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動機理論與教學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三章 動機理論與教學

第三章 動機理論與教學
諮人碩三 10240051 阮琳雅
外文碩二 103104502徐雅萍
教政碩一 104407504李逸侜
教政五 100407013張泰源
中文三 102101008林明慧
第一節 學習動機理論
• 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
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用。
• 學習動機(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
動,並促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
內在動機
動機
外在動機
壹、增強理論
• 行為主義
• 注重外在行為
• 認為動機可以透過增強或獎懲學習
壹、增強理論
• 正增強:
學生表現良好行為,教師立即給予獎賞/合欲刺激(喜歡的東西),
藉此提升良好行為的重複出現。
• 處罰:
學生出現「不受歡迎行為」時,給予懲罰/厭惡刺激,藉此阻遏該
行為的重複出現。
壹、增強理論
• 負增強:
學生出現「不受歡迎行為」時,拿除掉獎賞/合欲刺激(喜歡的東
西),使學生不敢再出現「不受歡迎行為」。
• 消弱:
學生曾經有某個反應被增強,而現在不再增強此一反應,藉此使
學生出現此反應的機會減少。
壹、增強理論
合欲刺激
(喜歡的東西)
嫌惡刺激
(討厭的東西)
給予
正增強
處罰
剝奪/消除
削弱
負增強
貳、需求理論─Maslow需求層級理論
• 人本主義
• 動機由多種不同順序、高低層次的需求所組成
(自尊)
貳、需求理論
二、期望價值論
麥克里蘭(David McClelland,1961)
阿金森(Atkinson,1964)
進一步研究,成就需求
影響或不受他人影
大於避免失敗時,促成
響之需求
個人動機。
權力
成就
超越他人、成就
某種目標及追求
成功的慾望
親和
需求
理論
建立友好親密的
人際關係需求
貳、需求理論
二、期望價值論
麥克里蘭
需求理論
期望值
理論
阿金森
成就需求
人們再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
情時,不只受到成就動機影
響,對成功的期望與誘因亦
會產生交互作用的影響。
貳、需求理論
二、期望價值論
麥克里蘭&阿金森
成就需求
避免失敗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當自我價
溫納
值感促成行動後,若成功則提升自我價值,而長期
歸因理論
失敗則會導致逃避失敗的現象。
卡芬頓(Covington,1984)
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
貳、需求理論
二、期望價值論
埃克爾斯&威戈菲爾(Eccles & Wigfield)
期望價值理論
期望信念
工作困難度
(task
difficult)
需求努力
(required
effort)
價值信念
樂趣價值
(interest
value)
實用價值
(utility
value)
成就價值
(attainment
value)
代價
(cost)
貳、需求理論
二、期望價值論
培養興趣
習得無助
產生動機
多次失敗
(learned
避免失敗
生起信心
提供成功
經驗
helplessness)
參、認知理論
一、歸因理論
溫納(Wenier,1972)
歸因理論
海德(Heider)
因果歸因論
羅特(Rotter)
控制信念
(locue of control)
參、認知理論
一、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
能力
因
穩
素
定
來
性
源
努力
能
控
制
性
工作
難度
身心
狀況
運氣
其他
將失敗歸因於內部、穩定、不可控
時,會對未來成功的期望產生低落。
參、認知理論
二、自我效能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
原動力的觀點
(agentic perspective)
自我組織
自我調整
前瞻的
(proactive)
反思
參、認知理論
二、自我效能理論
選擇
人類動力
(human
agency)
改變
創新
參、認知理論
二、自我效能理論
班度拉(Bandura,1977)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過去的成就表現
替代經驗
口語的說服
情緒的激發
參、認知理論
二、自我效能理論
目標傾向
(goal orientation)
績效目標
(performance)
為了外在獎
賞而設定
容易產生
「無助」
(helpless)
學習目標
(learning goal)
為了學習新
知識、提高
自己能力
引起「精熟
趨向」
(masteryoriented)
參、認知理論
三、自我調整學習理論
學習者不只是被動的之是接收者,而是可以自己主動的建構知
識。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的概念主要說明學習者如何管理自己的
學習歷程。
參、認知理論
三、自我調整學習理論
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一)預慮階段
(二)表現階段
(三)自我省思階段
參、認知理論
三、自我調整學習理論
(一)預慮階段
包括了兩個方面:
1.任務分析
學習目標的訂定 →學習策略的規劃
2.自我動機
來自學習者的自我效能和信心水準
參、認知理論
三、自我調整學習理論
(二)表現階段
1.自我控制(self-control)
包括行動上的控制與內在意志狀態的控制
2.自我觀察(self-observation)
可以激發行為的改變,有助於建立改變計畫
3.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內隱的自我觀察,認知功能的追蹤。
參、認知理論
三、自我調整學習理論
(三)自我省思階段
自我評價
(self-evaluation)
歸因
(attributions)
自我反映
(self-reactions)
適應
(adaptivity)
第二節 提升學習動機的策略
壹、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
