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有效雷擊、毒蛇及蜜蜂叮咬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如何避免有效雷擊、毒蛇及蜜蜂叮咬

如何有效避免
雷擊、毒蛇及蜜蜂叮咬
報告人
平溪分隊隊員陸益源
2012/8/13
第一章:閃電
1.雷電的產生
• 閃電
•
當空氣極不穩定的時候,容易發生強烈的向上對流運動,
而形成高聳的積雨雲,雲中充滿上上下下奔竄的水汽,就
會產生靜電,雲的上端會產生正電荷,雲的下端會產生負
電荷,地面又是正電荷,那麼,正、負電荷之間有空氣作
為絕緣體,若正、負電荷間的電壓差,大到可以衝破絕緣
體的空氣,使空氣在瞬間膨脹爆炸、發熱發光,發光就是
閃電,膨脹爆炸發出巨大聲響就是打雷。
• 閃電與雷聲的形成
• 不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未來溫度每升
高攝氏一度,發生雷擊的機率會因此增加10%。
• 夏天一到,常常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上午晴朗而炎熱,令人受不了,
但是一到下午之後,天空馬上變了一個樣,不但烏雲密佈,而且閃電
雷聲不斷,住在山區的人一定感受深刻,像花生米一樣大的雨滴加上
一陣陣風吹過來,讓人躲也躲不掉,撐傘根本是一點用也沒有,有時
候在郊外一不小心甚至還會被雷擊中,相當危險,到底閃電與雷聲是
怎麼形成的呢?
• 其實大多數的閃電都是連擊兩次,第一擊是一股看不見的帶電空氣,
一直下到地面,或是由地面到達空中,它就像是一個開路先鋒,為第
二次的閃電帶路,當第一擊的閃電打下來的那一瞬間,一道迴擊電流
就延著先前所開的路跳上來,於是就發生看的見的閃電,所以說,看
的見的閃電是第二擊。
• 這種迴擊電流有一個電力核心,它的周圍有一圈像管子一樣的炙熱空
氣把它套住,由於磨擦,這層熱空氣就會發光膨脹和爆炸,爆炸發生
時差不多馬上就看到閃電,但是雷聲總是稍後才到,這是因為聲音的
速度是340m/s,而光的速度是30萬km/s,光的速度遠比聲音的速度
要來的快,所以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後才聽到雷聲,決對不是因為眼睛
長在前面;耳朵長在後面的原因呦!
•
•
•
•
•
•
•
雷雨的形成
在夏天,常常會有午後雷陣雨出現,雷陣雨是由雷雨胞,也就是雷雨雲所降
下來的,通常,單獨的一塊雷雨雲,它的生命非常短暫,一般不過維持一、
二個小時,在這當中可以劃分為發展期、成熟期及消散期。
所謂發展期就是在上午,由於地面受到太陽的照射,都變的相當熱,到了接
近傍晚的時候,太陽光不再那麼強,空氣的溫度也比較低的時候,上午受熱
的地面也開始散熱了,我們都知到,暖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原理,所以受
熱的地面開始散熱的時候,這些熱氣就會往上升,把溫暖潮濕的空氣帶到半
空中,因為愈往高空,氣溫愈低,所以空氣中的水汽便開始凝結成雲,當氣
流不斷上升,水滴就會愈來愈大,最後大到太重而無法再上升的時候,就達
到成熟期了,在此之前就是發展期。
到達成熟期的時候,雨滴變開始落下,在這之前或者是同時,會有一股下衝
氣流,所以會造成涼爽的陣風,當陣風吹起,就表示一場雷雨即將要來臨,
當大顆的雨滴不斷的落下,便是我們所看到的雷雨。
地面的熱空氣往上升,加上降雨的時候從高空帶下的冷空氣,於是,冷空氣
與熱空氣不斷的混合,空氣中的溫度也逐漸達到平衡,雨水也使得地面涼了
下來,所以,上升的氣流逐漸消失,雷雨雲的形成來源就終斷了,雲層也不
會愈來愈厚,反而因為降雨使雲層愈來愈少,這就是消散期。所以,在夏季
短暫的雷雨過後,天氣常常很快的轉晴,有句話說〝雨過天晴〞,就是這個
