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 *****ik******jk**kk**lk**mk**nk**ok**pk**qk**rk**sk**tk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Cl********** *****ik******jk**kk**lk**mk**nk**ok**pk**qk**rk**sk**tk
第四章 晶体缺陷(Crystal defects)
材料的实际晶体结构
点缺陷
位错的基本概念
位错的能量及交互作用
晶体中的界面
材料的实际晶体结构
一、多晶体结构
单晶体:
一块晶体材料内
部的晶格位向完
全一致时,即整
个材料是一个晶
体,这块晶体就
称为“单晶体”
多晶体:
由多个小晶体组成的
晶体结构为“多晶体”
二、多晶体的组织与性能
组织:
伪各向同性:材料中大量晶粒综合作用使整个材料宏
观上不出现各向异性的现象称为多晶体的伪各向同性
三、晶体中的缺陷
晶体缺陷:晶体结构中与理想的点阵结构发生偏差的
区域,即晶体中原子正常周期性排列遭到破坏的区域
晶体缺陷的类型:
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
线缺陷:晶体中的位错
面缺陷:晶界、相界
第一节 点缺陷(Point Defects)
一、点缺陷的类型:
空
位
定义:位于点阵结点上的原子由于热振动,脱离周围原子对它
的制约而跳离原来的位置,使点阵中形成了空结点。
分类
肖脱基空位:脱位的原子进入其它空位或移至晶界或表面,而
留下的空位
Schottky defects
空
位
分类
弗兰克耳缺陷:原子离开平衡位置进入间隙,形成等量的空位
和间隙原子的“间隙-空位”对。
Frenkel defect
化合物离子晶体中的两种点缺陷
金属晶体:弗兰克尔缺陷比肖脱基缺陷少得多
离子晶体:结构配位数低-弗兰克尔缺陷较常见
结构配位数高-肖脱基缺陷较重要
间隙原子
定义:晶体中的原子进入晶格的间隙位置而形成
的缺陷。
Interstitial defect
间隙原子是提高金属材料强度一种重要方式
异类原子
定义: 任何纯金属中都或多或少会存在杂质, 即
其它元素, 这些原子称异类原子。
Substitutional defect
二、点缺陷的形成
形成点缺陷的亥姆霍兹自由能: △A= △U-T△S
△U=nu
能量
+
ne
T△S
△ F=△U -T
0
n
-T △S
自由度能随点缺陷数量的变化曲线
U随缺陷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S随缺陷数量的增加而先
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从而使总的能量变化呈现一最低值,此
时对应的缺陷数量ne即为平衡缺陷浓度。
在某温度下,点缺陷的平衡浓度为:
u ne
C e A exp
kT N
A:材料常数;
U:系统形成能;
K:玻尔兹曼常数,
k=1.381×10-23J·K-1;
T:系统的热力学温度。
这种由于原子的热振动而产生的点缺陷称为热力学平衡缺陷
公式说明:
• 适用于由原子的热振动而形成的热激活过程;
• 只有比平均能量高出缺陷形成能的那部分原子
才能形成;
• 浓度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关系变化。
温度对点缺陷平衡浓度的影响
• 空位
• 间隙原子
• 异类原子
空位
在室温下,空位的浓度很小,但当增加温度时,空位
的浓度随温度呈指数增加
纯铜
室温(293K), Ce≈10-19 空位/cm3.
在约1273K, Ce≈10-4
空位/cm3.
