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第二章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PPT】第二章

《孫子兵法》為中國第一
部戰略理論著作,總計13
篇6千餘字;內容總結春秋
末期前的戰爭經驗,提出
一系列具普遍性、啟發性
的戰爭指導原則,並對戰
略評估原則及使用限制予
以深刻說明。
36
其內容雖經千年歲月洗練,
所揭示的戰爭原則與指導
卻歷久彌新,令後人至今
仍受用不盡。
36
日本學者村山孚曾
說,日本企業生存
與發展的兩大支柱
,一是美國的現代
化管理制度,另一
個則是孫子兵法的
思想。
37
日本知名的企業家大橋
武夫(東洋精密株式會
社)及松下幸之助(松
下電器)兩人亦曾表示
《孫子兵法》對於自身
企業經營及管理帶來了
正面的影響及助益。
37
因孫子個人史料甚少,考
證困難,時至今日,仍有
若干地方未能獲得共識,
故有諸多爭議。
目前所知有關孫子最早的
歷史紀錄,應為史記˙孫
子吳起列傳篇。
37
我國戰略學家鈕先鐘在
《孫子三論》一書中,提
出有關孫子生平及《孫子
兵法》一書考據的四種代
表性論點:
37
1.並無孫子其人,《孫子
兵法》一書是戰國時代的
偽書,真正作者不詳。
2.《孫子兵法》的作者為
孫臏,其為戰國時代的作
品。
37
相傳孫臏曾與龐涓一同拜師
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因自
知才能不如孫臏,於是假意
向魏王推薦孫臏,後誣陷孫
臏私通齊國,割去孫臏的膝
蓋骨及在其面上黥字,並意
圖殺之。後來孫臏在齊國使
臣的幫助下逃至齊國,並且
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
而後孫臏幫助齊國
取得了桂陵之戰和
馬陵之戰的勝利,
並於馬陵之戰大敗
龐涓,一報己仇。
孫臏著有《孫臏兵
法》,其著作進一
步發展了吳起的軍
事思想。
3.《孫子兵法》的作
者為伍子胥,並無孫
子其人。
4. 確 有 孫 子 其 人 ,
《孫子兵法》為其作,
並指出孫子為齊國田
完的後代。
37-38
1972年, 山東省臨沂
縣銀雀山的西漢古墓
內出土了孫子兵法13
篇竹簡及失傳已久的
孫臏兵法。竹簡的出
土間接證實了確有孫
子其人,且孫子兵法
的確為孫子所著。
38
孫子名武,字長卿,
約生於西元前535年。
孫子出身將相之家,
從小耳濡目染,廣泛
接觸文化典籍,並受
到父祖輩影響,自幼
喜好研讀兵法,從古
代軍事典籍中了解前
人的作戰經驗及用兵
史實。
38
孫子約18歲時,齊國
吏治黑暗,爭權奪利。
孫子的父親擔心政局
動盪,故舉家投奔到
南方吳國,避隱深居。
此時孫子一面潛心學
術,鑽研兵法,一面
灌園種田,等待施展
抱負的機會。
39
並於這段期間結識從楚國
逃亡到吳國的伍子胥,且
結為知交。
39
吳王闔閭即位後,欲擴張國勢,因
此勵精圖治,廣招人才,任用伍子
胥等賢臣。伍子胥深知吳王需要一
位精通戰略的將才,便舉薦孫子。
孫子為獲吳王重用,向吳王獻上已
完成的兵法13篇,並於兵法第一篇
寫道:「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
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
之。」
39-40
為使吳王在閱讀兵法時能
感同身受,常在兵法中引
用並闡述當時吳、越兩國
衝突的戰例;吳王閱讀後,
深感孫子是不可多得的將
才,故封其為將軍。孫子
受吳王闔閭重用後,協助
改革吳國軍隊,使其素質
及戰力大幅提升。
40
伍子胥為楚國人,父兄被楚平王殺害,為報父兄之仇,逃
至吳國,輔佐闔閭伐楚。闔閭死後,繼位者夫差因不採信
伍子胥而漸疏遠之,寵幸伯嚭 ,聽信讒言,賜其自盡。
40
伍子胥在悲憤之餘留下遺
言,要家人在他死後將他
的眼睛挖出掛在城門上,
好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消滅
吳國。後來吳國果然遭越
王句踐所滅,夫差自知無
顏面對伍子胥,於是用白
布蒙住雙眼後舉劍自盡。
40
由於當時位在吳國西面的
楚國已十分強大,兩國常
發生摩擦。孫子建議先以
輪番襲擾的策略消耗楚國,
使其軍隊疲憊不堪,致使
國力耗損,之後再乘勢攻
入郢都,一舉擊敗楚國。
至夫差繼位為吳王後,孫
子更進一步協助他攻破越
國。
40
春秋時期,吳國擊敗越國,
越王句踐被押送到吳國做
了三年奴隸。這段時間裡,
句踐表面上對吳王服從,
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
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
句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安逸,
消磨報仇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
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
時只鋪柴草,並在屋裡掛了一隻
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
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句踐為鼓勵民眾,和王后與人民
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
之下使越國強大起來,並最終找
準時機,消滅掉吳國。
孫子雖幫吳國建立霸業,
但夫差日漸驕橫,聽信奸
臣挑撥,不納忠臣諫言,
還逼死功臣伍子胥,凡此
