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子罕篇

清上人才教育班
100論語培訓(9)
子罕第九
講師 謝舟旺
2011 12.24
一、選文-1
(一)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章旨:
門人記孔子平日對利、命、仁三
者非常謹慎,以勉人不可有輕忽
之心。
析微:
夫子何謂「罕言利」?利者,非
單指私利也。如《易經》〈乾卦
‧文言〉曰:「利者,義之和
也。」又曰:「利物足以和義。」
意思曰:天能利益萬物,使萬物
各得其宜,因而和諧。這裡所言
之利,指君子利益萬物,使物各
得其宜足以合於義。
《論語》中夫子所談之利,如〈
里仁〉中之「放於利而行,多怨
。」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
利。」其利皆指私利。而本章之
利,小則包括日常財貨所需,大
則兼及易經元亨利貞之利,其中
道理之精微,少人能實行。故孔
子少自動與弟子談論,以免引起
計功謀利之心,反而造成偏差。
至於「命」,是指上天所命
,生於人之一切。天雖然不
具體,也沒有言語,但人秉
於自然而生,有賢、愚、吉
、凶、窮、通、壽、夭等,
其中道理更是微妙,故夫子
亦少主動與弟子談論。
至於「仁」,是孔子學說之中心,孔
門最高之道德標準。《論語》中談仁
,言論相當多,而本章卻說罕言「仁
」,此乃因門人經長久之觀察發現,
夫子在這三方面很少自動談到。《論
語》中記孔子論仁,各章均是弟子所
問,而夫子之答,弟子聞夫子指示求
仁之方法,莫不欣然奉持而詳細記載
,以示服膺之誠,故所言甚多皆非自
言。
且仁之全體大用,境界精深,它
是宇宙生生不息之至理,它是人
類推己及人、愛人及物之至善之
心,故孔子平生從不敢以聖及仁
自居,因為仁是至高無上之德性
,常人是難以達到,故亦不輕易
許人以為仁者。
選文-2
子絕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章旨:
記孔子為學、處事、守道及待
人,都能守中合理沒有弊端。
析微:
本章是門人對孔子仔細觀察
之後,記述他為學守道、為人
處事不偏於極端的中庸德性。
夫子曾曰:「中庸之為德也
,其至矣乎!」所以平常他能
朝向這至高德性去實踐,而杜
絶不良之弊端。
「無意」:《禮記.少儀篇》曰:
「無測未至」之意思;為學最易
犯之毛病,莫過於懸空揣測,任
意論定。夫子一向主張言行謹慎,
常教不可妄自猜度。〈憲問篇〉
曰:「不億不信。」就是闡發這
層意思。教子路「君子於其所不
知,蓋闕如也」;教子張「多聞
闕疑」,都在教弟子要姑且存疑,
不要妄自臆斷。
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才是正確的態度。夫子
不但常以「無意」教人,而且自己
能躬行實踐,他曾表示「蓋有不知
而作之者,我無是也」;亦是「無
意」也。
「毋必」:〈里仁篇〉曰「君
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
義之與比」之意思;
也如《孟子.離婁篇》曰「大人者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就是言行以義為依歸。所謂義是合理適
宜,無把握之肯定,是不合理;無理由
之武斷,是不適宜的,夫子絕無此毛病
。
「無固」:是指所守不要一味固執
滯泥不通。〈學而篇〉曰:「學則不固
。」有了學識自然能通權達變,不至於
固執成見,不知變通。
《中庸》云:「君子時中。」就是教人
時時保持中道不偏的態度。但《中庸》又
說:「擇善固執之。」可見固執本身並無
是非,要看運用之人能不能擇善。孔子所
絕棄的是「未經擇善之固執」。
如上章曰:「雖違眾,吾從下」旳固
執是應該的。〈憲問篇〉亦曰:「非敢為
佞也,疾固也。」可知孔子對執一不通,
頑固不化之人十分厭惡。 子曰:「麻冕,
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
;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罕〉3﹚(語譯:孔子說
:「用麻布做禮帽,是以前的規
定;現在都用絲綢,比較節約,
我隨大衆。在堂下拜見君主,是
以前的規定;現在都堂上拜,沒
有禮貌,雖然違反大衆,我還是
贊同在堂下拜。」)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
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
:「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憲問〉32﹚(語譯:微生畝對
孔子說:「你為什麽四處奔波、
到處游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
己的口才嗎?」孔子說:「我不
想顯示口才,衹是因為痛恨社會
上的醜惡現象才不得不如此。」
)
「毋我」:正如佛家勘察一般
人不免有我執,因而主張破除這我
執。人與人相交接不免處處以我為
中心,於是利於我的爭先恐後,有
害於我的惟恐沾身。或處處表露自
己,忽略他人之存在,這是一般人
之通病。夫子沒有此毛病,他與人
相處,正如孟子所說「善與人同,
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選文-3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章旨:
孔子因川流的啟示,勉弟子
及時努力自強不息。
析微:
孔子觀水之嘆,是直下契會宇宙生
化之不息,天道於穆不已,即直下
與生化之本源相感相契。他只說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那是
聖人大而化之之真契,雖沒有解說,
但亦可說在不言中。孔子不厭不倦、
精誠奮發,不正是天行健的具體形
著嗎?
他的內心自然是有著與天道
契悟,與天地萬物相感通的宇宙
情懷。若是則後儒據之言德性實
踐之根本、言生化不已的天道,
不是最恰當嗎?故不可一定要把
孔子這段話,解成只是感歎時光
流逝,未免是太固陃了。
選文-4
子曰: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
一簣,進,吾往也。」
章旨:
孔子勸世人求學要有恒心,不論
前進或停止都操之在我。
析微:
孔子拿半途而廢和勇往直前作比較,孰
好孰壞立見分明--前者是懲戒世人的退
縮,後者是鼓舞世人之精進--,用來闡
明為人(仁?)由己之真義。
《書經》有「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孔子就是本此而立論。的確不錯,一個人
究竟是力爭上游,還是自甘堕落,可說一
切操之在我,求學、修道、進德只要自強
不息,終會有成功之日;反之,如果中道
而止,自然會前功盡棄。
《荀子.勸學篇》說:「積土成山,風
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
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
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
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
不舍,金石可鏤。」此引荀子之言與本
章孔子之言互相說明,雖是比喻說明同
一道理,事實上,不但為學如此,就是
立德做事,都需要日積月累,持續不懈
,才會有所成就。
選文-5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章旨:
孔子主張智、仁、勇最為可貴,
乃君子所必修的天下達德。
析微:
明智之人由於擁有豐富的智慧,對
事物的各種現象,有比較深切的理
解,所以能夠不惑;仁愛之人由於
具有安於行仁的懷抱,對人生的各
種境遇,有樂天知命的認識,所以
能夠不憂;勇敢之人由於具有配義
與道的勇氣,對世人的各種行為,
有當仁不讓的態度,所以能夠不懼
漢人荀悅曰:
「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
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宋人
邢昺注曰:「知者明於事故不惑亂,
仁者知命故無憂患,勇者果敢故不
恐懼。」朱子集註曰:「明足以燭
理故不惑,理足以勝私故不憂,氣
足以配道義故不懼。」故三期修子
必須具備此三達德之工夫,勇猛前
進,以期完成三期白陽之聖業。
感謝上天慈悲
祝 各位前賢
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