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Days to See Helen Keller America 海伦凯勒照片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 The Introduction of Helen Keller      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 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 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 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 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 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 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 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 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 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 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Three Days to See Helen Keller America 海伦凯勒照片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 The Introduction of Helen Keller      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 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 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 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 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 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 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 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 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 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 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Three Days to See
Helen Keller
America
海伦凯勒照片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
The Introduction of Helen Keller





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
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
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
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
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
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
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
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
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
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
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
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海伦凯勒生平
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海伦的故事
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海伦失明、失聪,
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
信息的途径,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7岁那一
年,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
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
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她的名
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利文老师的爱: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莎利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
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
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
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始知道自
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此后,海伦陆续学习并
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
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
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
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
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
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当首次像正常人那
样说出“天气真热”这句话时,惊喜之余,她和莎利文
老师都意识到,在她们顽强的毅力面前,再没有克服不
了的困难。海伦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甚至成
为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
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
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
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
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
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
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
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
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
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
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里,海伦就像用手指去“观察”写在人们脸
上的喜怒哀乐一样,可以用灵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腊雕塑之美,从
那些变幻的线条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维纳斯的秀美。
1937年,海伦访问日本时受到特殊礼遇,被允许用手抚摸皇室的艺
术珍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的中国鉴真和尚塑像。
Three days to see











outlaw
marsh
mansion
Leo Tolstoy
Ernest Hemingway
sunbeam
autobiography
literary
novelist
poetry
prose
散文
文学的
小说家
诗
自传
阳光光束
逃犯
大厦
沼泽
海明威
列夫 托尔斯泰
 for a few days
 skin



















几天
at some time
一段时间
deaf
聋的
sight
视力
silence
寂静,沉默
joys
乐趣
now and then
时常
test
测验,检验
seeing friends 视力正常的朋友
discover
发现
return from
从…回来
observe
观察
particular
尤其
replied
回答
response
反映
walk for an hour 步行一个小
时
in the woods
在树林里
worthy of note
值得注意
pine
松树













皮肤
rough
粗糙的
branch
树枝
occasionally 偶尔,偶然
fortunate
幸运的
place
放置
gently
轻柔的
in full song
高声歌唱
unending
没有休止的
stream through 流淌
finger tip
手指尖
mere
仅仅的,微小的
pity
可惜
gift of sight 视力的天赋
means
手段,方式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
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有一段时间致盲致聋,那会是一种幸事,因为
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力,寂静会教导他享受声音.
我不时的询问我那些能看到东西的朋友们,以便了解他们看到了什么.最近,我的一
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在一片森林里长时间的散步,刚刚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
他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
以来的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到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
我独自一人在林子里散步一个小时之久而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那怎么可
能呢?我自己,一个不能看见东西的人,仅仅通过触觉,都发现了许许多多令我感兴趣
的东西.我用手喜爱的抚摩过一株白桦那光滑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的粗糙的树皮.春
天,我抚摩着树干的枝条满怀希望的搜索着嫩芽,那是严冬的沉睡后,大自然苏醒的
第一个迹象.有时,如果我能够幸运,把手轻轻的放在一棵小树上,还能感受到一只高
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的颤抖.对我来说四季的更替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无穷尽的戏
剧.这部戏剧的表演,通过我的指尖流淌出来.

有时,由于渴望看到这一切东西,我的内心在哭泣.如果说仅凭我的触觉我就能感受
到这么多的愉快,那么凭视觉该有多少美丽的东西显露出来.然而,那些能看见的人
显然却看得到很少,充满在世间里的色彩和动作被当成理所当然.或许,这是人性共
有的特点;对我们具有的不怎么欣赏,而对我们不具有的却渴望得到.然而,这是一个
极大的遗憾;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仅仅作为一种方便之用,而没有作为增添
生活美满的手段
谁动了我的奶酪?
 作者: 斯宾塞·约翰逊
 序言:再完美的计划也时常遭遇不测
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
 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
 生活是一座迷宫,
 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 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
 在死胡同中搜寻。
 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
 有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
 它也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
 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
 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 我们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








