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三章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1
控制微生物的意义
 预防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
 防止人畜共患病;
 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生产标准实验动物。
2
第一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控制
一、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二、普通级动物
三、清洁动物
四、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五、无菌动物
六、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标准
3
一、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显性感染
潜伏感染
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
4
感染的4种形式
 显性感染:具有明显的病症;
 隐性感染:病原体携带者,可因刺激而发病,影响实
验结果,向外排毒;
 潜伏感染:感染的潜伏期,有的很长时间。
 病原携带状态:经过感染后耐过感染幸存下来,外观
正常,但是影响实验的效果。
5
潜伏感染
 实验刺激可能激发疾病;
 如:乳酸脱氢酶病毒(LDHV),潜伏感染时会
引起乳酸脱氢酶升高,干扰动物的免疫功能,影
响实验结果。
 绿脓杆菌,在一定条件刺激下会诱发动物患病。
6
隐性感染
 如:仙台病毒,是大、小鼠中一种常见病的病原体,流
行时感染阳性为50%以上。多为隐性感染,在饲养环
境发生变化时,常可急性爆发,造成在动物群体中流
行肺炎。
 特点:传播快、流行广,呈急性肺炎变化。主要是幼
鼠和子鼠发病,成年鼠多呈阴性感染。
 临床症状:类似感冒,患鼠打“呼噜”,被毛粗乱。
7
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条件
 传染源: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 传播途径:空气、血液、消化道、接触等;
 易感动物:与动物的种类,年龄,季节有关。
8
1. 动物及实验损失
 某些疾病如鼠痘、兔出血症、细小病
毒病等的流行,可导致实验动物集体死
亡或质量下降,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或使正常实验被迫中断。
9
2.威胁人类健康
 这种病许多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可在人
与动物之间传播流行。
 例如:鼠痘病毒,B病毒,狂犬病毒等
10
3. 影响实验结果
 这种病可不同程度地干扰实验结
果,从而影响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11
二、CVA
 定义
 种类及要求
 饲养管理
 应用
12
1.CVA定义
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
染病病原,以及人畜共患寄生虫
 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
 如沙门菌、结核分支杆菌、狂犬病病毒和兔出血症
病毒等;
 与CLA相比,排除的微生物较少,表面上健康无病,
很可能有隐性感染的病原体存在;
13
2.种类及要求
 常见的普通级动物有豚鼠、地鼠、兔、犬和猴。
 2001年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取消了普通级小鼠和大
鼠等级标准,不再设普通级小鼠和大鼠等级。
 按标准,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毒、细菌、体外寄
生虫的种类见附表 。
14
病毒监测等级表
15
细菌监测等级表
16
寄生虫
监测等
级表
17
3.饲养管理
 普通级动物饲养在普通环境中,
 对温度、湿度、换气次数、落下菌数、氨
浓度、噪声和照明等实行控制,饲养管理
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预防人兽共患病
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发生。
18
4.应用
 普通级动物作实验时,刺激因素可能诱发隐性
或潜伏感染的动物发生显性感染,并出现组织
器官的结构、形态、生理生化、血液与免疫学
改变,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该等级动物仅供教学和科研预实验使用。
19
三、CLA
 定义
 种类及要求
 饲养管理
 应用
20
1.定义
 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对动物
危害大和对科研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如小鼠肝炎
病毒、仙台病毒等。
 特征:体内可以有一些微生物存在,但不具有传染性,
不能有隐性感染,属于健康动物。应用广泛,培育容
易,成本较低。用于一般教学和科学研究。
21
2.来源、种类及要求
来源于SPFA或无菌剖腹产动物,常见的CLA有小鼠、大鼠、
豚鼠、地鼠和兔。
2001年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不设清洁级犬、猴标准,清洁
动物应排除的病毒、细菌、体外寄生虫种类见表。
例如要求清洁大鼠必须排除5种细菌、2种病毒、3类(种)
寄生虫;清洁小鼠必须排除4种细菌、3种病毒、3类
(种)寄生虫。
22
病毒监测等级表
23
细菌监测等级表
24
寄生虫
监测等
级表
25
3.饲养环境的要求
 饲养在温度、湿度相对恒定的半屏障环境中,该环
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 所使用的笼器具、器械、垫料等一切用具及饲料、
饮用水都需经过消毒灭菌处理;
 进出动物室的人员必须遵守屏障环境动物室的操作
规范,要淋浴、穿灭菌衣、戴灭菌手套和口罩等。
26
4.应用
 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多于普通级动
物,在实验中受动物疾病的干扰较少,其
敏感性和重复性也较好,比SPF动物容易达
到质量标准。目前,清洁动物在我国已广
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其他用途。
