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者犯罪心理及 被害者心理創傷反應 林俊宏 臨床心理師 整理 人文傳習書院心理治療所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 被害者心理創傷反應 林俊宏 臨床心理師 整理 人文傳習書院心理治療所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
被害者心理創傷反應
人文傳習書院心理治療所
林俊宏 臨床心理師 整理
演講內容大綱









從人性論與專業倫理關懷出發
社會新聞「修復式正義」實例
犯罪者心理:動機與責任
被害者創傷:復原與寬諒
人我關係的修復:同理心療癒
同理心的療癒作用~昇華和寬諒
愛瑞克森(Erikson)的人生八大階段
協助青少年成長的諮商輔導策略
<附錄>參考書目及經驗分享座談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2
從人性論與專業倫理關懷出發
人性論的觀點(人的本性中的向善的原初稟賦~康德人性論)
一、作為一種有生命的存在物,人具有動物性的稟賦;
(自保、繁衍、群居)
二、作為一種有生命又有理性的存在物,人具有人性的稟賦;
(脆弱、惡習、向善)
三、作為一種有理性同時又能夠負責的存在物,人具有人格性的稟
賦。(人有自由意志做選擇與決定,並為此負責。)

助人工作者的專業倫理
一、倫理考量(倫理思考)是知(Knowing)
二、道德實踐(道德行動)是行(Practical、Doing)。
三、行善與不傷害。隱私與責任(保密和誠信)。價值觀。公平
正義。人權及人格尊嚴。
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3
社會新聞「修復式正義」實例



1.
2.
【2009年10月8日 聯合報新聞報導】
十七年前的台北市神話KTV縱火案造成十六人慘死,死者之一的家屬杜花明選
擇寬恕,寫信給被判死刑的凶手湯銘雄,以姊弟相稱;兩年多後,湯銘雄被槍決,
這段過程被拍成紀錄片「回家」。
【2010年6月16日聯合報頭版新聞、公視新聞報導】
十年前,一場少年鬥毆,林美雲的兒子阿德,被楊姓少年持刀殺死。痛失愛子的
林美雲曾經想替兒子復仇,但對方媽媽登門,跪在地上哭著道歉時,林美雲體會
同為母親的痛,選擇放下仇恨,不但到監獄探視殺兒的少年,還鼓勵他唸書,少
年如今已經是大三生,兩個媽媽也成了好友。
【2010年4月3日中信月刊】(游林美雲口述/李鴻志整理)
九年前的聖誕夜,我十七歲的獨子阿德因參加朋友的烤肉聚會,被人誤殺,一刀
斃命。當我趕到醫院看他時,他已變成冰冷的人,讓我一時難以接受,精神整個
崩潰。因為兩天前他還回到宜蘭來,他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我們母子之間有很
多話可談,怎知兩天後他就成了……
在法庭上,兇手的父親說:「我沒錢賠你,我兒子要關幾年,隨便你。」聽了之
後我更是難忍憤恨,心想「關幾年之後,你還有個兒子,但我的兒子卻永遠都不
可能回來了。」所以,我的皮包暗藏著一把水果刀,隨時準備跟兇手同歸於盡,
但在法庭上一直沒有找到下手的機會。當時我心想,即便兇手的體形比我高大,
但能為阿德報仇雪恨,殺幾刀就算幾刀。……(全文如后)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4
重大危機事件後的壓力症狀





「重大事件後的壓力症狀」(Symptoms of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四方面
的反應或不適
生理:疲累、吃不下、睡不好(易警醒、難入睡或嗜睡)、
做惡夢、頭痛、噁心、拉肚子、便秘、胸悶、喘不過氣、
起雞皮疙瘩、肌肉緊繃
情緒:害怕、驚嚇過度、悲痛、不安、孤單、無助、麻木、
難以接受、內疚、羞愧、易緊張、猶豫不安
認知:歷歷在目、刺激的聲音、影像或氣味揮之不去、注
意力不集中、不由自主的念頭(人生好無常)(都是我害
的!) 。
行為:掉淚、自責、坐立不安、拼命做事、沈默、離群、
借酒澆愁、抽菸、吃安眠藥、發呆。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5
被害者心理創傷後壓力反應