種種都讓孫子感到寒心。
為免殺身之禍,孫子悄然
歸隱山林,專心修訂兵法
13篇,使內容更臻完善。
42
西元前480年,55歲的孫子
因抑鬱不得志,忿恨而終。
42
周公輔佐武王伐紂取得天下後,開創了3百多年的西周盛
世。但周都東遷後,王室大權隨之衰落,諸侯國紛起爭霸,
相互攻伐兼併,各家思想學說因勢興起,呈現百家爭鳴之
姿。
44
孫子即在此一時空背景下,
研究並總結了春秋末期以
前的戰爭經驗,將其與兵
家思想加以融會貫通,成
就出對後世影響深鉅的
《孫子兵法》。
44
第一段:內容為現代所謂
的大戰略、國家戰略與部
分軍事戰略,代表孫子戰
略思想的最高階段。
第二段:主要揭示孫子的
野戰戰略,透過合宜的兵
力運用,創造有利的作戰
環境。
45
第三段:主要在討論層次
較低的戰術、後勤、技術、
地理等問題。
第四段:此段探討的主題
為情報;孫子將情報提升
到戰略層次,可說是其思
想體系的最大特點。
45
孫子在軍爭篇中提到「軍
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
無委積則亡」,因此孫子
提出「取用於國」、「因
糧於敵」的策略。三國演
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
故事即是運用孫子兵
法「食於敵」的概念。
45
孫子的戰爭觀以
「慎戰」為核心。
在春秋近242年歷
史中,可考的戰爭
約213次, 當中多
數戰爭與國家利害
無關,而是因君主
個人怒慍所發動。
45-46
故孫子提出「主不可以怒
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
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
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
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
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
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
安國全軍之道也。」
46
戰前的「先知作為」對
戰爭成敗具有關鍵影響
力。故孫子云:「明君
賢將,所以動而勝人,
成功於出眾者,先知
也。」
孫子強調「先知」是經
由「廟算」,即科學的
研析評估得來。
47
先知的目的在於知曉敵人弱點及我方可勝之處,進而強化我
方優勢,一旦察覺敵方缺點或疏忽之時,便一舉進攻得勝。
47
先勝原理即軍形篇的「勝
兵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認為:「善戰者,能
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
勝。故曰:勝可知,而不
可為。」
47-48
「先勝」的首要關鍵是
創造獲勝條件,次為掌
握勝利的時機。
孫子對創造先勝態勢提
出「形」的觀念,惟有
做好全般的戰略部署與
戰爭準備,方能制敵機
先,獲致最大戰果。
48
即孫子在虛實篇提出之: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
人。」此句話一語道破
「主動」的精義,為將者
應在戰爭的準備、執行及
終戰過程中,時時以「我」
的意志掣肘敵人,
支配戰局的推演。
48-49
根據2009年統計,臺灣
便利超商密度居全球之
冠。由於超商能掌握消
費者購買偏好,不斷推
陳出新,並結合多元、
創意行銷手法,充分運
用了孫子兵法中的「主
動原理」,因而創造出
臺灣特有的超商奇蹟。
49
欲遠慮則須先知,知己知
彼、知天知地才能使行動
兼具理性與效率。
知的最高表現是「智」,
孫子將「智」列為將帥五
德之首,足見其對智的重
視和崇尚。
50
始計篇提及:「兵者,國
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
之道,不可不察也。」其
中「察」就是「校之以計,
而索其情」。
孫子亦具體提出「五事」
作為預知勝負的評量要件,
同時用七個問題強化「知」
的重要性。
51
聲寶企業創辦人陳茂榜先生將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概括
為企業管理的五大原則:
1
2
3
4
5
道:指經營目標與理念。
天:指機會。
地:指市場。
將:指人才,即管理者。
法:指組織、法規與訓練。
50
五事
七計
道 政治:使人民認同國君,願意為國君出生入死 主孰有道
天 天時:指晝夜、陰晴、寒暑、季節等變化
地
地利:指路途遠近、地勢險要或平坦、地區寬 天地孰得
廣或狹窄、地形是否利於攻守等
將才:指將領須具備智謀、誠信、仁愛、勇武、
將孰有能
將 嚴明等素質
法
法令孰行、兵眾
法制: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各級將士的職責範
孰強、兵卒孰練、
圍與管理制度、及軍需物資的掌管和運用
賞罰孰明
51
求先除指領先敵人
外,還包括先知、
先行(行動)兩種
層面。
如始計篇中:「乃
為之勢,以佐其
外」;虛實篇:
「先處戰地而待敵
者佚」。
51
軍爭篇:「先知迂直之計
者勝」。
由此可知,其「求先」以
先知為本,戰前經充分評
估與規畫,配合主動、速
度、果敢等要素,使先行
發揮最大功效,才能掌握
先機,取得領先態勢。
51-52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
心理測驗:如果桌
上有半杯水,你會
認為杯子裡「只剩
半杯水」,還是
「還有半杯水」呢?
