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电子课件

第三章
理想流动反应器
第一节 流动模型概述
流动模型分类
理想流动模型 平推流(理想置换、活塞流)模型
全混流(理想混合、连续搅拌槽式反
应器)模型
非理热流动模型
(考虑轴向返混的)返混模型
(中间流模型) (考虑流速分布的)层流模型
多级串联全混流模型
第一节 流动模型概述
3-1
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模型
• 停留时间:在连续反应器中,常用物料质点的年龄与
寿命说明停留时间的长短。
• 年龄:指反应物料质点从进入反应器时算起已经停留
了的时间。(对仍留在器内质点而言)
• 寿命:指反应物料质点从进入反应器时算起到离开反
•
应器的时间。(对离开反应器质点而言)
• * 返混:又称“逆向混合”,指不同年龄质点间的混
合。
3-1
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模型
• 一、理想流动模型
• ⑴平推流模型
•
沿流动方向上物料质点无返混(所有质点逗留时间相
同),物料的温度,浓度不断变化;垂直于流动方向上
的物料质点参数相同。
•
•
长径比大,流速较高的管式反应器,固定床
催化反应器中的流体流动可视为平推流。
3-1
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模型
• ⑵全混流模型
•
刚进入反应器的新鲜物料与留存在器内的物料瞬间
达到完全混合(返混最大),器内物料温度、浓度均匀
且与出口处相等。物料质点在器内逗留时间参差不齐,
有的很长,有的很短,形成一个逗留时间分布。
•
搅拌良好的釜式反应器中的流动可视为全混流。
3-1
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模型
3-1
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模型
• 二、非理想流动模型:
• 实际反应器中的流动模型与理想反应器中的有所偏离:
• 偏离平推流的几种情况:[(a)涡流、湍动、或碰撞引起
的漩涡运动;(b)截面流速不均;(c)沟流、短路、死角]
3-1
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模型
• 偏离全混流的几种情况:
• 〔(a)搅拌不均的死角;
•
(b)进、出口管设置不当的短路;
•
(c)搅拌形成再循环〕
• 界于平推流、全混流之间的中间流:存在不同程度的
返混;反应推动力界于两者之间。
•
影响后果:
•
转化率xA↓,
•
选择率S↓,质量↓。
3-2 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程(自学)
• 基本内容:反应器选型,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
反应器体积计算
• * 基本方程:
•
物料衡算:计算反应组分浓度变化,
•
(计算反应器体积)
•
热量衡算:计算反应物料温度变化
•
动量衡算:计算反应器压力变化
•
第二节 理想流动反应器
• 3-3 间歇反应器
搅拌装置;换热夹套或内置盘管;釜。
• 特点:
反应结果仅取决于反应动力学(化学动力学)
①浓度达分子尺度上均匀,排除传质对反应影响;
②各处温度相等,不考虑釜内传热问题;
③所有物料反应时间相同。各参数随时间变化。
3-3 间歇反应器
• 反应时间:由微元时间物料衡算导得:
rAVdt  nAOdxA  dnA
n A0
t
V

x Af
0
x Af dx
C A dC
dx A
A
A
 C A0 
 
0
0
rA
rA
rA
数值积分法;图解积分法;
3-3 间歇反应器
•
反应器有效体积:VR  V (t  t ' )
• * 间歇反应中的单一反应:反应速率rA,残余浓度CA,
转化率xA See p90,list-31
• 结论:
• ①反应初始条件一定,反应结果(残余浓度或转化率)
•
就一定;为达到一定转化率,
k , 则t (与反应级数无关)
•
•
▲转化率或残余浓度与反应级数无关,而与反
应物初始浓度有关。
3-3 间歇反应器
• ②反应物初始浓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表现为反应级数:
▲反应时间与反应物初始浓度关系
n=1(一级反应):t与CAO无关
1
n=2(二级反应):t ∝ C
A0
n=0(零级反应):t ∝ C
A0
•
(据此,开发过程中定性判断反应级数)
•
③n=0时,与呈直线↓,直至反应物完全转化
•
为止;n=1,n=2时,随下降渐缓,尤其n=2时,后期变
•
化速率非常小――大部分时间花费
•
在反应的末期(应重视反应过程末
•
期动力学研究,后期反应机理是否变化)。
3-4 平推流反应器PFR
Piston Flow Reactor
• 一、特点:
• ①物料的各种参数(如浓度、温度等),不随时间变
化,只随物料流动方向上的位置变化;
•
②反应速率随空间位置的变化仅限于轴向。
•
③物料停留时间相同――无返混。
3-4 平推流反应器PFR
Piston Flow Reactor
二、计算方法:
由微元体积物料衡算 V0C A0dx A  rAdVR
导得:
V VC 
反应体积:
R
0
A0
xA f
0
dx
r
A
(3-13)
(3-14)
A
停留时间:
V
dx
 
