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片下載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投影片下載

傳播的模式
模式何時現身呢?
要模式作啥?

觀察→假設→驗證→模式→理論→典範
將一組符號和運作規則結構起來,並假定他能
夠與真實存在的結構或過程相符
模式是經由選擇或抽繹後的形式
模式雖不能成功的預測現象,至少可以權充思
考問題的參考架構
模式有助於釐清知識上不明顯卻重要的落差,
建議研究方向.
模式的定義
並非事實本身,是簡化的事實
 以圖解或文字的形式,單純的描述一件事實的主要
意義
 模式在釐清任何結構或過程的主要組件,以及這些
組件之間的因果互動關係

模式的功能
組織的功能organization
 解釋的功能explaining
 預測結果及趨勢
 根據模式可以對結果加以控制

模式的缺點
可能會使研究者產生侷限的視野
 模式可能過於簡單
 可能不完整
 可能有未經闡明的假設,誤導以後的研究

基本模式
傳播模式之一
(直接傳播VS.中介傳播)
傳播模式之二
(拉斯威爾模式Lasswell)
誰
 說了什麼
 透過什麼管道
 傳播給誰
 產生什麼效果

傳播模式之二
(拉斯威爾模式Lasswell)
傳播模式之三 (SMCR模式)

傳播學者伯羅(D.K.Berlo)參照拉斯威爾公式,
於1960年提出「溝通S-M-C-R模式」
(Communication S-M-C-R Model)。即運用
「傳播者」(Sender)、「訊息」(Message)、
「管道」(Channel)、「接收者」(Receiver)四
個元素來描述溝通的過程(Process),此過程模
式也因為具線性、單向性而備受批評。
傳播研究中的系統理論:
Shannon & Weaver的資訊理論

傳播學方面,持「傳播」為一「過程」(process)
的學者,也將系統過程的分析概念引入傳播過程
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Shannon &
Weaver(1949)的經典之作《傳播的數學理論》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又
稱傳播的「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
「熵」(entropy)



資訊理論中的「資訊」(information)跟「熵」(entropy)的
概念有關,「熵」為熱力學函數的專有名詞,「熵」的狀態
意味不確定性,也較不具「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
「資訊」之意,正是對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測量,也是
對個人在選擇訊息的選擇空間(number of choices)的評量,
質言之,資訊越多,意味不確定性的程度就越低,可預測性
也越高,個人需要的潛在新資訊將越少。
資訊的重複(redundancy),因為資訊若一再重複,就增加
了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這是將資訊「增強」
(reinforce)的概念,另一方面,重複也可以減少傳播過程中
的噪音與干擾。
「熵」(entropy)
某種情境下所有不確定與失序狀態
 情境的不確定性或沒有組織
 不確定則是對資訊的掌握不足

重複(redundancy)
重複愈多資訊愈少
 重複可以幫助減少噪音或干擾
 增強已有的資訊
 如:廣告一直重播將強印象

批評
「資訊理論」關心傳播過程中,訊息(message)
如何轉化為記號(sign),再透過管道(channel)
傳輸。由於過程會遭遇噪音(noise)的干擾,所以
源自物理、工程、數學的「資訊理論」,只關心
訊息的傳輸是否有效率,以及受播者接受到多少
訊息。
 批評者認為,「資訊理論」並不關心資訊的內容,
「資訊理論」並不探究訊息的意義(meaning)為
何,這對人類傳播的研究而言,似乎是個很荒謬
的事。

魏斯理與麥克林模式
Westley & MacLean
加入媒體通道的角色(C)守門人的角色
 以及回饋的功能
 訊息傳送可以是有目的或無目的的
 回饋也可以是有目的或無目的的

對單向線性模式的批評
傳統的傳播模式把傳播看成是橫向的、靜止的、
線形的、單向的,而非雙向的、循環的過程。
 傳統傳播模式太過注重傳播者,忽略了傳受雙方
的相互依賴關係。
 將傳受雙方孤立在環境之外
 忽略訊息設計的影響
 太重視說服過程,忽略共識的建立
 太重視短期的心理效果,忽略長期的社會效果
 過多強調「效果」,而忽略「意義」

傳播研究中探索的過程
探索就是對體驗進行系統化過程研究
 目的在獲得理解與學到知識
 當一個人以按部就班的程序來找問題的答案時,便
是在進行探索的過程.