創傷後壓力反應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s, PTSR)
面臨嚴重的死傷威脅,經驗到強烈的害怕或無助後的身心壓力反應:
1. 經驗重現 (“觸景傷情”)
心驚的畫面歷歷在目,不斷浮現,聲音或氣味揮之不去。被惡夢糾纏。
不自覺「掉回過去」(flashback),情緒或行動反應強烈,如身歷其
境。被人、事、物、時、地勾起回憶,觸景傷情睹物思人,身心痛苦。
2. 逃避或麻痺 (“退避三舍”或“失魂落魄”)
對於和那件悲劇相關的人、事、時、地、物敬而遠之,退避三舍。往事
不堪回首,故意避而不談,甚至想搬家轉行,遠離傷心地。創痛太深的
部份,選擇遺忘,甚至失去記憶。對外界活動漠不關心,失去興趣,不
願參與。自我封閉,疏離他人,社交退縮。壓抑情感,甚至變得麻木不
仁,無喜無愛。對未來悲觀絕望。
3. 焦慮或過度警覺(“神經緊繃”)
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或熟睡。暴躁易怒,大發雷霆,甚至發生衝突或暴
力事件。無法專注,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風聲
鶴唳,草木皆兵;心神不寧,坐立不安。有如驚弓之鳥,膽戰心驚,容
易嚇一大跳。人心惶惶,議論紛紛,生怕動輒得咎。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6
犯罪者心理:動機與責任


1.
2.
3.
4.
5.
6.
7.
以「家庭暴力犯罪」為例,暴力的形式:肢體上的、
言語上的、經濟上的、性關係上、心理上的虐待
以「家庭暴力受保護管束人團體諮商輔導」為例,
認知行為及再犯預防為主軸之認知教育。核心內容:
指認暴力行為
暴力的本質—權控與選擇
暴力的影響
情緒壓力
學習非暴力解決衝突的方法
尊重的兩性關係與家庭關係
家庭暴力防治相關法律課程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7
犯罪者心理:動機與責任

1.
2.
3.
4.
5.
6.
以「家庭暴力受保護管束人團體諮商輔導」為例,工作者信念:
家庭暴力行為是學習來的,所以也可以改變,且相信加害人真的
能夠改變。
加害者必須為暴力行為負責。面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加害者
需要承認自己的暴力行為。
譴責暴力行為並不等於否定加害者。加害者往往可能是低自尊、
低成就者,或很少被讚美。
加害者知道如何在大多數情境中保持非暴力狀態。然而卻選擇在
某些能獲得短期利益的情境中,對自己的配偶與子女暴力相向。
加害者有不適當信念系統。加害者認定運用暴虐、控制來對待伴
侶或子女,以獲取當下所想要的事物,是社會可以接納的,意即
某些暴力在社會狀態下是被允許的。
強調家庭暴力行為是互動的結果,互動方式是可以改變,而且改
變是從自己做起。改變加害者的非理性信念,將好的信念轉化為
行動。增進自我覺察與內省能力是最好的方法。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8
家庭暴力加害人之類型與
危險評估與判斷

林明傑、沈勝昂(2004)以DA量表之結果做群集分析發現婚姻暴力加害
人可區分為四類:低暴力型(佔53.6%) 、酗酒高致命型(佔20.5%) 、
高暴力高控制型(佔21.4%) 、邊緣高控制型(佔4.5%)

