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供應鏈的協調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17章、供應鏈的協調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
學習目標
1. 描述供應鏈的協調、長鞭效應及其在績效上的衝
擊。
2. 確認供應鏈中協調障礙的原因。
3. 探討在供應鏈中輔助協調的管理手段。
4. 描述供應鏈中有利策略夥伴與互信機制建置的措
施。
5. 了解供應鏈中可能的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之不
同形式。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
17.1 供應鏈缺乏協調與長鞭效應
若供應鏈中各階段採取因應做法以增加整體供應
鏈利益時,則供應鏈的協調(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將獲致改善。
供應鏈的協調需要鏈中的每個階段考慮其做法對
於其他階段的影響。
缺乏協調的發生是因為供應鏈中不同階段的目標
相互衝突,或流經不同階段的資訊延遲且扭曲。
供應鏈缺乏協調的後果之一就是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從供應鏈中的零售商、批發商、製
造商到供應商,訂單的波動增加,所造成的波動也
隨之增加。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
17.1 供應鏈缺乏協調與長鞭效應(續)
供應鏈中長鞭效應所造成的資訊扭曲,是來自於
供應鏈不同階段對需求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預測,
結果是供應鏈將喪失協調機制。
例子:
– P&G(幫寶適(Pampers)尿布產品)
– HP(印表機)
– Barilla(義大利麵)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4
17.1 供應鏈缺乏協調與長鞭效應(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5
17.1 供應鏈缺乏協調與長鞭效應(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6
17.2 缺乏協調對於供應鏈績效的影響
製造成本
存貨成本
補貨前置時間
運輸成本
運送與收貨的人力成本
產品現有量水準
跨供應鏈的關係
由於要維持高度的產品現有量水準較為昂貴,缺
乏協調會降低供應鏈獲利能力。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7
17.2 缺乏協調對於供應鏈績效的影響
(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8
17.3 供應鏈中協調的障礙
誘因障礙
–即誘因提供給供應鏈導演各階段或參與者變異性增
加和供應鏈總利潤降低。
–供應鏈功能或階段內的部分最佳化。
–銷售力誘因。
資訊處理障礙
–當資訊在供應鏈不同階段間移動時,需求資訊被扭
曲,此將導致供應鏈中訂單的變異性增加。
–以訂單量而非以顧客需求為基礎的預測。
» 已收到的訂單作預測時,若訂單越往供應鏈移動至製
造商和供應商,顧客需求的變異性被放大。
–資訊分享的缺乏。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9
17.3 供應鏈中協調的障礙(續)
作業障礙
– 作業障礙來自為滿足訂單所採取的行動,其將導致
變異性的增加。
– 大批量訂購(訂購批量遠高於實際需求量)。
– 補貨前置時間長。
–定量配給與缺貨競賽。
» 依零售商下單的比例分配有限產能定量配給的架構,
會導致資訊扭曲的擴張。
» 這種現象同樣發生在電腦產業中,可以觀察到這種供
需起伏交替的情況常發生在電腦零組件的供應上,造
成零組件處於供應短缺或過剩的交替狀況中。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0
17.3 供應鏈中協調的障礙(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1
17.3 供應鏈中協調的障礙(續)
定價障礙
–指對某產品的定價政策導致訂單的變異性增加。
–以批量為基礎的數量折扣。
–價格波動(導致提前購買)。
行為障礙
–是指在組織內學習的問題,會導致長鞭效應的發
生。這些問題通常和供應鏈架構的方式及不同階
段之間的溝通有關。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2
17.3 供應鏈中協調的障礙(續)
– 常見的行為障礙:
» 1. 在供應鏈中各個階段對於自己的活動經常著眼於自身
利益,而無法察覺此活動對其他階段的不良影響。
» 2. 供應鏈的不同階段反應現實部分情況,而不是確認問
題的根本。
» 3. 根據區域性分析,供應鏈的不同階段常因波動而責備
其他階段,導致供應鏈上下游成員成為敵人而非夥伴。
» 4. 供應鏈的階段無法從過去的活動獲得學習,因為其認
為問題的發生是來自於其他階段。
» 5. 供應鏈夥伴間缺乏互信,將使成員產生投機的心理,
並犧性整體供應鏈的績效。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3
17.3 供應鏈中協調的障礙(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4
17.4 達成協調的管理手段
目標與誘因的搭配
–
–
–
–
跨供應鏈的配合目標
跨功能的配合誘因
定價協調
從出貨量轉變成銷售量的銷售力獎勵
改善資訊的準確性
– 分享銷售點資訊
– 實施協同預測與規劃
– 設計補貨的單一階段控制
» 持續補貨計畫(CRP)
» 供應商管理存貨(VMI)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5
17.4 達成協調的管理手段(續)
改善作業績效
– 減少補貨前置時間
» 減少需求的不確定性。
» 電子資料交換(EDI)是有幫助的。
– 減少批量大小
» 電腦輔助訂單(CAO)系統,B2B 線上交易。
» 混合運送,給數家零售商的貨品裝載在單一卡車上,
以單點對多點的方式運送來減小批量大小。
» 簡化接收流程的技術及其他方法。
» 改變顧客的訂購行為。