51
這個測驗常被用作正面思
考的例子,用以鼓勵人們
多看事情好的一面。而樂
觀進取、懂得正面思考的
人,相對能提升熱忱與自
信,促進人際關係。這也
就是孫子兵法中的「以迂
為直,以患為利。」
51
有學者認為《孫子兵法》
的核心為「全」,孫子的
戰略思想就是戰爭中「求
全」的方法。
地形篇:「知天知地,
勝乃可全。」屬於孫子
「求全」的第一種意涵。
52
其最高明的實踐為「不戰
而屈人之兵。」其意近於
「全勝」、「不破」。
孫子認為「必以全爭於天
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
「不戰、非攻、非久」的
觀點。
52-53
1962年,美國方面
得知蘇聯將在古巴
部署彈道飛彈,立
刻表示反對,表明
將不惜動武以阻止
蘇聯,但蘇聯卻對
美國的警告嗤之以
鼻,仍執意載送飛
彈至古巴。
53
在航行途中,蘇聯發現美
國艦隊無意退讓,表現強
硬態度,蘇聯忌憚美國的
武力,因而在最後關頭放
棄。美國此次贏在心理威
懾與裝備都勝過蘇聯,終
能不費一兵一彈嚇退對方
,可說是「不戰而屈人之
兵」的最佳例子。
53
二 戰 之 後, 美 蘇 進
入 冷 戰 階段 ; 50 ~
90 年 代 發展 長 程 戰
略 核 武 ,形 成 美 、
蘇 民 主 圍堵 與 共 產
鐵 幕 兩 大集 團 的 對
壘 , 大 規模 毀 滅 性
武 器 的 威懾 力 , 改
變了傳統戰爭型態 ,
並 建 構 出新 的 戰 略
思唯。
用兵「求善」可說是孫
子獨樹一幟的戰略思想。
「善戰者」與「善之善
者也」為書中最常見的
兩種「善」的用法,分
別代表孫子對「善」的
兩種詮釋:
53
(1)「擅長」之意:孫
子常用「善戰者」、
「善用兵者」表示擅長
打仗、指揮作戰的人。
(2)「完美」之意:
「善之善者也」,顯現
其對完美軍事領導者的
追求。
53
孫子指出戰爭為死生
之地、存亡之道,不
可不察,雖可以「五
事七計」作為評斷戰
爭勝負的依據,然而
戰情的考察、分析卻
仍有賴最高指揮官的
智慧。
54
因此孫子列出「智、
信、仁、勇、嚴」
五德作為為將者應
培養的條件,同時
提出「覆軍殺將,
必以五危」,用以
提醒為將者應具自
我克制的能力。
54
「慎戰」是《孫子兵法》
的重要核心之一,不論
是發動戰爭、戰前準備、
戰爭的進行與戰後復原
等,都必須審慎明辨,
依據周全的先知與情報
作為,才能做到「知之
者勝」的境界。
56
中途島海戰於1942
年6月4日展開,是
太平洋戰爭的決定
性戰役。珍珠港事
件後,日本相繼佔
領南洋諸島,並意
識到中太平洋的威
脅,試圖佔領中途
島,並圍殲
美國艦隊。
由於美國成功破譯日
本密碼,在中途島附
近伏擊了日本機動艦
隊,最終美國以沉沒
一艘航空母艦為代價,
徹底挫敗日本在中太
平洋的攻勢。航空母
艦之間的交戰,扭轉
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
盟軍節節敗退的局面。
真正的戰爭牽繫著社稷安危與國家興亡,必須慎重以對,計
畫周詳才可有所行動。
57
孫子說:「兵者,詭道
也。」用兵打仗就是一種
詭詐之術,因此擬定作戰
計畫時須考量戰場的詭譎
特性,並在過程中出奇制
勝,以達到「出其不意,
攻其無備」的境界,收
「奇襲」之效而取勝。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