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應教學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文化回應教學

p.323~350
劉美慧
第一節
導論
-1
1、福利殖民政策:環繞在硬體設備及教育資源的分配
,本質上未考慮族群性之差異
2、學校文化以漢人價值體系為主,原住民失去主體性
3、補救教學仍以主流文化的標準及方式來要求原住民
學生,忽略了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4、許多老師是文化盲,不了解弱勢族群學生之文化,
無視於學生的文化差異
第一節
導論
-2
5、研究發現:
(1)阿美族學生面臨兩種文化選擇,產生學校適應困難
(2)文化差異對學生的知識建構、課程理解、學習過程
與結果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6、認識了解文化差異
貼近原住民學生的問題與需求
7、不同文化脈絡對兒童的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第一節
導論
-3
第二節
• Ogbu(1991)
文化差異理論
-1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2
• Gibson(1997)批評Ogbu的文化模式理論
1、太過簡化、太過於決定論
2、弱勢族群的學習問題不僅僅是二元分類
(同化&抗拒、成功&失敗、自願&非自願)
3、未顧慮到性別對學生的認同、學校經驗
和學業表現上的影響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3
• 針對批評,Ogbu(1998)加以修正理論
• 生態:情境、環境或弱勢族群的世界
• 弱勢族群在學校表現有差異,源於社群力量
的差異
第二節
• Hall(1976)
文化差異理論
-4
第二節
文化差異理論
-5
• Bennett(1995)運用此理論分析美國教育
大部分的學校都是依循低脈絡文化發展
1、學校有密集的、事先計畫的行事曆
2、強調競爭與個人責任與表現
3、人際關係、非語言溝通及合作不受重視
• 高脈絡文化的學生無法融入,有陣痛期
• 應將高低脈絡文化納入學校課程,幫助學
生理解文化中的衝突,培養多元文化觀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1
• 文化背景是影響學生學習型態的重要因素之一
• Stairs(1994)歸納原住民的學習型態特色:
非口語的
非分析的
非教師導向
非左腦的
非個體的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 Swisher(1990)
• Smith
-2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3
• 蔡中涵(1996),原住民傾向具體的描述、抽象
概念較少
• 陳枝烈(2001),原住民的文化特質與主流文化
不同,會產生下列影響:
1、居住在自然環境,影響對外在世界的認知
2、原住民語法與國語的差異
3、觀察模仿的學習特性VS.學校文字概念學習
4、合作與分享的高脈絡文化特性VS.競爭
第三節
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4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起源:1970年代
• 別稱:文化合適、文化相關、文化相容等
• 內涵:對文化普遍性或文化中立的傳統教學進
行挑戰,反對學校成為製造相同產品的工廠
• 基本假定:弱勢族群學生的學業困難,是因其
學習型態、語言使用和行為規範等與學校的期
望不同所致
• 避免用主流文化的標準來評斷學生的學習行為
,依據文化差異實施適性教學(重視母文化)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Ladson-Billings(1994)定義:「運用文化相關要
素,培養學生知識技能與態度,使其在知識上
、社會上、情感上與政治上增能的一種教學方
式。這些文化相關要素不只是連結或解釋主流
文化的工具,也是課程的一部分。」
• Gay(2000):目的在提升不同文化背景低成就
學生的學習表現,強調教育機構須接受族群文
化在提升學習成效的合法性及可行性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強調母文化在學習過程中的位置,回應學生的
母文化及因母文化而產生的認知方式的一種教
學模式
• 認知方式的理解須透過文化分析的工作,以學生的文化
脈絡為基礎,檢視學生理解、詮釋與建構知識的方式
• 回應的方法:課程與教材、教學型態與教室文化的建立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p.336
Wlodkowski & Ginsberg(1995)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Gay認為文化是弱勢族群學生學習的關鍵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三)課程中的族群與文化多樣性
1、優弱勢族群學生共同享有獲取高階知識的權力
與機會
2、課程應涵蓋弱勢族群的文化、貢獻與觀點
• (四)教與學的文化一致性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Thomas(2000)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文化回應教學成功的關鍵: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Jackson(1994)提出七種方法:
建立信用、知覺文化差異、運用不同方法、
運用有效的提問技巧、提供有效的回饋、分
析教材、建立積極的家庭與學校間的關係
• Wlodkowski & Ginsberg(1995) 認為之特色:
尊重差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創造安全
與尊重的學習環境、跨科技與文化的教學、
促進公平與正義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面向
• 弱勢學生欲達到的基本目標:
第五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限制
• 文化回應教學是提升學業成就的有效策略,
但不是萬靈丹。
• 教學是一個脈絡化、情境化的過程,需要配
合教育的其他面向(教育政策、學校與社區
的關係、家庭經濟等),文化回應教學才會
更加成功。
第五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限制
• 在師資養成過程,需提供教師文化回應教
學的相關理論
• 師培課程本身就是文化回應教學的典範
• 培養師培生的文化敏覺度、關心弱勢學生
的胸懷、能批判自我的意識型態與偏見
• 在教學現場採取「返鄉的陌生人觀點」,
重新解釋並建構其生活經驗 ~ 會注意到
環境中從未注意到的細節
第五節 文化回應教學的限制
• 國外有許多針對弱勢族群學生學習問題的
實證研究,可做為文化回應教學論述依據
• 國內有關原住民學習型態方面的研究較少
• 分析時未深入原住民文化脈絡
• 引用外國論述時,無法符合本國之歷史經
驗和社會文化脈絡
• 建立台灣原住民學習理論的相關研究,有
其必要性
報告結束
感謝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