1.
2.
3.
危險評估量表(DA):總分低於5分為低致命危險,6-7分為中 致命危
險,8分以上為高致命危險。以DA量表辨認三類婚姻暴力加害人:
酗酒高致命型:(1)強迫發生性行為,(2)曾威脅要殺被害人,(3)
幾乎每天酗酒,(4)被害人曾威脅或嘗試自殺,(5)對親戚以外的人
也使用暴力。
高暴力高控制型:(1)在過去一年中的暴力次數增加,(2)過去一年
暴力的嚴重度增加,(3)曾威脅要殺被害人,且被害人相信會被殺掉,
(4)控制每日生活,(5)說過「分手離婚或申請保護令就一起死」。
邊緣高控制型:(1)強迫發生性行為,(2)控制每日生活,(3)說過
「分手、離婚、或申請保護令就一起死」,(4)被害人曾威脅或嘗試自
殺,(5)加害人曾威脅或嘗試自殺。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9
強迫及威脅
使用恐嚇
威脅要傷害她
威脅要離開她
威脅要自殺
要她撤銷告訴
要她做違法的事
讓她害怕的表情
、動作、姿勢。
砸壞東西。毀壞
她的財物。虐待
寵物。亮出凶器
。
經濟虐待
圖
一
權
力
與
控
制
輪
預防她找工作或持
續工作。要她向自
己要錢,給她些許
零用錢。拿走她的
錢。不讓她知道家
中收入。
權力
讓她丟臉。讓她
覺得很差。羞辱
她。讓她覺得瘋
了。玩心理遊戲
。讓她有罪惡感。
與
使用男人的特
權
義務
隔離
控制她所做的事
、所見的人、所
談的話及任何行
動。限制她外出
行動。使用嫉妒。
待她如僕人。獨
掌所有決定。行
為如城堡之主人
。獨斷男女之角
色差別。
利用小孩
讓她覺得對不起
小孩,用小孩傳
達信息。利用探
視權騷擾威脅帶
走小孩。
2010年8月20日
情緒虐待
生
理
、
暴
力
、
性
大事化小
否認、責怪,表
示並沒有發生什
麼事,並不將她
所關心的當一回
事。強辯並無虐
待。說責任在她。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0
妥協與公平
非威脅的行為
對於衝突能找到
兩人都能滿意的
解決之道。自己
要能接受改變。
要有意願作協調
或妥協。
言行上的表現讓
她能感覺安全,
並能自在的表達
自己及做想做的
事。
經濟上之伙伴
關係
圖
二
平
等
輪
尊重
不武斷評定她、
能傾聽她說話。
表現情緒上的肯
定及瞭解。尊重
她的意見。
一起作財物上之
決定。
確定在理財上要
兩人都獲利。
非
暴
力
、
和
諧
平等
信任與支持
分享責任
支持她的人生目
標。尊重她有能
有自己的感情、
朋友、活動及意
見。
互相同意對家務
的公平分擔。
一起作關於家庭
的決定。
負責的親子關
係
分享親子的責任
。對小孩表現出
正面及非暴力的
模範角色。
2010年8月20日
誠實與負責
接受對自己言行
的責任。承認過
去之暴行。承認
自己曾犯錯,能
坦白及真誠的溝
通。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1
以「妨害性自主及性侵害加害人團體諮商輔導」為例
Finklehor(1984)認為性侵害的發生有四個步驟及條件,(1)首先性侵害
者需產生加害的動機(虐待的動機來源,會根據個人的經驗及情境而有
所不同,例如表達憤怒的報復方式、壓力逃避、情感及生理需求、尋求
刺激上癮、掌控及性虐待等),(2)去除內在的抑制因素(衝動失控,酒
精的解放,認知扭曲,強暴迷思),(3)突破外在環境的阻礙(有機可乘
的情境,創造情境接近受害者),以及(4)突破受害者的抗拒之後(言語
及肢體上的威脅等方式),方能達成。

Wolf(1984) 著重以內在動力來探討性侵害的動機,認為加害者早期經歷
過被虐待的經驗,這些經 驗成為「潛在因素」,而使加害者發展出偏差
的性行為。那些早期經驗包括:1.遭受身體虐待或性侵害的經歷(不論
是生理或情緒上的虐待)。2.在一個失功能的家庭中長大。3.暴露在虐
待的態度中。由於兒童時期學習到不適當的行為方式,因此這些加害者
發 展出不良的自我形象及扭曲的認知系統,削弱了拘束偏差性行為 的
禁制力量,並產生某種型態的人格發展。這些典型的特質包括 自我中心、
自我形象低、扭曲的思想、強迫性的思想及行為、社 會的疏離,及性占
有慾。長大之後,由於未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在遇到壓力事件時無 法有
效因應,加害者開始漸漸步入性侵害的循環當中。

Nelson(1989)也認為犯人有了犯罪的動機後,其犯罪路徑為:
壓力源→負面情緒→性幻想,被動地計畫作案→認知扭曲→不再壓抑→
實際行動(犯案)→後悔、沮喪(發誓不再做)→壓力源又產生―相同犯
案路徑→犯案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2

以「妨害性自主及性侵害加害人團體諮商輔導」為例

1.
2.
3.
陳若璋等(1995)硏究中指出以下的因素皆為性罪犯的形成原因:
包括親情經驗差、早期遭受性侵犯經驗、受同儕輪姦文化之影響、
高強暴迷思、強烈男尊女卑的觀念、溝通表達能力差、與異性相
處能力不足等。
對受害人同理的程度低:性罪犯經常會忽略受害者的痛苦,甚至
認為受害者應為引發 這樣的事情感到羞恥;若是個案能夠發展
出對受害人的同理心,則往往可以抑制性侵害事件的發生,或是
阻止其偏差性行為繼續惡化。因此,評估者在會談時應觀察個案
對受害者是否有愧疚感或罪惡感,或是具體的補償行為。若性罪
犯對受害者的同理程度低,則再犯的危險性較高。
推卸責任及否認程度高:有時性罪犯的認知扭曲為其再犯的動力,
了解這樣的扭曲型態有助於評估性罪犯未來的危險性。更進一步
評估,有些認知扭曲較表淺,性罪犯會以否認、潛抑、避重就輕
以及將責任推給生活壓力、婚姻問題或酒精、毒品等藉口,來隔
絕焦慮與罪惡感;但有些認知扭曲是根深柢固的。評估者要區分
表淺的扭曲亦或是根深柢固的想法,如果是後者,則表示性罪犯
仍有高度再犯的可能性。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3
犯罪被害者心理創傷反應

1.
2.
3.

