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大不列颠的历史
基本介绍
英国历史是一部征服与合并和的历史。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
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
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707年
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1800年
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合并成为大不列颠与爱尔兰
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
仍留在联合王国内。
历史发展古代不列颠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30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
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
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
能来源于此。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
币。生产 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
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
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
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
为阻止北方克尔特人南下,公元1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时
期,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118公里的长城,史
称哈德良长城。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克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
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克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
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采矿,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
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
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
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日耳曼入侵
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
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
史开端的观点。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驻不列颠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
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
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
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大
部 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或称英吉利人。到7世纪初,
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
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
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
织解体,按地域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归村社自由农民使用。
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了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
附农和奴隶。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
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597年,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格兰传教。到7
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
丹麦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
英国。为抗击丹麦人,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
在位)于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到9世纪末,
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尔弗烈德
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
“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
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
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国王位复归于英人
爱德华( 1042~1066在位)。丹麦人占领期间,英国封建化过
程加速。由于战争频繁,税课繁苛,特别是沉重的“丹麦金”,
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依附农。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
封给教俗贵族,成为封建领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
必有主”,农民为躲避战祸和捐税、求得安全,便将土地交给大
地主,再领回耕种,表示自己受地主保护。国王还给教俗地主以
“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全
面统治的权力。特恩权加速农民的农奴化。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入伦敦,
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由此建立。诺曼征服
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威廉征服英国
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
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
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
也由诺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
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
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国进行调查,编成土地调查书,详细记载每郡多
少土地属于国王,多少属于领主,各领主又有多少附庸,每个庄园有多少土
地、牧畜,多少自由农民、依附农民、奴隶,多少森林、草地、牧场、磨坊、
鱼塘等,领地上有多少货币收入。编制清册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详细掌握
封臣的财产状况,从而要求他们严格履行封建义务。人们害怕这种调查,感
到象是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此调查清册被称为《末日审判书》。据这次调
查,英国当时的人口约150~200万,贵族 约占4%,自由农民占12%,农奴及
其他依附农民占70%以上。
这表明诺曼征服后,农奴制迅速发展了。在地方上,国王的权力主要通过各
郡郡长贯彻。郡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管辖。为商讨国家大事,国王组织枢密
院,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诺曼王朝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
国更加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这是英国封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强大
的王权得到中、小封建主、教会和富裕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他们要求得到
王权的保护。大封建领主反对王权过于集中,但他们封土分散,难以割据一
方、同王权对抗。
诺曼征服后,在分封的领地上到处都出现封建庄园。封建庄园是英国封建
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领主是庄园里握有全权的最高统治者。庄园土地通常
包括领主直接领有地、农奴份地和森林、牧场、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劳役地
租是主要剥削形式。大部分农民沦为真正的农奴。农奴在英国叫做维兰,拥
有15~30英亩份地,为领主服劳役;此外还有边农、茅舍农和奴隶。英国社
会封建化的过程是漫长、缓慢、不彻底的,保留了较多的前封建残余。庄园
里还有不少自由农民。大封建领主的势力不如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封建主势力
强大,封建制度的解体也比其他国家早。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征。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
极作用,虽有大封诸侯时起背叛,终未能压倒王室。但国王们连年对外征战,
需要诸侯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军费。到金雀花王朝的无地王约翰统治时期
(1199~1216在位),君臣之间矛盾尖锐化。诸侯们要求维持封建的权利义
务,约翰王却肆意践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丢失了在法
国的大部分领地。因此,不仅大封建主,就连支持王权的中、小领主乃至市
民也投入了反抗国王的行列。在联合压力下,约翰被迫于1215年6月接受《大
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
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
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1258年,亨利三世
(1216~1 272在位)为干预意大利战争,又向诸侯索取军费。在1263年爆发
的内战中,S. de孟福尔在一些诸侯、骑士和市民支持下获胜,一度俘虏亨利
三世和王子爱德华,控制了国家。1265年,孟福尔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
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此为议会的胚胎。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1272~
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议会(见彩图)。除僧俗贵族外,还有每
郡骑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参加,史称“模范议会”。议会此后经常
召开,1297年获批准赋税权,14世纪又获立法权。从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
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议会的出现对以后英国历
史发展有积极意义。
瓦特泰勒起义
13~14世纪,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到极盛。农业耕作技术改进,城市发展,
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农村。封建领主要求更多的货币,在农村开始了用货币地
租代替劳役或实物地租的“折算”过程。折算使少数富裕农民赎得人身自由,
但广大农民群众纷纷破产,沦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1348~1350年横扫欧洲
的黑死病,夺去英国近半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三世(1327~
1377在位)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城乡穷
苦人民走投无路,被逼揭竿起义。牛津大学神学教授J.威克里 夫(约1320~
1384)及J.保尔等下层教士“罗拉德派”的改革宣传为起义作了思想准备。
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
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
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14世纪末,
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
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
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
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旧
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
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
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
的统治。
资本原始累计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纪,
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
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 ,
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
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
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
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
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
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