– 以過去銷售資料作為配額供貨的依據和分享部分資訊
策略
» 週轉營利(turn-and-earn)、資訊分享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6
17.4 達成協調的管理手段(續)
設計定價策略以穩定訂單
– 鼓勵零售商採行較小批量的訂單和減少預期購買
–數量折扣從以批量為基礎轉成以數量為基礎
» 考慮的是在特定期間(如:1年)的總採購。
– 穩定的定價政策
» 減少促銷(每日最低價格(EDLP))。
» 促銷期間限制訂購數量。
» 將促銷優惠的價格計算是以零售商的實際銷售狀況為
準,而非以零售商採購量。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7
17.4 達成協調的管理手段(續)
建立策略夥伴及互信
– 若能在供應鏈中建立策略性夥伴與互信,則管理者
會發現可輕易利用前面章節所述,以消弭供應鏈中
的長鞭效應。
– 分享各階段互信的精確資訊導致供應鏈的供需配合
較佳及降低成本。
– 協助管理者建立較佳供應鏈溝通協調機制的方法:
» 行動導向方法(action-oriented levers)包含資訊的
分享、導正合作動機、作業改善和穩定的訂價策略。
» 關係導向方法(relationship-oriented levers)則包含
在供應鏈體系中建立互信與合作。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8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
供應鏈階段間良好的互信基礎關係(trust-based
relationship)包含:
– 兩階段的信任感(dependability)。
– 各階段建立信賴度(leap of faith)的能力。
供應鏈內合作與互信輔助促進施行績效的理由:
– 1. 更自然地結合動機與目標的達成。
– 2. 達成合作之行動導向的管理手段變得更容易執行。
– 3. 增加供應鏈的生產力可藉由減少無謂的重複付出,
或是合適分配工作至各階段達成。
– 4. 一個較大的詳盡銷售與製造資訊結果的分享。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19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0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依過去的資料顯示,供應鏈的夥伴關係通常是建
立在對彼此的影響力或互信基礎上。
影響力基礎關係的缺點:
– 1. 利用影響力常導致供應鏈某一階段只求本身利益
的極大化,而造成其他階段作業成本的提高,這將
使得整個供應鏈的獲利降低。
– 2. 一旦平衡均勢改變,利用影響力以強迫不平等的
讓步會對公司有所傷害。
– 3. 當供應鏈某一階段有系統地利用影響力的優勢,
其他階段會尋求方法反制。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1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在此歸納出兩個觀點,關於如何在供應鏈中建立或
確保彼此的互信與合作關係:
–嚇阻基礎觀點:
» 成員間可透過簽訂各種正式條約來約束,以確保合作
關係。
» 在條約規範下,各成員會被假想有較單純互信行為。
–流程基礎觀點:
» 建立在各成員間彼此既有的長久互信與合作關係上。
» 積極的互動將更強化彼此的合作信念。
在大多數的實務情況中,上述兩種觀點通常是可以
並存的。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2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在許多穩固的供應鏈合作關係中,通常剛開始都
是在嚇阻基礎觀點下展開的。
隨著合作時間增長,通常都會進入較佳的流程基
礎觀點來進行合作。
從供應鏈的觀點而言,理想的目標是共同確認
(co-identification),即每個成員把其他成員的目
標視為自己的一樣。
共同確認保證制定決策時要考量到整體供應鏈的
利益。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3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供應鏈長久的夥伴關係需經歷兩個階段:
– 在設計階段(design phase)中,建立基礎規則並開
始展開合作關係。
– 在管理階段(management phase)中,依基礎規則
的互動發生,且合作關係與基礎規則開始運作。
設計一個具備互助與互信的合作關係
– (1)評估關係的價值。
» 清楚確認此關係所提供的利益。
» 確認評估關係與每個成員貢獻的標準。
整體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很重要
» 釐清供應鏈中每個成員的貢獻及多少的利益分配到
每個成員。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4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 (2)確立各成員扮演的作業角色及其決策權力。
» 考量各成員間互相依賴關係。
次序性相互依賴(sequential interdependence):某
個成員的作業是在其他成員之前。
互惠型相互依賴(reciprocal interdependence):每
個成員間將會有較多的交流、產生更多互信與合作的
機會。
» 供應鏈關係曾是次序的。
» 互惠型相互依賴需花費較多心思管理,若管理不當,
交易成本會增加。
– (3)擬訂具效力的合作條約。
– (4)設計有效的衝突解決機制。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5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6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 (3)擬訂具效力的合作條約。
» 管理者可透過擬訂具效力的合作條約,以增加偶發
狀況時各成員間進行溝通的互信。
» 設計一個包含所有偶發狀況的合約是不可能的。
» 非正式關係和協議可以彌補既有條約的缺點。
» 在個人間的非正式了解和承諾當新合約起草時易於
正式化。
– (4)設計有效的衝突解決機制。
» 財務程序和技術交易的規則及指導原則的起始正式
