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第三章 中世纪史学

背景
中世纪史学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
亡到文艺复兴前约长达千年的
西方史学。因基督教的神本史
观决定着这一时期西方史学的
面貌,故而中世纪史学又被称
作基督教史学。
公元5世纪,由于蛮族的入侵,罗马帝国
衰落,原先创造文化的贵族阶级被消灭,基
督教文化填补了这个空白。
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于公元4世纪发展成为
罗马国教,并逐渐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对整个
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一时期,僧侣垄断了知识和教育,使基
督教的意识形态占据了支配地位,于是一切学科
都成为神学的分支,无不打上基督教思想的烙
印。史学也不例外,成了为基督教统治服务的工
具。
在基督教会史学兴起之前,公元93年,犹太历史学家约瑟
夫斯(37-100 )已经完成了20卷的力作《犹太古史》,该书从
创世记的记载开始,一直记述到犹太人与罗马爆发战争为止。
是以旧约圣经和古人的传说为蓝图编写而成的犹太巨著。
第一章 起初
创造
挪亚和大洪水
巴别塔
第二章 族长们
亚伯拉罕 以撒 利百加 以扫和雅各
雅各逃往美索不达米亚 雅各与以扫相见
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第三章 希伯来人在埃及
第十三章 征服、毁灭和被掳
第四章 摩西与出埃及
第七章 能孙和撒母耳 第十四章 返回耶路撒冷
摩西的勇敢 摩西逃往米甸 第八章 扫罗
第十五章 从以斯贴到托勒密
十灾 过红海 吗哪降下 第九章 大卫王
第十六章 马加比时期
战胜亚玛力人
第十章 所罗门和后继者 第十七章 罗马人的征服
第十一章 先知以利亚 第十八章 希律大帝
第五章 西奈人
第十二章 先知以利沙 第十九章 罗马巡抚
第六章 征服迦南
一、早期基督教史学的兴起








(一)兴起原因:
1.教导信徒
2.与异教徒论战
(二)早期的基督教史学家
1.阿非利加那(约180--250)
---最早的基督教史学家。
曾游历希腊、罗马,并在亚历山大里亚学习。
《编年史》(Chronographi) :

“创世纪”(前5499年)———公元221年。

贡献:首次明确地运用线性的历史时间框
架安排和编纂历史,初步确立了宏观的历
史时间坐标的观念、奠定了基督教年代学
的基础。这种从上帝创世开始计算历史年
代的方法,实为基督教创世纪年之始。




2.攸西比乌斯(约263~339年)
————教会史学之父
《编年史》(大事年表) Chronicle
《教会史》 Church History or Ecclesiastical History (记述了
从门徒时期到他所处时代的主教、神父,基督教
与犹太教、异教徒的关系等)

《君士坦丁传》 Life of Constantine

《巴勒斯坦殉教者传》和《古代殉教者传集》
(开创了以圣徒、殉道者为中心的传记类型))
 贡献:
把历史分为两部分,即"神圣的"历史和"世
俗的"历史,并以年代为经,把这两部分历
史分别记载在年代的左右两边,互相对照。
这进一步完善了基督教的创世纪年,最终
确立了线性历史时间框架的结构和观念,
并为各国的历史记载提供了一个更加具体
的统一的纪年方法,也标志着基督教年代
学的诞生。
3.圣·奥古斯丁

生平(354~430年)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
学史观的奠基人 ,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
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与中世纪的托马
斯·阿 奎那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
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 早年信仰摩尼
教。

青年时期的奥古斯丁身上同时存在放纵欲
望和专诚向上的性情,这种二元对立促成
了他青年时期对摩尼教的接受。矛盾最终
在”花园经历“中得到了化解,他也从此
皈依基督教,并将自己的后半生用于基督
教义的论证和阐发。
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之际,
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
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
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
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
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
放纵私欲。”自此以后,奥古斯丁感觉到
从上帝而来的能力胜过罪恶,于是离开了
情妇,辞去教职,退居一处山庄,与诸友
人共研哲学。
琐罗亚斯德教

