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放射性监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环境放射性监测

环 境 放 射 性 监 测
——物理环境监测之二
引言
 今天核技术在能源、工业、医疗、农业、科
研等民用和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环境中有着
各种来源的放射性。天然放射性,人工放射
性在我们周边广泛存在。
 核武器试验、核材料流失、局地天然放射性
异常——显著超过天然放射性水平,甚至超
过限制标准,称为放射性环境污染。
 环境放射性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基础知识
1.1放射性
放射性核衰变
 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质子+中子=原子核
 某些原子核不稳定,能够自发改变结构,称
为核衰变;衰变可以连续进行
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 衰变中会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
电的粒子——α、β、γ射线。
放射性衰变
 天然不稳定核素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称为
“天然放射性”。
 通过核反应人工制造的核素的放射性称为
“人工放射性”。
226Ra
60Co
β 0.306
α4.589
γ 1.17
α4.777
γ0.188
γ1.33
222Rn
60Ni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α衰变
 α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82)自发
放出α粒子(4He)的过程
226Ra
222Rn
+ 4He
 不同核素放出的动能不同,一般在2~8MeV
 α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
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技法,但穿透能力
小,只能穿透皮肤的角质层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β衰变
 β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快速电子)
的过程,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
 β衰变分为负β衰变(中子变质子)、正β衰
变(质子变中子)和电子俘获(核外电子)三种
 β射线的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
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
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可使其原子电离,
也能灼伤皮肤。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γ衰变
 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
或者基态时所放射的电磁辐射。
 γ衰变的能级跃迁不改变原子核的原子序和
原子质量数不发生变化,称为同质异能跃迁。
某些不稳定核素经过α或β衰变后,能量仍
较高,可再经过γ衰变达到稳定态。
 γ射线是短波电磁辐射(λ=0.007~0.1nm),
穿透力极强;与物质作用产生光电效应、康
普顿效应和电子成对效应等。
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
 放射性活度(强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
的数目
dN
A
 N
dt
 放射性活度单位 贝可,符号Bq,1Bq=1s-1
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一
般事件所需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基本
特征之一
0.693
T1 / 2 

1.2 照射量和剂量
 照射量和剂量是表征放射量粒子与物质作用
后产生的效应及其度量的术语
照射量
dQ
 照射量定义为: X 
dm
式中:X—照射量,SI单位为C/kg
dQ—α或β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
起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单元的空气电离所产
生的带电粒子(正或负)的总电量值
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表示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
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力辐射能量
dE D
大小的物理量
D
dm
式中:D—吸收剂量,SI单位为J/kg ,专门
单位戈瑞,简称戈,符号Gy,1Gy=1J/kg
dED—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
的平均能量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2.1 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 环境放射性来源于天然的和人为的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 宇宙射线 包括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
线
 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 与地球同寿,达到母
体与子体的放射性平衡,并成为放射性核素
系列:铀系(母体为238U)、锕系(母体为235U)
和钍系(母体为232Th),最终成为Pb核素
 自然界独立存在的核素 半衰期极长的核素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 自然环境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称天然放射性
本底,是判断环境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基
准。天然放射性对人体的照射80%为外照射
 人为放射性污染源
 核试验与航天事故
 核工业
 工农业、医学、科研
 放射性矿物开采
2.2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 在土壤和岩石中的分布。含量变动很大,主
要取决于岩石层的性质和土壤的类型
 在水体中的分布。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主
要是40K、87Rb和铀系元素,含量与区域地
理、水体交换等有关;淡水中天然放射性核
素含量与岩石、水文地质、大气交换等有关
 一般地下水中含有的放射性高于地面水,而
且铀、镭的含量变化较大
2.2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 在大气中的分布:大多数核素可以出现在空
气中,最主要的是氡的同位素(222Rn),氡是
镭的衰变产物,从含泪的岩石、土壤、水体
和建筑材料中逸散到空气中。氡在日出前浓
度最高,中午较低,相差十倍以上
 在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任何动植物体内都
含天然放射性核素,与土壤、水、肥料有关
 在室内空气中的分布: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
2.3 人体中的放射性核素及其危害
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呼吸道吸
入、消化道摄入、皮肤或粘膜侵入
 由呼吸道吸入的放射性物质,其吸收程度与
放射性核素的性质、状态有关:易溶性的吸
收较快,气溶胶吸收较慢;核素被肺泡粘膜
吸收后,可直接进入血液
 正常条件下,每年每人从环境中受到的放射
性辐射总剂量不超过2毫希沃特,其中一半
以上是天然放射性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 人体受到放射性射线照射后,常会引起肌体
细胞分子、原子电离,使组织的的某些大分
子结构被破坏,如使蛋白质及核糖核酸、脱
氧核糖核酸分子链断裂,造成组织破坏
 人体一次或在短期内接受大剂量照射,将引
起急性辐射损伤
 大剂量外照射会严重伤害人体的各组织、器
官和系统
第三节 放射性防护标准
 3.1 部分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放射性限制值
环境要素
海
水
放射性核素
Co
Sr
Rn
Cs
Cs
浓度限值(Bq/L)
0.003
4
0.2
0.6
0.7
放射性防护标准
环境要素 射线或核素 浓度限值(Bq/L)
地下水
总α
≤0.1
总β
≤0.1
生活饮用水 总α
≤0.5