規範可以輔助建立夥伴間的互信。
» 為了促進溝通,夥伴關係中的管理者或員工應有定
期性與經常性的協調會議。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7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以合作與互信管理供應鏈關係
–有效地管理供應鏈關係可以促進夥伴間的合作與互
信,因此增進供應鏈的溝通協調。
–高階管理者通常在新合作夥伴的規劃有著較明顯的
投入,但對於後續的相關管理則鮮有涉入。
–假使從合作關係所產生的利益日漸遞減或有一方見
到利益而投機時,供應鏈夥伴關係會受阻。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8
17.5 建立供應鏈的策略夥伴與鏈內
互信(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9
17.6 持續補貨和供應商管理存貨
將跨供應鏈的補貨責任指派給某一單位作決策,可
以減輕長鞭效應。
由單一決策點來決定補貨政策,可以確保能見度並
提高共同需求預測的正確性。
供應鏈中最常指派單一單位管理的兩項是:
– 持續補貨
» 在持續補貨計畫(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s, CRP)中,批發商或製造商皆可依據POS
上的資料定期對零售商進行補貨。
– 供應商管理存貨
» 零售商的產品存貨都是由製造商或供應商負責決定。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0
17.7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
跨產業共同商務標準協會(VICS)的定義:
– 「在規劃並滿足顧客需求的過程中,結合多個供應
鏈夥伴資訊的商業方法。」
供應鏈的買方和賣方協作的活動,可能是以下任
一項,也可能四項都有。
–
–
–
–
1. 策略和規劃。
2. 需求與供應管理。
3. 執行。
4. 分析。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1
17.7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2
17.7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續)
零售活動協同
– 需要雙方確認作業所包含的品牌和特定的SKU,彼
此分享事件時機、持續時間、價格點、廣告及陳列
方法等資訊。
配送中心補貨協同
– 是實務中最普遍的協同作業形式,也最容易施行。
– 需要整合預測,並非分享詳細的銷售時點資料,因
此較容易實行,也成為協同作業的最佳起步形式。
門市補貨協同
– 在門市補貨協同的情境中,交易雙方對店面層級的
銷售時點預測進行協同作業。
– 這些預測轉換為一系列的店面層級訂單。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3
17.7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續)
協同的產品分類規劃
– 流行服飾和其他季節性產品的需求具有季節性,因
此這類商品的協同規劃會針對單一季節及該季節期
間的表現。
– 因為具有季節性,預測時會比較著重在產業趨勢的
協同詮釋、總體經濟因素及顧客的愛好,而比較不
重視歷史資料。
– 如果產能有足夠的彈性可混合生產不同的產品,而
且這些產品能共用某些原物料,此型式的協同作業
就能發揮最大效用。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4
17.7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續)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成功的組織和技術要素
– 要使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施行成功,必定要改變
組織結構並有適當的技術。
– 零售商也應嘗試將供應商周邊的商品規劃、購買和
補貨單位組成團隊。
–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流程並不依賴技術,但需要
有技術以衡量績效。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5
17.7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續)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6
17.7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續)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施行的風險和障礙
– 大規模分享資訊時,會有資訊誤用的風險。
– 如果其中一個合作夥伴改變規模或技術,另一方可
能被迫適應或失去此合作關係。
– 施行的大障礙是:合作夥伴想達成像商店層級的協
同作業,但這需要在組織和技術上作更大的投資。
– 實施的一大難題:就是合作夥伴之間共享的需求資
訊,在組織內常常並未以整合的方式來運用。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7
17.8 資訊科技在協調中的角色
供應鏈的整合協調是應用資訊科技的最終目標。
資訊科技可從兩方面著手改善企業之間的作業。
– 資訊可得性。
» 資訊科技可從兩方面促成資訊分享:
實際的資訊實體分享。
有助於資料的分類與排序,並更容易閱覽。
– 資訊科技運用現有可見的資訊來制定決策,以改善
企業間的協調。
運用資訊科技來進行協調,可能比運用在其他領
域有更多的陷阱,主要是因為任務的複雜性和困
難度更高,技術上顯然更具挑戰。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8
17.9 達成協調實務
長鞭效應的量化衡量。
獲得高階管理階層的承諾建立協調機制。
貢獻資源以支援協調。
重視與其他階段的溝通。
試著達成整個供應鏈網路體系中的溝通協調機制。
利用科技改善供應鏈的連結性。
分享協調溝通的利益。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