意思。
2.如何預防雷擊
如何預防雷擊
• 當我們到郊外出遊時,若遇到大雨,又是在空曠處的話,告訴你,寧
可淋一點雨,去找比較隱密的躲雨處,也不要就近的躲在涼亭中,因
為一般許多在郊區的涼亭,為了擁有良好的視野,都是建在比較空曠
的地方,所以容易成為雷擊的目標。另外,若是待在車上也會比較安
全,但是千萬記得,車頂上的天線要收起來,以免也成為雷電的目標。
•
• 在雨天,由於靜電比較小,所以雷電通常會引到最高處,因此,在曠
野中遇到下雨,最好不要找高大的物體躲避,而要讓自己愈貼近地面
愈好,另外還有一樣,那就是,遇到雷雨時,穿什麼樣的鞋子也是預
防雷擊很重要的關鍵,提醒你,在雨中最好不要光腳,因為,有時候
雷電不一定會打到最高處,當雷打到地面,把電荷從地底散掉時,若
光腳,又剛好踩在兩個不同的電壓上,那麼,電馬上就會往身上跳,
如果穿著鞋底是橡膠製的鞋子,則具有耐水不導電的特性,是最安全
的,而皮製的鞋子相信大家都很喜歡穿,因為柔軟舒適,但是它一遇
到水就全部濕透,反而會導電不安全。
• 避免雷擊的方法
•
• 雷雨發生時,經常會伴隨著打雷、閃電,家裡有小孩的觀眾應該常有
小孩被嚇哭的經驗,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在一場大雷雨中所放出的能
量,遠比一顆原子彈所產生的能量還高。這就是為什麼在雷雨發生的
時候,常常會有人遭受雷擊而導致生命的危險。
•
• 目前,可以說是進入了夏季的天氣型態,白天高溫炎熱,不過由於太
平洋高壓的勢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在午後熱對流旺盛之下,會有午後
陣雨甚至雷雨的現象發生,尤其是山區,雨勢及雨量都會比平地要來
的大,所以在落雷的時候,有許多事情是要特別注意的,比如說:
• 1.不要接近孤立的凸出物:像高樓、鐵塔、電線杆、煙囪…等等,更
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因為這些孤立而凸出的物體,往往
容易成為目標而遭受雷擊。
• 2.不要待在水面上:也就是說,避免在戶外游泳或划船,甚至是任何
的戶外水上活動都不適合,因為水面上的人和船也是相當凸出的物體,
容易成為放電的目標。
• 3.不接近金屬及潮濕物:因為這些都是容易導電的物體,所以打雷時,
千萬不要接近電線、自來水管、銅器、鐵器等物品,另外,也要提醒
您,最好能夠避免穿汗水浸濕或雨水淋濕的衣物,也不要靠近潮濕的
牆壁。
• 4.雷擊發生前,天氣會變得很沈悶,因此在戶外活動時,
要提高警覺,格外小心,盡速走避或返家。
• 5.雷擊發生時不可在曠野活動,或在稜線上行走,也不可
在水中游泳、湖中划船、池旁釣魚,以免自身成為突出的
導電目標。
• 6.切勿接近鐵塔下、樹幹下、電線桿下,以避免遭落電擊
傷。
• 7.身上不可攜帶金屬物品,如雨傘的高架、帳柱頂上的鐵
帽、小收音機及其他金屬用具等,預防感電。
• 8.露營時,應先在適當地點或大樹上架設避雷針。
• 9.絕對不可在雷雨中散步,更不可穿著濕衣服在雷雨中活
動。
• 以上都是避免雷擊的方法,若能時時記在心中,就能避免
在狀況發生時,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 建築物避免雷擊的方法
•
• 高大的建築物並不能像人一樣,在雷電發生時,
可以隨時跑到安全的地方躲起來,所以,勢必要
有一些應變的方法,當雷電發生時,由於能量相
當大,若沒有避雷針的裝置,建築物有可能付之
一炬,當然,在建築物當中的人以及所有的設備,
也會受到威脅。
•
• 若是你家的房子只有4、5層樓高,但是和附近地
區的房子比起來卻蠻高的,那麼最好也裝設避雷
針,以免遭受雷擊,因為一般雷電是打在最高處,
雖然你家的房子只有4、5層,但是卻是附近最高
的,所以還是相當危險呦!