间隙原子
间隙原子的数量随温度变化不大
异类原子
该缺陷的数量与温度无关
过饱和点缺陷的产生
晶体中点缺陷数目超过平衡值,这些缺陷
称为过饱和点缺陷。
在不同的温度下,点缺陷的平衡浓度不同;
当温度从高温快速冷却到低温时,该温度下的点缺陷
超过平衡值,形成过饱和点缺陷;
过饱和点缺陷会影响材料的性质
产生方法:高温淬火、辐照、冷加工等
三、点缺陷与材料的行为
扩散
空位的迁移及周围原子的反向迁移
间隙原子在晶格中不断运动。
常温下扩散不明显,高温下其速度十分可观。
物理、力学性能
缺陷数量增加,使电阻增加,密度下降,并产生高
温蠕变,使脆性增大。
第二节 位错的基本概念
位错(Dislocation):是原子的一种特殊组态,是
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晶格缺陷,也称为线缺陷。
一、位错的引入
实验现象:对单晶体进行拉伸,其表面形成很多台阶。
解释:
晶体的理论抗剪屈服强度:
G
m
30
一般金属:
τm=104~105MPa
实际金属单晶:
1~10MPa
Geoffrey Taylor爵士1934年提出位错的概念
τ
τ
τ
二、晶体中的位错模型及其易动性
刃型位错
类型
螺型位错
混合位错
1. 刃型位错
压应力区
拉应力区
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局部滑移,晶体内在垂
直方向出现了一个多余的半原子面,好像插入的刀刃,
故称为刃型位错。
正刃型位错:晶体上半部多出原子面的位错为,用符
号“┴”表示,反之为负刃型位错,用“┬”表
示。
正刃型位错
负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形成原因
• 晶体凝固过程中原子错排;
• 高温空位快冷后保留,并聚合为空位片;
• 应力作用下晶体内局部区域滑移。
位错线
半原子面
刃型位错的特点
滑移面
a、属于线型位错,但在晶体中为狭长的管道畸变区;
b、是晶体中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分界线,不一定是
直线,也可以是折线或曲线;
c、不能中断于晶体内部
在晶体表面露头;
终止于晶界或相界;
与其它位错相交;
自行封闭为位错环。
d、位错线与滑移方向垂直。
2. 螺形位错
E
a
F
g d
a′
e
c
螺型位错示意图
f
b
a
晶体中局部滑移的方向与位错线平行,原子平面扭曲为
螺旋面。位错线周围呈螺旋状分布,故称为螺型位错。
右螺型位错:符合右手定则(右手拇指代表螺旋
前进方向,四指代表螺旋面旋转方向);
左螺型位错:符合左手定则。
螺型位错特点:
a、无额外半原子面,原子错排呈轴对称;
b、螺型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位错线移动方向与
晶体滑移方向垂直;
c、螺型位错周围的点畸变随离位错线距离的增加而
急剧减小,故它也是包含几个原子宽度的线缺陷。
3. 混合型位错
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交界为曲线,曲线和滑移方向
既不垂直又不平行,而是成任意角度,这样的位错
称为混合型位错。
4. 位错的易动性
位错周围原子错排,能量较高,在切应力作用下原子很容易
位移,从而使位错向前移动。
螺型位错的移动情况与刃形位错一样,同样具有易动性。
位错滑移的比喻
三、柏氏矢量
柏氏矢量用以描述位错区原子的畸变特征,如畸变发
生在什么晶向及畸变程度多大等。
1.确定方法
在位错线周围
做一个回路
将回路置于
理想晶体中
找出额外的
封闭矢量
N
O
Q
Q
P
N
O
M
P
M
柏氏矢量
刃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a) 有位错的晶体
(b) 完整晶体
柏氏矢量
螺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a) 有位错的晶体 (b) 完整晶体
2.柏氏矢量的意义
a. 描述了位错线上原子的畸变特征。
刃型:畸变发生在垂直于位错线方向上,与滑移面平行,
畸变量为一个原子间距;
螺型:畸变平行与位错线,位移量也为一个原子间距。
b. 表示滑移矢量,即晶体上、下部产生相对位移的
大小和方向。
刃型:滑移方向垂直于位错线,为一个原子间距—b。
螺型:滑移方向平行于位错线,为一个原子间距—b。
推论:
a.一根位错线,无论其形状如何,位错线上各点的b
均相同,即:一根位错线只有一个b。
b.根据位错线与b的关系可以判断位错类型。
be
两者垂直—刃型
两者平行—螺型
成任意角度—混合型
b
bs
刃型位错分量 be b sin
螺型位错分量 b s b cos
3.柏氏矢量的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在晶向指数基础上把矢量的模表示出来。
一般表达式为:
a
[uvw]
n
其模为:
a 2 2
2
b
u v w
n
四、位错的运动
位错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滑移和攀移。
1. 位错的滑移
条件:只有当作用在滑移面上的切应力分量达到
一定值后,滑移才能进行。
a) 刃、螺型位错的滑移
刃位错的滑移
螺位错的滑移
刃、螺型位错的滑移特点
特征差异:
切应力方向不同
刃型:F⊥l;螺型:F∥l
位错运动方向与晶体滑移方向关系 刃型:运动方向与滑移
方向一致;螺型:运动方向与滑移方向垂直。
统一之处:
两者的滑移情况均与各自的b一致。
b) 位错环(混合型位错)的滑移
A、B处为刃型位错,C、D处为螺型位错,其余各处为
混合型位错。
位错环可以沿法线方向向外扩张而离开晶体;也可以反
向缩小而消失。
c) 滑移面
位错线与b组成的原子面就是位错的滑移面。
刃型:l⊥b,滑移面只有一个,位错只能在这个面上滑移。
螺型:l∥b,滑移面有多个,具体在哪个面上运动取决于
该面上切应力的大小及滑移阻力的强弱。
位错的滑移特征
位错
类型
柏氏
矢量
位错线
运动方向
晶体滑移
方向
切应力 滑移面
方向
数目
刃型 ⊥位错线
位错
⊥位错线本身 与b一致
与b一致 唯一
螺型
∥位错线
位错
⊥位错线本身 与b一致
与b一致 多个
混合
成角度
位错
⊥位错线本身 与b一致
与b一致
晶面上有一位错环,其柏氏矢量b垂直于滑移面,
该位错环在切应力作用下将如何运动?
