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文學專題 - hello this is www4.lt.cityu.edu.hk!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也斯文學專題 - hello this is www4.lt.cityu.edu.hk!

也斯的文學滋味
「一個沒有歷史視野的城市,只會變得短視
及功利」
CTL5723 中文創意寫作專題
香港本土作家
• 也斯畢生的作品都在追問:「香港何為?」(廖偉棠)
•
• 包含兩層意義:
• 「香港是什麼?」/「香港文學是什麼?」
• 「香港能做什麼?」/「香港文學能做什麼?」
也斯生平簡介
•
•
•
•
1949 年:出生,祖籍廣東新會,原名梁秉鈞
1969 年:浸會學院英文系畢業;任專欄作家、中學教師
1970 年代:參與編輯《中國學生周報》;
1972 年:和朋友合辦《四季》雜誌,第一期試作馬奎斯專輯
• 「我們在香港比較早接觸這些東西,也很想借鑒這種有熱情也有藝
術性、社會關懷的文學。」
• 1978 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養龍人師門》,嘗試用魔幻寫實手
法寫香港的都市面貌,以及成名代表作詩集《雷聲與蟬鳴》;同
年赴美深造
也斯生平簡介
• 1980 年代:78 至 84 年於美國深造留學期間,發現比較文學涉
及面很廣,跟哲學、歷史、藝術、電影等都有關係,而這些正跟
他以前的工作緊密相關。
• 「我在美國的時候,也修讀了很多電影課,以前用電影教書的時候,
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它的世界,可以通過電影再介紹他們去看文學
的作品,講理論的東西。」
• 1984 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返港後於
香港大學任教比較文學
• 1985 年:出版《游詩》
• 1989 年:獲邀為駐柏林作家,見證東西德統一
• 1990 年代:與攝影師李家昇合作推出《詩與攝影》(1990)出
版詩作《游離的詩》(1995)、《半途:梁秉鈞詩選》(1995)
• 1998 年:任香港嶺南大學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也斯生平簡介
•
•
•
•
•
2006 年:獲頒紫荊榮譽勳章
2009 年:出版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診斷患上肺癌
2010 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
2011 年:出版《人間滋味》、主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
2012 年:出版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修訂版;
獲選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獲誠品書店選為香港十大作家之一
• 2013 年 1 月 5 日:於仁安醫院病逝,享年 63 歲
也斯文學歷程
• 就讀浸會大學英文系時,開始研究現代詩。
• 「當時我很想理解外國的文學思潮。1960年代是一個壓抑又躁動的
年代,法國、美國有學生運動,中國內地有『文化大革命』。香港
正邁向現代化,東西文化互相衝擊。我在這都市成長,遇到的新事
物想尋找對應的寫法。但是『五四文學』很少寫到這種城市,所以
我向法國、東歐、拉丁美洲的文學尋找參照。」
• 也斯的兩大創作泉源 ── 翻譯和閱讀
•
翻譯過聶魯達(Pablo Neruda)的詩、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的劇作、波蘭文學、詩人歌手卜‧狄倫(Bob Dylan)和鍾
妮‧米曹(Joni Mitchell)的作品、史耐德(Gary Snyder)的詩文等
• 70 年代在台灣出版《當代法國短篇小說選》(1970)、《美國
地下文學選》(1971)、《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選》(1972)等書
也斯文學歷程
• 各種新穎寫作手法 (如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都在模塑也斯自己創
作的小說,再而為香港小說界引入現代的新面貌
• 浸會大學畢業後,輾轉任職多間報館,熟悉香港草根階層的生活,
認識了許多傳媒界、藝術界的朋友
• 前後寫了八年專欄,內容涉及書評、影評、藝術評論。
• 「當時電影對我們的衝擊也很大,有些時候,我是通過看電影,才
發現了不同的歐美文學。所以,電影給我帶來一些不同的啟發、不