• 避雷針
•
• 所謂避雷針,是一根金屬棒,尖端向上,下端用銅線一直延伸,和埋
在地底下的銅片相連。
•
• 一般當雷雨雲接近地面的時候,避雷針的尖端就會發射一個向上閃流,
導引雷電至避雷針,如此一來便可以保護建築物或其他突出物不至於
直接遭受雷擊,簡單的說,避雷針的尖端就是用來攔截雷電用的。
•
• 將雷電攔截之後就必須設法釋放,所以另外還有一個將雷電接往大地
的〝下導體〞,傳統的下導體材質是裸露的銅,現在有雖然也是用銅,
但是有絕緣的設計,更能保護在建築物當中的各項用電設備。
•
• 有了下導體將電導向大地其實還不夠,還需要有〝接地〞的措施將雷
電的能量完全的釋放出去,如此一來避雷針的功用才算是發揮到最大。
•
• 許多大型的建築物,我們都可以在它的頂樓上看到一個尖尖的金屬棒,
大家千萬別以為那是為大樓設計的特殊造型,其實那就是避雷針。
3.如何避免雷擊的方法
•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在一場大雷雨中,所放出的能量,遠比一顆原子
彈所產生的能量還高,此即為雷雨時,時有雷擊事故發生的原因。至
於雷雨時,應如何避免雷擊?
• (1) 在人方面:
• 下雷雨時,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樓、鐵塔、電桿、煙囪等,更不可站在
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因為這些孤立而突出的目標物最易遭到雷擊;
也不要在打雷的時候,在河中游泳或在湖上划船,因為水面上的人和
船也是相當突出的物體,易成為放電的目標。此外,金屬和潮溼物體
最容易導電,所以打雷時不可接近電線、自來水管、銅器、鐵器等易
導電的東西,此外要避免穿汗水浸濕或雨水淋濕的衣服和靠近潮濕的
牆壁。
• (2)在建築物方面:
• 在高大建築物上裝置避雷針,可免除雷擊。避雷針是一根金屬棒,尖
端向上,下端用銅線和埋在地下的銅板相連;當雷雨雲接近地面時,
地面受感應而產生的導電性,使電荷集中在避雷針的尖端,徐徐將電
釋出,這樣就可避免劇烈放電所造成的危害了。
• (3)在森林風景區:
• 許多人都怕被雷擊中,雖然雷擊會造成人畜的死
亡,其實因雷擊而死亡的人很少,而雷擊引起的
森林火災,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同樣地不容忽
視。例如民國六十二年四月七日由於雷擊阿里山
香林國小旁邊的檜木林而引起一場大火,蔓延很
廣,損失慘重。台灣森林區內有許多很大很高的
老樹亦常受到雷擊,我們如想要保護森林風景區
內的神木,最好亦應替它們裝置避雷針。
• (4)在電力等公共設施方面:
• 電力設施也是最易受雷擊,因雷擊時常會突然增
加電力線路之負荷,終致電桿、變壓器和輸電線
路等設施的損壞,故對經常發生中到大雷雨的地
區,電力公司應減低其電力線路的負荷。
4.被雷擊中後如何緊級救護
被雷擊中後如何救護
• 當某人被雷擊中後,人們往往會覺得他身上還有電,不敢搶救而延誤
了救援時間,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果出現了因雷擊昏倒而“假
死”的狀態時,可以採取如下的救護方法——
•