总β
≤1.0
住宅空气 氡及其子体 住房≤200Bq/m3
地下室≤400Bq/m3
3.2 其他国家的辐射防护标准
 参见p276,表 8-8 国外有关环境放射性
标准
第四节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 放射化学实验室
基本要求 不积尘、通风、不积水、个人防
护、废物专门收集处置
 放射性计测实验室
基本要求 屏蔽本底、隔离干扰、良好接
地、供电稳定、恒温
放射性检测仪器
 放射性检测仪器检测放射性的基本原理基
于射线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效
应,包括电离效应、发光效应、热效应、
化学效应和能产生次级粒子的核反应等
 常用的检测器即利用上述效应工作
 电离型检测器 利用电离效应 气体
 闪烁型检测器 利用光效应
 半导体检测器 利用电离效应 固态半导体
第五节 放射性监测
 5.1 监测对象及内容
监测对象
 现场监测 对应用核技术的内部场所的监测
 个人剂量 对从事与核有关专业人员以及公
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
 环境监测 对外环境的放射性水平监测,对
象有空气、水体、土壤、生物、固体废物等
 环境监测的主要核素有:α放射性核素和β
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监测
监测内容
 放射源强度、办衰期、射线种类及能量
 环境和人体中放射性含量、空间照射量
或电离辐射剂量
5.2 放射性监测方法
 包括定期监测和连续监测
 定期监测时同样遵循样品采集、样品与处
理和确定方法、样品分析测定的基本步骤
 放射性样品主要采用仪器分析方法,也有
部分采用化学方法
 连续监测针对特定的核设施,在现场安装
自动化监测仪器
5.2 放射性监测方法
放射性样品采集
 放射性沉降物的采集 与降尘样品的采集相似,水
盘法、粘纸法、高罐法
 放射性气溶胶的采集 与大气中颗粒物的采集相
似,滤料阻截法
放射性样品预处理
 衰变法
 共沉淀法
 灰化法
 电化学沉积法
5.2 放射性监测方法
 基本方法 利用对特定射线强度的计数实现
 水中总α放射性活度测定
利用闪烁检测器测量
利用标准源定标、校正
 水中总β放射性活度测定
利用低本底盖革计数管测量
利用标准源定标、校正
小结和练习题
本章要点
 环境放射性的来源
 三种核衰变
 半衰期计算
 复习题
p285 1、2、3
 作业
p285 4、6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在正常情况下处于
“动态平衡”。当环境质量偏离稳态时环境质
量随之变化。若在极短时间内激烈“扰动”,
即发生“瞬态局部严重污染”,即突发性环境
污染事故。它是指:非正常的、不可抗拒,在
时间、地点、场合、排污方式、排污途径、排
污种类、数量、浓度等均难以预料的环境污染
事故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原因
 1)生产事故:在化工、石油、煤炭、医药、核工业等
生产过程中使用、生产极毒化学品、易燃易爆物质或
放射性物质,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或设备,管、阀破
裂造成有毒物、放射性物质泄漏、燃烧爆炸等事故。
 (2)贮运事故:有毒有害物品在贮存过程中,发生贮
罐腐蚀、破损、仓库火灾、爆炸等事故;危险品在运
输或输送途中,发生沉船、翻车、输送管道泄漏或爆
炸、燃烧等事故。
 (3)自然灾害:地质、台风、龙卷风、暴雨、
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工厂、仓库
倒塌、船只沉没,车辆顷翻,如果伴随危险品
流失,将引发恶性环境污染事故。
 (4)人类战争:包括两类——一是战争破坏工
厂、仓库、设施、油田、输油管道等;二是战
争中使用化学武器、核武器、生化武器等所造
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统计表明,前3类是造成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原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
 根据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污染物性质和事故表现
形式等,可以分为7类
 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指在生产、生活过程
中因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
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
故。
 (2)毒气污染事故:实际是上面事故的一种,由
于毒气污染事故最常见,所以另列,主要有毒、
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
 (3)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质所引起的爆
炸、火灾事故。例如,煤矿瓦斯、烟花爆竹
厂以及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油漆、
硫磺使用不当造成的爆炸事故。有些垃圾、
固体废物堆放或处置不当,也会发生爆炸事
故。
 (4)农药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
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使用不当所引起的泄
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
 (5)放射性污染事故:生产、使用、贮存、
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当而造成核辐射危
害的污染事故。
 (6)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种
油制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
中因意外或不当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
 (7)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排放不
当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废水突然排入地
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恶化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
 (1)形式多样性
 (2)发生的突然性
 (3)危害的严重性
 (4)处理处置的艰巨性
 (5)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规律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是一种特定目的
的监测,它要求监测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事
故现场,用小型便携、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和测定污染物的种
类、污染物的浓度、污染范围、扩散速度及
危害程度,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急
监测是事故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的技术支持,
为正确决策赢得宝贵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
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减小事故损失起着
重要作用。
应急监测的原则
 (1)预防与应急监测相结合
 (2)成立应急事故组织机构
 (3)进行预防和减少发生几率的分析
 (4)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
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组织和网络
 突发性事故是现代社会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
包括高致病流行性病的爆发、火灾等,它既有
突发和难以防范的一面,又有采取各种防范措
施减少、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世界各国特
别是发达国家均投入相当的资金、人力、物力,
采取规范措施以预防、减少事故的发生。
 发生事故后临时成立“领导小组”不是最好的
方法
应急响应系统
 应急响应系统包括:应急响应程序、应急组织系
统、应急通讯系统、应急防护和救援、应急预案
和应急状态终止等6个部分。
应急组织系统
 应急组织系统以县以上行政区域作为应
急响应程序的框架,依据我国部门间行
政职能的划分,可设立以下相应的应急
组织
 (1)应急委员会
 (2)应急办公室
 (3)各应急专业组
应急通讯系统
 应急通讯系统包括
 事故报警
 应急指挥
 应急信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