琐罗亚斯德教(摩尼
教)主神—阿胡拉·马
兹达。他身上缠绕的
黄色物体是蛇,两边
伸展出来的是鹰的翅
膀。围绕在其身边的
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信
条——谨言、慎行、
独思
代表作:《忏悔录》Confessiones,拉丁文意“承认、认罪”。作
者在书中叙述一生所蒙受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因
此”忏悔录“也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论三位一体》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
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
《论意志的自由选择》回答了为什么上帝给予人类的自由意志会
作出恶的结果。他认为,上帝在造物的时候,赋予了每个物种
以特定的本性,自由就是按其本性行事。人是万物之灵,其本
性是实现善,为恶则是人的自我降格,应当受惩罚。
如果要明白,就
应当相信,因为除非
你们相信,你们不能
明白。--奥古斯丁
人类一思考,上
帝就发笑--米兰·昆德拉
《上帝之城》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共二十二卷,
历十四年(412-426)才完成。首十卷为基督教作有力的辩
护,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具体阐述
他的历史哲学 思想,即历史是有限的,历史之外还有
某种永恒不变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论地上之城及
天上之城的源起、发展及指归。
第十一章:讨论地上城和上帝城之不同起源、进程和终
局。
第十二章:天使与人的受造;恶的起始。
第十三章:死亡是惩罚,源于亚当之犯罪。
第十四章:人最初之罪的刑罚与后果;人本来可以不带
肉欲而繁衍后代。








第十五章:圣经历史中地上城与上帝城分别的进展。
第十六章:由挪亚至以色列列王时代的上帝城历史。
第十七章:由先知们到基督时代的上帝城历史。
第十八章:从亚伯拉罕到世界末日的地上城与上帝城历史
之对比。
第十九章:概览对不同哲学的看法;将这些看法与基督教
的信念作比较。
第二十章:论末日审判,以及圣经新旧约对此之宣告。
第二十一章:论恶人在地狱中受永刑;论各种对此信念的
反对。
第二十二章:论圣徒的永乐,身体的复活,以及初代教会
所行之神迹。

本书是为了与异教徒辩论,但其在史学上
的重要性则因其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
论:发展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展示
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历史撰述
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在《上帝之城》中分双线进行记述:上帝之
城——追随亚伯过上帝乐见的生活;地上
之城——由该隐开始的人类有罪的生活。
他将上帝之爱作为道德的中心原则,力
图把社会的历史纳入基督教的历史,形成
了一整套的神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历史观。
他对历史时间、历史发展、历史学的性质
与目的等方面的阐述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
定下了基调。
奥古斯丁的史学理论与思想
⑴ 社会理论:两种社会的对立斗争说和教会权利
说。
上 帝 之 城(光明、善良的象征)
〈由对上帝的爱和对自我的蔑视形成〉
斗争
教 会(两城的联结点,沟通两城)
〈上帝创立的,是上帝教会之城在地上之城的代表〉
地 上 之 城(黑暗、邪恶的象征)
〈由对自我的爱和对上帝的蔑视形成〉
奥古斯丁认为,在天地间存在着两个国度即上帝之
城与地上之城,而教会是联结这两座城的桥梁,
它作为上帝之城在人间的代表,目的便是竭尽全
力使上帝之城得以在人间实现。
为了实现它,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之间存在
着不断的斗争,直至地上之城消灭,上帝之城最
终降临。两城斗争的终点就是末日审判。
这样,整个世界历史便成了善与恶斗争的历
史,即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斗争的历史,也是教
会统治取代世俗政权统治的历史。
⑵历史的时间观念:
奥古斯丁发展并确立了中世纪的时间观念,而历史时间观念
的定型决定了中世纪历史写作的基本形式。
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 处
于上帝创造的时间当中,因此人们有理由按照上帝的意图对人类历史在时间
上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格外的关注。历史与时间的联系使历史只能从创世纪开
始而终于末日审判。
创世纪
末日审判
历史
⑶历史的目的论:规定了历史发展的目的,
即向上帝之城迈进。
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目的是先定的、
固有的,这个目的是上帝规定的,它先于历史而
存在,最终的归处便是上帝之城。
因为上帝已经安排好一切,人们编纂历史、
回忆过去就只是要说明过去,以证实上帝的安排。
一切解释都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安排,这是一种目
的论或宿命论的安排。
⑷历史的价值论:历史发展的目的使历史
具有了价值。
历史发展的目的是向上帝之城迈进,为了实现这个目
的,每一种历史状态和历史事件都是必需的,整个历史进
程也就有了一定的价值意义。
人类历史从创世
纪开始,经过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斗争(善与恶的斗
争),最终结束于上帝之城降临人间。对于这个历史发展
的始与终,奥古斯丁在价值评判上是极端对立的,从始至
终,展现出一幅恶逐渐转变成善的图画,由此,一种历史
的发展与进步观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他第一次肯定了历
史的进步性。