27
四、SPFA
 定义
 种类及要求
 饲养管理
 应用
28
1.定义
 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
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
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 如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9
SPFA标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标准
 没有某种病原体,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动物;
 必须将所有常见的病原体,不管是否影响实验全部
要求排除;
 要求排除对实验动物可能有危害的病原体,要求排
除对实验有影响的特定病原体。
30
2.来源、种类及要求
种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净化动物,
常见的SPF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兔、犬和猴。
按标准,SPF动物应排除的病毒、细菌、
体外寄生虫的种类见表。
31
3.饲养环境的要求
 饲养于屏障环境中,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
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 SPFA房
 层流架(生物净化间)

滤过帽
32
4. SPFA的应用
 研究工作
药理学、毒理学、肿瘤免疫学、传染病等广泛应用
 血清和疫苗制造
细菌、病毒性诊断血清,各种疫苗生产需要大量的
SPFA的组织、脏器等。
 生物学鉴定
破伤风抗病毒、百日咳菌苗、狂犬病疫苗要用SPF鼠;
口蹄病疫苗、结核菌素要用SPF豚鼠;白喉抗毒素、
热原试验要用SPF家兔等,
33
五、GFA
 定义
 种类及要求
 饲养管理
 应用
34
1. GFA定义
 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在动物体内检测不到有其他
生命体的动物;
 GF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真正没有。
 垂直感染的微生物可以忽略;
 有的微生物不能检测出来。
 在隔离器中培育和饲养。
35
2.来源、种类及要求
 其来源是普通动物经无菌剖腹产手术,幼
仔在无菌隔离器中人工哺育或由其他无菌
动物代乳饲育而成。常见的无菌动物有小
鼠、大鼠、豚鼠、地鼠和兔。
 按标准,无菌动物应排除的病毒、细菌、
体外寄生虫的种类见表
36
病毒监测等级表
37
细菌监测等级表
38
寄生虫
监测等
级表
39
常见实验动物的妊娠期和预产期
40
3.GNPA
 指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从动物体内只能检测到
已知菌的动物;
 根据植入菌的多少,可以将GNPA分类。
 单菌动物:mono-associated animal
 双菌动物:di-associated animal
 多菌动物:poly-associated animal
41
不同国家接种微生物情况
4.GFA的应用
1
在实验动物学方面的应用
2
免疫学方面的应用
3
微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4
肿瘤学方面的应用
5
老年学方面的应用
6
在放射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43
4.1 两种兔感染鼠伤寒疫苗后抗体消长
4.2 苏铁素对小鼠的致癌作用
45
苏铁素的致癌作用
 GFA口服苏铁素不会出现肿瘤,但口服苏铁素
的CVA普遍可发生肿瘤,研究证明CVA的肠道菌
群分解苏铁素,产生致瘤物质所致 。
 1.与服用方式有关;
 2.与带菌情况有关;
 3. CVA的肠道菌群能分解苏铁素,产生致癌物
质所致。
46
4.3 老年学方面的应用
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GFA的寿命比CVA长,
GF大鼠的寿命约比CV大鼠延长1/3。
 雌GFA的寿命比雄性的短;
 CVA则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长;
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人类的寿命女人比男人
长。
47
GFA与CVA寿命比较
各种动物与人的平均寿命比较
人与各种实验动物寿命比较
4.4 口腔医学的应用
 很早人们就认为龋齿的形成与微生物感染有关,认为
乳酸杆菌在此病中起主要作用,但一直没有得到实验
证明。GFA的诞生,才有可能对龋齿的形成进行认真
的探索。 研究表明,没有微生物的参与,不可能发展
成龋齿,细菌是此病的病因。
 GFA无龋齿,链球菌是引起龋齿的主要菌种,而不是
乳酸菌,其中各种粘液性链球菌的作用最强。近来发
现细菌感染与其它牙科疾病也有关。目前正在用GFA
模型进行牙周炎、 齿槽脓漏的研究。
51
六、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比较
52
1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进行实验动物的分类
2 各国标准
中国:
 GFA、GNPA、GNA为4级,
 SPFA为3级,
 CLA为2级,
 CVA为1级。
欧美:
GFA为4级,GNA为3级,SPFA为2级,CVA
为1级。
54
3
各种等级实验动物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
一﹑实验动物感染性疾病概念
二﹑病毒性疾病
三﹑细菌性疾病
四﹑寄生虫疾病
56
一﹑实验动物感染性疾病概念
 人兽共患病
 动物烈性传染病
 一般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
57
潜伏感染
 是指病毒的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
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造成潜伏状
态,无症状期查不到完整病毒,当机体免疫功
能低下时,病毒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毒,发
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