創傷事件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創傷反應呢?
第一類創傷反應,是不自主的經驗重現--比如做惡夢,或眼前像在看
幻燈片(最悲劇性的一幕念念不忘),或被生活中某些刺激(人、事、
時、地、物)勾起回憶(影像、念頭、錯覺),甚至錯覺「回到當時」
(flashback)而身心不適。
第二類創傷反應是逃避或麻痹--當事人常為了避免生活裏的創傷刺激,
而逃離正常的生活,變得社交退縮和自閉,甚至情感麻木或疏離。
第三類創傷反應則是焦慮和過度警覺――當事人可能在事過境遷之後,
變得戰戰兢兢,易受驚嚇,長期失眠、容易發怒。
凡是親身經歷的,或只是目睹或耳聞此一悲劇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
到了心理創傷(psycho-trauma )。不過,所謂心理受創(traumatized)
並不等於得到了「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一般說來,一個月之內,大家多少都會有上述三組心理創傷的
反應。這種受創,應該算是非常狀況造成的正常反應。只有當這三組症
狀超過一個月,而且主觀上感到重大痛苦,或客觀上損害到到社交、職
業、學業等功能,才可以診斷成「創傷後壓力疾患」。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4
犯罪被害者心理創傷復健





紓解(Ventilation):當事人能說出創傷的經驗。
瞭解(Validation):助人者顯示出聽到(hear)並
知道(understand)當事人所說的。
1. 危機介入(crisis intervention)
-在急性期提供情緒支持、情緒關懷及瞭解
(狹義的安心服務)
2. 創傷(trauma) /哀傷(grief) 治療
- 包括精神醫療、心理治療和自殺防治
(廣義的安心服務)
3.昇華的/療癒(healing)的活動
- 包括宗教活動、藝文活動、康樂活動、教育活動
(人我關係的修復、領悟與寬諒)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5
被害者心理創傷復健

1.
2.
3.
4.
5.

1.
2.
3.
4.
5.
失落之後,哀慟(grief) 的心路歷程
否認事實 (Denial)
滿腔憤怒 (Anger)
討價還價 (Bargaining)
陷入憂鬱 (Depression)
接納事實 (Acceptance)
悲傷輔導:悼念 (grief) 的五項任務
接受失落的事實
驗悲傷的痛苦
重新適應失去一個重要人物(或身體功能)的新環境
將情緒活力重新投注於其他關係
重建因失落而遭挑戰的信念與哲理系統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6
實施「心理創傷復原」的準備與評估



實施心理創傷復原(或心理急救)的準備,例如:在提供
服務前助人者如何預備自己;事先瞭解心靈危機反應情況、
急性壓力徵候、急性的悲傷反應,以及團體形式的服務並
學習如何關照悲傷與哀悼;保持自身的平靜,保持對文化
與差異性的敏感,並能覺察高風險的族群。
常見的創傷後壓力反應與因應方式;學習如何提供適當資
訊以協助倖存者及其家庭;配合不同年齡層的倖存者的身
心發展狀況,來處理強烈的憤怒情緒反應。
初步訪視評估:是否有失落(如:家庭、學校、鄰居、事
業、個人財產等的失落);是否有極度罪惡與羞愧的感受;
是否有心靈與宗教需求;是否有傷害自己與他人的念頭;
社會支持的可獲得性;過去酒類或藥物等物質的使用;過
去創傷經驗或所愛的人傷亡的經驗;青年、成人、與家庭
特有的人生發展受到衝擊的情況。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7
同理心的療癒作用~反映式聆聽



同理心的定義(Hogan,1969):在理智上
或想像上理解他人的處境或心理狀態。這與
「願意設身處地」有關。
「反映式及具同理心的聆聽」(清晰而明確地
重述他人的說法):助人工作者對個案的描述
給予理解的回應,重視個案所表達的情感及其
心理內容。
同理心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或涵養的,感同身受
的能力。其基礎是對「人我關係與情感表達」
的敏感度,和「清晰明確地」認清對方正經歷
某種感受或情緒狀態的能力。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8
同理心的療癒作用~昇華和寬諒