⑸ 历史的发展模式:是直线前进的模式,
而非循环和倒退的模式。
由于历史发展的目的是向上帝之城迈
进,是先定的、固有的,因此在上帝的安
排下,任何历史现象都是向着这个目的的
实现而迈进的一步,整个历史进程的发展
模式也必是直线前进的。

⑹ 历史的动力:历史的总动力是上帝的旨意,直
接动力是善与恶的冲突。
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说明了历史发
展的动力:
由于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历史发展的目
的也是由上帝规定的,因此,上帝的旨意就是历
史的总动力。
又因为历史是从创世纪开始,经过善与恶的
斗争,最终善战胜恶、上帝之城降临的过程,因
此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善与恶的冲突。



⑺历史的统一性和历史的分期:

历史的统一性:历史具有统一性,因为不论起点在哪里,人类
都是在向上帝之城迈进的路途中。统一性就表现在整个历史都是由起
点(创世纪)走向终点(末日审判)的。
历史的分期:
奥古斯丁将人类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基督降生前为“福音准备时
期”,基督降生之后为“福音传播和胜利时期”。
在他的另一本著作《论三位一体》中,他又将上帝之城和地上之
城的斗争历史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律法阶段、律法阶段和上帝的
天国阶段。他还曾依照人的成长过程将历史分为婴儿期、少年期、青
春期、壮年期、半老期和老年期六个生理阶段,老年期之后就意味着
地上之城的消亡和上帝之城的降临。



总之,圣奥古斯丁发展
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
观念;形成了发展与
进步的历史观;形成
了普遍统一的整体史
观与大一统的世界史
意识。
二、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史学




(一)法国史学
1.格雷戈里及其《法兰克人史》
生平:(538~594年),都尔城的主教,是
法兰克王国第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
墨洛温王朝时期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历史学
家。
著作:《法兰克人史》10卷、《奇迹集》7
卷、《教父列传》1卷
《法兰克人史》
第一卷:全部是关于上帝传说与基督教传播
发展史。
第二卷:全面叙述法兰克征服高卢地区的经
过。
第三卷:开始记述他所生活的时代法兰克国
家政治、经济、宗教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


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的序言自此开始
当前,在高卢的城市里,当人们对文字的
运用每况愈下,不,更确切地说是已告终竭的时
候,那里已找不到一个在层次分明的写作艺术方
面训练有素的学者,来把发生过的事情以散文或
韵文的形式描绘出来。可是这里却已经发生了许
多好事和许多坏事;各族人在暴怒;国王们的怒
火日益炽烈;教堂遭到异端信仰者的攻击,也受
到天主教徒的护持;对基督的信仰在许多人的心
灵里烧得炽热,但是冷淡的却也不少;虔信的人
使得教堂富裕,而不信教的人却把它们抢个精光。
因此之故,悲叹的声音不断地迸发出来,人们说
道:“唉!我们这个时代啊!学问的研究已经离
开我们而消逝,在我们各族人中间也找不出一个
能够把当代的事件写成一本书的人了。”

当我听到一再有人发出这种的或类似的哀
叹时,不由得内心感动,尽管言辞粗鄙,
我也要把往事的记忆留传后世,决不使那
些邪恶的人和正直的人之间的斗争湮没无
闻,由于我时常诧异地听到人们说:深奥
的作者很少有人理解,语言朴素的人却有
广泛的听众,因此我越发受到鼓舞。