C 
V
r
xA f
R
AO
0
0
A
A
3-4 平推流反应器PFR
•
Piston Flow Reactor
积分时注意:
• ①反应过程有无体积变化。若有,则须建立体积流
率
V ~ x , C ~ x 关系
A
A
;
A
•
②反应过程是否等温。若等温,k为常数;若变
•
温,则须结合热量衡算建立
k ~ x ,T ~ x
A
关系。
A
3-4 平推流反应器PFR
Piston Flow Reactor
• 三、等温平推流反应器:
n
• 对等温 n 级不可逆反应,反应动力学方程为 rA  kCA
• ⑴无体积变化时: C A 
• 上式代入(3-15)积分:
nA
 C A0 (1  x A ) (3-15)
V0
V V 
•
R
0
V
V C
1
n  1时,V  ln
 ln
• 当
k 1 x
k C
0
R
0
•
•
C AO
 dC
kC (3-16)
A
n
A
A0
V [1 (1  x ) ]
当 n  1时,V 
k (n  1)C (1  x )
等温、等容平推流反应器计算式:
Af
•
CA f
n 1
Af
Af
O
R
N 1
A0
see p93,list3-2
n 1
Af
3-4 平推流反应器 PFR
Piston Flow Reactor
• ⑵有体积变化时:
• 对气相反应 VAA  VBB    VLL  VMM  
• 化学膨胀因子  A为组分A反应1mol时,反应混合物摩
1
尔数的变化: A  [(VL  VM  )  (VA  VB  )]
VA
•
若  Ci 0为初始反应混合物中包括惰性物料在
•
•
内的所有组分的浓度,则:
化学膨胀率(体积膨胀率)
A 
C A0 A
 y A0 A
 Ci 0
3-4 平推流反应器 PFR
Piston Flow Reactor
V  V0  (1   A y AO xA )  VO (1   A xA )
n
1 x
C  C (
)
V
1  x
A
A
A
AO
A
• 代入式(3-13)积分:
A
V
当n  1时,V  [(1   ) ln(1  x )   x ]
k
O
R
Af
A
A
Af
当n  2时,
x
V
V 
[2 (1   ) ln(1  x )   x (1   )
kC
1 x
2
O
R
A
A0
A
Af
A
2
Af
Af
A
Af
3-4 平推流反应器 PFR
Piston Flow Reactor
• 四、变温平推流反应器:
• * 反应体积:
• 联解微元体积 dVR 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V0C A0dx A  rAdVR
  Ni CPi dT  K (T T a)dA  H R
r  f(T, x )
A
•
•
•
A
沿着流动方向的
x
和 T ,常用差分法或
Runge - Kutta法求解。
即求得 T ~ x 关系。
A
A
3-4 平推流反应器 PFR
Piston Flow Reactor
• 对绝热反应:式(3-17)为:
 Ni CpidT  (-HR )NAOdx A
dT (  H )N
 ,则 

dx
dx
NC
• 令 dT
•
•
•
•
•
•
•

A
R
A
i
A0
Pi
——“绝热温升”,是一重要工程概念。其意义为:
在绝热条件下,组分A完全反应时反应物系的温度
升高的数值。
若 x AO  0 ,则对的定义式积分为:
T  T0   xA (3-22)
此式即每一流动方向的位置上,T
与XA之关系。
3-5
全混流反应器
• 特点
•
釜内各处温度、浓度等参数相同,并等于出口温
度、浓度
• 基本公式:
• 由整个釜的物料衡算,可得定态时:
VR C A0  C A C A0 x Af
•
(3-24)



