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课件

时花兰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 《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 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 中第一板块“因 声求气”的第一篇文章,所谓“因声求气”, 就是读者通过反复朗读作品外在言辞的音节 声调,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 风格神韵。 • 本专题是一个指导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专题, 对于“因声求气”板块,教学建议中是这样 表述的:“教学的重点是‘诵读’, 必须 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 为主要手段。”

教材特点和作用

• 本文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 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有叙述,有 描写,以人物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 达,能较好的进行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训练, 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本文 又安排于本专题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 读好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教 给学生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一个 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把握文 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根据教学 大纲要求,结合本专题的教学要求和本课 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 了如下教学目标:

• •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通过诵读培养敏锐的语感,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 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品味关键词 句,体会劝辞魅力。 •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烛之武对国家强烈的责任 意识。

三、说重点难点

• 重点: 诵读课文 通过诵读以“文”引“言”,以“言” 带“文”,在朗读中品味文言的魅力, 实现“文”“言”两个要素的交融合一。 • 难点:对烛之武说辞的品读 烛之武的说辞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 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 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 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既体现了烛之武的才华,又能让学生从 中领悟到古代经典的智慧。

四、说教法

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 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 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 的自我感觉。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 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 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教学方法

• 1、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要求读准句读, 读出气韵。 • 2、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法。 • 3、点拨法。

说学法

《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 动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 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及能力培养:

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 疏通文句,参照注释,动口动手,不懂的 地方用笔勾画出来,作好标记。 2、反复诵读,模仿练读,揣摩品读,实现 “文”“言”融合。 3、讨论、合作、交流。不能理解的地方提交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合作获取 知识。

五、教学过程: • (一)课前预习指导:

• 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参看提示、 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 2、查史料了解“城濮之战”和“重耳之 亡”。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 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 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 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 上五个师吗?对,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我 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也会给我们讲述一个 凭借智慧,妙语退敌的故事。 • 依据:这种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 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

• • • •

(三)诵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课 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会读、读好课文。 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1

、模仿练读,初步感知

2

、以读带言,读知结合

3

、揣摩品读,读出语势

模仿练读,初步感知

• 1、用曾国藩《家训》中对朗读方法的 解说作为诵读的开始,试着把朗读方 法传授给学生。 “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 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 我喉舌相习。”

——

曾国藩《家训》 • 2、听名家朗读录音 要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 错误,注意重音与语气。

• 3、模仿朗读。 指名四位同学各读一段,完成课文的朗读, 教师点评,从字音、句读、情感上引导。 安排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要求学生 在听读过程中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 • 通过以上朗读,扫除字面的障碍,培养学 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以“读”带“言” “读”“知” 结合

• 自由朗读,理解文意,(这一过程即是落实字词 句的过程,分四步 ) • 第一步:画。 在朗读中圈点勾画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 第二步:议。 即组织讨论:同学四人一组,讨论疑难问题,相 互交流解答,做到资源共享。教师要顾及全体学 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 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 第三步:问 形式:一、学生互问。 二、问老师。 • 第四步:结。即总结文言知识 这一步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 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这样既 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积累文言知识的目 标。又为下一步揣摩品读创造条件。

揣摩品读,读出语势

• 1.体味语气 • (1)比较阅读:删去 “虚词”前后对比 朗读,体会语意和情感内涵上的不同 • 突出虚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正 是这些虚词表现出了人物的语气、情感。 • (2)学生反复自由朗读,特别要读出 “虚词”的味道。

• ( 3)试着揣摩第二段三个人说话时的语气,结 合句意,从这些虚词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与人物 形象?(选择几个有体会的词说说)在学生表达 基础上,教师可作点拨。重点体会烛之武抱怨、 委屈的心理和深明大义的性格以及对国家强烈的 责任感。 • (4)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个性、情感和心 理。 • 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 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 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 用。这就是审辞气的训练。

• 2、品读重点段落 • (1)出示名家评点:清代散文家魏禧少好 《左传》,他赞叹“如此辞令,真无一字 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稳妥可靠,完 备周密)”。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 婉,其说愈晓畅”。 • 用名家的评点激发学生的赏析兴趣,引 导他们发现说辞的妙处,感悟语言的魅力, 领悟古人的智慧,学习说话的艺术。

•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 析,赏析。要求学生分两大组品评。 • 教师提示: ①本段说辞分几个层次? ②每一层的内容是什么,目的何在,妙在 何处? ③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口吻语气来读?哪 些字词在朗读时需要做特别的处理? (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

• (3)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 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4)朗读展示,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展示品 读成果。 •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 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 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感悟,锻 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 点和难点。

• (四)总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 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当然也应该是我 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因 声求气”“以读带言”,朗读才是实 现“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径。 (五)作业:诵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说课完毕,敬请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