评价:
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一反映了法兰克土
地制度的封建性演变过程,其二反映了高
卢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
由于他的著述涉及的内容丰富翔实,颇有
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
王国的希罗多德"。
2.艾因哈德及其《查理大帝传》

(Einhard,770~840年)

《查理大帝传》用拉丁文写成,全书共分
为2部分:第1部分,以简明的线条勾勒出查
理曼的国内外事业及其功绩 ;第2部分,描
述了查理曼的私生活及其性格 。
艾因哈德


写作动机
"由于我亲身参与这些事件、身临其境、目
睹其事,我认为没有人能够比我更真实地
记述这些事情,而且我也不能肯定有没有
别人会写它们。因此我想,与其让这个当
代最崇高、最伟大的国王的生平事迹和他
那后人难以效法的赫赫功业因埋没而消失,
倒不如象别人那样,把故事记录下来、垂
诸后世"。



评价:
A.模仿古风,为后来者留下了可靠、真实的
史料。
B叙事明快、文情并茂。
(二)英国史学
比德(Bede,673~735年)
最早出现在英国历史上的卓
越学者、历史家。
他7岁入修道院,30岁任神父。
毕生居住在修道院中,从
事宗教活动和撰述。史学
成就卓著,被尊为“英国
历史之父”。其讲学和著
述推动了当地的学术风气。
使诺森伯利亚成为欧洲在7、
8世纪时文化水平最高的地
区。
《英吉利教会史》




特色
A.重视资料的可靠性,充分占有了所能获得
的任何资料。
“我决不愿意在我死后让我的子孙后代读
到谎言”。
B.发展与推广了以基督生年作为纪元的纪年
方法(A.D. 与B.C.)
著作: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 一生著述成果多达三
十六种,大部分是对
《圣经》的阐释,有
些是对圣徒的记述,还
有一些以天文、历法、音
乐、哲学、语法、修辞、
算术、医药等为内容的作
品,以多方面的成就被后
人誉为“英吉利学问之
父”。
(三)德国史学



鄂图(亦译"奥托",Otto of Freising,1114~
1158年)
著作:⑴《双城史》(亦译《编年史》,)此书
共有8卷,以“创世纪”为开端,一直写到
1146年 。特点是构思精密,每一件事情都
被纳入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来。
(2)《皇帝腓特烈一世传》(亦译为
《皇帝腓特烈一世的事业》)

贡献:发展了圣奥古斯丁的学说,将天国具体化,
尽管在史学思想上没有超越奥古斯丁,但其作品
在材料使用上注意了批判地选择,因此以客观、
真实而受后人重视。获得广泛赞誉,也为德国史
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石。
用一种世界史的眼光、把一切已知的历史事件都
相互联系地安排在以上帝的名义编织出来的人类
历史图表之中,试图勾勒整个历史的全貌。

"在上帝的恩准下,我编写一部历史,或许
能够把'人间城市'巴比伦公民的苦难展现出
来,或许也能够把耶路撒冷公民翘首盼望
的基督的王国的光荣作一介绍,甚至就在
人间他们也即将预先品尝其美味"
三、拜占庭史学





(一)特征:
1、史学家多为俗人,宗奉古典史家的治史观念。
(宗教意识的相对薄弱使拜占庭的史学家更多受
到古典史学传统的影响)
2、政治史为主(拜占庭史学表现出对世俗政治事
务的关注优于对神迹的关注,也不会刻意以神学
史观来主导历史写作。 )
3、人文主义色彩浓厚(多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现
实中的人)
4、多为当代史
(二)主要史家




1、双面史家——普罗科匹阿斯
著作:《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秘史》
史学贡献:
A.史德方面,普罗柯比继承了希腊史家希罗
多德和修昔底德优秀的古典史学传统,认
为写史要以道德、人心为念,意存劝诫。

B.史著题材方面,普罗柯比与修昔底德相似,
他们所写的都是当代史,都记载了自己的
所见所闻,阐发了自己的所感所思。同时,
与当时西欧史家的史著相比,普罗柯比的
史著更显得体大精深,视野宽广。