「寬諒可以消解仇恨」:其涵意中有「發自於內心」的
「寬恕、原諒、諒解、包容、同理、接納、饒恕、赦免」
可以「消除、化解」心中的「生氣、憤怒、報復、報仇」
等心態。甚至可以弭平雙方內心當中的「愧疚與自責」,
重新賦予生命經驗中的意義和價值。
以昇華和寬諒取代報復,僅有被害人有資格條件來做此選
擇和決定,當事人以外並無此位格能予建議。對大部分一
般人來說,「逆來順受」或「以德報怨」可能理想過高,
畢竟很少人能在受到傷害之後,有自覺地抑制反擊的衝動,
甚至去寬恕對方。甚至僅能做到「以直抱怨」(耿直、公義、
該辦就辦。)或「以怨抱怨」(以暴制暴)。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19
愛瑞克森(Erikson)人生八大階段









年齡 / 心理危機(發展關鍵) / 發展順利~障礙
階段一:嬰兒期(0~1歲) / 對人信賴~對人不信賴
階段二:幼兒期(2~3歲) / 活潑自動~羞愧懷疑
階段三:學齡前(3~6歲) / 自動自發~退縮內疚
階段四:學齡期~青春期
/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階段五:青年期
/ 自我認同~角色混亂
階段六:成年期
/ 友愛親密~孤獨疏離
階段七:中年期
/ 精力充沛~頹廢遲滯
階段八:老年期 / 統整無憾~絕望悲觀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20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大綱
~協助青少年成長的諮商輔導策略






1.
2.
3.
4.
5.
6.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大綱 (引自 李清發,1996 )
發展:(1)階段性(2)內在結構之建立(3)外在營養的供給
(身體物質營養的匱乏導致疾病、死亡;精神互動營養的匱乏則導致心理障礙、人
格違常)
依附(Attachment)與自體(Self)的發展(安定、探進;肯定、鼓舞)
青少年期,造就一個獨立的人:
(1)體能空間的開展、(2)智能空間的開展
(3)人際空間的開展、(4)人格空間的開展
性的特殊意義(1)異性突顯,第二性徵顯現,引發個體強力地展現自身,催促自己
造就自己,推向獨立的成人,男人或女人。(2)異性對顯,兩性吸引,引發個體強
力地呈現自己給對方(異性),催促自己造就自己,完成獨立的成人,男人或女人。
協助青少年成長的諮商輔導策略
同理心(設身處地、通體共感)
主體性(獨立完整個體)的探究與成長
領悟性(心理悟性)的評估練習
人我關係與情感表達的邁向成熟
肯定、關心、分辨、瞭解(行走其間)
聆聽、靜思、瞭解;瞭解、體悟、實踐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21
助人關係與治療關係
的幾個向度層次






當助人者(傾聽者/治療者)傾聽時,將會學
習到受助者(晤談者/個案或病人)對他有興
趣,且會形成對他的看法與感受。(知覺幻想)
真實互動關係、個人關係(平等而互為主體)
聯盟關係、醫病關係(同意治療並順從醫囑)
移情關係、轉移關係、投射關係(分析治療)
投射性認同(人際間看法的扭曲)
其他治療關係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22
周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

幫助瞭解自知(人格特質與自我概念)、自我坦露的程度
自
周哈里之窗
自己對自己所知道的
別人對自己所知道的
大家都知道的
(開放自我)
別人對自己所不知道
的
隱藏的自己
(隱藏自我)
別
人
2010年8月20日
己
自己對自己所不知道
的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盲點(盲目自我)
未知的自己
(未知自我)
23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








《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 (第四版)/葛林嘉寶(Glen
O. Gabbard)著/李宇宙等合譯,心靈工坊出版,2007。
《搶救心靈創傷~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黃龍杰著 。台北:張老師文
化,2008 。(該書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健康好書」推介獎)
《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陳錦宏等譯。Myers, D.原著。台北:
心靈工坊出版,2003 。
《家庭暴力者輔導手冊》林明傑等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 。
《性罪犯心理學》陳若璋著。台北:張老師文化,2002 。
《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朱惠英等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8 。
《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愛瑞克森夫婦原著,周怜利
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
《品德的深度心理學》 約翰畢比著/魯宓譯/申荷永審閱,心靈工坊出版,
2010年4月。
《回家》 法務部「修復式正義」司法宣導影片,2009年10月。
2010年8月20日
犯罪者犯罪心理及被害者心理創傷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