同的敍事方法,對我寫詩和小說也有影響。」
也斯文學特色
• 跨界性
• 「對話王」
• 喜歡跨界對話的文化工作者,常常跟不同界別的藝術工作
者合作
• 打破文學框架與界限
• 讓文學與繪畫、攝影、現代舞、裝置藝術、時裝、音樂、
電影等不同媒界互相輝映,
• 在「跨界合作」的過程中,孜孜不倦的尋求既艱難
又刺激的「對話」
• 在也斯眼中,現代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日常生活
中複雜的灰色肌理,才是常情
也斯文學特色
• 邊緣性
• 他的散文和小說,永遠把香港本土置於一種心靈的
國際版圖之中,敘述的方式就是遊蕩和流浪 (李歐
梵稱之為「國際性」(cosmopolitanism))
• 好像把波特萊爾(Baudelaire) 的「都市漫遊者」
(flaneur)化為香港人── 亦是也斯的自畫像
• 個人經驗以及普遍世態的結合化成獨特的文學況味
• "With no respect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s, how
can one trace the past? With no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ent, how can one imagine, a whole fish? "
也斯文學特色
• 青年時創作的散文《灰鴿早晨的話》(1972) (台灣幼獅出版
社) 四十年後改名為《灰鴿試飛:香港筆記》重新推出
• 也斯的散文,善於捕捉現代人的經驗、情感、形象,剎那
的感興足以帶來他人的共鳴
• 這些感受總能夠與日常生活結合,也因為作者有寬闊的視
野,廣博而不賣弄
也斯文學特色
• 也斯散文的香港味道:食物和漫遊
• 透過漫遊香港街道、觀察街巷人物、品嚐本土食物,發掘平凡而
美的風情,以及備受忽略的香港本質
• 「我常想把我遇到的人物和風景記下來,不是為了紀錄,而是存
心留神。寫東西幫助我學習觀看,找尋事物的意義。我接觸的多
是平凡的人物,尋常的風景,於我有道理,便提筆寫下來了。」
• 他的作品為這類舊事物罩上一層美的光環,讓意象式的文字直接
喚起歷史的記憶
也斯的詩
• 也斯的詩集
• 《雷聲與蟬鳴》(1978)、《游詩》(1985)、《游離的詩》
(1995)、《半途》(1995)、《博物館》(1996)、《食事地域
誌》(1997)、《衣想》(1998)、《東西》(2000)、《蔬菜的
政治》(2006)、《普羅旺斯的漢詩》(2012)
• 題材多變
• 從香港到城外,從東方到西方,從抒情到敘事,從詠物到食物
• 方法多變
• 用不同觀察方法、形式組合、語言態度書寫
• 一致的是空間的探索、文化的生活、遊走的蹤跡、越界的試驗、
不休的思索、深沉的反省
也斯的詩
• 「也斯在詩中的技巧上作了多種嘗試。除了以生活的語言
入詩之外,他又利用中國古詩的以景寫情的技巧,以呈現、
暗示而非解釋的方式,來寫他對人生和社會處境的各種感
受……
• 他們恆常著眼於人──在真實生活裏的人,從人的遭遇和表
現去觀察、反省時代社會的問題。
• 他們摸索新的技巧,不是為了標奇立異,而是希望更貼切
更深刻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
李國威〈尋找一位詩人〉
• 80 年代及以後,也斯詩作更強調遊歷觀察、藝術越界、人
文對話、邊緣位置,以及文化傳統等成分
《雷聲與蟬鳴》
• 也斯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1978 年出版,收錄 60 年代中至
1977 年間作品
• 其中「香港」系列九首詩作,以淡筆、生活化語言書寫香港
• 作者的觀察態度:
•
•
•
•
•
•
注目於樸實以至襤褸的香港街巷,關注人們消頹、失落的生活
描述荒地、舊輪胎、泥濘路、從工廠湧出的人潮……
正視都市的限制、狠心揭穿幻象,卻又投予微茫寄望
拒絕歌頌,也拒絕二元對立式的批判
他的失望總帶憂患
詩語言的效果不來自押韻,而是淡筆傾瀉出景物自身無以名狀的情
感
也斯的詠物詩
•
•
•
•
繼承、發揚中國詩歌的詠物傳統
以物喻人
對人對物都富有體會和情感
「甚至能拋開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完全代入物的角度,
讓物自己發聲,所以不只是人詠物,而同時是物詠物,
甚至是物詠人了。」(董啟章)
• 人物相待,相知,相忘 → 「齊物」的境界
〈給苦瓜的頌詩〉
•
•
•
•
•
•
•
•
•
等你從反覆的天氣裏恢復過來
•
其他都不重要了
•
人家不喜歡你皺眉的樣子
•
我卻不會從你臉上尋找平坦的風景•
度過的歲月都摺疊起來
•
並沒有消失
•
老去的瓜
•
我知道你心裏也有
•
柔軟鮮明的事物
•
疲倦地垂下
也許不過是暫時憩息
不一定高歌才是慷慨
把苦澀藏在心中
是因為看到太多虛假的陽光
太多雷電的傷害
太多陰晴未定的日子?