在位错环所在的平面内缓慢的运动—攀移
2.位错的攀移
在热缺陷或外力作用下,位错线在垂直其滑移面方
向上的运动,称为攀移。
只有刃型位错才能攀移。
正攀移:多余半原子面向上运动;
负攀移:多余半原子面向下运动。
(a)正攀移(半原子
面缩短)
(b)未攀移
刃位错攀移示意图
(c)负攀移(半
原子面伸长)
位错的攀移主要是通过原子及空位的扩散而实现
刃型位错通过割阶运动实现攀移
3.作用在位错上的力
由于位错的移动方向总是与位错线垂直,因此,可理解为有
一个垂直于位错线的“力”作用在位错线上。
切应力所作的功为:
dW dA b dL ds b
力F所作的功为:
dW F ds
由虚功原理得:
dW dW 即 : dL ds b F ds
则作用在单位长度位错线上的力为:
F
Fd
b
dL
作用在位错上的力
Fd
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位错线,指向位错运动的方向。
对Fd的说明:
a. 作用于位错上的力只是一种组态力,它不代表位错附近的原
子实际受到的力,也区别于作用在晶体上的力。
b. Fd的方向与外力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刃型: Fd与τ方向相同
螺型: Fd与τ方向垂直
c. 由于一根位错线只有一个b,只要作用在位错线上的力是均
匀的,各段位错线所受力的大小是完全相同的。
攀移时,作用于单位长度位错线上的力为:
Fd b
五、位错密度
通常,用位错密度来表示晶体中位错量的多少。
(1)单位体积晶体中位错线的总长度 ρ=S/V
单位m/m3,可
简化为1/m2
(2)晶体单位面积中的位错线根数 ρ=n/A (1/cm2)
位错密度可用透射电镜、金相法测定。一般退火金属位错密度为
105-106/cm2,剧烈冷变形(或引入第二相)可增至1010-1012/cm2
六、位错的观察
1.浸蚀技术
仪器:金相显微镜
原理:位错处能量高,且杂质元素聚集,浸蚀速度
较快,表面露头处产生深的蚀坑。
现象:蚀坑形状规则,且常呈现规则排列。
2.透射电镜
仪器:透射电子显微镜
试样要求:制成金属薄膜,约100~500nm,使电
子束可以直接穿过。
原理:晶体中原子对电子束的衍射效应。
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的位错线
第三节 位错的能量及交互作用
位错线周围的原子偏离平衡位置,处于较高的能量状
态,高出的这部分能量称为位错的应变能(位错能)
一、位错的应变能
位错的应变能可分为:位错中心畸变能Ec和位错应
力场引起的弹性应变能Ee。
Ec:位错中心点阵畸变较大,需借助点阵模型直接考虑晶体
结构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其能量约为总应变能的1/10~
1/15,常予以忽略。
Ee:此能量代表位错的应变能,可采用连续介质弹性模型根
据单位长度位错所作的功求得。
弹性应变能(弹性比功)的推导
前提假设
晶体视为均匀的连续介质,内部没有间隙,晶体
中应力、应变的变化是连续的,无周期性。
弹性模量各方向均相同,性能上为各向同性。
完全服从虎克定律。
由虎克定律,弹性体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
E
单位面积储存的弹性应变能等于应力-应变曲线弹性
变形部分包围的面积,即
σ
U 1
V 2
U 1
V 2
(正应变)
(切应变)
O
ε
单位体积弹性体储存的弹性能
螺型位错的弹性应变能(弹性比功)
取微圆环,距中心距离为r,厚度为dr。总应变b
分布于整个圆周上,则各点的切应变γ为:
b
2r
Gb
2r
应力为:
应变能为:
1 Gb b
L G b2
du
2r dr L
dr
2 2r 2r
2 2r
对其从r0到R积分,得单位长度螺型位错
的应变能为:
螺型位错的连续介质模型
1 R
G b2 R 1
G b2 R
u s L r0 du 4 r0 r dr 4 ln r 0
单位长度刃型位错的应变能为:
G b2
R
u E 4 (1 ) ln r 0
单位长度位错线应变能为:
U aG b2
α=0.5~1.0
螺型:α=0.5
刃型:α=1.0
结论:
1)位错的应变能与b2成正比,b最小的位错应该是最稳定的,而
b大的位错有可能分解为b小的位错,以降低系统的能量。由
此也可理解滑移方向总是沿着原子的密排方向的。
2)位错的能量是以单位长度的能量来定义的,故位错的能量还
与位错线的形状有关。直线位错更稳定。
3)位错的存在会使体系的内能升高,位错的存在使晶体处于高
能的不稳定状态,可见位错是热力学上不稳定的晶体缺陷。
例题
已知铜晶体的切变模量G=4×1010Nm-2,位错的柏氏矢
量等于原子间距,b=2.5×10-10m,取α=0.75,
(1)计算铜晶体内单位长度位错线的应变能。
(2)计算单位体积的严重变形铜晶体内储存的位错应变
能。(设位错密度为1011m/cm3)
解:(1)U=αGb2=18.75×10-10J/m
(2)U=18.75×10-10×1011=187.5J/cm3
二、位错的线张力
由于位错线具有应变能,所以位错线有缩短的趋势以减小应变
能,这便产生了线张力T。
线张力数值上等于单位长度位错的应变能 T U aG b2
根据线张力性质,晶体中位错具有一定的形态:
在平衡状态,即位错不受任何外载或内力作用时,单根位错趋
于直线状以保持最短的长度;
晶体中位错密度很低时,它们在空间常呈网状分布,每三根位
错交于一点,互相连结在一起;
当三根位错连结于一点时,在结点处位错的线张力互相平衡,
它们的合力为零。
线张力的推导
平衡时位错上的作用力应与线张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相等,即
d
bds 2T sin
2
d d
因为ds=Rdθ,dθ较小时, sin
,所以
2
2
T aG b2
b
R
R
1
取 a ,故有
2
Gb
=
2R
T
R
dθ
τb
T
ds
三、位错的应力场及与其他缺陷的交互作用
1.位错的应力场
切应变、切应力:
b
Gb
;
2r
2r
螺型位错晶格应变为纯剪切,其应力场可用位错周围一定尺
寸的圆柱体表示。
刃型位错滑移面上方晶格为压缩应变,下方晶格为拉伸应变,
滑移面上为纯剪切,其应力场可用滑移面上、下方两个圆柱
体表示 。
2.位错与点缺陷的交互作用(刃型位错为主)
a. 位错与溶质原子(或间隙原子)的交互作用
尺寸大的原子使晶格原子受到压缩应力—处于滑移面下方
尺寸小的原子使晶格原子受到拉伸应力—处于滑移面上方
柯氏气团: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后,在位错周围偏聚的现象。
对位错有钉扎作用。
b. 位错与空位的交互作用
使位错在高温下发生攀移。
3.位错与其它位错的交互作用
两根平行螺位错
Gb1b2
同号相互排斥,间距渐增,
F
2r
异号相互吸引,间距变小至互毁。
两根平行刃位错
同号:应力场重叠加强,作用力增加而彼此分离。
⊥
⊥
异号:应力场重叠而抵消,相互吸引而互毁。
⊥
位错墙:一系列同号位错在滑移面一侧排列起来,应力场
⊥
相互抵消,使能量降低而形成。
四、位错的分解与合成
由n个位错合成为一个新位错或由一个位错分解为n个新位错的
过程称为位错反应。
位错能否发生反应,取决于两个条件:
1)几何条件:按照柏氏矢量守恒性的要求,反应前后位错在三
维方向的分矢量之和必须相等,即
b = b
前
后
2)能量条件:位错反应必须是一个伴随着能量降低的过程。因
此,反应后各位错的总能量应小于反应前各位错的总能量,即
b
2
前
b2后
2
a
a 2 2
2
[uvw] (
u v w )
n
n
例题:判断下列位错反应能否进行。
a
a
1. a[100] a[010] [111] [11 1 ]
2
2
a
a
2. a[100] [111] [1 1 1 ]
2
2
a
a
解1:a[100] a[010] [111] [11 1 ]
2
2
(1)几何条件
反应前
反应后
a[100] a[010]=a[110]
a
a
a