一、聚焦學生可改變的因素
ex.教師對學生的態度
二、改變學生的成敗歸因
幫學生把成敗的原因歸因於內在因素
三、注意學生的目標以及目標傾向
1.績效目標:過度強調競爭以及教師的評分
2.學習目標:由內在因素來引發學習動機
壹、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
四、發展學生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是相互作用的
五、實施動機訓練課程
動機訓練課程:計畫、監控和評估、後段認知技能、認知技巧
歸因再訓練課程:使學生知道努力與學業的成敗有因果關係
貳、改變教師教學實務
一、平衡使用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
外在獎賞:口頭稱讚、分數、
代幣制(換物品)、特權
錯誤迷失:
學習為了拿到增強物或
大部分教師少用,可能原因:
避免不喜歡的後果
尚未把握學生興趣、教學信心
(經驗)不足
貳、改變教師教學實務
二、依學生興趣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
• 引起學生興趣
• 方法:
• 1.不同的教學方法:全班討論、分組學習、模擬遊戲
2.多樣教學活動:參觀博物館、美術展覽、採集與製作野生
標本
學習過程有變化&新鮮有趣
貳、改變教師教學實務
三、教師對學生要有高度的期待
卡芬頓,自我價值論: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
• 教師可以:
• 1.依學生能力設定明確期望,且讓學生知道
老師對他的期望
• 2.假定每位學生皆能學習,並傳達此期待給
學生
• 3.不因無關學生學業之特質而形成不同的學
生期望
• 4.不接受學生低成就之藉口
貳、改變教師教學實務
四、營造良好的教室氣氛
馬斯洛,安全需求,落實在教學情境→
教師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 1.以合作學習形成合作一致的關係
• 2.提出不同理念,並試著付諸實現
• 3.鼓勵學生參與教室環境的美化,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
活
• 4.讓學生了解老師的所做所為之用意
貳、改變教師教學實務
五、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
• 主動的協助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形式
• 當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學習行為或是學習進步,教師應即時
給予稱讚,稱讚會增強教師想要的行為,並讓學生一再地
表現該行為。
貳、改變教師教學實務
六、滿足學生的需求
需求理論:學生將會在滿足成就、權力和親和
需求的活動上投入時間。
• 分組工作和社交活動→滿足親和需求
• 意見被接受、有選擇性的學習工作
→滿足影響力、自我決定需求
實踐:
差異化教學、合作學習、辦理社交活動
第三節 教學歷程中的引起動機
前言
• 學習動機理論應用到實際教學中。
• 學習動機存在個別差異及文化差異。
• 引起動機技巧的使用時機
(1) 開始上課前「準備階段」中的不同活動
(2) 學生注意力開始渙散時。
• 本節在探討教學歷程中,如何吸引及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壹、Keller ARCS動機模式
• Keller提出。
• 設計教學須注意兩項重點:
一、學習動機、情意的引發。
二、須藉教學活動的設計來強化及維持學習者的興
趣。
•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四要素:
一、引起注意
二、切身相關
三、建立信心
四、獲得滿足
壹、 Keller ARCS動機模式
──引起注意(Attention)
• 學生對主題的注意力和興趣,影響學習成效。
• 真正的挑戰→如何讓學生持續其注意力與興
趣於課程上。
• 思考的問題
→如何捕獲及維持學生的注意與興趣?
• 激發動機的教學策略
→變化教學方式。
壹、 Keller ARCS動機模式
──切身相關(Relevance)
• 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切身相關的體認。
• 符合學生的特性、知識與文化背景,是提升學習興趣的必備條
件。
• 此課程與將來生活和工作生涯的相關性。
• 思考的問題
1. 如何提供學生自我負責、自我訓練的機會?
2. 如何讓學生瞭解課程能滿足其需求?
• 激發動機的教學策略
1. 符合學生動機和價值的學習機會→自我學習
2. 陳述教學與個人目標的相關性→實用知覺
壹、 Keller ARCS動機模式
──建立信心(Confidence)
• 信心,與學生對成功或失敗的預期有關。
→影響學生實際的努力與表現。
• 扼阻學習動機維持的情形
1. 學生原本對某科目畏懼,覺得困難。
2. 內容不具挑戰性,過於簡單。
• 思考的問題
1. 如何讓學生知道哪些學習活動和經驗可協助
其提高學習能力?
2.如何讓學生知道成功歸因於努力?
• 激發動機的教學策略
1. 適當範圍內可以自我控制、自我學習。
2. 讓學生練習和發揮,並有機會可成功達到具挑戰性的
目標。
壹、 Keller ARCS動機模式
──獲得滿足(Satisfaction)
• 滿足感,是對學習成果產生的一種評價。
• 個人的滿足是動機能繼續下去的重要因素。
• 提供滿足感最直接的方式:
經由自我表現,將所學運用於環境中。
• 思考的問題
1. 可提供哪些增強鼓勵學生成就?
2. 如何協助學生創造正向積極的感覺?
• 激發動機的教學策略
→提供正向鼓勵。如:口頭讚美、獎勵。
貳、吸引與維持注意力的教學技巧
• 葉倫(Yelon)提出的「新奇」原則,建議變化教學刺激來集
中學生的注意力。
一、運用聲音及動作的變化來教學。
二、運用困惑的事件並進行演示
三、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
四、運用卡通、笑話和幽默的故事
五、對作業、考試、活動給予及時回饋。
貳、吸引與維持注意力的教學技巧
• 其他方式
→運用媒體、提問等方式。
• 學生感興趣的東西
→新穎的東西、運動變化的東西、相互矛盾的
東西、笑話幽默故事、美的東西、實驗操作、
競賽和遊戲。
• 設計教學活動
→以學生學習興趣為核心,達激發學習動機為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