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检查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血液科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一)血细胞的生成
造血干细胞:⑴高度自我更新 ⑵ 多向分化
干细胞( stem cell)
↓
髓系祖细胞
淋巴系祖细胞
↓
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系原幼细胞
↓
具特定功能的各系血细胞(终末细胞〕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调控: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因子、神经体液因素
细胞因子: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
粒-单核系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egakary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eg-CSF)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etin, Tpo)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二〕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1. 细胞大小及外形
(1) 大小:原始成熟:大小
巨核相反;早幼粒比原粒稍大
(2) 外形:红:圆;
粒、淋巴:圆或椭圆;
浆:圆卵圆
单:圆或椭圆不规则;
巨核:圆明显不规则。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2. 细胞质
1) 量:少多; 淋巴细胞变化不大
2) 颜色: 红、粒、巨: 深蓝/浅蓝浅红
淋巴细胞:透明天蓝
单核:浅灰蓝
浆细胞:浅灰蓝深蓝
3) 颗粒:粒、单、巨:无有,
原粒,无或少量;早幼粒非特异;
中幼粒以后特异:中性/嗜酸/嗜碱
淋巴:少,非特异
红系一般无颗粒。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3.细胞核
1) 大小:大小;巨核相反
2) 核形:幼红:圆脱核
粒:圆/椭圆凹陷分叶
单:圆/椭圆肾形、不规则,扭曲折叠
淋巴:圆/椭圆,不变
浆:圆,不变
巨核:圆/椭圆增大、分叶,不规则堆叠
3) 核位置:红:居中;粒、单、浆、巨-偏位;
淋,一侧着边
4) 核染色质:细致疏松致密、粗糙或凝集成快;
着色,浅深
5) 核仁:清晰模糊消失
6) 核膜:不明显明显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4.细胞核质比例(N/C)
核大质少核小质多,即高N/C变为低N/C
巨核细胞相反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三)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红细胞系统
1.原红细胞(normoblast):直径15~22μm
2.早幼红细胞(basophilic normoblast):直径11~20μm
3.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normoblast):直径8~18μm
4.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直径7~12μm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粒细胞系统
1. 原粒细胞(myeloblast): 直径11~18μm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直径12~22μm
3. 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中性中幼粒:直径10~18μm
嗜酸性中幼粒:直径15~20μm
嗜碱性中幼粒:直径10~15μm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4. 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直径10~16μm
5. 杆状核粒细胞(band granulocyte) :直径10~
15μm
6. 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直径
中性分叶核: 10~15μm
嗜酸分叶核:11~ 16μm
嗜碱分叶核:10~ 12μm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系统
1.原淋巴细胞(lymphoblast) :直径10~18μm
2.幼淋巴细胞(prolymphocyte) :直径10~16μm
3.淋巴细胞(lymphocyte) 大:直径13~18μm;
小:直径6~10μm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浆细胞系统
1.原浆细胞(plasmablast) :直径15~20μm
2.幼浆细胞(proplasmacyte) :直径12~16μm
3.浆细胞(plasmacyte) :直径8~20μm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单核细胞系统
1.原单核细胞(monoblast): 直径15~25μm
2.幼单核细胞(promonocyte) :直径15~25μm
3.单核细胞(monocyte) :直径12~20μm
4.吞噬细胞(macrophage) :直径15~50μm
(原称组织细胞、巨噬细胞)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巨核细胞系
1.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 直径15~30μm
2.幼细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 :直径30~50μm
3.颗粒型巨核细胞(granular megakaryocyte): 直径50~
70μm,甚至达100 μm
4. 产 血 小 板 型 巨 核 细 胞 ( thrombocytegenous
megakaryocyte)