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
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
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
专职王权和宗教改革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王权空前强
化。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保持和平,
以利于发展经济。亨利七世利用这些条件,实行绝对专制统治。他解散封建
贵族的家臣,设“星室法庭”,惩治不驯顺的贵族。亨利八世时正式成立枢
密院,听命于国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则受枢密院监督。专制王权的统治首
先依靠新贵族,多从他们中间选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兴的城市资产阶
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
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以增强国力。
1527年,亨利八世国王要求离婚遭教皇拒绝,由此触发同罗马教廷的公开冲
突。从1529年起,他指使议会通过一系列法令,割断英国教会对教廷的宗属
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缴纳贡赋;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规
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
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
得到多数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还大量没收寺院财产,把没收的土地投入市
场拍卖。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人文主义者T.莫尔撰写《乌托邦》,成
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
丽莎白一世时代。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撰写《学问的
推进》(1605)和《新工具》(1620),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16世
纪后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他
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文学巨匠W.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
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
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1.手工工场的建立和扩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
制造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并扩展到采煤、炼铁等领域。
2.圈地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它使土地所有制和
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发展了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
动力。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
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
4.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客观上为资本
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1)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
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
了旧的封建势力。(2)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
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
(3)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初,开始向
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詹姆士
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
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
局势的紧张。(由于清教徒中反对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经济只有的要求正适
合资产阶级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封建斗争的思
想武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640年,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带领广大人民,在社会矛盾尖
锐的情况下,通过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军事
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
历经半世纪的曲折斗争,完成革命,最终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为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
了道路,成为英国历史的分水岭。如:168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利用他们在议会中的权利,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
立宪制”政体;17—18世纪又逐渐确立内阁制、两党制。资本主
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当时,尤其欧洲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已成
为不可逆转历史潮流的形势下,英国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
个世界的要求。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国家,率先
完成这一转变和过渡,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为欧洲资产阶级革
命提供了范例。此后,欧洲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进
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所以说,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
(17世纪中—18世纪末中)
这一阶段,在亚洲、北美进行殖民扩张,与荷兰、
法国等展开激烈争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分别是
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夺取荷
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后改名纽约),进一步确
立海上霸权,荷兰则丧失了欧洲强国地位。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英法争夺印度和
北美殖民地的最后较量,结果,法国丧失在北美的加拿
大、新法兰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仅留存本地治理
等据点。至此,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 殖民霸权地位,
并雄霸欧洲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8世纪中-19世纪中)
1.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从棉纺织部门新机器的发明和使
用开始到机器制造业的出现,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
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实力盛极一时。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
产力,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
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一方面,他们对维
也纳体系下的封建专制不满,要求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展开争取
政治权利的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运动。如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资产阶
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为巩固和加强自身政治、经济
地位,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进一步接触封建束缚,
实现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1776年《国富论》一书的发表标志着
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重大转变。
3.工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矛盾尖锐。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
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标志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
政治舞台。
4.为满足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需要,通过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
抢占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如: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
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大
洋州,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非洲,英国势力渗入埃及;在拉美,加紧
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5.这一时期,为防止法国称霸欧洲,英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美
国的独立使英国丧失了17世纪初到18世纪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
个殖民地和新法兰西。
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
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19世纪中叶,发动两次侵略中国的
鸦片战争,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
印度的统治。1876年,保守党B.迪斯累里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
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此外,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
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
的投资者。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
19世纪末期,英国殖民扩张的重点转移到非洲。它从法国手中夺得了对苏伊士
运河的控制权,进而占领埃及(1882)和苏丹(1899),积极参加殖民列强瓜分西非、
东非和中非的争夺战,参加1884~1885年列强分赃的柏林会议(1884~1885)。为实
现帝国主义分子C.J.罗得斯提出的修建一条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大陆的大铁路的
所谓"二C计划"(开普敦和开罗的英文写法第一个字母都是“C”),加紧侵略南非,
1899年爆发英布战争,英国并吞奥兰治和德兰士瓦。19世纪末,在亚洲控制缅甸、阿
富汗,1900年参与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并染指中国西藏。截至1914年,英国的殖民
地已广布世界各大洲,殖民地面积计达33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达3.94亿,是世
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向帝国主义过渡,1902年国内已出现
57家托拉斯及其他垄断组织,某些部门还加入了国际垄断联盟;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
溶合,财政寡头与大银行控制一切;资本输出大量增加。1899年时食利者收入超过外
贸收入的4倍。
19世纪,英国科学文化取得辉煌成就。C.R.达尔文以其《物种起源》(1859)
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基础。才华盖世的诗人G.G.拜伦以其浪漫主义的卓越诗篇著称于
世,他用诗抨击贵族的反动,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因此他被统治者逐出祖国,英年早
逝于异邦。C.J.H.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中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著名代表、英国人民
的作家,其作品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极盛时期下层劳动群众的苦难。F.哈代、萧伯纳
和J.高尔斯华绥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著名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
位。后起的德国、美国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空前激化。
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最危险的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
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1908年,自由党政府决定对海军实行“双强标准”
原则,即英国军舰吨位不能少于两个最强的海军大国军舰吨位的总和。H.H.