58
1.人畜共患病的主要病原体
 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狂犬病
病毒、猕猴疱疹病毒(B病毒)、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
热病毒,EHFV)等。
 细菌: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
钩端螺旋体等。
 真菌:皮肤病原真菌等。
 寄生虫:弓形虫等。
59
2.实验动物主要烈性传染病病原体
 鼠痘病毒(小鼠脱脚病病毒)、
 兔出血症(兔瘟)病毒、
 犬细小病毒(急性出血性肠炎)、
 犬瘟热病毒、
 传染性犬肝炎病毒。
60
3.实验动物一般疾病的病原体
 病毒:小鼠肝炎病毒、小鼠仙台病毒、猴
反转录型病毒等。
 细菌:巴斯德杆菌、泰泽病原体、鼠棒状
杆菌、支原体等。
 寄生虫:多种体内寄生虫。
61
4. 微生物学监测对象的选择
类别
选择原则
举例
A
致病性较强,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沙门氏菌等
B
具有高度致病性和传染性
鼠痘病毒等
C
致病性较弱,但可引起致病和动物 仙台病毒等
生理机能的改变
D
具有隐性感染,实验刺激可能发病 LDHV绿浓杆菌
E
通常无致病性
无病原体
5. 选择“指示病毒”
 原理: 是选择那些主要通过某一种途经感染,且
感染率高的病毒来进行取样监测。例如:
 仙台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且感染率高;
 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且感染率高;
 微小病毒,主要通过垂直传染,且感染率高。
63
二﹑病毒性疾病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鼠痘
狂犬病
流行性出血热
64
1.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 LCM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LCMV诱发;在实验
动物多呈隐性感染。小鼠感染后可不出现症
状,但可通过胎盘传给子代。
 感染该病毒的小鼠是研究病毒特异性免疫耐
受性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
65
1.1 病原学
 病原是LCMV,属砂粒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单
链RNA,有囊膜,可在鸡胚绒毛尿囊上增殖,但不
产生可见痘斑,只有适应生长后才产生细胞病
变。
66
1.2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感染LCMV的野小鼠或实验小鼠。
 传播途径
接触带病毒野鼠或实验小鼠的
分泌物、排泄物,吸血昆虫传播,胎盘垂
直传播等。
 易感动物
小鼠、豚鼠、大鼠、兔等,人也
易感。
67
1.3 症状
 在实验动物多呈隐性感染,小鼠感染后可不出
现症状。人感染后表现类流感样症状,严重者
侵犯中枢神经引起脑膜炎等。
68
1.4 诊断
 此病毒通常是无症状感染。怀疑本病时,可将
患者动物的血清、脑脊液或病变组织接种在
SPF小鼠脑内,该小鼠4-5天后死亡。也可用血
清学方法检测LCMV抗体。
69
2.鼠痘
 鼠痘,又称小鼠传染性脱脚病,是由鼠痘病
毒感染引起的小鼠烈性传染病,患病动物往
往未出现症状就死亡,病死率高达90%以上。
70
2.1 病原学
 鼠痘病毒属痘病毒科,双链DNA结构,包膜上有
血球凝集素,可凝集鸡的红细胞。鼠痘病毒与
其他痘病毒之间的抗原关系密切,血清学上有
明显的交叉反应。
71
2.2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感染鼠痘病毒的野小鼠和实验小鼠。
 传播途径: 接触病鼠患处的渗出液、分泌物及
其污染物品。
 易 感 动 物 : 小 鼠 , 尤 其 是 A 、 C3H 、 DBA/2 、
BALB/c、CBA等品系。
 有抵抗力的品系:C57BL/6和C57BL/10
72
2.3 症状
 小鼠肢体和尾巴严重水肿、溃疡,最后坏死脱
落,故称脱脚病。
73
2.4 诊断
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特征、病毒分离鉴定、
血清学检查可作诊断。血清学检查方法主要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74
2.5
预防与控制
 定期作血清学监测,防止将传染源引入种群和
实验室,隔离可疑小鼠,扑灭感染鼠群。一切可
能受污染的物品要高压消毒,房间用福尔马林
等消毒剂熏蒸。.接种牛痘疫苗可预防此病。
75
新闻
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日电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
基因工程手段开发出一种新型鼠痘病毒,能杀
死所有接种了普通鼠痘疫苗的老鼠。这一成果
公布后,在美国引发了有关生物技术研究与反
恐之间关系的新争议。
76
美研制致命鼠痘病毒引发争议
鼠痘病毒不会传染给人,
但它与天花病毒是近亲。
一些科学家因此担心,
布勒等人的技术有可能
会给恐怖分子以灵感,
被用于制造更加致命、
能杀死疫苗接种者的新
型天花病毒。反对者说,
此类研究风险很高,根
本没有必要进行,即使
开展研究也应该保密,
最好不要公开。
77
3.狂犬病
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
的、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为人兽
共患病。动物感染后,一般有两种表现类型:
狂暴型和麻痹型
 人感染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惧不安、畏风、流
涎,以及由于咽喉肌和呼吸肌痉挛而发生的恐
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瘫痪
甚至死亡。
78
3.1 病原学
 狂犬病病毒属于RNA型的弹状病毒科,病
毒形似子弹,单链结构,表面有脂蛋白包膜。
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
来苏儿等消毒药敏感。
79
3.2 流行病学
 狗、猫、猪、牛、马及其它野生食肉类动物以
及松鼠、家鼠都可以携带狂犬病病毒。人对狂
犬病毒普遍易感。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短的几日,长的数十年,多数是1--3个月。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