C.史才方面也表现出色,良好的教育和高超的写
作能力使他的著述文笔流畅、语言朴实生动,尤
其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情景的渲
染更是生动鲜活,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
同时,普罗柯比在治史著述中坚持求真求实原则,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考证传闻、查寻历史遗迹,
对战况汇报、外交文件、谈判文书以及口头叙述
加以整理分析,再现战争发展的真实情况,还原
自己未能亲身经历的事件,表现出卓越的史料驾
驭功力。





2、普塞罗斯(1018—1078)
著作:《编年表》
史学思想:
A.历史写作必须陈述事实
B.不写通史,写当代史
3.康妮娜(1083-1148)
《亚力克塞皇帝政事记》



汤普森认为安娜是其
时代“最卓越的历史
学家”和“中世纪最
杰出的妇女之一”
罗伯特·布拉克将她视
为“拜占庭文学史上
最杰出的女作家”

“我,安娜,出生在紫色产房,我用神圣而
庄严,而非愚昧而无知的词汇,来与上帝
订约。我对我那尊贵的皇族双亲心存感恩,
我的父亲是阿列克修斯·科穆宁,他是罗马
帝国最杰出的皇帝,他创造了伟大的功绩,
他的胜利和骁勇的事迹及帝国的策略,整
个世界都为他骄傲;我的母亲是伊琳妮,
是令整个帝国为之自豪的人,她出生于杜
卡斯家族,她的美德照亮了阳光下的整个
世界”。

时间的洪流奔腾不已,滚滚向前,永不止
息,不可抵挡,无情地带走世间的一切,
抛却已记录和尚未记录的事物,统统把它
们投入无边的黑暗之中。历史学家是记录
者,是阻挡时间洪流的坚固堡垒,能用自
己的优势,抓住时间长河的浮萍,避免历
史滑向被人们遗忘的深渊。

“一个好的历史学家的角色,必须尊重史实,
采取公正客观的立场,忘记友谊和仇恨,
敌人的行为值得尊敬,他必须给予高度称
赞;即使是他最亲近的家族亲属犯了错误,
历史学家也必须进行谴责。因此历史学家
既要规劝他的朋友也要赞颂他的仇人”。
四、意大利城市史学






(一)城市史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意大利分裂的政治局面
2、11世纪的市民革命开启了意大利城市史
学之门
(二)史家
1、阿诺尔夫:《当代史》(925-1077年的
米兰)
2、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





“世界第一奇书”共分4卷:
第一卷:来中国途中的风土人情
第二卷:元朝初期政治、战争、宫廷轶闻
第三卷:中国的邻邦及某些有交往的国家
第四卷:蒙古王公之间的战争及亚洲北部
各国情况
五、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





(一)中世纪史学的特点
1、基督教神学史观成为历史学的灵魂
2、神职人员成为历史著述的基本承担者
3、编年史和年代纪成为历史著述的基本形
式
4、基督教《圣经》对历史著述具有决定性
的影响
5、古典史学的传统通过拜占庭史学家得以
传承





(二)评价
正面评价 :
1、历史认识论方面,打破了古典史学中的
循环史观
2、世界史体系方面,创立了基督教性质的
“普遍主义”的历史框架
3、历史方法论方面,确立了历史分期的观
念


4、“天命史观”方面,在宗教虔诚的基础
上实践了史学的社会功能 :精神世界的统
一与文化教育的功能。
负面评价:神学史观

克罗齐说:“基督教史学像古代史学
一样,解决了它所面临的问题,但没
有解决其它后来才形成的问题,因为
他们还没有面临它们。”
参考资料





1、艾因哈德.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 》,商务印
书馆,1979
2、格雷戈里.寿纪瑜,戚国淦译.《法兰克人史 》,
商务印书馆,法兰克人史 ,1981
3、普罗柯比.《秘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
4、崔艳红.《古战争: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战
记研究》,时事出版社,2006
5、陈志强.《拜占庭学研究》,2001年,人民出版
社
思考题


1、圣奥古斯丁的史学贡献
2、评价中世纪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