我佩服你的沉默
把苦味留給自己
〈給苦瓜的頌詩〉
•
•
•
•
•
•
•
•
•
• 評:頌讚樸實而堅執的特質,
在田畦甜膩的合唱裏
是詩人自始至終竭力維護的
堅持另一種口味
理想人格
你想為人間消除邪熱
解脫勞乏,你的言語是晦澀的
卻令我們清心明目
重新細細咀嚼這個世界
在這些不安定的日子裏還有誰呢?
不隨風擺動,不討好的瓜沉默面對
這個蜂蝶亂飛,花草雜生的世界
• (1988 - 89)
〈菜乾〉
• 要隔了一個年頭才好味道?
• 日子久了才會變得金黃?
•
•
•
•
過去我一直不知道
阿婆收藏起的是甚麼東西
那些窸窸窣窣的
層層多葉的秘密
•
•
•
•
總喜歡青翠的年華
喜歡吹彈得破的肌膚
一個潮濕的生命一個磞緊的生命
來到一個不知怎麼樣的生命
•
•
•
•
從前不喜歡阿婆的滿臉縐紋
不喜歡阿婆的黑色衣衫
老是從裏面摸出一些甚麼來
那是我們打了摺的過去嗎?
• 你說瘀青的身體裏真的曾有
嬌健的身體?
• 阿婆讓我再喝你煮的湯試嚐
裏面可有日子的金黃
〈釀田螺〉
•
•
•
•
•
•
•
•
•
•
把我從從水田撿起
把我拿出來
切碎了
加上冬菇、瘦肉和洋蔥
加上鹽
魚露和胡椒
加上一片奇怪的薑葉
為了再放回去
我原來的殼中
令我更加美味
•
•
•
•
•
•
•
•
•
•
把我拿出來
使我遠離了
我的地理和歷史
加上異鄉的顏色
加上外來的滋味
給我增值
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為了把我放到
我不知道的
將來
• (2002)
〈盆菜〉
•
•
•
•
•
•
•
•
應該有燒米鴨和煎海蝦放在上位 •
•
階級的次序層層分得清楚
•
撩撥的筷子卻逐漸顛倒了
•
圍頭五味雞與粗俗的豬皮
狼狽的宋朝將軍兵敗後逃到此地 •
一個大木盆裡吃漁民貯藏的餘糧 •
圍坐灘頭進食無復昔日的鐘鳴鼎食
遠離京畿的輝煌且試鄉民的野味
無法虛排在高處只能隨時日的消耗下陷
不管願不願意亦難不蘸底層的顏色
吃久了你無法隔絕北菇與排魷的交流
關係顛倒互相沾染影響了在上的潔癖
誰也無法阻止肉汁自然流下的去向
最底下的蘿蔔以清甜吸收了一切濃香
•
(2002)
〈亞洲的滋味〉
•
•
•
•
•
•
•
•
剛收到你寄來的瓶子,還未打開 •
沒想到,隨灰雲傳來了噩耗
•
沿你們的海岸線北上,地殼的震動•
掀起海嘯,一所酒店在剎那間淹沒•
一列火車沖離軌道,無人駕駛
•
從今生出軌闖入來世的旅程
•
海水突然淹過頭頂:油膩而污黑的•
生命、飄浮的門窗、離家的食
•
物……
我打開密封的瓶子,嚐不出
這醃製的蒜頭是怎樣一種滋味
是泥層中深埋的酸澀、樹木折斷的焦苦
還是珊瑚折盡魚肚翻白的海的鹹腥?
