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演進、臨寫與欣賞教學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隸書演進、臨寫與欣賞教學

隸書之演進、美感與臨寫技巧
2013/10/23
台中市太平國小
隸書發展史
• 隸書的產生、發展和成熟的時間是戰國至
漢末,也是隸書之繁榮期;從此之後,隸
書便成為書法四體中之一體。
• 隸書另一次勃興期在清朝中晚期。
• 至於其他時期諸如唐宋元明朝代也有隸書,
只是用筆僵化了,未能形成風潮。
隸書名稱之辨(辯)
• 隸書或稱古隸(無波磔
者;另一說古稱隸書
者為現在之楷書。
• 八分是今之所稱之隸
書(有波磔者)
• 後來楷書定名之後,
古隸與八分通稱為隸
書。
隸書之演進
• 隸書是由大篆衍進而來。
• 大篆解體之後有兩大系統,一為小篆,另
一為隸書。
• 之後的行草書以及楷書都是由隸書衍化而
成。
• 因此掌握隸書書法的規律,如同掌握打開
書法寶庫大門的鑰匙。也是中國書法發展
的中要分水嶺。
散氏盤(大篆)
漢字與書法的演變
• 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繁複趨于簡約,由
象形的寫實性趨于抽象的符號性。
• 書法藝術演進特點-----是由裝飾性漸趨寫意
性(從便于表現形式美漸趨表現內在精神之
美)
字體演變之文化機制
• 促進書體演變的文化機制:
一、求速求易
1、快速書寫的文化需求。
2、生活節奏加快。
3、文化信息傳遞增多。
二、追求規範與通行
1、文字使用面向社會下層擴散。
2、文化形態多樣性的發展。
三、文字書寫的審美需求。
文化意義
一、是古體書(先秦文字)與今體書(隸書之後
的書體)的分水嶺。
二、隸書是篆書的輔助字體。
三、隸書是書體的第一次大革命;草書、行
書、楷書均源於隸書。
四、佛教、道教、神靈文化、獨尊儒術、孔
子崇拜、厚葬風氣、與喪葬文化造成碑碣
盛行,提供漢隸表現的舞台。
隸書的分類
• 以時期而分
1、隸書分為早期與成熟期。
2、早期隸書包含秦和西漢早期的隸書 。成
熟期應該是東漢以後的隸書。
• 以呈現方式而分
1、碑刻2、墨蹟。
早期與晚期隸書之比較
墨蹟與碑刻
隸書美感與欣賞
• 造型特徵
• 藝術美感
造形特徵
一、線條
1、蠶頭雁尾的線條不但具有律動感,而且保有水平
穩定之平衡感與藝術性
2、蠶不二設、雁不雙飛兼具變化穩定之功能。
3、發揮毛筆書寫自然形態功能,使線條具有粗細、
方圓、藏鋒、露鋒等特性,符合生理運動節奏。
二、結體
1、橫勢。 2、左右開張。 3、形狀扁方(如龜如鱉)。
造形
• 成扁方形,透露出穩
定、寬博的性格。
• 橫畫的蠶頭雁尾深具
動感,由於這項特徵
而增強了書法的藝術
性。
隸書的造形
藝術美感
一、線條的視覺形象豐富---筆畫具有粗
二、視覺藝術的節奏感提高。(尤其蠶頭雁尾)
三、在視覺心理作用下產生三度空間。 (蠶頭
雁尾)
四、紙的使用與隸書碑刻的大量湧現,在章
法空間構成上提出新的視覺要求。
五、解放毛筆的書寫特性,(側鋒)使筆劃運動
的節奏點散佈於字的四周邊緣。
簡牘帛書介紹
• 簡是竹簡簡稱,為書寫於竹片上之文字。
• 牘是木牘,為寫于木板上之書信。
• 帛為布帛,將文字書於布帛之上的文字。
青川戰國木牘
青川戰國木牘
• 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縣郝家坪秦墓出土。
