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辦評鑑大學系所評鑑效標之內容分析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我國自辦評鑑大學系所評鑑效標之內容分析

我國自辦評鑑大學系所評鑑效標
之內容分析
陳慧蓉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2014/10/3 (五)於政大公企中心
大綱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相關文獻
 研究結果與討論
 結論與建議
研究背景
 我國自辦評鑑已於2012年啟動
 教育部頒布34所大學及26所科技大學校院符合申請資
格
 可建構各校系所評鑑效標
 自辦評鑑分為兩階段
 第一階段:機制審查
 第二階段:實質審查
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各校評鑑效標建立情形
 分析自辦大學評鑑效標
 分析28所大學校院建構之評鑑效標
 與第二週期(101年)系所評鑑效標比較
我國自辦評鑑大學
評鑑效標
第二週期
系所評鑑效標
研究方法
 依兩種方法分析
1. 從評鑑效標數量與整體架構分析
2. 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比較
第二週期評鑑效標 (101年)
 5個評鑑標準
1.
2.
3.
4.
5.
理念、目標與特色
課程規劃與設計
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
學習資源與環境
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
 每項評鑑標準之下,均設置數個參考效標
 共有38個效標
 值得注意的是,此架構並未設置特色評鑑效標
 在103年新修訂之評鑑架構才加入上述特色效標
研究結果
—從評鑑效標數量與整體架構分析
 比較28校自辦評鑑標準與效標

1.
2.
3.
及第二週期評鑑標準與效標
根據差異性,分為三種類型:
使用與評鑑中心類似之評鑑
架構與評鑑標準;
評鑑架構類似,但是加入特
色標準或是特色指標;
使用完全不同的評鑑架構
2所
(7%)
10所
(36%)
16所
(57%)
第一類型: 使用類似評鑑架構與標準
第二類型: 加入特色評鑑標準或指標
第三類型: 使用完全不同評鑑架構
第一類型:同中求異
 超過半數以上 (16 所大學,佔57.1%)
 主要改變評鑑效標
 細分為三種次類型
類別
大學數目(%)
大學名稱 (評鑑標準數/評鑑指標
數)
1-1. 使用類似的評鑑架構、
標準與指標
10所 (35.7%)
(評鑑指標30-38項或以上)
如:有些大學根據學校特色,
U23 (7/30), U32 (5/30), U29 (5/32),
U13 (6/35), U8 (5/36), U5 (5/38),
加入國際化標準或是學生的
U24 (5/40), U4 (5/44), U5 (5/44),
語言能力,作為新增加之評
U31 (5/45),
鑑指標。
1-2. 使用類似的評鑑架構
及標準,但小幅改變評鑑
3 所(10.7%)
指標
(評鑑指標介於20-30項)
U16 (5/27), U21 (5/27), U30 (5/28)
1-3. 使用類似的評鑑架構
及標準,但大幅改變評鑑
3 所(10.7%)
指標
(評鑑指標在19項以下)
共計
16所(57.1%)
深入比較各校刪減的評鑑指
標,很多學校刪減的是蒐集
畢業生的資訊,包括雇主意
U26 (5/6), U20 (5/15), U17 (5/19)
見之調查。
第二類型: 加入特色標準或特色指標
大學數目(%)
大學名稱 (評鑑標準數/評鑑
指標數)
3所 (10.7%)
U18 (8/28), U3 (7/31), U34
(8/33)
2-2. 加入特色指標
6所(21.4%)
U28 (5/35), U10 (5/37), U6
(5/42), U7 (5/42), U12 (5/43),
U19 (6/60),
2-3. 加入特色標準及
特色指標
1所(3.6%)
U2 (6/23)
共計
10所(35.7%)
類別
2-1. 加入特色標準
第二類型: 加入特色標準或特色指標
 根據分析,大部份大學是以「學院」為單位,讓其
根據優勢與劣勢分析,自行設計特色評鑑標準或特
色評鑑指標;
 然而少數學生人數在10000人以下的中、小型大
學,則是以「系所」為單位,
 讓各個系所自行設計其特色評鑑標準與特色評鑑指標
 由於系所數目較少,相對來說,學校也較容易整合各
系所之意見。
第三類型: 完全創新的評鑑架構
 共有2所大學(佔7.2%)
 一所大學內部品保機制成熟(10年以上)
 以CIPP模式(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 model)
為架構,對教學及學習成效進行品質掌控。
 另一所強調充分發揮學校特色,
 以由下往上的方式,要求各系所分析優劣勢、機會、
及威脅,據此擬定教育目標,並發展評鑑標準與效標;
 再透過系所、學院、學校三個層級逐步整合。
分析方法二
以內容分析法分析
以「評分表」作為工具
 2分
 學校與第二週期效標內容相同或僅為
項目合併
 1分
 類似但缺少(或增加)部分名詞或缺少
連接詞
 0分
 不同
研究結果
與整體平均值比較
 28所大學平均計分為(1.26, 8)= (相似性,新增效標
數)
相似性高,且新增數低(11校)
2. 相似性高,新增數高(7校)
1.
 新增效標>8
3. 相似性低,創新性高(5校)
 新增效標均>8
相似性低,新增效標少(3校)
檢視此3校的原因,是在第二週評鑑效標的框架之
下,大幅減少評鑑效標。
4.
整體檢視
 刪除最多的效標
 依序為「在職班碩博士學生的數量與品質」
 「院系所提供空間與設備支援」
 新增效標最多的是
 特色效標
 國際化程度
研究討論
 我國目前自辦評鑑大學的評鑑架構、標準與指標之發
展情形,發現大部分大學仍採取較保守的方式,採取
與評鑑中心類似的結構與內容
 分析背後的可能原因,
各校對於新的自辦評鑑政策,仍在觀望當中,因此對於
是否能夠大幅改變,仍在試探當中;
2. 可能是時間較為倉促,因為內部評鑑機制的建立,往往
需要十年以上,在其他國家,通常只開放給評鑑系統教
為成熟的學校,而我國自辦評鑑政策自宣布到實施,時
間僅有短短一年,各校早已在第一及第二週期的洗禮之
下,熟悉了評鑑中心的評鑑架構與評鑑標準。
1.
 因此若希望看到各校發揮特色,發揮大學自主精神,
建立完善之內部品質保證機制,需要給各自辦評鑑大
學更多的時間。
自辦評鑑的未來展望與大學自主的銜
接
 自辦評鑑可促進各校發會自主性,充分發揮特色
 大學自主與績效責任,一直是長久以來各國所關心之
重要議題。
 由於大學是公共資源,政府有責任對大學之辦學績效進行
監督。
 但是,另一方面,若增加大學之自主性,將可幫助其
自我改善教育品質,並且有效建立內部品質保證之機
制。
 各國因為不同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情境、常用
標準及實務,而發展出不同的大學自主層級以及高等
教育品質監督方式,不過,基本上,各國都希望透過
評鑑體系,建立大學為主體的內部監督體系,以維繫
大學的辦學品質。
自辦評鑑的未來展望與大學自主的銜
接
 我國在2012年12 月,高教評鑑體系展開了新紀
元,教育部的此項新政策,可以被視為對於高等教
育長期要求大學自主的一項正式回應。
 然而,如何在績效責任與大學自主之間平衡,亦開
啟了一個重要的話題,期待各界深思。
 如何在強調大學自辦評鑑之下,仍維持適當的品
質,是極需各界先進共同思考的。
感謝聆聽,敬請指教及建議
陳慧蓉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