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

指示微生物的检测
April 10, 2015
 指示微生物:是指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
况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细菌)
 最常用的指标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
• 菌落总数:1mL水样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经37℃ 24h*
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 菌落总数(CFU/mL)≤100
*GB5749-2006定义为48h
 大肠菌群:一群能在35~37℃、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




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水样中总大肠菌群数的含量,表明水被粪便污染程度,而且间
接地表明有肠道致病菌存在。
大肠菌群主要包括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氏菌属、枸橼酸菌属、
肠杆菌属(产气杆菌属)、克雷伯氏菌。
根据对培养温度的敏感性分为:总大肠菌群(35~37℃)和粪
大肠菌群(44~45℃)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 总大肠菌群 (MPN/100mL或
CFU/100mL)不得检出
水样的采集及送检
 参见GB5749-2006
 1.采样器皿的准备:采样瓶洗净,瓶口包扎进行灭菌,装




运和保存过程中避免污染
2.采自来水样时水龙头酒精灯烧灼消毒,放水5~10min,
常用的水1~3min。目的:排除管道内贮存水样。采样量
为瓶的80%左右,方便摇动混匀水样
3.如果采集的水样含有余氯,则在采样瓶未灭菌前,按每
500mL水样加入1.5%硫代硫酸钠(Na2S2O3)2mL。
4.采集江、河、湖、水库等地表水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
地点及水质可疑的地方。深度:距水面10~15cm。
5.采样后,应立即记录名称、时间、地点等项目。从速检
测。一般从采样到检测不超过2h,条件有限时,先存放冰
箱,但也不应超过4h。
• 实验目的
• 学习生活饮用水的取样方法
• 掌握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
• 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量的多管发酵法;
• 了解大肠菌群的数量在饮水中的重要性
• 仪器设备和试剂
 恒温培养箱 显微镜
• 无菌吸管
无菌平皿 营养琼脂 量筒 无菌水
• 3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伊红美蓝平板 普通浓度乳糖蛋
白胨培养液 革兰染色液
• 本次试验所用水样为: 实验室自来水 中山公园地表水
实验原理
• 菌落总数的测定采用平板掺入法
• 发酵法测定大肠菌群包括:初(步)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
试验。
• 初(步)发酵试验:利用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的原理。
• 平板分离:采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使大肠菌群产生带核心的、有
金属光泽的深紫色菌落。
• 复发酵试验:以上阳性菌落,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菌者,再
次进行发酵试验,经24h培养产酸产气的,最终确定为大肠菌群阳
性结果
方法及步骤
 一、生活饮用水
 由于生活用水较清洁,故无需稀释处理
 1.用力摇匀20~25次,使细菌分散
 2.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的检测步骤
① 1 mL
菌
落
总
数
②
45℃营养琼脂20mL
旋转混匀
每个水样做两皿平行对照,另取一皿做空白对照
各取100mL
大
肠
菌
群
×2
50mL 3倍浓缩乳糖蛋白胨
水样
各取10mL
× 10
5mL 3倍浓缩乳糖蛋白胨
注:平行对照主要是为了排除由于操作带来的影响
空白对照主要用来排除由培养基等带来的影响
45℃以手背皮肤能忍受的温度为准
37℃,24h
 培养24h后观察结果
 若大肠菌群的培养管产酸产气则按以下步骤进行
取产酸产气的培养液
伊红美蓝培养基
37℃,24h
挑取菌落革兰染色镜检,
复发酵
37℃,24h
10mL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 二、地表水
 由于地表水所含细菌量较大,故测定前常进行稀释处理
 1.用力摇匀水样20~25次
 2.稀释:按1:10倍比稀释
10mL
100
水源水
1 mL
1 mL
10-1
90mL
3.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的检测步骤
10-2
9mL
9mL
10-3
菌落总数
① 1 mL
100
10-1
10-2
10-3
②
45℃营养琼脂20mL
旋转混匀
③ 37℃,24h
每个水样做两皿平行对照,另取一皿做空白对照
大肠菌群
1mL
100
10mL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1mL
10-1
× 5
10mL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1mL
10-2
× 5
10mL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1mL
10-3
× 5
10mL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10mL
100
× 5
× 5
5mL 3倍浓缩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 培养24h后观察结果
 若大肠菌群的培养管产酸产气则按以下步骤进行
取产酸产气的培养液
伊红美蓝培养基
37℃,24h
挑取菌落革兰染色镜检,
复发酵
37℃,24h
10mL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结果分析与报告
 菌落总数的计数与报告
 1.选择平均菌落在30~300之间计算,当只有一个稀释度符合,即以该






