的實施方式  編寫教學具體目標 教學具體目標又稱行為目標,是對學習者透 過教學以後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 敘述。

貳、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的實施方式  編寫教學具體目標 學者Mager提出書寫行為目標的基本要素有三: ♠ 要有一操作性動詞(action verb) ♠ 要指出完成行為的相關條件(relevent conditions) 例如: 在一小時的測驗中、可使用計算機等, 通常 是對時間、使用的材料或設備的說明 ♠ 要有一行為表現標準(performance criteria) 例如: 指認出八個當中的三個、答對80%等

貳、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的實施方式  發展教學策略(1/2) 發展教學策略涉及「如何教」的問題,包括四個具體層面: 一、 課的劃分 把一個教學單元的學習任務,進一步劃分成若干可教、可學的單位, 以便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 二、 教學要點 ♠ 心智技能的教學:給予學生以不同方式去思考新教材的機會,傾聽 、解釋說明、實驗、分析、比較、創造、批判……等方式。 ♠ 語文訊息的教學:一項語文訊息與另一項之間存在/不存在關聯。 ♠ 態度的教學:什麼行為可以證明學生已經學會某一特定情意的技能 或認知、學生可能在什麼地方表現出這些行為舉止、老師如何去觀 察學生實際所表現出的那些行為舉止。 ♠ 心理動作技能的教學:包括講解、示範,以及給予學生練習的機會 。另外,教學時也需要考慮「難度」與「遷移」兩個因素。

貳、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的實施方式  發展教學策略(2/2) 發展教學策略涉及「如何教」的問題,包括四個具體 層面: 三、教學活動的設計 ♠ 準備活動 ♠ 發展活動 ♠ 綜合活動 四、教學組織形式 ♠ 團體教學 ♠ 個別化教學

貳、Dick與Carey的系統教學設計的實施方式  教學評鑑 ☺ 課程評鑑 ☺ 學習評鑑 ☺ 教師評鑑

叁、實例分享

叁、教案分享: 協作敘事社群的「中興經驗」( 化名) 設計理念 : 體驗教育 以日常生活的事件為起點,使學生更能理解真實的世 界並與之有適當的回應。主要學習模式是「經驗學習 圈」,分為體驗(experiential)、反省(reflecting)、歸納、 應用四大部分的循環模式;即 是讓學生從體驗活動中 吸取經驗,從經驗反思的整理歷程去體會,再將所體 會的結果 予以歸納,將之普遍化(generalizing)後,應 用到現實社會的日常生活中。

叁、教案分享: 協作敘事社群的「中興經 驗」(化名)

一、緣起 二、歷程 (一)邀請成員與建立社群 (二)過往眷村生活經驗的「注意」與「訴說」 (三)過往眷村生活經驗的「轉譯」與「分析」:意義命 名 (四)當下中興眷村生活經驗的「注意」與「訴說」 (五)發展未來的可能性想像

「能力指標」 層面的分析 教學活動B的教學內容要點: 1.自然環境(大寮眷村所在位置、 地形等:自然科學、地理學) 2.人文環境(「芋頭」和「蕃薯」 的文化互動:文化人類學) 3.歷史變遷(大寮眷村的由來、開 發過程、族群融合等:政治學、社 會學) 4.經濟活動(人口數、各行各業、 眷村的產業特色等:社會學) 5.其他 「社區的經營與特色」 層面的分析(「社會學 習領域數位博物館- 迎曦網」的運用 ) 分享式的團 體討論 學習主題 中心概念 分組專題探索、 學習社群對話 中心概念的深度、意義 層次的加深與加廣 學習者的文化 變項(學生的 個人經驗) 過 程 目 標

學生學習過程之ㄧ:閱讀老人的畫集

心酸的成長 難忘的牛兒

學習過程之二

:

製作卡片送給分享 故事的老人

學習過程之三 : 親手製作餐點送老人

服務過程

教學後的省思 (1/2)

協作敘事社群的「中興經驗」(化名)印證了:「教」 不一定導致「學」,更不一定產生「會」,真正能留 在學習者生命中的,往往不是老師所講的,而是學生 自己所發現的;學生的首要任務應是「學習如何學習 」,以及「學習如何思考」。

教學後的省思 (2/2)

在體驗教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十分富有挑 戰性的,不但須適時扮演「引導者」、「激勵者」和 「刺激思考者」等「學習促進者」外,尚須激發學生 進行思考、 討論和傾聽,對於學生不了解之處,又須 扮演「知識的解說和澄清者」,藉著運用不 同的教學 策略來協助學生學習。

感謝這次分享的機會,檢視過往走過的路,未來持續加強服科 知能,希望未來能有貢獻己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