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狂人日記-藥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魯迅狂人日記-藥

魯迅狂人日記-藥
小說內容簡介
• 小說一開始以一個秋天凌晨肅殺的刑場為
背景。年輕熱血的夏瑜因參與反清革命行
動而遭斬首,城裡另一位青年華小栓則因
肺病而奄奄一息,小栓父母親聽信人寫饅
頭可以治好肺病,遂買通劊子手,用沾了
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讓兒子吃下,以為可
讓兒子起死回生,結果華小栓仍然不治。
人物分析
• (一)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表現人物的
精神面貌。夏瑜的英雄形象,是選擇具有典型
意義而又相互聯繫的三件事來表現的:「榨不
出一點油水」,說明他家的貧窮;「勸牢頭造
反」,「說大清的天下是我們的」。
•
(二)準確生動的心理描寫。關於華老栓的描
寫,作者著重描寫他在買「藥」前和買「藥」
後的心理狀態。他迷信人血饅頭能治好兒子的
癆病,所以精神特別振奮,「彷彿一旦變了少
年」。魯迅對華老栓夫婦的遭遇是同情的,並
通過他們的悲慘遭遇控訴了「吃人」的封建制
度。
•
•
(三)抓住人物外貌或衣著特徵描繪人物形象。劊
子手康大叔的形象是「滿臉橫肉」,「披一件玄色
布衫,散著鈕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
間」,「闖」進門就嚷了起來。作者從臉紋畫出他
兇狠的面相,從衣著表現他的奸詐、兇狠的性格,
從粗暴的行動和聲音表現他的驕橫。而這些特點,
既有一個職業劊子手的特徵,又有他本人的個性特
徵。
(四)語言生動、精確,特別是一些動詞,非常傳
神。如對華老栓去刑場前的描寫:華大媽在枕頭底
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
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便點上燈籠,
吹熄燈盞,走向裡屋去了。
背景
• 以1907年民主革命家秋瑾起義為背景。小
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群眾理解,
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
小說通篇都充滿著陰冷血腥,也營造出人
物和主題。文章運用雙線結構:一方面寫
華家為了治病而花錢買沾滿鮮血的血饅頭
治癆病;另一方面寫夏瑜等革命黨人的犧
牲。小說末尾以墳頭比喻成闊人祝壽的饅
頭,極端諷刺了社會革命和改革的失敗。
內容分析
• 小說中用「華」、「夏」兩姓,暗示著革命的
希望與絕望兩面。夏瑜暗示像秋瑾這些爭取自
由的革命烈士,在人民的圍觀和喝采中,血灑
大地;而愚昧的人民,卻忙著用他的鮮血染成
的人血饅頭,去醫治不治之症。辛亥革命雖然
推翻了滿清的統治,但魯迅對於當時的革命卻
抱持著懷疑和悲觀。「藥」在本文中表面上雖
指的是給病人治肺病的血饅頭之材料,實際上
卻指的是革命思想;而小栓所生的病也不僅僅
是癆病,另外還隱含著中國傳統的不治之症─
錯誤的觀念與風俗。
• 在當時舊社會觀念充斥卻又無法輕易改變的情
形下,革命思想雖可能為治國良方,但如卻無
法掌握群眾,那麼先驅者的血也只能做「人血
饅頭」的材料,甚至連醫治癆病的效果也沒有。
民主、革命,固然是英雄和民主人士的「職
責」,但是,民眾的教育與覺醒,不再出現人
血饅頭那樣的愚昧,也將是整個民主進程中不
可或缺的一環。
• 最重要原因是「中國有華山夏水」之說,所以
魯迅筆下兩人:革命者姓夏,愚民姓華,兩姓之合
剛好是中國的「華夏」(同上)。這裡魯迅用心
良苦,他說出吃與被吃的結局是:兩人命運均死
路一條,現在中國急需治國良藥。
主題分析
《藥》主要取材於清末烈士秋瑾、徐錫林等的事跡,
但是,魯迅「僅採取一端,加以改造」,「生發開
去」,創造了夏瑜的形象。
通過不同的典型形象表現主題。《藥》中的人物主要
有:夏瑜、華老栓、康大叔、阿義等。對這些人物的
描寫,作者採取的態度是不同的,鮮明地表現了他的
愛恨感情。作者以夏瑜為中心,從各個方面,表現了
人們對革命者的態度,深刻地反映了革命者的悲哀。
康大叔是反動統治者的爪牙,是殺害夏瑜的劊子手,
在《藥》中,作者沒有直接寫封建統治者的上層人物
而僅僅寫了這麼些爪牙(還有紅眼睛阿義),就夠說
明封建統治者是多麼的殘暴了。
• (三)用側面描寫的方法表現主要人物。作品
中夏瑜生前和獄中的革命活動,都是由劊子手
康大叔講出來的。作者用側面描寫更便於表現
群眾對革命和革命者的認識和態度。
•
(四)用景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方法深化主題。
作者在作品中渲染了悲涼陰森的氣氛。作品的
第一自然段,就把我們帶入這陰冷的氣氛裡面:
「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