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黏膜和皮肤而入
侵。少数可通过对病犬宰杀、剥皮、切割等过
程而被感染。
80
3.3 流行病学-人感染的途径
 通过伤口或皮肤粘膜传染,如被疯动物咬伤、抓伤、
宰杀疯动物、剥疯动物皮、接触疯动物污染的物品、
肛门粘膜、伤口被狗舔过。
 通过口腔粘膜传染。曾有人因缝补被疯犬咬破的衣服、
用牙齿咬线而受感染引起发病死亡。因吃狗肉而感染
狂犬病毒引起发病死亡者亦不少见。
 通过病人唾液感染。曾有人被病人唾液污染手部伤口
而感染了狂犬病;
81
3.4 症状
 犬狂暴型表现为高度兴奋、冲撞、性欲亢进、
攻击人畜、死亡。
 犬麻痹型表现为吞咽麻痹、伸颈、伸舌、流
涎等,继而死亡。
82
3.4 症状
 最后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
不超过7天。
 人感染后,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
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甚至死
亡。
83
3.5 诊断
 如果患病动物出现典型的病程,则结合病史
可作出初步诊断。当动物或人被可疑病犬咬
伤后,应及早对可疑病犬作出确诊.尸检动物
脑组织内基氏小体可确诊。
84
3.6 预防与控制
 迅速咨询疾防控制中心,由专业医师进行伤口处理。
 及时(在咬伤后几分钟内)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可用
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充分洗涤5--10分钟,再用
清水彻底冲洗。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深入伤口
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再用75%酒精消
毒,继之用3--5%碘酒涂搽。伤口应尽可能暴露。
 被严重咬伤者伤口周围及底部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或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 按说明书要求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
85
4.流行性出血热
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为
人兽共患病。引起该病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
要存在于野生啮齿类动物,偶尔也会传播给实
验大鼠和小鼠,继而传播给人。实验动物感染
后,多呈隐性感染和持续带病毒状态,无明显临
床症状和病理改变,但传染给人则可引发疾病。
86
4.1 病原学
 引起本病的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称为汉坦
病毒,单链RNA结构,有囊膜,可凝集鹅的红血球。
该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中生长,且细胞病变不明
显。此病毒对环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差。
87
4.2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主要是携带该病毒的野鼠,以黑线姬鼠和褐家
鼠为代表,可在实验大鼠等啮齿类动物中流行。近年发
现,该病毒可由实验大鼠传播给人。
 传播途径
该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明显,主要以螨等
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另外,含有病毒的血,尿,分泌物
等,污染人的皮肤破损处,或病鼠咬伤人,也使人患病。
 易感者
主要是人,其次是大鼠、小鼠等实验动物。
动物感染后可不发病,而人则发病。
88
4.3 症状
 人感染后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等“三痛”
症状,脸、脖子、胸部红肿等“三红”体征,
经过低血压期、少尿期、甚至闭尿期,最后到
多尿期。有发热、头痛等类感冒症状,个别病
例严重时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可导致死亡。
 具有发热、出血、肾损伤三大特征。
 春天来了流行性出血热也来了
89
4.4 诊断
 多数易感动物对该病毒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其
诊断主要靠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也可在感染
大鼠的肺组织中查出特异性病毒抗原。常用的
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兔疫荧光抗体试验
等。
90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有些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直接观察到,需要加上标记
物帮助观察。免疫荧光试验就是利用荧光染料(罗丹
明)标记抗体,形成荧光染料抗体复合物,将此物滴
加在待检标本上,30min后,用缓冲液冲洗,镜检,
若有特异抗原,荧光染料抗体复合物就连接在抗原上,
若无抗原,荧光染料抗体复合物就被冲洗掉。
91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细菌细胞
结合了荧光物质
的特异性抗体
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如罗丹明,滴加抗体于
待测标本上,孵育30分钟后,用缓冲液冲洗,干燥后,
在显微镜下观察,待测样本上如果有细菌,即有抗原,
抗原和荧光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可以检出。
4.5 预防与控制
 由于野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和病毒携带者,
因此消灭野鼠,防止野鼠进入动物饲养室和实
验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定期做血清检查
具有重要意义。无菌剖腹取胎术和屏障环境饲
养可根除该病毒感染.