• 木牘;46*2.5cm;古隸;墨書;三行119字;
背面字;四行漫漶不清;約30餘字。
• 是一件由篆書向隸書演變過度性的書法作
品,字體表現原始性格,大都數字形已經
出現隸書的筆勢、筆順,筆畫連結方式。
筆力沉靜貫注,從容不迫;結體自然隨意,
布白疏朗。
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効律)
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
• 1975年底在湖北省雲夢縣城睡虎地十一號
秦墓出土1100餘枚竹簡,文字為墨書,保
存良好,墨跡鮮明,字體雖小,但工整清
秀,高古敦厚,其用筆筆法以及結體已經
擺脫了篆書的原則。
• 由此可見文字演進遵循著「以趣約易」的
原則,為了書寫方便,運筆或轉或折或圓
或方順乎自然。形成質樸而靈秀的藝術效
果。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
)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
本)
馬王堆帛書
•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出土時已
沿摺痕斷成32片;帛書原高48cm,,朱絲
欄,墨書,共352行,1萬6千多字。
• 抄寫年代約在漢文帝時期(西元前179~157)
• 用筆嚴謹,落筆藏、露兼施,橫畫略向右
上方傾斜,稍具波勢,運筆輕重交,粗細
有別,使轉以方折為主,圓弧線條減少而
多用平直線條,故結體方正。
馬王堆一號漢墓遺策
馬王堆一號漢墓遺策(漢簡)
•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隸書。湖南
省博物館藏。
• 它具有聳側雄奇的體勢,沉重粗放的長垂,這是
後代行草書才能見到的神韻,不做任何修飾而又
富於變化和蘊藏的筆畫線條,以及疏密輝映的字
形結構,無一不具有美感。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
• 居延漢簡是西北地區發現漢簡於居延的總
稱,數量最多,在1970年代時就發現有二
萬餘片,大多是西漢簡,也有東漢簡,有
隸書也有草書,隸書體勢相當龐雜,或粗
俗草率,或筆精體密,精美者與東漢碑刻
的書法藝術一脈相通。
居延甲渠侯官五鳳二年名籍簡
• 書於漢宣帝五鳳二年
(BC56),簡長23CM,
寬1CM,木質。
• 1973年出土於居延甲
渠侯官遺址。
• 該簡運筆舒展並富有
彈性,,起收筆精到,
波挑豐腴,結體欹側
有致,有意識突破均
衡板滯的章法。
玉門花海漢簡
• 書於漢昭帝元平元年~元帝初元前(BC74年
~BC48)。
• 包含古隸、隸草等各鍾書體,有木簡、木
觚(ㄍㄨ)等形制。
• 1977年8月在玉門市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
共93枚,另有無字素簡12枚。
玉門花海漢朝木觚
• 木觚是木質六角形稜
柱體,抄寫著漢武帝
遺詔。書法已然波挑
分明,隸法濃鬱了。
• 木觚形制可以讓書寫
者寫完再行刨去重複
使用,因此可見下級
卒吏在木簡上習字、
練字的第一手資料。
玉門花海買賣布牘
• 書寫的是一段記有籍
貫性名買布數量與值
穀的實用文字。
• 它落筆峻利,使轉自
如,結體流美,章法
天成,已然是熟練的
章草書體了。
西漢武威王杖詔書令簡
東漢武威王杖詔書令簡