5.巨核细胞裸核(naked nucleus)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
形态学特征
其他细胞
1.网状细胞
2.内皮细胞
3.纤维细胞
4.组织嗜碱细胞(肥大细胞)
5.成骨细胞
6.破骨细胞
7.退化细胞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一)低倍镜检查
1. 确定骨髓标本的取材和涂片制作是否满意
骨髓小粒,脂肪滴;涂抹均匀,厚薄适宜;
显微镜下有无骨髓特有细胞
2.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
/成熟RBC
有核细胞
常见病因
/全部细胞(%)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1: 1
1:10
> 50
> 10
各型白血病
各型白血病、
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1: 20
1~10
正常骨髓、
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1:50
1 :200
0.5~1
< 0.5
再障(慢性型)
再障(急性型)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3. 观察巨核细胞:
数量(7~35个)、成熟程度、产血小板功能
及其形态(包括血小板形态)
4. 注意有无异常细胞:
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
戈谢(Gaucher),
尼曼-匹克(Niemann-Pick)细胞等。
(注意片尾、边缘及骨髓小粒周围)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二)油浸镜检查
(选择有核细胞分布均匀、结构清晰、着色良好
的涂膜体尾交界部位做油镜检查)
1.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
2.计算粒、红比值(myeloid:erythroid, M: E):
2~4:1
3. 观察细胞形态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三)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1.骨髓增生程度
⑴增生极度活跃(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亢进;白血病,尤慢粒
⑵增生明显活跃(有核细胞增多):旺盛 ;
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ITP 、脾
亢;
正常儿童和青年
⑶增生活跃 (有核细胞中等量):正常;可见于增生性贫血,
部分慢性再障
⑷增生减低(有核细胞量减少):减低;慢性再障、粒细胞减少或
缺乏症、骨纤,老年人
⑸增生明显减低(有核细胞显著减少):衰竭;
急性再障,骨髓坏死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2.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及其各发育阶段细胞的比例
(正常骨髓象):
⑴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值正常(2~4:1)
⑵ 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50~60%
原始细胞<1%,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各<15%,
原+早+中:20%左右
杆状核多于分叶核,杆状核<30%,分叶核 <20%,
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多为成熟型。
⑶ 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
原红细胞< 1%,早幼红细胞<5%,
中、晚幼红(为主)各为<10%。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⑷ 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 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原幼淋罕见。
⑸ 单核细胞系统:<4%,为成熟单核。
⑹ 浆细胞系统: <2%,为成熟阶段浆细胞。
⑺ 巨核细胞数:7~35/1.5cm× 3.0cm,
原巨:0~5%;幼巨:0~10%;颗粒巨:10 ~ 50%,产
板巨20 ~ 70% ,裸核0 ~ 30%,血小板成堆。
⑻ 非造血细胞少见: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
⑼ 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3.各系列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
⑴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例( 粒/红比例, M/E)
1) M/E正常:正常骨髓象;
粒、红两系平行增多或减少,红白血病,再障;
粒、红两系基本不变的造血系统疾病 ,如MM,骨髓
转移癌,ITP。
2) M/E增高:>5:1。
粒系明显增多,如急粒、慢粒,急性化脓性感染、中
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或红系明显减少时,如纯红再障。
3) M/E减低:<2:1。
粒细胞减少,如粒缺;
或红细胞系增多时,增生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⑵粒细胞系统:
1)增多:急粒、慢粒,
急性炎症、感染、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2)减少:再障、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
⑶红细胞系统
1)增多:增生性贫血(溶贫、失血性贫血、小细胞低色
素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红白血病。
2)减少:再障、纯红再障。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⑷ 淋巴细胞系统:
1)绝对增多:ALL,CLL,淋巴瘤,传单、传淋其他