阿斯奎斯自由党内阁还进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劳动群众状况的改革,以安定后
方。1914年,议会通过爱尔兰自治法案,后因大战爆发,自治法到1921年才
付诸实施(见彩图)。爱尔兰本部获得自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北部6个郡
仍归英国。此后英国正式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为对付德
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
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已经形成。它同已经形成的德、奥、意“三国同
盟(1882)”相对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期间,英国派远
征军到欧洲大陆,是西线战场主要参战国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军为争夺
海上霸权,在北海进行日德兰大海战。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的“无限
制潜艇战”,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
上。大战初期,自由党联合保守党、工党组成联合内阁,1916年自由党人D.
劳合·乔治继任首相,组成5人集体内阁,总揽大权。为了争取群众、特别是
妇女群众对战争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议会选举法,实行全体成年男子和
30岁以上妇女的普选权。1928年选举权扩大到全体成年妇女。1918年11月,
大战以德国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
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德意日法西斯
在东西方燃起侵略战火。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英国对法西斯
姑息迁就,纵容侵略。1937年,A.N.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后,更
加变本加厉地推行绥靖政策。他改组国民内阁,扫除推行绥靖计
划的障碍。1938年9月,他3次飞往德国会晤A.希特勒,并于9月
29日伙同希特勒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1939
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欧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1940年4月,
希特勒的侵略矛头指向西方,绥靖政策破产,张伯伦被迫辞职,
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的W.L.S.丘吉尔组成战时联合内阁
(1940~1945)。为保证举国上下团结对敌,政府实行战时各党
派之间的“政治休战”和劳资之间的“工业休战”。丘吉尔上台
后,立即组织敦刻尔克撤退,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并迅速
扩充军备。1940年7~9月在德国发动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
空军有效地打击了敌人。1943年5月以前,英军的主要战场在北
非;1943年9月英美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迫使意大利投降;
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见彩图)
战后重建
战后英国更加削弱,降为二等强国。1945年7月工党在大选中获胜,C.R.
艾德礼出任首相,工党政府在1945~1948年间对英格兰银行、煤矿、煤气、
电力、电报、国内运输、海外航空等部门实行国有化,以一定程度的计划性
指导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7年,参与拟定并接受马歇尔计划,从美国
得到大量援助,经济逐步复苏。与此同时,工党政府还实施一些改善劳动人
民状况的措施:废除1927年工会法,恢复工会合法权利;对居民实行免费医
疗、食品涨价津贴以及社会保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由工党和保
守党轮流执政。经济发展缓慢。战后初期,国民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世界第2
位,50~60年代,又先后被联邦德国、法国和日本超过。1979年大选后,保
守党执政,M.H.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连
任。撒切尔政府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政策,在振兴经济方面取得不小成绩
(见彩图)。但失业现象仍较严重,罢工时起。1984年3月至1985年5月的矿
工罢工是英国工人运动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造成损失
达30亿英镑。 战后英国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但大都留在
英联邦内,目前其成员国有49个(1985)。北爱尔兰至今仍时有动乱,海外
的小块领地也屡有麻烦,英阿(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争端仍未解决。英
国政府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东南亚条约组织(1954)和中央条约组
织(1955)的组织者之一。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50年1月承认中国,
1954年6月,中英达成互派代办的协议,1972年3月,两国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外交关系。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访华,1984年12月第三次访华,签订了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工党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