V0
(rA ) f
V C (x  x ) V x
V 

(r )
(r ) f (3-25)
0
•
(rA ) f
A0
Af
AO
0
R
A
f
A
Af
3-5
全混流反应器
• 由整个釜的热量衡算确定反应温度:
GC P0T0  G C pf Tf  VoC A0 (x Af - X A0 )( H R )  KF(Tf - Ta )
等温平推流反应器与全混流反应器的比较 See list3-3。
See P96[例3-2]
3-6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
• 多个连续反应器组合操作方式
• 并联:扩大生产能力。
•
无论平推流还是全混流反应器,对一级不可逆反
应,当各反应器体积相等时,所需点反应体积最小。
• 串联:提高 x A ;降低 C A
•
1、平推流反应器:避免反应管过长而受到设备
•
制造、安装、操作等限制。
•
2、全混流反应器:降低返混的影响,提高过程
•
推动力。
3-6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
• ①除最后一级外,其余各级都在高于单级时的浓度下
操作→平均推动力↑
• ②级数越多,越接近平推流。
• (平推流浓度变化为过CAO、g、e、c、a各点的曲线)
3-6
•
•
•
•
•
•
•
•
•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
一、多级全混流反应器串联的计算
(1)计算依据:
①物料衡算
②动力学方程
* 由任一釜之中组分A的物料衡算:
V0C A0 ( x Ai  x Ai 1 ) V0 (C Ai 1  C Ai )
VRi 

rAi
rAi
(3-27)
(3-28)
若知反应的动力学关系,即可计算各釜的反应体
积;或各釜出口转化率和釜数。
3-6
•
•
•
•
•
•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
(2)解析计算:
* 对一级反应: rAi  kCAi ,
m
1
由式(3-28)可得:
xAm  1  
(
)
i 1
①
1  k i (3-31)
当各级体积相等(即各级接触时间相等),则
1 m
①
x  1 (
)
1  k
Am
(3  32)
i
•
•
②
1
1
 [
 1]
k (1  x )
1
Am
m
(3-33)
3-6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
1
• ③ V  mV  mV   m [
 1] (3-34)
k (1  x )
V0
R
Ri
0
1
i
m
Am
VRi
i 
, 接触时间;k — 反应速率常数
V0
• 由(3-32)知:级数m  ,最终转化率x

  (即V ),x 
Ri
Am
Am

3-6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
• ⑶图解计算
• * 原理:由物料衡算式(操作线方程):
r 
C
Ai1

Ai
i

C

Ai
1
, 在r ~ C 图上,斜率   的直线
A

A
i
i
• 由动力学方程:
r  f(T,C )  f (T) * f (C ),在r ~ C 图上,
Ai
•
•
Ai
1
2
Ai
A
A
为幂函数曲线。
平行线的根数=反应器级数
3-6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
• 讨论:
若Ti 不同,则须作不同Ti 下的动力学曲线

若VR i 不同,则各条直线斜率不等(各操作线不平行)
3-6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
• 二、多级全混流反应器串联的优化:
•
•
•
①存在各级转化率 x Ai 的最佳分配问题。对一级不
可逆反应,总反应体积最小的必要条件:各釜反应体
积相等(VRi=VRi+1)
②对可逆放热反应:还存在各级反应器温度
佳分配问题。
T 的最
i
3-7
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与反应体积比较
• 一、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
• 最终转化率 x Af 的比较:在等温、等体积下
• 对一级不可逆反应: (a)  (b)  (c)  (d )  (e)  ( f )
对二级不可逆反应: (c)  (d ),
(c )  ( d )
•
•
反应级数、反应器类型的
不同对 x 的影响不同。
Af
3-7
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与反应体积比较
• 二、理想流动反应器的体积比较
• 比较前提:进料流率Vo、进料浓度CAO、反应温度T、
最终反应率XAf相同
• ⑴间歇反应器与平推流反应器:体积相同
VRB  VRP (不计辅助时间);皆无返混
•
• ⑵全混流反应器与平推流反应器:
•
V
V
RM
RP
VC x
dx (3-40)
[
] [V C 
]
(r ) f
(r ) f
0
AO
x Af
Af
0
A
A0
A
0
A
3-7
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与反应体积比较
• ①VRM>VRP,前者返混
• ②
x , n , A 
Af
V
循环操作
, 返混影响  ,V  
V
多级串联
Rm
RP
3-7
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与反应体积比较
(3)等体积多级全混流反应器与单个平推流反应器
对一级不可逆反应:
•
V
RM ,i
V
RP
1
1
 m[
 1] [ln
] (3-41)
(1  x )
1 x
1/ m
Af
•
①串联级数m一定时,XAf↓,则
•
②XAf↓, m↑
V
V
RM ,i
V
V
Af
RM ,i
↓
RP
↓(当m>6时,效果不明显)
RP
• 对二级不可逆反应:2A→R或A+B→R(CAO=CBO),可
•
得类似情况
3-7 理想流动反应器的
组合与反应体积比较
3-8
•
•
•
•
•
•
•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一、平行反应:
L(主反应)
L(主反应)
A
M(副反应) 或 A+B
M(副反应)
如取代、加成、分解反应
1、定义: 对比速率  




