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16章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16

章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組員名單 : B10320041 李筑峰 B10320027 楊崴翔 B10320008 謝祥昱 B10320009 李孟寰 B10320005 李智倫 B10220046 楊佳鴻

• • • • • • • 本章簡介:本章乃針對物流系同志觀念及體系加以 說明 ( 1 )物流與供應鏈的意義與重要性 ( 2 )物流之活動 ( 3 )物流的環境因素 ( 4 )物流總成本的觀念 ( 5 )無力的職責也企業功能 ( 6 )物流系統之未來展望

• 一:物流與供應鏈的意義與重要性 目前我們所討論的物流系統,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 軍事後勤體系,然而多年來由於各類物流活動如企業之 需求預測 (demand forecasting)` 採購 (purchasing)` 生產 計劃 (production planning)` 包裝 (oackaging)` 倉儲 (warehousing)` 配銷計劃 (distribution planning) 訂單處 理 (order processing)` 運輸 (transportation) 及顧客服務 (customer service) 1980 等方面的蓬勃房展,至到 使物流管理制概念逐漸明朗,同時在 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 1990 1970 年有 人倡導將各個物流活動分項整合唯一,已獲得整體系統 最大之效用,企業物流才漸漸的成為一門學問,到了 年形成兩大系統分別為實體分配和實體供給也叫 做物流管理系統,目前實體分配與實體供給已整合完成 年代左右, 由於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漸漸完善,並且把物流管理當做

p499

• • • 至此,企業不再只著眼於運輸·倉儲存貨等部門各自獨立之發展, 乃漸漸的將各相關之活動加以整合·規劃·使有限資源能做最有 效之運用,使得物流與供應鏈結在企業管理活動也扮演重要的 腳色,因而漸漸受到各方只重視,以物流管理和運輸兩活動為 主,而其中之活動系結合運輸·生產·行銷等管理功能,故早期 亦可稱之為倉儲管理。 物流由此一名詞看來似乎較偏重實體分配之貨物流通方面,其 實物流可分為 4 個領域( 1 )原始物流:將原料從產地取得,送 到工廠的過程。也稱為實體供給。( 2 )生產物流:在工廠生 產過程( 3 )銷售物流:製成品從工廠送到消費者的手中的流 程與管理。 俠義之物流乃專指製成品的銷售物流,而廣義物流則包括上述 的三種領域。

p500

二。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意義

• • • 自 1960 年至今,物流之發展已有 40 年的歷史,直至目前雖然 各家學說已逐漸整合,但因學者們對物流主體認定之不同,兒 朝不同的方向發展。同時對物流有了 11 種不同的詮釋。 (一)實體分配:所謂的實體分配是指將原料或最終產品從原 產地有效的運送至使用地點,所做實體物流通知規劃,執行與 控制等活動而言能在創造利潤的前提下達到滿足顧客需求的目 的,因此實體分配係統包括顧客服務·訂單處理·運輸·存貨控制 倉儲·物料搬運與包裝,設備位置的選擇需求預測等都很重要。 其意義為結合生產和消費機能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創造地獄 時間及持有之效用,在國際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物料管理:簡單的說他就是一種系統化·整體化的方法, 用來控制原料·組合零件·半製品以及製成品的進出口。它的意 義在於有計劃有組織有關制的實施,使得企業組織的人力和設 備及資產能最有效之運用,提供適當的顧客服務已達到創造利 潤的目標。

3p502

• • (三)物流工程:它乃是一種具有輔助性質與協調性質的管理 項目,是指無論是在產品生命週期或系統生命週期的任一階段, 企業組織均能完整而周密地考慮各個物流組成要素,確保有限 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它所注重的是工業上的耐久性之消費。 (四)現代物流:他所涵蓋的定義很多如家庭物流,宅急便物 流,環保物流,企業物流,逆物流,供應鏈管理 • 企業物流的目標 基於企業只要目標下,物流人員追求本生功能性的目標,以達 到企業整體目標。具體的說就是要獲得最大的投資報酬,為了 達成此目標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 ,物流系統設計對收益之影響:了解企業物流系統改進所生產的 效益。 2 ,物流系統投資所需的生命週期成本:及物流成本在其可用只有 銷售命中,可能發生的總成本,包裹投資成本·營運成本和維修 成本等等。

第二節物流之活動

• • • (一)整體物流熊所組成的活動:大致分為主要活動和輔助活 動,主要活動包括客戶服務,運輸存貨管理訂單處理。輔助則 包括倉儲物料搬運物料採購包裝設計設備位置的選擇及咨詢維 護等。 • 1 :顧客服務:狹義而言就是送貨速度,廣義包括企業促進產 品行銷。 • • 2 :服務要素:時間性,可靠性,聯繫性,便利性。 (二)運輸:運輸在物料系統中所扮演的功能並非只有業主送 貨而已,是企業物流系統中一項效率和經濟的基石,它使得生 產專業化,分工化而獲只規模經濟。 基本運輸方式:每種運輸的方式與經濟性和技術性有不同的服 務品質,企業可以需要選擇運輸方式。 複合式運輸:主要的目的是是貨物從起點到目的地的流程中結 合兩種以上的運具來承運,以最短的時間最經濟的方式來達成。