93
5. 其他病毒
 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
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
 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 virus of mice
94
5.1 小鼠肝炎病毒
 属冠狀病毒科。自然宿主為小鼠,也容易感染裸鼠与
免疫缺陷小鼠。可引起多種型式的病症,發病時無症
狀或昏睡,皮毛粗剛,厭食,或有神經症狀。傳染途
徑依不同型分为飞沫传染或經口傳染。
 控制方法1. 清除受感染的族群 2. 利用剖腹产防止污染
3. 杀死所有新出生的小鼠,停止繁殖,成鼠至少隔离
6-8個星期,如此聚居地裡的病毒才可以完全消除。
95
5.2 仙台病毒
 屬RNA病毒中的副黏液病毒科第一型。可構成
小鼠最常見的呼吸器官疾病,通常不會產生明
顯的臨床症狀,而多呈潛伏性感染 。
 臨床症狀:皮毛粗剛,呼吸困難和發生氣管囉
音。
 預防及控制:避免讓感染進入動物房內,定期
對供應商作健康狀況監視,隔離。
96
5.3 小鼠肺炎病毒
 天然宿主:小鼠、大鼠和倉鼠。屬於副黏
液病毒屬的肺病毒。小鼠常見的感染(感染
率 > 50%),通常無臨床症狀。
 病變:引起慢性鼻炎,間質性肺炎。
 控制:使用剖腹產及良好的環境障壁。
97
三、细菌性疾病
特点
 沙门菌病
 支原体病
 巴斯德杆菌病
98
1. 特点
 引发此病的细菌可分为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动
物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三大类。
 其中,后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易被忽视,因此
必须严格控制。对此病一般不主张治疗,因为
药物不能根除感染的病原菌,而使治愈的动物
成为新的传染源。
99
2.沙门菌病
 实验动物的沙门菌(Salmonella)病
为人兽共患病,主要由鼠伤寒沙门
菌和肠炎沙门菌引起的。
100
2.1 病原学
 沙门菌属革兰阴性短杆菌,无芽孢、有鞭毛、
能运动。该菌不发酵乳糖和蔗糖,不凝固半乳
糖,不液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在营养琼脂上
生长良好。
101
2.2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携带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野
鼠、苍蝇、动物粪便及病鼠等。
 传播途径:粪便污染垫料、饲料、引用水后,
经消化道感染。
 易感动物:大鼠、小鼠、豚鼠、兔。
102
2.3 症状与诊断
 主要表现为摄食量少和腹泻,急性爆发型可导
致动物迅速死亡。
 根据症状及细菌培养鉴定可诊断。如果能从动
物体液、组织、器官中分离出该菌,说明该菌
已在动物体内广泛播散。
 严防野鼠,防止苍蝇、粪便污染,隔离和淘汰病
鼠、病兔。
103
3.支原体病
 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菌形体、霉形体,是
一群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多形微生物。它可
引起实验动物、家畜、家禽和人类发生有关疾
病。危害实验动物的支原体有肺支原体、溶神
经支原体、关节炎支原体等
104
3.1 病原学
 支原体属革兰阴性,高度多态且大小不一,无细
胞壁,仅在细胞质表面有3层细胞膜;在合适的
琼脂培养基上可以形成约0.5mm直径的荷包蛋
形菌落。
105
3.2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携带病原体或已经患病的小鼠、大
鼠。
 传播途径: 带菌母鼠舔仔鼠,气溶胶传播,经
污染笼具间接接触传播等。
 易感动物: 小鼠、大鼠。
106
3.3 症状
 肺支原体可引起化脓性鼻炎和慢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
病;有时并发中耳炎、内耳炎引起实验动物“歪头
