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第三节
猪瘟的检疫



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
和致死性传染病。
特征:高稽留热、小血管变性引起广泛出
血、梗塞和坏死,传播快、病死率高。
国际兽疫局将其列入A类疾病,我国将其列
为一类疫病,为法定检疫对象。
20世纪50年代后期广泛应用了兔化弱毒疫苗,
其流行得到基本控制。但是,80年代以来,
又有抬头趋势。
一、流行病学



易感动物:猪易感,其他动物有抵抗力,
可产生抗体。
传染源:病猪、带毒动物,在抗体产生前
可经尿、粪、多种分泌物排毒。屠宰时由
血、肉、内脏、废水等散布。
传播途径:消化道、口鼻黏膜、结膜、生
殖道黏膜、皮肤擦伤、胎盘垂直传播。如:
引入潜伏期或恢复期病猪;废水、废料直
接喂猪等。
二、临床症状


体温40.5摄氏度以上,呈高热稽留;
眼结膜潮红、肿胀,有黏性分泌物;

耳、耳根后、腹下部、股内侧和四肢内侧
皮肤多见有针尖针头大出血点或出血斑;

病初便秘,后拉稀,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粪便有大量黏液、、血液、腥臭异常;
三、病理变化

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
血呈现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病变;

肾脏色变淡呈灰褐色或土黄色,表面和切
面有多量针头大小出血点;

脾脏不肿大,边缘可见稍隆起的如锯齿状、
暗红色或紫红色的出血性梗死灶。

喉头、膀胱黏膜有多量针尖、针头大小的
出血点;

全身性出血变化,皮肤、皮下脂肪、肌肉、
肠系膜等多呈斑点出血;

回盲瓣、盲肠及结肠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
纽扣状溃疡。
四、实验室检验

采集病猪的扁桃体、脾、肾、淋巴结等组
织样品,进行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进行确
诊。
五、检疫后处理


一旦发现本病,应尽快上报疫情;
病猪及其产品一律销毁并对现场彻底消毒;

对同群动物及怀疑被其污染的胴体和内脏
高温消毒处理。

对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健康猪进行紧急预防
接种。

宰前检疫:发现猪瘟病猪时,病猪和同群
猪均采取不放血方式进行扑杀销毁。场地
严格彻底消毒,并上报疫情。

宰后检疫:发现病猪时,立即停止生产,
彻底清洗、严格消毒生产场地,其胴体和
内脏及其副产品销毁处理,同批产品及其
产品高温消毒处理出厂。
猪丹毒的检疫


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
性或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为国家二类疫
病;
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人经创伤、黏膜侵入或吃肉感染后称为类
丹毒。
一、流行病学



易感动物:猪易感,其他动物有抵抗力,
可产生抗体。
传染源:病猪、带毒动物,在抗体产生前
可经尿、粪、多种分泌物排毒。屠宰时由
血、肉、内脏、废水等散布。
传播途径:消化道、口鼻黏膜、结膜、生
殖道黏膜、皮肤擦伤、胎盘垂直传播。如:
引入潜伏期或恢复期病猪;废水、废料直
接喂猪等。

新疫区发病、死亡率均高(90%以上),老
疫区则均较低,因猪群有一定免疫力。
二、临床症状

急性败血型:温度达42℃以上,结膜充血,
两眼清亮有神,很少有分泌物,粪便干硬,
后期可能下痢。胸腹和股内侧皮肤较薄的
部位出现大小和形状不等的鲜红到深红色
丹毒红斑,指压褪色,指去复原。

亚急性疹块型:背部、胸部、颈部和四肢
等处皮肤出现疹块,其大小、形状不一,
最初呈淡红色,随后呈紫红色。

慢性型:主要表现关节炎、跛行和心肺综
合症或有慢性全身性皮肤坏死。
三、病理变化

全身淋巴结肿大,呈弥漫性潮红或紫红色。

胃底黏膜大面积呈紫红色或出血性炎症;

肾脏肿大、暗红色,有大量出血点;

肝脏呈鲜红色;脾脏肿大呈殷红色;

心脏瓣膜、关节内有增生物
四、实验室检疫
采集病猪肾、脾、肝、 ,真快部的渗出液,
心内膜组织,关节液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
诊断。
 细菌学检验:
制成图片,瑞氏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镜检。
将病料接种培养,做进一步生化试验。
 血清学检验
凝集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

五、检疫后处理

发现急性丹毒病猪或胴体和内脏作销毁处
理,其同群猪急宰后高温处理。

疹块型、慢性型,割去病变部分销毁,其
余部分高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