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2)相对增多:再障,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⑸单核细胞系统:增多
1)血液病:M5、M4、MDS、恶组、NHL;
2)感染:结核、布氏杆菌病、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 感染性
心内膜炎;
3)风湿性疾病(SLE、类风关);
4)其他:恶性肿瘤、肝硬化、药物反应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⑹浆细胞系统:
增多:MM、浆白、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如慢性炎症及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
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
再障、粒细胞缺乏。
⑺巨核细胞系统:
1)增多:ITP、Evans综合征;
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粒,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纤;脾亢;
巨核细胞白血病
2)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其他骨髓浸润或破坏的疾病;
急性感染、化学物或药物中毒、放射病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内容及方法
(四〕血涂片的检查
1.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观察
2.注意成熟红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有核红细胞/100WBC
3.估计血小板数量并注意其形态有无异常
4.注意有无寄生虫
(五〕填写检查报告单
三、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POX)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NAP)
(三)-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naphthol acetate
esterase, -NAE)
(四)糖原染色(periodic acid-Shiff, PAS)
(五)铁粒染色(亚铁氰化钾染色,普鲁氏蓝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POX)
1.原理
POX
H2O2 -----新生态氧
↓
无色联苯胺 ---- 蓝色联苯胺
+
----- 蓝黑色颗粒
亚硝基铁氰化钠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POX)
2. 结果
阴性 -胞浆中无蓝黑色颗粒
弱阳性-颗粒细小,分布稀疏
强阳性-颗粒粗大,密集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POX)
3. 临床意义: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强阳性-急粒,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弱阳性或阴性-急单
阴性 -急淋,若阳性应<3%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NAP)
1.原理(钙钴法):
NAP
β-甘油磷酸钠---------------甘油+磷酸钠
PH 9.2~9.5
Mg++
磷酸钠+硝酸钙-----------------磷酸钙
磷酸钙+硝酸钴-----------------磷酸钴
磷酸钴+硫化胺-----------------硫化钴↓(棕黑色)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NAP)
2.结果判断
阳性仅见于中性粒细胞的杆状核和分叶核。
阳性为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反应强度分5级。
- 胞浆内无任何灰黑色的颗粒
1+ 胞浆呈均匀浅灰色或有少量细小灰黑色
颗 粒<总面积1/4
2+ 胞浆有明显灰黑色颗粒,<胞浆总面积1/2
3+ 胞浆内基本灰黑色颗粒,但密度较低
4+ 全部胞浆内充满粗大棕黑色颗粒,呈深
黑色
计算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 算NAP阳性%, 并
算出积分值
3. 参考值:成人NAP 阳性率10~40%
NAP积分值 40~80分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NAP)
4.临床意义
⑴感染性疾病:急性化脓性感染阳性明显增高;病毒正常或略低
⑵慢粒,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0;类白血病反应极度增高
⑶急粒↓ ,急单正常或↓;急淋、慢淋、淋巴瘤↑
⑷AA ↑ ;PNH ↓
⑸骨髓增殖性疾病: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纤↑;
恶组↓
⑹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雌激素↑
(三)-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 -naphthol acetate esterase, -NAE)
又称非特异性酯酶(non specific esterase, NSE)
1. 原理:
NSE
α-醋酸奈酚--------------- α-奈酚
(水解)
+
(偶联)
重氮盐--------灰(棕)黑色沉淀
(三)-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 -naphthol acetate esterase, -NAE)
2. 结果判断:
阴性-------------白细胞呈淡黄色
阳性:
(+) 灰黑色
(++)棕黑色, 占胞质1/2以上
(+++)深黑色,占胞质大部分甚至充满
NSE是单核细胞的标记酶,
原单阴性或弱阳性,幼单核和单核细胞阳性;
粒系细胞 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
淋巴细胞 一般呈阴性反应.