• 書於東漢明帝永平15年(AD72)。
• 簡之尺寸23.2*1CM。木質。共十枚。每枚
容納4~37字。
• 1959秋在武威磨嘴子18號漢墓出土。
• 筆法方整嚴謹,已然清楚看到東漢成熟的
隸書,官書氣息濃厚,然意趣十足。
兩漢刻石的形制與內容
• 西漢刻石稀少,且未形成固定形制。
• 東漢刻石盛行,形制分野漸趨明顯,大致
分為碑碣、摩崖、墓誌、石經等。
• 清朝葉昌熾《語石》認為︰漢代刻石的文
字內容以記功、紀事、契約、墓碑(墓誌)與
經典五類。
西漢刻石
• 西漢刻石屬於古隸階段。
• 雖然西漢歷經兩百年,但是刻石的資料並
不豐富。
西漢隸書特徵
• 結體不甚方整,時兼
有篆隸兩種書體的某
些特徵。
• 筆畫無明顯的波磔。
五鳳刻石(西漢刻石)
五鳳刻石
• 又稱「魯孝王刻石」,宣帝五鳳二年(BC56
年6月4日刻),在金明昌二年(1191)開州
刺史監修孔廟時發現,後移入孔廟,被認
為西漢隸書碑刻代表作。
• 3行共13字。
• 字形樸素,渾然高古,布白錯落天成,隱
然意識到觀照全篇。
同時代的碑刻與墨跡之比較
萊子侯刻石
• 西漢晚期刻石
• 新莽(AD8~25)天鳳三
年(AD16)二月刻。
• 以篆為隸,結構簡勁,
意味古雅,富有樸拙
之美。
• 用筆渾凝簡直,痛快
率真,趣味橫生。
東漢刻石
• 東漢是隸書成熟得重要時期,按順序分為
三個發展階段。
東漢早期隸書
• 東漢為西元25~220年。
• 西元27~106年分為早期。
• 代表作為《三老諱字忌日
記》(52年)(現存杭州西泠
印社)。
• 中國自古有一種規矩,嚴
禁用筆或是嘴說出帝王或
是父祖的名字,所以才取
了《諱字忌日記》。
大吉昆地買山地記(AD76)
• 字的大小有到30公分
大,所以這可能是漢
隸中最大的字。
• 如此大的字可能是(空
字描寫法),因為當時
還未出現如此大的毛
筆。
東漢中期隸書
• 西元107~146年為東漢隸
書法發展之中期。
• 子游殘石。
• 東漢元初二年(115)六月刻,
斷為上下兩段。
• 清朝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有拙厚之形,而氣態濃
渾,筆颇而峻。
東漢晚期隸書
• 西元147~220年為東
漢隸書發展之晚期。
• 桓帝與靈帝時碑碣之
風大盛。
• 代表作品有乙瑛碑、
史晨碑、禮器碑等等。
東漢晚期碑刻隸書風格分類
• 工整遒勁----孔廟三碑(乙瑛碑、史晨碑、禮
器碑)、華山廟碑
• 渾厚雄邁----衡方碑、婁壽碑、張遷碑
• 纖秀華麗----孔宙碑、韓仁銘、曹全碑
• 樸茂高古----石門頌、楊淮表記、西狹頌
石門頌
• 全稱《司隸校尉楗為楊君
頌》也稱《楊孟文頌》
• 東漢建和二年(148)十一月
刻,摩崖隸書,22行,行
31~32字不等,石高九尺
九吋,寬七呎七吋。
• 此碑為世人所推崇,兼具
疏秀與高渾,意及寬鬆靈
秀,高古與蒼茫。
• 近人書家謝宗安一派門生
多人習此。
民國書法家謝宗安
• 鑽研石門銘(魏碑)、石
門頌(隸書)、石鼓文
(篆書)故自號三石老人
晚年改稱磊翁。
• 名言:作書無特色,
喝酒有豪情。
• 書法作品中部流傳甚
多。
乙瑛碑( 153年)
乙瑛碑
• 孔廟三碑之一。
• 清朝學者翁方綱謂:骨肉勻適,情文流暢。
• 可見該碑在用筆、字體結構、篇章佈局三
方面都已經具備標準成熟隸書的特點,爲
東漢豎立隸書規範。
禮器碑(156年)
禮器碑
• 碑文記載魯相韓敕修飾孔廟製造禮器等活
動,以及吏民對他的頌揚,碑陰及碑側鐫
刻資助官吏名稱及錢數。