代表我们的不同方面,即我们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些不同的方面,不论我们的年龄、性别、种族和
国籍如何。
有时我们的行为象:嗅嗅,他能够及早嗅出变化的气息;或者像:匆
匆,他能够迅速行动;或者像:哼哼,他因为害怕改变而否认和拒绝变
化,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或者像:唧唧,当他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
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
不管我们选择哪一面,我们都有共同的方面,那就是:
需要在迷宫中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帮助我们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
迷宫中,有四个可爱的小生灵在迷宫中寻找他们的奶酪。故事里的“奶
酪”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
一种人际关系,可以是金钱,一幢豪宅,还可以是自由、健康、社会的
认可和老板的赏识。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甚至还可以只是一项运
动,如马术、高尔夫球等等。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
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
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的附庸;这时
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
的伤害。 故事里的“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
它可以是你效力的机构,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
系。
谁动了我的奶酪













一天早上,嗅嗅和匆匆到达奶酪C站,却发现奶酪没有了.
他们并不吃惊.因为嗅嗅和匆匆已经察觉到奶酪一天比一天少,对这种不可避免
的情况早有心理准备,凭直觉他们知道该怎么办.
他们相互对望了一眼,取下顺手系在脖子上的跑鞋,穿好,然后系好鞋带.
小老鼠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他们也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信念.
对老鼠来说,问题和答案一样的简单.奶酪C站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嗅嗅和
匆匆也决定做出改变.
他们同时望向迷宫深处.然后嗅嗅扬起鼻子闻了闻,朝匆匆点点头,匆匆立刻跑
向迷宫深处,嗅嗅紧跟其后.
他们迅速行动去寻找新的奶酪.同一天稍晚时,哼哼和唧唧来到奶酪C站.
他们一直也没有察觉到这里每天发生的细小的变化,因此想当然的认为他们的
奶酪还在.
面对发现的一切,他们豪无准备.
“怎么!没有奶酪?”哼哼大叫道,然后不停的嚷嚷,“没有奶酪?怎么可能没有奶
酪?”好象声音足够大,有人就会把奶酪还原似的.
“谁动了我的奶酪?”他大声喊叫.
最后,他把双手叉腰,脸憋得通红,扯着嗓门大叫:“这不公平!”
唧唧一个劲儿摇头,不相信发生的一切.他也指望可以在奶酪C站照旧找到奶酪.
他久久伫立,惊呆了.他对这一切毫无准备.




暑假的空闲,我又重新翻开了去年风靡全球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
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可据说,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在欧美
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自1998年9月出版后,两年中销售2000万册,同
时迅速跃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
书排行榜第一名.
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
"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
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
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
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
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
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无
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
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
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
欢……
生活中,其实"奶酪"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
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
也或许是一种生活的意愿等等;"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
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机构,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
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系.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
轻松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
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无法实现时,《谁动了我的


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
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
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属;这时
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
大的伤害.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
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
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
然失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
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今天,当我们回顾
这几年上至中央,下至基层的机构改革,面对精简,面对分流,面对种
种变化,《谁动了我的奶酪》四位主角的思维恰恰反映在社会上相关
群落的行为中,有人牢骚满腹,有人等待观望,有人冷静思考,有人不
断追求……而我,一个身临其中的一分子又是怎样?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在必须为自己的事业,生活做出选择时,
必须充分地热爱自己喜欢干的事,热爱才会努力去钻研,努力钻研必
会有作为;选择自己有能力干的事,选择一经确定,就要弃而不舍地去
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小的事做起,努力做到最好,在这个过程
中增长才干,树立信心.久而久之,必定会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有所创
造.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
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
奔跑追寻,去追寻其他更新鲜的奶酪......



要想明智地计划未来,就应该
充分了解和学会欣赏过去……
除非获得五种基本要素,否则
成功不会来临……
为自己叫屈,对现实抱怨,不
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是你所有
恶习当中最糟糕的一个……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我毁灭的种
子,如果任其滋长,只能带来不
幸……
通常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愚蠢和无知阻挡着我们通往成功和
幸福的道路……
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听见的是
有人告诉你:你什么也不行……
也许你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
界,但是世界并没有完全对你关上
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