只剩下一片烏蘭的天」。
情節結構
結構上,雙線並行,一實一虛
以白描手法描寫人物的肖像與動態,傳神逼真
象徵與暗示手法的運用,使作品人物具有高度的
概括力。
《藥》有兩條線索:一是華老栓買「藥」給兒子
治病,是明線,正面描寫;一是夏瑜因革命而犧
牲,是暗線,側面描寫。暗線是貫穿全文的中心
線索。明線的敘述和描寫,是為暗線服務的。兩
條線索,是以人血饅頭聯結起來的。
心得
• 華老栓夫婦為其兒子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平常父母對
於自己子女的“愛”。乍一聽,問題好像十分荒
謬︰父母對子女的關心不是偉大的“愛”嗎?可在
被扭曲的社會現實下,事情往往是難以想像的;正
如現下的人們難以理解“套子裡”的別裡可夫。雖
然如此,可文中的一些細節往往使人發出詰問︰為
這“藥”,華老栓傾出了一生的積蓄;為這“要
藥”,華老栓“彷彿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
的事情都置之度外”,雖年老體邁,還“邁步格外
高遠”;為這“藥”,華老栓彎下了本已直不起的
腰,皺癟的臉上擠出枯澀的笑容;為這“藥”,華
大媽不知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淚水。
• 夏瑜,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戰士,其革命精
神、革命意志、革命信心是無可否定的。但從
歷史的、政治的角度來看,其失敗也是必然的。
在當時複雜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本質決定
了他們不能承擔領導中國革命完全走向勝利的
重任。
• 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對它評價,也只能是敬佩
其革命精神、同情其革命失敗、肯定其部分革
命成果。再者,從當時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歷
程來看,也只有對革命的敬佩、同情與惋惜。
• 我個人認為,魯迅有著極強的愛國救國心理,
但苦於沒有找到振興祖國的道路,所以對辛亥
革命抱有極大的希望,而當希望化為泡影時,
魯迅陷入了冥冥思索之中。
魯迅以「藥」為小說名,用意很明顯,他是借指用
什麼方法才能解救中國。黃修已對此認為:「意
含雙關,一指治癆病的藥,又指這其實是革命者的
血」。因為「保守的方法不行,革命的方法也不
行」,當時還找不到救國良藥。他心中很擔心中
國命運,如描寫革命者被殺時,還被民間愚昧無知
華老栓花錢請人用饅頭浸透上夏瑜的人血再拿回
家給得了肺癆的華小栓吃,結果病人也是難逃一
死。
對於小說的取材,用魯迅自己的話說是「多採自
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
療效的注意」。魯迅用「藥」之名也正是取意於
找尋治療中國病症的「良方」或「辦法」,說明
魯迅對中國命運及前途都非常關心。
夏瑜不是民眾大眾的敵人,而是統治階級的敵人;但
他也不是被壓迫階級的朋友。他所進行的革命不但沒
有得到家人與民眾的理解與支持,失敗後留給民眾的
是怨恨,留給家人的是羞辱。究起原因就是他不代表
被壓迫階級的利益。因此,革命是局限的,失敗也是
必然的。從另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民眾是
何等愚昧落后,當時的統治是何等殘忍。
革命鬥士的不顧一切犧牲奉獻,
為了美好將來拋頭顱、灑熱血,
映襯民眾的冷言冷語,
甚至胡亂買下所謂的“人血饅頭”,
還以為可以治癒小孩的肺癆
兩位小孩的墳墓相鄰,
雙雙成為時局下的犧牲品
深切表露為人父母的無奈悲傷...
文章整體的衝突點最高潮位於「革命人士的先進潮流
民主觀念」與「廣大民眾的愚蠢無知」這兩方所帶來
的火花。一為夏瑜做代表,二是小栓。以蘸血的饅頭
串連整個文章架構。兩股衝突勢力的解決方式則都是
以死亡來做結尾,但文中末段出現有不怕死的人到革
命人士墓前獻上紅白小花,代表著有越來越多人明白
民主的重要性,假以時日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許也有成
功的一天,「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
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而結尾的烏鴉躍上
天際飛翔也呈現了正向的感覺,魯迅在解決方式埋下
伏筆呈現了他對未來的展望及信心。
意象和象徵裡,藥在文中並非是表面的治癆病的人血
饅頭材料,而是代表著含有自由及思想的革命觀念帶
給中國的良方及衝擊療效。另外小栓所得的病也非單
純的疾病,而是隱含了大中國自以為天朝的腐敗落後
封閉思想,不僅是錯誤的觀念也是讓整個國家向下沉
淪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