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例一
2.若有两个稀释度符合,则按两者菌落数以各自稀释倍数后的总数之比
值来决定。若<2,则报告两总数的平均数,例二;若≥2,则报告较少
的菌落总数,例三
3.若所有的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
平均菌落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例五
4.若所有的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
落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例六
5.若所有的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则以最接近300或
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例六
6.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例八
7.菌落计数的报告:在100以内按实际数报告,>100,2位有效数字。
报告“多不可计”时,应注明稀释倍数。
表1 稀释度的选择及报告方式
不同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10-1
10-2
10-3
两个稀释度
菌落总数之比
1
1365
164
20
—
16400
16000或1.6*104
2
2760
295
46
1.6
37750
38000或3.8*104
3
2890
271
60
202
27100
27000或2.7*104
4
150
30
8
2.0
1500
1500或1.5*103
5
多不可计
4650
513
—
513000
51000或5.1*105
6
27
11
5
—
270
270或2.7*102
7
多不可计
305
12
—
30500
31000或3.1*104
8
0
0
0
—
<1*10
<10
例次
自GB/T 5750.12-2006
*CFU (Colony-Forming Units)经培养所得菌落形成单位
菌落总数
(CFU*/mL)
报告方式
(CFU/mL)
生活饮用水大肠菌群存在阳性管(瓶)数查表
*
表2总大肠菌群MPN检索表
2
*MPN(most probable number)最可能数
地表水大肠菌群存在阳性管(瓶)数查表
表3 总大肠菌群MPN检索表*
表未完,具体参见GB/T 5750.12-2006
 注意事项:
 1.实验开始前,将相应的稀释管、平皿做好标记
 2.进行水样稀释时,更换吸管的顺序:每支吸管吹打混匀
本稀释度的水样,并吸取1mL到下一支无菌水管后(最好
不要插入无菌水)即弃去
 3.实验注意无菌操作
 4.培养时平皿底面朝上
Tips:
革兰染色步骤
1,初染:结晶紫,1min ,水洗.
2,媒染:卢戈碘液,1min,水洗.
3,脱色:95%乙醇,30s,转动玻片,水洗.
4,复染:稀释复红液,1min,水洗.
思考:倒置培养原因?
培养基倒置,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培养基中的水份在备用储
存期间或培养过程中会蒸发出来。倒置可以防止培养基过分
失水干裂或缩小。如果不倒置的话,凝结在平皿盖子上的水
就会滴下来这样会造成:1、增大了培养基的污染几率。2、
冷凝水造成菌落不成型,影响判断。
 本次实验课 8学时,4次课
 4人/组,每组均做生活饮用水及地表水的菌落总数及
大肠菌群的测定。
 课程安排:
 第一次课:1.稀释水样(地表水) 2.菌落总数的平板
掺入及大肠菌群的初发酵实验(地表水及自来水)
 第二次课:1.观察报告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初发酵的
实验结果 2.大肠菌群平板分离
 第三次课:大肠菌群革兰染色镜检及接种复发酵
 第四次课:观察复发酵实验结果。总结分析报告
1.平板分区划线
2.平板分离鉴定
3.革兰染色
平板分区划线
 平板划线: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而达
到纯化分离微生物的一种方法。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
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用
于目的微生物的分离。
 方式
划线的形式有多种,以四区划线为例:第一区(A
区)面积最小,作为待分离菌的菌源区,第二和第三区(B、
C区)是逐级稀释的过渡区,第四区(D区),则是关键区,使
该区出现大量的单菌落以供挑选纯种用。为了得到较多的
典型单菌落,平板上四区面积的分配应是D>C>B>A。
 特点
快捷、方便、便于得到目的性状的单克隆。
 示例
对大肠杆菌的分离
 1.挑取含菌样品:选用平整、圆滑的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
挑取少量菌种。
 2.划A区:将平板倒置于酒精灯旁,左手拿出皿底并尽量使平
板垂直于桌面,有培养基一面向着酒精灯(这时皿盖朝上,
仍留在酒精灯旁),右手拿接种环先在A区划3—4条连续的平
行线(线条多少应依挑菌量的多少面定)。划完A区后应立即
烧掉环上的残菌,以免因菌过多而影响后面各区的分离效果
。在烧接种环时,左手持皿底并将其覆盖在皿盖上方(不要
放入皿盖内),以防止杂菌的污染。
A区
B区
D区
C区
3.划其他区:将烧去残菌后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边缘冷却一下,并使
B区转到上方,接种环通过A区(菌源区)将菌带到B区,随即划数条致密
的平行线。再从B区作C区的划线。最后经C区作D区的划线,D区的线
条应与A区平行,但划D区时切勿重新接触A、B区,以免极该两区中浓
密的菌液带到D区,影响单菌落的形成。随即将皿底放入皿盖中。烧去
接种环上的残菌。
平板分离鉴定
 以本次伊红美蓝平板为例:

伊红美蓝培养基(eosin-methylene blue medium,简称EMB
medium),一般用于检测大肠杆菌。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为碱
性染料。当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酸时细菌带正电荷被染成红色,再
与美蓝结合形成紫黑色菌落,并带有绿色金属光泽。而产气杆菌则
形成呈棕色的大菌落。在碱性环境中不分解乳糖产酸的细菌不着色
,伊红和美蓝不能结合,故沙门氏菌等为无色或琥珀色半透明菌落
。金葡菌在此培养基上不生长。
常用的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可用
来鉴别饮用水和乳制品中是否存在大肠
杆菌等细菌。如果有大肠杆菌,因其强
烈分解乳糖而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
带H+,故菌落被染成深紫色,从菌落表
面的反射光中还可以看到金属光泽。
EMB平板上大肠菌群
革兰染色
 原理:
①G+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厚,脂质少,乙醇可使肽聚糖
层孔径变小造成细胞壁通透性降低,阻止结晶紫脱出。G菌肽聚糖层薄,其外膜、脂蛋白、脂多糖等脂质含量高,
乙醇溶解脂质使细菌壁通透性增高,易于结晶紫脱出,可
被复染液着色,称为通透性学说。

②G+菌等电点较G-菌为低,在相同pH值条件下G+菌
带负电多,故结合碱性染料结晶紫多,称为等电点学说。
—《卫生理化检验与微生物学检验》

 革兰染色的实验步骤
 1. 涂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用接种环从试
管培养液中取一环菌,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即可,或先
滴一小滴无菌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出少
许,与载玻片上的水滴混合均匀,涂成一薄层。
 拔或塞试管塞时,应将试管口通过火焰略加烧灼,最后将
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 2. 干燥:涂片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
温,使之迅速干燥,但勿靠近火焰。
 3. 固定:常用高温进行固定。即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
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
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
过烫为宜,放置待冷后染色。

 4. 染色:
 (1)初染: 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媒染: 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脱色: 将载玻片上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30秒,
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复染: 用复红液染一分钟,水洗。
 5. 镜检: 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
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
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
,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
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
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 革兰染色的实验现象

如果将细菌做革兰染色,凡染
后菌体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阳
性菌”;菌体是伊红色,称“革兰
阴性菌”。无论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都有杆菌和球菌。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病
原菌,葡萄球菌属于革兰阳性菌,
大肠杆菌属于革兰阴性菌中的肠杆
菌科,除大肠杆菌以外,较常见的
肠杆菌科细菌还有变形杆菌属,沙
门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
的较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大肠杆菌革兰染色
蜡样芽孢杆菌革兰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