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乎道,至于德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合乎道,至于德

合乎道,至于德
——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
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道德课堂的提出
“应试本位”的教学观
“知识本位”的课堂观
“分数本位”的评价观
学校教育误入“不道德”
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
表
现:
课堂“灌”、作业“滥”、
考试“多”、管理“死”。
结
果:
学生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
少的是积极、愉快、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
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
恶
果:
高碳、高消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师生苦、师生累
扼杀了鲜活的生命形式;
恶化了师生的生存状态。
观
点:
对学生、对教师皆不人性,不道德。
出
路:
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
让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要求,
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活力。
二、道德课堂的理念
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
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
道即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
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德之目标,即国家的培养目标。
教
育: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
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道德标准:
教人做人,使人向善,使人向上。
《道德经》:
“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
“德”:即人德,即人的行为准则。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从事于德者同于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
道德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
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
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
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
课堂道德:
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
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
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
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悟:
左边是竖心旁,即用心的意思;
右边是“吾”,即自我。
合在一起,即为自我顿悟、醒悟。
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学习(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孩子在
体验中不断的感知、感悟、积累的过程。
有体验才有感知和感悟,只有悟到的,
才是自己的。
悟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
悟的多了,就能积累一种境界和高度;有
了高度以后,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态,就是
最好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
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
丰富的人生体验;
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
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道德课堂的本质:
“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
心”。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
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
的心。
三、道德课堂的构建
教师: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
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境界:生生互学 师生互动
百般自然 融合通达
1、把握课堂方向:
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
的虚化;
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
容的泛化;
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
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
既要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要力求避
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四个坚持:
• 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
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
• 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
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
• 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
主导下的主体性;
• 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
法多样化。
2、回答三个问题:
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必须回答好:
你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学习目标)
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学习策略)
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学习结果评价)
必须提高三种基本能力:
设计教学的能力
实施教学的能力
评价教学的能力
必须把握三个前提:
把握学科思想
掌握学科知识体系
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3、实现五个转变:
•
•
•
•
•
讲堂变学堂
教室变学室
教材变学材
教案变学案
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金字塔”给我们的启示
Learning pyramid-学习金字塔
Average Retention Rate - from 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in Bethal, Maine USA
平均保留记忆率
(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
讲授
5%
阅读
10%
视频
20%
演示
30%
分组讨论
50%
实践
75%
相互教、并快速使用
90%
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点占83%,
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
味觉占1%。
可以做这样一个计算:
如果学生完全听老师讲,获得的
知识应占11%。课后24小时的保持率占
5%。则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保留的是
11%×5%=0.55%。这0.55%的知识是多
少?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在学生脑子保
留更多?
答案很明确:
让我们老师的付出,能得到提高学
生成绩的更多回报。我们不应该实现
“五变”吗?
4、解读课程标准:
准确解读课标、整合教材、科学设置
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进行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
行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将
是一句空话。
理想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
科学设置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实 质: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化开
发或者二次开发)
观 点:
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
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会
带领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
次开发)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
5、创新课堂模式:
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课程改
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任
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
种课堂文化氛围,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
“文化适应”。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
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可以说,课堂
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单向型
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开展
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
学活动,从而构建“对话文化”;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记忆型
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倡导
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从而构
建“质疑文化”;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应试型教
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
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
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
“合作文化”。
6 让教学“回家”:
• 变 “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 实 质: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
“支点”
• 核 心: 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变革
• 教的定位: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
提高学、欣赏学
“先学后教”:
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
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
“先学”:一条教学规律
“后教”: “以学论教”,是对
“学”的超越和再创造
目的:“少教多学”
让学生“会学”:
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
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这就是课程改革的核
心。
因此,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成为提
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
加强学法指导,讲究指导策略,提高指导
水平,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
的飞跃!
结束语:
构建道德课堂:
我们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追求
我们追求的道德课堂目标:
低碳高效的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
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课堂
不妥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