*




瞬时选择率s  

 
1 


C
总选择率S 
C C

•
总选择率为反应过程中瞬时选择率之平均值
L
M
L
L
A
L
Lf
A0
Af
M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1)平推流反应器:S  C  sdCA
C A 0  C Af
•
• (2)全混流反应器:

C Af
A0
Ss
Lf
 
Lf
•
C

C C
Lf
Mf
AO
Af
(3)M个全混流反应器串联:
m
S
 s C
i 1
m
i
i
 C
i 1
i

s1 (C A0  C A1 )  s2 (C A1  C A2 )    s Am (C A m1  C Am )
C A0  C Am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2.瞬时选择率S
•
E1,k1 L(主反应)
• 对A
E2,k2
M(副反应)
•
主副反应级数为n1、n2:
•

S
L
 
L
M
1

k
1 C
k
1
2
(3-47)
n2  n1
A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⑴选择率的温度效应: k  k exp E  E
k
k
R T (3-48)
•
2
2O
1
1O
2
1
g
若E1  E 2, 当T  时,S  提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 高的反应
若E1  E 2, 当T  时,S  降低温度有利于活化能 低的反应
若E1  E 2,S与T无关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⑵选择率的浓度效应
若n1  n 2,当CA  时,S  提高浓度有利于级
(采用平推流或间歇反应 器;使用
数高的反应:
)
浓度高原料;采用较低 单程转化率。
若n1  n 2,当CA  时,S  降低浓度有利于级
(采用全混流反应器;使 用浓度较
数低的反应:
低原料  加入惰性稀释剂、部分 物料循环;
)
采用较高转化率。
若n1  n 2,S与T无关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⑶加料方式的选择:
n1
m1
r

k
C
C
• 对平行反应:
k1 L(主反应) L
1
A
B
•
A+B
k2 M(副反应) r  k C n 2C m 2
M
2
A
B
1
则瞬时选择率:
S
k 2 n 2 n1 m 2 m1 (3-49)
•
1
k
C
A
C
B
1
•
• *
结论:ref.P107
List3-4(必读!)
结合反应级数、浓度、反应器类型进行选择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二、连串反应:如卤化、水解反应
• 1.瞬时选择率:对一级连串反应
•
k1
k2
A 
L 
M,
E1
E2
C A0  C A0 , C L 0  C M 0  0
dC
r 
kC ,
dt
C C C
A
A
1
A
 k1t
A
A0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r 
L
dC
kC k C,
dt
k
C (
)C (e
k k
L
1
A
2
L
1
L
 k 1t
A0
2
e )
k 2t
1
dC
r 
kC
dt
C  C C C
M
M
2
M
L
A0
A
L
1
 C [1 
(k e
k k
A0
2
2
1
 k 1t
 k e )]
 k 2t
1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t  至t opt , C A单调  ,C M 单调  。
C L先  后  ,存在最大值
• 瞬时选择率:
•
r
k C
S   1
r
k C
L
2
L
A
1
A
k
⑴温度效应:决定 k 大小,与平行反应结论一致。
2
•
•
1
⑵浓度效应:较平行反应复杂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C A0 对 S 的影响:取决于主、副反应级数相对大小
• 当主反应级数高时,C A0 有利于 S  ;
• 当主反应级数低时,C A0 有利于
X A对S的影响:
•
S
。
C
CA
当 X A , 则C A  , L  ,S 
不能盲目追求过高的转化率。工业生生产中,常在
较低转化率下操作,将未反应原料分离回收后再循
环使用。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2.最佳反应时间与最大效率:
• 概念:多重反应中生成物收率
C
C
C C
y


Sx
C
C C
C
Af
A0
•
•
Lf
A0
A0
Af
Af
A0
在连串反应中,∵ XAf  时,S 
∴ y必有极值(ymax)。
Af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1)间歇反应器或平推流反应器
• 将式(3-55)对 t 求导,使其为零,
k
ln
• 得最佳反应时间,
(3-59)
k
t 
k k
• 最大收率,
(3-61)
k1 k 2k1k 1
2
1
opt
2
y
max
(
k
1
)
2
1 1
当k  k 时,t  
k k
1
2
opt
1
y 
max
1
e
2
(3  62);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2)全混流反应器:
1
( ) 
(3  66)
kk
m
opt
1
2
1
k1k 2)2
ymax 
(1 
(3  68)
当k  k 时, (t ) 
1
2
m
opt
1 1