首先,是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雷擊後進行人工呼吸的時間越早,
對傷者的身體恢復越好,因為人腦缺氧時間超過十幾分鐘就會有致命
危險。如果能在4分鐘內以心肺復蘇法進行搶救,讓心臟恢復跳動,
可能還來得及救活。
•
其次,對傷者進行心臟按摩,並迅速通知醫院進行搶救處理。如
果遇到一群人被閃電擊中,那些會發出呻吟的人不要緊,應先搶救那
些已無法發出聲息的人。
•
如果傷者遭受雷擊後引起衣服著火,此時應馬上讓傷者躺下,以
使火焰不致燒傷面部,並往傷者身上潑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
傷者裹住隔絕空氣,以撲滅火焰。
•
遭雷擊不一定致命。許多人都曾逃過大難,只感到觸電和遭受輕
微燒傷而已。也有人遭雷擊可能導致骨折(因觸電引起肌肉痙攣所致),
嚴重燒傷和其他外傷。
• 雷電傷人是經常發生的,如不躲避或避雷措施不當就會遭受很大威脅。
•
雷電傷人主要是強大的雷電電流的作用。它對人體的主要危險。
往往不是灼傷。如果雷電擊中頭部,並且通過軀體傳到地面,會使人
的神經和心臟麻痹,就很可能致命。人受雷電電流衝擊後,心臟不是
停止跳動,就是跳動速率極不規則,發生顫動。這兩種情況都使血液
循環中止,造成腦神經損傷,人在幾分鐘內就可以死亡。遭雷擊後搶
救及時還是有可能復活的。有時即使感受不到受害者的呼吸和脈搏,
也不一定意味著“死亡”。如能及時搶救(如人工呼吸),往往還能使
“死者”恢復心跳和呼吸。此外,雷擊可能使傷者的衣服著火,也可
能會熔化傷者的金屬飾物和錶帶。
•
·如果傷者衣服著火,馬上讓他躺下,使火焰不致燒及面部。不
然,傷者可能死於缺氧或燒傷。也可往傷者身上潑水,或者用厚外衣、
毯子把傷者裹住以撲滅火焰。傷者切勿因驚慌而奔跑,這樣會使火越
燒越旺,可在地上翻滾以撲滅火焰,或趴在有水的窪地、池中熄滅火
焰。用冷水冷卻傷處,然後蓋上敷料,例如用折好的手帕清潔一面蓋
在傷口上,再用乾淨布塊包紮。
• 如果觸電者昏迷,把他安置成臥式,使他保持溫暖、舒適。立即施行
觸電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一定要立即送醫。
第二章台灣野外常見的六大毒蛇
及十種毒蛇
• 1.百步蛇
2.鎖鏈蛇
• 3.龜殼花
4.眼鏡蛇
• 5.雨傘節
6.赤尾青竹絲
• 7. 阿里山龜裂花
8. 菊池龜殼花
• 9.赤練蛇
10. 梭德氏帶紋赤蛇
• 11. 羽鳥氏帶紋赤蛇 12. 環紋赤蛇
• 13. 大頭蛇
14. 茶斑蛇
• 15. 鉛色水蛇
16. 唐水蛇
• 台灣毒蛇咬傷之緊急處置
• 台灣地處亞熱帶,森林茂密,氣候溫暖潮
濕,是毒蛇生長繁殖的最佳環境。根據調
查,台灣毒蛇種類共有23種 (包括陸上毒蛇
14種,海蛇9種 ),但僅有 6種毒蛇咬傷較
常遇到,對人類生命危害較大,因此流行
病學上較為重要,這六種常見的毒蛇依照
毒液的性質可大略分為三類,茲簡單介紹
於后。1.出血性毒 2.出血性毒及神經性毒
• 3.神經性毒
• 1.出血性毒:被咬後傷口腫脹、疼痛、及出血,具有此類作用毒液的
毒蛇均屬蝮蛇科響尾蛇亞科(Crotalinae, Viperidae)。其共同特性是在
攻擊前會先捲縮且抖動尾巴;另一特點是在其眼睛與鼻孔間有一小孔