• • • 第三方物流:專門替各個企業或公司負責內部之全部的功能或 供應鏈功能 第四方物流:集合供應鏈上能力最佳的組織,來達到組織間資 源共享,整合供應鏈功能,成為提供專業物流聯盟服務的自主 性團隊。 第五方物流:專門提供專業供應鏈物流系統優化,供應鏈集成, 供應鏈資本運輸等增值性,實務型物流人才培訓活動。 (三)存貨管理:乃維持業務只進行而儲存的物品。 (四)倉儲:定義為貨物的儲存,廣義來說包括儲存所需的各 種設施和位置的選擇。 (五)物料搬運:他就是搬運物料 (六)包裝設計:為了保持其價值及其原狀而採用適當的材 料·容器等技術,或經實施完成的狀態。

• • • • 物流僅為企業整體運作系統中的一環節,故企業在營運時, 往往會受到週遭環境的影響, 這些生存環境之限制可大致分為兩種。 第一層為個體或組織內部環境 第二層則是總體環境 這些因素都會對物流系統與職能之發揮以及主管人員施以 相當的限制力量 • 因此,無論是物流是構建或執行,都應該徹底了解環境所 帶來的限制 • 以便採取適合的措施,為了適應生存並求成長繁榮。 影響物流體系工作績效最直接的環境是 『組織內部環境』即 是指企業運作系統 , 也就是各部門所組成的內部環境,除 物流系統外包括:

• • 生產系統 財務系統 • 行銷系統 外部總體環境包刮影響廠商與其市場交易的有關力量及機構,可 大略分為: • • • • • • • • 市場地理環境差異 政府政策及法規 社會因素 競爭者策略 實體設備系統 經濟條件及產業結構 科技因素 管理教育

• • • • • • 企業經營之目的乃在滿足顧客之前提下,以物流總成本最低的 觀念,獲得長期利潤 企業物流則配合此目的,重點在提高顧客服務及降低成本以增 加市場競爭力 但企業物流有關之功能,如採購、物料管理、運輸、倉儲、包 裝、搬運 在許多企業裡都還是分散在各部門內,而著重個別功能之最佳 化 這些物流功能分散的現象導致低效率及部門間的衝突 這些衝突最鋪片的現象包括: • • • • 銷貨和存貨 製造和存貨 運輸與存貨 銷售和存貨

• • • • • • • • • 物流總成本的觀念是要使物流系統個別因素,結合在一起成為 整體系統後所發生的成效 大於個別因素的總和,根據此一原則在實施物流成本控制時 其著眼點並非在減低包裝、運輸、倉儲、搬運等個別物流活動 的費用 而是要各種物流成本在交互損益比較下,可能會有反比例的情 形 以下十種成本因素及其相互關係,在評估各種物流方案對總成 本及總利潤頗為重要 倉儲成本 存或存置成本 運輸成本 成本負擔價值 存貨之陳舊腐化成本 設備的彈性運用價值 生產及供應上的選擇 通訊及資料處理 成本 銷售銷路成本

顧客服務成本

• • • 物流系統需與企業其他系統密切配合,以發展企業整體物流計 畫 並配合顧客服務之需要,整合倉儲、存貨、物料搬運、訂單處 理、包裝、運輸 等各項子系統,使其環環相扣,形成物流系統齒輪 • • • • 在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行銷、生產、物流之間有著非常重要 的相關程度, 有些學者認為物流乃是生產與興削肩之橋樑,換言之,在一個 企業中物流之企業功能 便是銜接生產與行銷間之斷面。由於物流部門可提供依個適當 的回饋通路,將資訊由行銷部門傳送至生產部門,如此一來, 生產部悶便可依市場需要擬定適當之生產計劃 及有關顧客之注意事項,用以避免不正常之生產作業規劃。 此外,物流、生產,以及行銷間各自存有一相互重疊之界面, 分別稱為

• 生產與物流重疊界面 • 行銷與物流重疊界面 若能依此二界面之傾向設定存貨之標準,將可降低存貨成本 同樣的,藉由採購及銷售預測亦可獲得有效之協調作用 在一個企業中,除了物流系統外尚有其他如財務、製造 / 生產、行 銷等系統 未能有效達成企業之目標,物流系統必須與製造 / 生產、財務、行 銷等各大系統相配合 行銷部門負責市場研究、銷售促進、價格策略、產品組合 生產部門負責製造產品的形式效用, 主要的活動包括工廠布置、生產日程之安排、品質管制及設備維 護。 物流活動則在結合生產與行銷,已分別創造產品的時間效用、地 域效用。

未來物流系統之發展環境:

• • • • • • • • • • • • 物流系統未來將面臨 政府仲裁的增加 國際物流公司的快速成長 電腦之大量應用 電流設備與技術之進步 產品的變化性增加 纏品的生命週期縮短 公司間的合作增加 行銷通路合作之增加 顧客服務的改善 對綠色供應鏈與節能撿炭的重視 物流管理者硬了解其變化之趨勢 以擬定因應之道 在運輸系統方面由於未來有能源日益短缺的問題,因此必須使 用能源效率較高之運輸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