k k
1
1
y 
4
max
(3  69);
2
(3  70)
3-8
理想流动反应器中多重反应的选择率
• 3.总选择率S
• 不论何种型式反应器,对一级连串反应:S  C Lf
C A0  C Af
k
• ①若 x ,
S:间歇操作(或平
相同,则
1
A
•
•
•
•
k
推流操作)>全混流操作[SBR或SPR>SMR]
②若 k  1,则在低单程转化率
k
下,S高
k
③若 k  1, 则即使转化率
较高,S也较高
1
2
1
2
•
2
3-9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 一、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的概念
• * 热平衡与热稳定:对连续流动反应器,若物料流量、
组成和温度;冷却(或加热)介质的温度等参数不变,
则反应器的操作状态不变,处于定态,反应器达到热
平衡。
•
当出现某种干扰时,反应会偏离原有定态。干扰
•
消除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自衡能力,能
•
自行恢复到原有定态,谓之稳定的定态;一种是无
•
自衡能力,不能自行恢复到原有定态,使反应器不
•
能正常运转,温度失控,甚至发生
•
冲料,爆炸等危险,谓之不稳定的定态。
3-9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 热稳定性与参数的灵敏性:
•
微调各有关参数(流量、进口温度、冷却强度等)
时,反应器内温度(或反应结果)变化的幅度——参
数的灵敏性
• 反应器设计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 (1)热稳定性条件:
•
给予传热温差的限制
•
→传热面积↑→结构复杂
• (2)参数灵敏性:
•
灵敏性过高→参数调节
•
精度要求↑→操作困难
3-9
•
•
•
•
•
•
•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二、全混流反应器的多重定态(多态)
以一级不可逆放热反应为例加以说明:
(反应过程无体积变化;反应器设间壁冷却器)
放热速率
k  N (H )
Q  V (r ) (H ) 
R
R
A
f
R
0
m
A0
 f (T )
R
E
 exp(
)k
RgT
C
(S形曲线)
(3-73)
移热效率(直线)
0
0
m
Q  ( KF  V C )(T  T )   (T ) (3  75)
C
0
P
C
3-9
• *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QR曲线与QC直线的交点处,QR=QC,反应器达到热
平衡,该交点称为系统的操作状态点(热平衡点)。
• * 根据不同的操作参数,QR与QC交点,可能不止一个,
这种有多个交点的现象,称反应器的多重状态(多
态)。
3-9
•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多态操作点,虽皆满足QR=QC的热平衡条件,皆处
于热平衡状态,但具有不同特征:
• ①若在b1点操作,当外界有一微小扰动使T↑时,由于
此时QR<QC,T将↓回到b1点;当微小扰动使T↓时,由
于此时QR>QC,T将↑回到b1点。=>可见:无论T在b1
点附近有所升高或降低,系统将能自动回复到b1点,
即系统具有热自衡能力,b1点称为热稳定的状态点。
其判据为:
• 放热曲线斜率
•
dQ dQ

移热曲线的斜率
dT
dT
R
(3-76)
C
3-9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 ②a1点也是“热稳定的状态点”。但a1点温度太低,
转化率太低,并非期望的操作点;而b1点反应温度与
转化率都足够高,是期望的操作点。
• ③c1点的情况(特征)不同。当因外界干扰T↑时,
由于QR>QC,T将一直上升至b1点;当T↓时,由于
•
QR<QC,T将一直下降至a1点。=>可见:c1点不具
•
有热自衡能力,是非稳定的状态点。
3-9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 对于可逆反应,
3-9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 三、操作参数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改变操作参数(如Vo、yAO、To;Tc、F、K),都
会对热稳定性产生影响;
• Fig3-20 改变QC截距, 若
T  T 时,则Q 右移至Q ,

仅一个热稳定操作点 b


T  T 时,则Q 左移至Q ,a , c 两交点;

仅切点c 为热稳定操作点

01
02
C1
C2
2
01
03
C1
C3
3
3
3
3-9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 改变QC截距,若:
V  ,则斜率由Q 升至Q ,不再有热稳定操作点

的极限位置;

反之:则Q  Q ,热稳定性  。

• * 若Tc↓、F↑、K↑超过一定
•
限度,则会使全混流反应器
•
处于低温稳定态
•
=>为此,需减小传热温差
0
C1
C1
C2
C3
3-9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 四、最大允许温差:
• 热稳定条件对全混流反应器设计的一个限制。
• 决定了全混流反应器的冷却介质温度条件及控制要求。
最小传热面积决定了传热面积的设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