[111] [11 1 ]= [220] a[110]
2
2
2
(2)能量条件
反应前
2
2
2
2
2
2
b
(
a
1
0
0
)
(
a
0
1
0
)
2
a
a 2 2 2 2 a 2 2 2 2 3 2
1 1 1 ) ( 1 1 1 ) a
2
2
2
此反应满足几何条件和能量条件,反应能进行。
反应后
b2 (
解2:
a
a
a[100] [111] [1 1 1 ]
2
2
(1)几何条件
反应前
a[100]
反应后
a
a
a
[111] [1 1 1 ]= [200] a[100]
2
2
2
(2)能量条件
反应前
2
2
b
a
a 2 2 2 2 a 2 2 2 2 3 2
2
反应后
b
(
1
1
1
)
(
1
1
1
)
a
a
2
2
2
此反应满足几何条件但不满足能量条件,反应不能成立。
2
五、实际晶体中位错的柏氏矢量
简单立方晶体中位错的柏氏矢量b是等于点阵矢量。但实际晶体
中,位错的柏氏矢量除了等于点阵矢量外还可能小于或大于点阵
矢量。实际晶体中位错决定于晶体结构及能量条件两个因素。
单位位错:柏氏矢量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位错;
全位错:柏氏矢量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
全位错滑移后晶体原子排列不变;
部分位错:柏氏矢量小于单位点阵矢量的位错;
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单位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
不全位错滑移后原子排列规律发生变化。
全位错的柏氏矢量
柏氏矢量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
单位位错的柏氏矢量一定平行于晶体的最密排方向
面心立方结构中的单位位错
不全位错的柏氏矢量
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的位错。不是从一个原子到另一个原子
的位置,而是从原子位置到结点之间的位置。
例如:
面心立方点阵: a/6<112>, a/3<111>。
体心立方点阵: a/3<111>, a/8<110>。
密排六方点阵:c/2<0001>。
面心立方不全位错
fcc与hcp的正常堆垛顺序被扰乱,便出现堆垛层错。层错破坏
了晶体中正常的周期性,使电子发生额外的散射,导致能量
增加。层错不产生点阵畸变,因此层错能比晶界能低得多。
部分fcc金属的层错能与晶界能
金属晶体
Ag
Au
Cu
Al
Ni
层错/晶界能
(J/m2)
0.02/
0.46
0.06/
0.35
0.04/
0.61
0.20/
0.40
0.25
A体
α-Fe
不锈钢
0.013
0.25/
0.80
肖克莱不全位错
肖克莱不全位错可滑移,故位错a/6〈112〉在fcc晶体
塑性变形中起重要作用
弗兰克不全位错
柏氏矢量为a<111>/3。弗兰克不全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
因而总是纯刃型。且b与t构成的晶面不是fcc晶体的密排面,故不
能滑移,只能攀移,所以是固定位错(或不动位错)。
密排六方不全位错
密排六方结构的晶体,也可以通过滑移形成肖克莱不全位错,
通过抽出或插入部分原子面形成弗兰克不全位错。
体心立方不全位错
体心立方相对密排面{110}和{100} 的堆垛顺序只能是ABAB…,
不会产生层错。{112}面的堆垛顺序为ABCDE..,当堆垛顺序发
生错误,也可产生层错,形成不全位错。但有人认为,无论在
{112}还是 {110},都不可能产生层错。
面心立方晶体的位错反应及汤普逊四面体
面心立方晶体中所有重要位错的柏氏矢量和位错反应,可用汤
4个弗兰克不全位错柏氏矢量a<111>/3
12个肖克莱不全位错柏氏矢量a<112>/6型:四面体的面心与顶点的连线δA、
6个压杆位错柏氏矢量a<110>/6型:四面体面心的连线βγ