(三)-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 -naphthol acetate esterase, -NAE)
3. 临床意义-鉴别急单与急粒
急单强阳性,氟化钠抑制试验:被抑制
急粒弱阳性,氟化钠抑制试验:不被抑制
(四)糖原染色
又称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Shiff’reaction, PAS反应)
1. 原理:
过碘酸
↓
糖原--------- 醛基
(氧化)
+
Shiff液中无色品红-----紫红色化合物
(定位于胞质)
(四)糖原染色(periodic acid-Shiff, PAS)
2. 结果判断:
阳性:胞质中出现红色;颗粒状、小块状或弥漫均匀红色
程度: 强阳性、阳性、弱阳性、阴性;
阳性百分率及积分
正常血细胞的反应
(四)糖原染色(periodic acid-Shiff, PAS)
3. 糖原染色临床意义
1) 红血病、红白血病与其他类型贫血鉴别
红血病、红白血病的幼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MDS的幼红细胞
呈阳性反应;
巨幼贫、溶贫 多呈阴性反应
2)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急粒: 大多数幼稚细胞为阴性或弱阳性(细颗粒状或弥漫
性淡染)
急淋: 幼稚细胞呈阳性反应(粗颗粒状或块状)
急单: 大多阳性(弥漫均匀红色或细颗粒状,
有时在胞质边缘处有粗颗粒)
3) M7、MDS中的小巨核细胞+ ;
Gaucher细胞强阳性, Niemann-Pick细胞阴性;
腺癌细胞强阳性
几种白血病化学染色结果
化学染色
急淋
急粒
POX
-
+ ~ +++
-~+
PAS
+ ~ ++
-~+
-~+
粗颗粒或块状 弥漫性淡红色
α-NAE
-
急单
弥漫性淡红色/细颗粒
- ~ ++
++ ~ +++
(不被NaF抑制)
(可被NaF抑制)
(五) 铁粒染色
(亚铁氰化钾染色,普鲁氏蓝染色)
1.原理:
外铁: 骨髓小粒(单核-巨噬细胞胞质)中的含铁血黄素
内铁: 幼红细胞中的含铁血黄素
含铁血黄素+ 酸化的铁氰化钾溶液铁氰化铁沉淀
(普鲁氏蓝,蓝黑颗粒)
(五) 铁粒染色(亚铁氰化钾染色,普鲁
氏蓝染色)
2. 结果判断
外铁: (-)
(+)
(++)
(+++)
(++++)
骨髓小粒无蓝色颗粒
少数铁颗粒,偶见铁小珠
较多铁颗粒和铁小珠
许多铁颗粒、铁小珠和少数蓝黑色小块
极多铁颗粒和铁小珠并有许多蓝黑色小块
内铁: 计算100个幼红细胞中铁粒幼红细胞%
铁粒幼细胞:含有铁颗粒的幼红细胞
环状铁粒幼细胞:含粗大深染的铁粒在10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
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者
(五) 铁粒染色(亚铁氰化钾染色,普鲁
氏蓝染色)
3. 正常值
外铁: +~++
内铁: 铁粒幼红细胞阳性率为20~90% ,平均65%
4. 临床意义
1) 缺铁性贫血: 外铁(-), 内铁减少或消失,(常<15%)
2) 非缺铁性贫血: 如巨幼贫, 溶贫, 再障, 骨髓病性贫血,
外铁↑(+++~++++)
3) 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 (>15%)
MDS-RAS:环状铁粒幼细胞(>15%)
四、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一)贫血(anemia)
(二)白血病(leukemia)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四)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行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一)贫血(anemia)
病因、发病机制 :红细胞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丢失
红细胞大小: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骨髓增生情况:增生性贫血
增生不良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
【血象】
(1) HB ↓↓、RBC↓。
(2) RBC体积减小, 中心淡染区扩大 (MCV↓, MCH↓,MCHC↓)。
(3) Ret正常或轻度↑。
(4) WBC计数和分类及BPC计数正常;严重者WBC和BPC可轻度减少
【骨髓象】
(1)骨髓明显活跃。
(2)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常> 30%,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粒/红↓。
(3)幼红细胞体积小,胞质量少,着色偏碱。有时细胞边缘有不规则突
起,晚幼红的核固缩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炭核)。成熟红同血象。
(4) 粒细胞系相对减少,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
(5) 巨核系正常。
(6) 铁染色示外铁(-), 铁粒幼细胞↓(<15%)或(-)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多骨髓不能相应代偿
【血象】
(1) HB↓、RBC↓,平行下降。
(2) RBC大小不一,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
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点彩红细胞。
见异形红细胞:球形、靶形、裂细胞。
(3) Ret↑↑。
(4) WBC及BPC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核左移。
【骨髓象】
(1)增生明显活跃。
(2)红系显著增生,幼红细胞常>30%,急性者甚至>50%。各阶段幼
红细胞增多,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易见核分裂象;胞质边缘