稱為頰窩(Loreal pit),其中的薄膜上佈滿神經,對熱特別敏感,在黑
暗中可感受到溫血動物體表的輻射熱而進行攻擊,有名的響尾蛇飛彈
既依照此原理設計並命名。
• (1) 百步蛇(Agkistrodon acutus),(五步蛇)
• 台灣地區蛇類體形最大,且致死率最高的毒蛇。頭部呈明顯的三角形,
吻(口部前端)尖且向上翹,背部有大型的鱗片,花紋呈三角形。因數
量急速減少被列為保育的野生動物。其具有中度的攻擊性,被咬傷後,
患處極為疼痛、腫脹且對循環系統有嚴重影響。
• (2) 赤尾鮐(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 (竹仔蛇、赤尾青竹
絲)
• 為分佈最廣的毒蛇,數量最多且是咬傷率最高的一種,但致死率低。
頭部呈三形被部鱗片甚小,體部及尾部背皆深綠色,尾端為磚紅色,
屬於樹上蛇類,遇到目標會兇猛的攻擊。被咬傷後患處局部會腫脹、
疼痛、出血。
• (3) 龜殼花(Trimeresurus mucrosquamtus)
• 咬傷率僅次於青竹絲。頭部呈顯著三角形,背面具小型鱗片,呈波浪
狀花紋,棲息於蔭涼處,通常不會主動攻擊,夜間較活躍。被咬傷後
局部有灼痛感、腫脹、出血及起水泡。
• 2.出血性毒及神經性毒:此類蛇屬蝮蛇科的蝮蛇亞科 (Viperinae,
Viperidae)
• (4) 鎖鏈蛇(Vipera russelli formosensis),(鎖蛇、七步紅)
• 相當少見,為合併出血性及神經性毒蛇。頭部略呈三角形,背面鱗片
甚小,花紋呈黑褐色卵圓形斑塊,常在夜間活動,性情兇猛,具攻擊
性。臨床上常見出血症狀,毒性不亞於百步蛇。被咬傷後,局部會有
腫、出血、皮下瘀血、溶血。
• 3.神經性毒:其毒素為小分子的蛋白質或多胜類。神經毒素作用於神
經與肌肉的結合處,干擾神經傳導,嚴重時可抑制呼吸。此類蛇屬蝙
蝠蛇科(Elapidae)。
• (5) 飯匙倩(Naja naja atra),(眼鏡蛇)
• 遇敵時頸部擴展,露出一對具黑邊的白斑,體背呈棕或黑色。平地較
多見,不愛活動,夜間出來,對黑色敏感,攻擊性強,動作迅速準確。
被咬傷後全身肌肉麻痺,尤其是呼吸肌肉,局部症狀為疼痛、腫脹、
腐爛。
• (6) 雨傘節(Bungarus multicinctus),(百節蛇)
• 身體細長,背面具黑白相間的橫帶,該蛇喜棲水邊,性溫順,屬夜行
性蛇。毒液毒性甚強,致死率接近百步蛇。被咬傷後會昏昏欲睡,傷
口不痛,但很快就會呼吸衰竭。
• 毒蛇咬傷的緊急處理
• 由於免疫學、毒理學之進步及臨床上觀察所得,過去許多毒蛇咬傷的
急救方法都受到質疑。 1991 年世界毒素學大會在新加玻舉行,英國
醫師Dr. Warrell (3) 針對全球性毒蛇咬傷的問題作了精彩的回顧與討
論。其中有關咬傷後之緊急處理,他只推介繃帶壓迫包紮及固定法用
於神經性毒蛇咬傷。但從動物實驗及臨床病例報告(3-5),謹慎且迅速
地使用彈性繃帶壓迫包紮及固定,相信可減緩各種蛇毒的吸收及毒性
的產生,爭取醫療時機。被蛇咬傷後應注意下列事項:
• 1. 在無法或尚未鑑定為有毒或無毒的情況下,一律以毒蛇咬傷的情況
處理。
• 2. 認清蛇的形狀、顏色及特徵。
• 3. 四肢被咬傷的機會超過96%,且會腫脹,須儘速移去手或腳上的束
縛物,如戒指、手鐲等物。
• 4. 患者宜保持鎮定,減少被咬處的移動。