從陽光普照的午後傳來,你可是想告訴我
如何在黑暗中醞釀,在動亂中成長
千重輾軋中體會大自然的悲憫與殘酷?
如何以一點甘甜調理大地人世無邊酸楚?
•
(2004)
〈北角汽車渡海碼頭〉
•
•
•
•
•
•
•
•
•
•
•
•
寒意深入我們的骨骼
整天在多塵的路上
推開奔馳的窗
只見城市的萬木無聲
一個下午做許多徒勞的差使
在柏油的街道找尋泥土
他的眼睛黑如煤屑
沉默在靜靜吐煙
對岸輪胎廠的火災
冒出漫天裊裊
眾人的煩躁化為黑雲
•
•
•
•
•
•
•
•
•
•
•
•
•
•
•
情感節省電力
我們歌唱的白日將一一熄去
親近海的肌膚
油污上有彩虹
高樓投影在上面
巍峨晃盪不定
沿碎玻璃的痕跡
走一段冷陽的路來到這裏
路牌指向銹色的空油罐
只有煙和焦膠的氣味
看不見熊熊的火
逼窄的天橋的庇蔭下
來自各方的車子在這裏待渡
(1974 年 1 月)
《形象香港》
(City at the End of Time)(1992)
• 輯錄四十首詩,展示獨特的日常生活的詩意美學
• 觀察日常物件、處境和人物的心情,以詩意想像折射出來
• 「香港的詩人,要遠離一切冠冕堂皇的宏大論述。他的寫
作方式,像小丑在電視節目裡向大眾表演,像的士司機與
乘客侃侃而談,也像掏心掏肺與友人剪燭長談。」
《形象香港》
(City at the End of Time)(1992)
• 探討歷史、語言、身分、文化
• 以入世的角度作詩,捕捉日常生活的浮光掠影,筆觸富幽
默感。
• 以平常語言,揭示城市內涵的矛盾
• 探討文化身分認同與後殖民性、或追憶逝去年華、或思索
政治與文化議題
• 也斯的「游詩」不帶獵奇眼光,而在遠方沉思,與不
同文化話,發現新的風景。
• 書寫本土,反思獨特的時空過渡
閱讀也斯 ── 推薦書目
•
•
•
•
•
•
•
•
•
散文:
《街巷人物》(Oxford)
《山光水影》(Oxford)
《新果自然來》(Oxford)
《昆明的除夕》(Oxford)
《也斯的香港》(香港三聯)
《也斯看香港》(花城)
《人間滋味》(天窗 / 人民大學)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解碼)
•
•
•
詩:
《形象香港》(HKU)
《普羅旺斯的漢詩》(Oxford)
End
• 「在美麗的白雲和殘酷
現實之間,尋找生存平
衡空間」(梁以文)
• 也斯的遺願
• 「希望香港文學能夠得到
平反」
習作一
(呈交日期:4 Mar 2014)
• 任選一題:
• 1) 報告文學或人物介紹
• 字數:1,500 – 3,000
• 2) 以一件日常物件為題,寫散文一篇
• 字數:1,000 – 3,000
• 3) 以食物 / 飲食為題,寫散文一篇
• 字數:1,000 – 3,000
• 4) 城市書寫
• a) 以香港都市街道為題,寫散文一篇
• b) 以生活中遇到的人物為題,寫散文一篇
• 字數:1,000 –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