不规则突起、核畸形、Howell- Jolly小体、嗜碱点彩。成熟红形
态同血象。 粒/红明显减低或倒置。
(3)粒细胞系相对减少,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系正常。
巨幼细胞性贫血
(megaloblastic anemia)
叶酸或Vit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
【血象】
(1) HB和RBC均减少,以RBC减少更明显。多重度贫血。
(2)红细胞大小不一,易见椭圆形巨红细胞,可见嗜多色红细胞、
点彩红细胞、 Howell- Jolly小体及Cabot环。有时见中、 晚巨
幼红细胞。
(3)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
(4)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严重病例可减少。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有分叶过多现象,4~5叶,甚至>10叶。偶见幼稚巨粒细胞。
(5)血小板计数可减少,可见巨大血小板。
巨幼细胞性贫血
(megaloblastic anemia)
【骨髓象】
(1) 增生明显活跃。
(2) 粒/红明显减低。
(3)红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在40%以上,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
胞体和胞核都增大,核染质纤细疏松呈网状,胞质量丰富,细胞
核发育落后于胞质。易见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等。
(4) 粒系相对减少,早期巨粒细胞先于巨幼红出现,以巨晚幼粒、巨
杆状核粒最多见,成熟粒细胞有核分叶过多现象。
(5) 巨核细胞数目大致正常或增多,可见巨大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造血干细胞减少或功能异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急性再障(acute aplastic anemia, AAA),亦称重型再障I型(serious
aplastic anemia I, SAA-I) 。起病急,发展迅速,常以严重出血和感染为
主要表现。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1)RBC、Hb显著减少,平行↓, 正细胞正色素贫血。
(2)网织RBC明显减少,多<1%,绝对计数<15×109/L,
(3)WBC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 9 /L,淋
巴细胞相对增多, 多在60%以上。
⑷血小板<20 ×109/L。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骨髓象】
(1) 增生明显减低。造血细胞罕见,多为非造血细胞。
(2)粒、红两系极度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80%
以上。M/E正常。
(3)巨核细胞显著减少(多数不见)。
(4)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慢性再障(chronic aplastic anemia, CAA);重型再障Ⅱ 型(SAA-Ⅱ )
【血象】二系或三系不同程度减少。
(1)RBC、Hb平行减少, Hb 多为中或重度减低, 正细胞
正色素贫血。
(2)Ret减少,绝对值低于正常;部分骨髓有局灶增生者
Ret可轻度增高。
(3)WBC减少,多在2~3×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但绝
对值>0.5×109/L,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一般不超过50%。
⑷血小板减少,多在30~50 ×109/L。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骨髓象】
(1) 增生减低。
(2) 粒、红、巨三系不同程度减低。
(3)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
胞等非造血细胞也可增多,但比急性型为少。
(4)穿刺部位为代偿性增生灶,则增生活跃,但巨核细胞
仍明显减少。
(二)白血病(leukemia)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
【血象】
(1) HB↓ RBC↓,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WBC计数不定:可增多、正常或减少。分类可见到
的比例不等的原始或幼稚细胞。
(3) 血小板计数减少,晚期明显减少。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
【骨髓象】
(1)增生明显极度活跃。
(2)原始细胞明显增多,≥ 30%ANC。
(3)其它系列血细胞(如红细胞、巨核细胞等)均受到抑制而减少
(4)急粒、急单胞浆中有Auer小体,急淋中无Auer小
体。红白血病可见幼红细胞巨幼样变
【分型】
FAB:M0-M7;L1,L2,L3
MIC分型: 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血象】
(1)HB及RBC早期正常,后期↓,正细胞正色素贫血。
(2)WBC显著增高,早20~50×109/L ,多在100~
300×109/L,高者可达500×109/L以上。可见各阶段
粒细胞,以中性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为主。原粒
<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多见。
(3)血小板早期(1/3~1/2病人)↑或正常,后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骨髓象】
(1)增生极度明显活跃。
(2)粒红比值显著增高。