• 5. 儘速以彈性繃帶包紮患處,包紮範圍越大越好,如沒有彈性繃帶時
以絲襪、褲襪代替,再以木板或樹枝做成夾板固定患肢;切勿使用動
脈止血帶。
• 6. 儘速送醫接受抗蛇毒血清治。
• 7.切勿切開傷口或活 ( 移 ) 動患肢。
• 8. 切勿施予患處冰敷或飲用刺激性飲料(如酒或咖啡)。
• 預防毒蛇咬傷的措施
• 1. 於毒蛇出沒的區域,如山坡、灌木叢、雜草堆等地區活
動時,需小心,宜穿長褲、戴手套、及穿厚鞋。
• 2. 在未經查看前,勿伸手至中空的原木、濃密的雜草堆、
或翻動石塊。
• 3. 跨過石塊或木頭或攀登岩石時,應注意另一側可能有毒
蛇棲息。
• 4. 避免夜間在山區活動。
• 5. 進入竹林、果園時應注意樹上的青竹絲。
• 6. 住在郊區的房屋,應裝設紗窗、紗門,並除去住屋附近
的雜草、灌木叢等蛇類易棲息的處所。
• 7. 在蛇類活動頻繁的季節或露營時,在活動範圍四周應撒
生石灰粉。(無效謠言)
• 就進醫療院所:
•
1.衛生所擁有的血清(除鎖鍊蛇以外)
•
2.萬芳醫院都有
第三章虎頭蜂的特徵與習性和種類
• 台灣有7種毒性較強,被稱之為虎頭蜂的胡蜂科種類,包括黃腰虎頭
蜂、黑腹虎頭蜂、黃腳虎頭蜂、台灣大虎頭蜂、黑尾虎頭蜂、擬大虎
頭蜂和威氏虎頭蜂。虎頭蜂具有的共同特徵,包括頭部的比例極大、
嘴部大顎強而有力,主要以捕捉其他昆蟲來哺育幼蟲,同時均具有較
強的毒性和攻擊性,若遭遇叮咬,甚至有致命的可能性。牠們都是屬
於社會性的群居昆蟲,所有的個體都由一隻女王蜂所產生,其餘大部
分不具有生殖能力的工蜂,則負擔起尋找食物和修補建造蜂巢的角色。
虎頭峰的蜂巢是由咀嚼後的樹皮纖維所組成,蜂巢的大小會隨著蜂群
數量的增加而向外擴張的越來越大。牠們在低溫來臨前的秋季會變得
極敏感,對於靠近蜂巢周圍的人們會整群飛出攻擊,相當具有危險性!
• 食性:
虎頭蜂很擅長獵捕其它小昆蟲,並嚼碎獵物以肉泥哺育幼蟲;成蟲則
是以花蜜、樹汁及腐果為食。
• 一、黃腰虎頭蜂Vespa affinis (V. formossana) 。別名:
臺灣虎頭蜂、黃尾虎頭蜂。黑尾虎頭蜂、黃腰仔、三節仔
(台語)。此類體形較小,雌蜂體長2.8公分,雄蜂體長2.2
公分,工蜂2.2公分。前胸黃褐色,腹部第一、二節呈金
黃色,其餘各節呈黑色。主要分布於平地、丘陵地、海拔
1,000公尺以下地區,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種類。
• 二、黑絨虎頭蜂Vespa basalis F. Smith,又稱黑腹虎頭蜂、黑尾仔、
雞籠蜂(台語)黑腹天鵝絨虎頭蜂、基胡蜂、絨毛胡蜂、黑虎頭蜂等。
體形較大,雌蜂 3.0 -3.2 公分,雄蜂 2.1 -2.3 公分,工蜂 2.0 -2.2 公
分。體表密生絨毛。胸部背板呈紅黑色。腹部全部呈深黑色,第一腹
節端部有一不明顥的縱色環帶。,主要分布於中海拔 1,000 -2,000 公
尺山區,少數分布於高低拔地區。(1985年十月台南市仁愛國小師生
在曾文水庫受到成群虎頭蜂的攻擊,導致三人死亡、多人受傷的事件
即屬此類虎頭蜂。)
• 三、中華大虎頭蜂Vespa manderinia F. Smith,又稱中國
大虎頭蜂、大虎頭蜂、臺灣大虎頭蜂、土蜂仔、大土蜂
(台語)、金環胡蜂。雌蜂 5.0 公分,雄蜂 3.9 公分,工蜂
4.0 公分。體表絨毛較少。頭部淺黃褐色。胸部黑色。腹