傳播學核心理論的發展
訊息的形成與發展
 意義的形成與解讀
 訊息的結構
 互動所形成的作用
 權力資源如何在社會中分配.文化如何產生以及社
會各部門如何互動


So..沒有一種理論可以涵蓋這所有元素
傳播學領域的知識結構
訊息的內容和形式
 傳播者的行為





傳播層面




個人
社會關係的參與者
文化群體中的成員
公眾
小組
人際
傳播出現的語境與情況
媒體中的再現
意指媒體並非被動的反映社會現況,而是經由主
動對文字、圖像、加以組織,再藉由媒體的特定
使用方式而建立出有關社會的真實效果。
 人類社會中由語言、符號等表意系統所展演的共
享意義
 由符碼的特定組織方式中介、建構社會真實的過
程。

符碼
有組織的符號系統
 具有傳遞意義的功能
 建立使用者的共識
 具有社會和溝通之功能
 與文化之間呈現動態相關性
 須透過管道和媒介來進行

符碼之分類
再現符碼:文本是經由肖像符碼和象徵符碼所組
成,可以存在於他所指涉之事物之外。
 現場符碼:只能用來顯示傳播者以及當時之社會
狀況。
 精緻符碼:較抽象、適用於具有象徵性質的再現
訊息
 通俗符碼:口語化、詞彙較少,容易預測與指涉
 廣播符碼:訴諸於廣大閱聽人
 窄播符碼:針對某特定對象

真實reality
互動雙方藉由符號系統分享經驗的結果
 「真實」可分為三種:外在客觀的世界、自我的
內在世界、與人分享的符號世界。
 「真實」用在大眾傳播社會則是:外在世界的真
實、媒體真實及閱聽人自我理解的真實。

人際傳播過程

選擇性理解
所謂選擇性理解,理論上包含了
選擇性接觸、選擇性解釋和選擇
性記憶。


選擇性接觸
選擇性解釋

選擇性記憶
選擇性接觸:指人在很多傳媒
和訊息當中,有意無意的只去
接觸使用某些特定的對象和內
容,而非故意不去碰觸在傳播
情境中的其他對象。
選擇性解釋:人們刻意按照自
己的意思去理解他所接觸到符
號或訊息內容,給予它自己的
意義。
選擇性記憶:對於大量的符號
或訊息內容,只記得自己喜歡
的部分,對於可能造成自己不
愉快的部分,通常會故意把它
們遺忘
選擇性理解相關理論
 「頑固的閱聽人」,  認知失諧理論,閱聽
就是依據自己的選
擇性接觸、選擇性
理解和選擇性記憶,
對傳播媒體和內容
有其特定的使用模
式和解讀途徑,不
輕易受到別人的影
響。
人的認知若與行為
不盡相符時,為避免
認知失諧必須顯則
改變對原有事物的
認知或改變行為。
瞞騙傳播的語言和非語言

Arousal


Leakage hypothesis洩漏假設


內心的心理狀況會藉由外在非語言表現出來,非語言會
洩漏內在情緒反應,說謊時內在的反應、罪惡感、焦慮
等心理反應會透過生理改變洩漏形諸於外。
生理的改變會洩漏出心中真正的想法
Leakage hierachy洩漏階層

有些部分的非語言呈現有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差異,控
制程度也有強弱的差異。

非語言的控制上Face>body>vocal voice聲音是最真實
的,面部表情最不可信賴
人際欺騙理論I.D.T.
Interpersonal Deception Theory
Buller and Burgoon
 洩密線索分為



非策略性線索 nonstrategic cues
說謊的人無意識所表現出的線索,無法控制的非語言




七項非策略線索


緊張線索心理緊張所造成的行為
負面感覺不舒服的感覺罪惡感、自責
表達誤差專注去編故事忽略表達而產生失誤結巴、重複
瞳孔放大、調適動作、眨眼、音調高亢、說話不流暢、較多負面陳
述
策略性線索 strategic cues
人際欺騙理論I.D.T.
Interpersonal Deception Theory



策略性線索 strategic cues
有意識有意圖操縱的非語言來製造模糊以及不確定性來達
到混淆對方判斷的目的
以直接性和真實性來區分其組合





直接性但不真實直接說出不真實的話
直接性且真實直接說出真實的話
不直接且不真實性迂迴說出許多不真實的話誤導
不直接但真實不是很直接說出實話誤導
策略性線索的特徵欺騙者可以控制的
製造疏離性多用過去式而非現代式
製造語言模糊性涵蓋範圍大的語言她們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