(3)粒系极度增生,常在9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均见增
多,以中性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原+早<10%,
嗜碱嗜酸粒细胞常增多。
(4)红系受抑。
(5)巨核细胞早期↑,晚期↓。
(6)NAP明显活性↓或(-)
(Ph染色体t(9;22)(q34;q11)和BCR/ABL融合基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原始细胞危象(blast crisis)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急性白血病相似
急粒变50~60%,急淋变20~30%。其它类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血象】
(1)HB及RBC早期可不减少,晚期减少,多为轻中度
贫血。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贫。
(2)WBC↑,多在15~100×109/L之间,分类以成熟小
淋巴细胞为主常>60%,甚或高于90%,可见少量幼
淋及原淋巴细胞。
(3)中性粒细胞比值减少
(4)血小板早期正常,晚期减少。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骨髓象】
(1)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
(2)淋巴细胞系高度增生,占50%以上,以成
熟小淋巴细胞为主,细胞形态与正常淋巴
细胞相似。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少见,一
般占5~10%。
(3)粒、红均明显减少,并发溶贫时幼红细胞。
增生
(4)巨核细胞晚期减少。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分类】:FAB分型
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
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refrectory anemia
with sideroblastosis,RA-S)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of blast,RAEB)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MML)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of blasts in transformation, RAEB-T)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MDS各型的血液学特点
RA
血液 血红蛋白
白细胞
原始细胞(%)
血小板
↓
正常/↓
<1
正常/↓
RA-S
↓
正常/↓
<1
正常/ ↓
RAEB
CMML
↓
↓
<5
↓
↓
单核↑
<5
正常/ ↓
↓
↓
>5
↓
++
+++
骨髓 红系形态异常 +~+++ +~ +++ +++
环状铁粒幼细胞
>15%
粒系形态异常 0 ~+
0 ~+
+++
原始细胞(%)
巨核形态异常
<5
0 ~+
<5
0 ~+
>5 ~20
+++
RAEB-T
+++,
+++,
单核↑ Auer小体
>5 ~20
>20~29
+++
+++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血象】
(1)RBC、Hb不同程度减少,可为正细胞正色素贫血,亦
可有大细胞或小细胞改变。 RBC大小不均及异形,可
见椭圆形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及
有核红细胞。 Ret减少
(2)WBC计数正常或减少。形态可异常。可见幼稚粒细胞
增多,单核比例增加。
(3)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巨大或畸形血小板,颗粒减
少。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骨髓象】各系血细胞增生及病态造血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跃。
(2)红系常明显增生,> 30%甚至> 50%,M/E减低或倒置。
幼红细胞有形态异常:巨幼样变,核畸形。可有环状
铁粒幼细胞增多。
(3)粒系细胞比例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形态
异常(同血象) 。可有幼稚粒或单核细胞增加,Auer小
体。
(4)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可见小原巨核细胞、多个小圆
核巨核细胞、单个大圆核巨核细胞及明显畸形的巨核
细胞。易见巨大血小板及畸形血小板。
(四)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MM)
【血象】
1.RBC HB ↓,RBC 呈缗钱状排列。
2.WBC 正常或↓,淋巴相对↑,骨髓瘤细胞在外周
>2×109/L,浆细胞白血病。
3.BPC正常或↓。
【骨髓象】
1.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
2.骨髓瘤细胞>15%。
3.粒、红、巨核系轻度或显著减少。
(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行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血象】
1.RBC HB正常或↓,
2.WBC正常。
3.BPC↓,急性< 20×109/L,慢性< 30~80×109/L。
【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儿童可见极度活跃。
2.红、粒两系增生活跃。
3.巨核细胞增多,并有成熟障碍,产板功能障碍及形态异
常。急性型以原、幼稚型为主,慢性型以颗粒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