部暗黑褐色,每一腹節後緣都有黃色環紋,末端數節呈黃
色;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虎頭蜂。主要分布於中海拔
1,000 -2,000公尺山區。巢築於土穴、岩石縫內、樹洞中。
• 四、擬大虎頭蜂Vespa analis Fabricius,又名正
虎頭蜂 (台語)、小型虎頭蜂。雌蜂 2.6 -3.2 公分,
雄蜂 2.3 -2.6 公分,工蜂2.2 -2.7 公分。外形酷似
中國大虎頭蜂,但是體型較小。
• 五、黃跗虎頭蜂Vespa velutina Lepeletier,又名
黃腳虎頭蜂、赤尾虎頭蜂、黃腳仔、花腳仔(台
語)。此類體形稍大,山地最多。
• 六、姬虎頭蜂Vespa ducalis F. Smith,是體型第
二大的虎頭蜂,僅次於中華大虎頭蜂。主要分布
於低中海拔500 -1,500公尺地區,高海拔地區也
有分佈。 4 -5月間開始築巢於現成的土穴、石穴
或樹洞中。
• 七、威氏虎頭蜂Vespa wilemani Meade-Waldo,
俗稱; 帝王蜂、深山虎頭蜂 威氏虎頭蜂主要分布
於臺灣的中高海拔1,500-2,500公尺地區,蜂巢的
形狀及顏色類似黃腰虎頭蜂。
• 預防虎頭蜂的傷害
• 虎頭蜂由於在秋天的時候, 為了準備冬眠所需要的食物; 常在秋天大舉
出動,而容易誤傷人類.所以避免虎頭蜂叮. 須注意下列事項:
• 第一個原則就是遠離蜂巢, 不要主動攻擊巡邏及覓食中的虎頭蜂。
• 因為虎頭蜂本身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這樣就不會遭到叮傷。
• 第二個原則虎頭蜂喜歡那顏色鮮明且具有芳香味的花卉植物;
• 所以夏末秋初我們到山上去玩不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否則常常會吸引虎
頭蜂到我們身體周圍; 很容易就遭到攻擊, 所以上山儘量能夠穿上顏色
灰暗的衣服
• 第三點不可以擦香水:
• 使用含有芳香味的洗髮精或除汗劑, 可別上山. 也不要擦有防體臭的香
水; 就 可避免虎頭蜂的攻擊.
• 第四點儘量能夠穿長袖長褲的衣服上山:
• 可以保護身體. 儘量不要穿短裙穿短褲, 應該戴帽子以避免虎頭蜂攻擊.
帽子有時候也可以避免洗髮精的芳香味道吸引虎頭蜂, 也是上山前要
特別注意.
• 虎頭蜂的毒性可以區分兩種
• 第一種是虎頭蜂毒液直接毒性, 據估計必須要受虎頭蜂到
二十次的叮咬的毒液,才會使一個人有生命危險。叮咬最
好的治療方法就是用冰敷即可解決大部份的疼痛。使用尿
液、氨水及醋,都是不好的方法。另外虎頭蜂的刺不可直
接的往後拉, 如此會是毒液更進一步的注入身體。 可用擦
拭法,較安全。
• 另外一種虎頭蜂蛋白質引起身體的過敏反應而造成血壓下
降休克, 生命危險。一般而言過敏體質的人比較容易會有
過敏而休克. 所以在國外某些醫師甚至建議, 過敏體質的人
應該上山前, 先隨身攜帶腎上腺皮質素和抗過敏抗消炎的
類固醇及抗組織胺類藥物,一旦被叮可以馬上注射以救命.
• 因此大家能注意到這幾點, 將可保護使我們, 遭虎頭蜂叮咬
的傷害降到最低點。
報告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