6个全位错柏氏矢量a<110>/2型:四面体的6条棱边。
:四面体的顶点到它所对的三角形中
、γδ、βδ、αβ、αγ、
δB、δc;Bα、Cα、Dα;Cβ、Dβ、Aβ和Aγ、Bγ、Dγ;
点的连线Aα
αδ;
、Bβ、Cγ、Dδ;
普逊提出的参考四面体和一套标记清晰而直观地表示出来。
四面体顶点坐标:A(1/2,1/2,0) B(1/2,0,1/2) C(0,1/2,1/2) D(0,0,0)
四面体面心坐标:α(1/6,1/6,1/3) β(1/6,1/3,1/6) γ(1/3,1/3,1/3)
例如,肖克莱不全位错和弗兰克不全位错之间的反应,用汤普逊
记号可表示为:Aα十αC=AC
几何条件为: a [ 1 1 1] a [ 1 21] a [ 1 01]
3
6
满足∑b前= ∑b后条件。
2
能量条件为: b 2 1 1 1 1 4 1 1
前
9
11 1
2
b后
4
2
36
2
∑b2前=∑b2后,能量并不增高。因此,肖克莱不全位错和弗
兰克不全位错相遇,有可能合成一个单位位错。
扩展位错
通常把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个堆垛层
错的整个位错组态称为扩展位错。
b=b1+b2+堆垛层错
堆垛层错宽度为d-扩展位错的宽度。
具体解释
扩展位错的宽度
两肖克莱不全位错夹角Φ可由 b2 b3 b2 b3 cos 求得,其夹角为
60°<90°所以他们之间具有同号分量,互相排斥。
互相排斥力近似为:F=G(b2·b3)/2πd
式中d为两个不全位错之间的距离,叫作扩展位错宽度
形成层错时所增加的能量叫层错能,以γ表示单位面积的层错
能。为了降低不全位错之间层错区的层错能,两个不全位错之
间的距离应尽量缩小,这相当给两个不全位错一个吸力,其数
值等于γ,故
F=γ=G(b2·b3)/2πd
即扩展位错宽度
d=G(b2·b3)/2πγ
上式表明:γ越大,扩展位错宽度d越小,不易形成扩展位错。
第四节 晶体中的界面
界面通常是包含几个原子层厚的区域,该区域内的
原子排列甚至化学成分往往不同于晶体内部。
面缺陷
• 晶界:同一种相中各晶粒间的边界。
• 相界:不同相之间的边界。
• 表面:晶体与其它物质的接触面。
一、晶界的结构与晶界能
晶界:空间取向(或位向)不同的相邻晶粒之间的界面
亚晶界:同一晶粒内部存在着位向差几分到几度的小晶粒(亚
晶粒),各相邻亚晶粒之间的界面。
小角度晶界:θ<10°,亚晶界
大角度晶界:θ>10°,多晶体晶界
1.小角度晶界的结构
晶界两侧位向差很小,晶界基本上由位错组成。
对称倾斜晶界
D
位错间距D与位向差θ间的关系:
D
b
2 sin
2
当θ很小时,sinθ/2≈θ/2,则有
小角度晶界
D
b
实际晶体中小角度晶界情况较复杂:
两组以上柏氏矢量组成位错墙
螺型位错组成位错墙
两侧晶粒可以
任意取向
**小角晶界一般由刃错和螺错组合而成,其能量主要来自位错能
量:D≈b/θ,θ越大,D越小,ρ越高,小角晶界的界面能γ
越大。
2.大角度晶界
大角度晶界的结构较复杂,原子排列不规则,
为2~3个原子厚度的过渡薄层。
大角度晶界
3.孪晶界
孪晶关系指相邻两晶粒或一个晶粒内部相邻两部分沿
一个公共晶面(孪晶界)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
例如Cu的共格孪晶界面能仅为0.025J/m2,但非共格孪
晶界的能量较高,接近大角晶界的1/2。
铜合金中的孪晶
4.相界
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两相之间的分界叫相界
共格界面界面能最低
非共格界面界面能最高
半共格界面界面能居中
a a
a
(a a )
错配度δ<0.05为完全共格界面
错配度δ=0.05-0.25为半共格界面
错配度δ>0.25为非共格界面
5.界面能
界面能:晶界处原子偏离平衡位置,能量较高,高出
的那部分能量,用“γG”表示。
小角度晶界能
能量主要来源于位错能=单位长度位错能×位错线总长度
在1m×1m的晶界上晶界能为:
G 0 B In
其中, 0
Gb
4 1
大角度晶界能
看作材料常数,通常与材料的E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二、表面及表面能
晶体表面是原子排列的终止面,另一侧无固体中原子的键合,
配位数少于晶体内部,导致表面原子偏离正常位置,并影响邻
近的几层原子,造成点阵畸变,使其能量高于晶内。
晶体表面单位面积能量的增加称为比表面能,
数值上与表面张力σ相等,以γs表示。
γs=3γG
γs≈0.05Eb
晶体表面结构主要特点是存在不饱和键及范德瓦耳斯力
不饱和键的产生——由于表面原子的近邻原子数减少,其相应
的结合键数也减少,或者说结合键尚未饱和;
范德瓦耳斯力的产生——晶体表面原子在不均匀力场作用下会
偏离其平衡位置而移向晶体内部,但是正负离子(或正、负电
荷)偏离的程度不同,结果在晶体表面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双电
层,即表面形成了偶极距。
一般外表面通常是表面能低的密排面
三、表面吸附与晶界内吸附
吸附:外来原子或气体分子在界面上富集的现象。
物理吸附:范德瓦耳斯键引起,吸附无选择性,吸附热较小。
化学吸附:来源于不饱合键,分子间发生电子交换,形成化
合物。吸附有选择性,吸附热相对较大。
晶界内吸附:在晶体内部,少量杂质或合金元素在晶
体内部非均匀分布,常偏聚于晶界处。
四、润湿行为
描述润湿能力较直接的方法是观察液体与固体表面之
间的接触角θ—润湿角
润湿能力随θ的减小而增大。
θ≈0时,液体几乎完全铺展在固体表面—完全润湿;
θ<90°时,液体对固体粘着性很好—润湿性较好;
θ>90°时,液体对固体粘着性很差—不润湿;
θ≈180°时,液滴呈完全球状,与固相点接触—完全不润湿;
1.液固间的润湿行为
接触角θ的大小
S V S L L V cos
润湿时θ<90°,则0≤cosθ≤1,故润湿时界面张力之间的关系
可写为:
S V S L L V
固体表面张力σS/V越大,液体表面张力σL/V及液固表面张力σS/L
越小,则润湿性越好。
2.异相间的润湿行为
在α相中存在少量第二相β相时,β相倾向于分布在主相α的晶
界上,特别是三个晶粒的交会点处,从而降低体系总的界面能。
2 cos
2
当 2 时,θ=0°,第二相在晶界上形成连续的薄膜;
当 2 时,θ不为零,第二相在晶界上呈现不同的形态。
不同接触角下第二相在晶界上的形态
五、界面能与显微组织的变化
材料的界面能使显微组织发生变化,以降低界面能。
• 晶粒形状
• 晶粒大小
A
B C
sin 1 sin 2 sin 3
γA
θ3
θ2
θ1
γC
γB
界面将向小晶粒一侧移动,最后大晶粒把小晶粒吞并
六、晶界特性
(1)由于界面能的存在,若晶体中存在可降低界面能的异类原子,
这些原子将向晶界偏聚,这种象现叫内吸附。
(2)晶界上原子具有较高的能量,且存在较多的晶体缺陷,使原子
的扩散速度比晶粒内部快得多。
(3)常温下,晶界对位错运动起阻碍作用,故金属材料的晶粒越细,
则单位体积晶界面积越多,其强度,硬度越高。
(4)晶界比晶内更易氧化和优先腐蚀。
(5)大角度晶界界面能最高,故其晶界迁移速率最大。晶粒的长大
及晶界平直化可减少晶界总面积,使晶界能总量下降,故晶粒长
大是能量降低过程,由于晶界迁移靠原子扩散,故只有在较高温
度下才能进行。
(6)由于晶界具有较高能量且原子排列紊乱,固态相变时优先在母
相晶界上形核。
小 结
基本概念:
肖脱基缺陷、弗兰克尔缺陷、刃型位错、螺型位错、位
错密度、滑移、攀移、晶界、晶界能
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特征。
柏氏矢量的确定。
理解滑移的过程及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滑移的特点。
单位长度位错线上的力Fd=τb及其应变能U=αGb2。
位错能否反应的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