病”,患鼠头斜于患侧转圈走,提起鼠尾使之倒立,患
鼠身体迅速旋转;肺支原体感染生殖道可致死胎或不
育。
 溶神经支原体导致小鼠旋转病,可出现头部震颤、身体
翻滚等症状。
 关节炎支原体主要侵袭大鼠,引起多发性关节炎。
107
四﹑寄生虫疾病
 实验动物寄生虫按寄生部位可分为体内寄
生虫(原虫﹑蠕虫)和体外寄生虫(昆虫)两大
类。
108
1. 特点
 动物寄生虫的种类繁多,感染较为普遍,且难以
根除;
 既影响动物的质量,干扰实验结果,又威胁饲养
和科研人员的健康;
 寄生虫病不像细菌或病毒性疾病可在短期内造
成大批动物死亡,而被忽视。
109
2.弓形虫病
 弓形虫病又称毒浆原虫病,为人兽共患体内寄
生虫病,由袭地弓形虫引起
110
2.1 病原学
 袭地弓形虫依其不同发育阶段有滋养体、包囊、
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滋养体和包囊出现在
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猫的体内,而裂殖体、配子
体和卵囊则只出现在终宿主猫的体内。
111
2.2 生活史
 猫吞食含弓形虫包囊的动物组织或成熟的卵囊后,包
囊内的滋养体或卵囊内的子孢子即进入猫的消化道,
并侵入肠上皮细胞进行繁殖,经裂殖子、配子体、配
子、配子生殖等有性繁殖阶段后,产生卵囊。卵囊随
粪便排除,在外界环境2-4天发育为成熟的感染性卵囊。
部分弓形虫包囊内的滋养体,随猫的淋巴、血液到达
全身组织器官的有核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由于宿
主产生免疫力,部分滋养体在宿主组织器官内形成包
囊。
112
2.3 流行病学
 传染源:终末宿主(猫),中间宿主(小鼠﹑大鼠
﹑家兔﹑豚鼠﹑地鼠﹑犬猴和人)。
 传播途径:实验动物和人误食含弓形虫成熟卵
囊的食物,或含弓形虫包囊的肉类和乳类,即可
发病。
 易感者:猫、小鼠、大鼠、家兔、豚鼠、地鼠、
犬、猴和人。
113
2.4
症状
 实验动物和人的主要病变是在肠道、眼、心、
脑、肺、肌肉、肝、脾等器官,形成肉芽肿性
炎症和坏死,并引起相应症状。
 病猫表现为稽留热、精神委靡、食欲减退、便
秘、呼吸困难、四肢和全身肌肉强直、腹股沟
淋巴结肿大。
114
练习题-名词解释
 CVA
 CLA
 SPFA
 GFA
 GNPA
115
填空题
 实验动物传染病一般有(
(
)、(
须具备(
)、(
)、
)4种表现形式。其流行传播必
)、(
)和(
)三个基
本条件。
 无菌动物来源是(
在(
)经无菌剖腹产手术,幼仔
)中人工哺育或由其他无菌动物代乳饲育
而成。常见的无菌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和
兔。
116
填空题
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有(
和(
)、(
)
)。
 清洁动物种群来源于(
)或(
),常
见的清洁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和兔。
 实验动物的常见病原体感染疾病包括:(
(
)、(
)和(
)、
)等。
117
填空题
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累及
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病。动物感染
后,一般有两种表现类型: (
)和(
)。
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为人兽共
患病。其症状为人感染后出现(
(
(
)、(
)、(
)、
)等“三痛”症状,
)、(
)红肿等“三红”
体征,经过低血压期、少尿期、甚至闭尿期,最后到
多尿期。
118
填空题
 实验动物寄生虫按寄生部位可分为体内
寄生虫(
(
)和体外寄生虫
)两大类。
119
问答题
 1、无菌动物应用于哪些方面?
 2、简述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特点比较。
 3、简述寄生虫疾病的特点。
 4、导致人畜共患病的主要病原体有哪些?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