• 筆劃纖細而瘦硬,結構冷峻而空靈,佈局
疏朗而不虛。
史晨前後碑(169年)
史晨前後碑
• 此碑分刻兩面,合稱史晨前後碑。
• 後碑比前碑早刻,前後書風一致。
• 此碑是書法作品中最具典雅風範者,字的
結構中宮緊縮,波磔開張,布白均勻,態
度安祥,用筆中鋒,渾圓含蓄,真氣內斂。
曹全碑(185年)
曹全碑
• 是漢碑中最為成熟的碑刻。
• 筆法鮮活生動,結構翩翩逸緻,布局典雅
流麗,可說是漢碑隸書中之纖秀美女,婀
娜多姿。
張遷碑(186年)
張遷碑
• 是漢碑中最為憨厚的典型。
• 由於用筆的方起方落,結體趨進方塊型態,
筆劃粗短,字的重量感增大,因此具備
「雄厚朴茂」之書風特徵。
曹全與張遷比較
清朝隸書
鄭簠1622-1693
• 字汝器,號谷口。江蘇上
元人,以行醫為業。
• 近人馬宗霍評:谷口分隸,
在當時殊有重名,以漢石
律之,知其未入古也。然
筆較唐分則稍縱,故尚不
傷雅。
• 其實隸書與七零年代後大
量出土之漢簡用筆有暗合
之處。
金農1687-1763年
• 原名司農,字壽門,又字吉
金,號冬心,別號稽留山民
等。
• 近人馬宗霍《霎嶽樓筆
談》︰冬心以拙為妍,以重
為巧,似有得於《天發神
讖》,然彼固不見妍巧也。
• 如以近代美感觀念觀之,其
橫粗豎細之造型筆法具有
(圖地反轉)之效果,尤其佈
局上之排列以及斜線之安排,
真是匠心獨運。
鄧石如1743-1805年
• 提出《計白當黑》以
及《疏可走馬,密可
藏針》之書論,,為
當今書法家奉為圭臬。
• 在篆書創作上也是劃
時代的人物,因為將
筆鋒加壓,造成與前
人不同之風格。影響
至今。
伊秉綬1754-1815年
• 字組似,號墨卿、默庵。
福建汀州寧化人。
• 隸書愈大愈見其佳,有高
古博大的氣象。
• 近人馬宗霍稱世人皆稱汀
州之隸,以其古拙也,然
拙誠有之,古則未能。就
持不同的看法。
陳鴻壽(1768-1822)
• 自子恭,號曼生,浙江
錢塘人
• 馬宗霍:曼生八分書,
率意擬古,毫無古法。
• 個人認為雖無古法確有
新意,去其雁尾欲求古
意,然用筆平鋪失其古;
但結體之用心營造搭配
其用筆或可視為另種特
色。
吳讓之(1799-1870)
• 原名廷颺,字熙載,因
避同治皇帝(載淳)諱,更
字讓之。
• 隸書學自鄧石如,世評
其筆力軟弱。
• 雖其筆力軟弱,但也成
一家之言;至於其軟弱
之因在於筆勢喜用俯勢,
而且在運筆上也缺乏澀
進之質感。
何紹基1799-1873
• 字子貞,號東洲,又
號蝯叟,湖南道州人。
• 爲求異於他人筆法線
質自創迴腕法,因此
其線質與結體自成一
格,厚實而遒勁。
徐三庚(1826-1890)
• 字辛穀,號袖海、井
罍(ㄌㄟˊ)道人,浙江
上虞人。
• 隸書近似鄧石如的筆
意。計白當黑。虛實
相生。筆劃粗細相間,
婀娜多姿。
趙之謙(1829-1884)
• 初字益甫,號冷君,
後改字撝叔,號悲庵,
浙江會稽人。
• 趙之謙所有書體皆從
魏碑來,清朝康有為
評其已成一家,然氣
體靡弱。
現代隸書(王鏞)
• 王鏞,1945年生,
1962年北京匯文中學
畢業,1967年北京大
學東語系本科畢業,
1981年北京大學南亞
研究所印度藝術專業
碩士研究生畢業,獲
哲學碩士學位。
• 呈現稚拙的線條與結
體的張力。
現代隸書(民間簡牘風格)
現代隸書(帛書風格)
現代書法(民間書風)
現代書法
左右上下對齊
丁念先作品(只有行沒有列)
隨意安排
以橫勢方式做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