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数学的兴起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二、近代数学的兴起

第五讲 穿越黑暗—
—近代数学的兴起
 教学目标:了解三、四次方程求解方法,理
解对数产生背景及思想和映射产生的背景及
符合代数的意义,掌握解析几何产生的原因,
熟练掌握射影几何产生的问题及其意义。
 教学重点:三、四次方程解法,对数的产生
和射影几何的产生
 教学难点:对数产生的思想方法
 教学素材:《古今数学思想》
一、文艺复兴的前奏
 大学:波隆尼亚大学(1088)、巴黎大学(1160)、
牛津大学(1167)——摇篮
 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 斐波那契(1170-1250),著作《算经》(《算盘
书》)
 内容:前七章为十进制整数及分数的计算问题;8—
11章涉及商业计算的比例、利息、等差级数及等比级
数,还有赚赔、合股、折扣、复利等应用问题;
 12、13章为求一次方程的整数解问题;
 14章是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则;
 15章是几何度量及代数问题。
斐波那契(L.Fibonacci,1170-1250):<算经>(1202)
某人养了一对小兔子,假定每对兔子
每月生一对小兔子,而小兔子出生后
两个月就能生育,问从这对兔子开始,
一年内能繁殖成多少对兔子?
裴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
U n=Un-1+Un-2
(n≥3)
Un
1
 ( 5  1)  0.6180339887 
U n 1
2
n 
 自然现象中的裴波那契数:

向日葵花瓣依两个相反的螺旋形排列,
朝一个螺旋方向生长的花瓣数同朝相反螺旋
方向生长的花瓣数,几乎总等于裴波那契序
列中两个相邻的数。

菠萝、冬表、球花、牛眼菊和许多植物的
花也有类似的情形。

一些花的花瓣数构成裴波那契序列中的一
串数字

电子学专门设计的电路也能产生裴波那契
序列
二、近代数学的兴起
三次及以上的方程的根式解问题:
 巴巧利认为x3+mx=n,x3+n=mx无根式解,就
象解化圆为方一样。
费罗(1465-1526)发现了形如x3+mx=n
(m,n>0)的解法。
尼古拉·丰丹纳(绰号塔塔里亚)
(1499-1557),1535年宣布发现了三次
方程的代数解法。
(一)代数学
1. 三、四次方程根式求解的成功

费罗 (1515年)
x3+mx=n
(m,n>0)
塔塔利亚
x3+mx2=n
(m,n>0)
卡尔丹(1501-1576)医生、数学家、预言家。
《大法》—公布了三次方程的解法。
《大法》(Ars Magna)
x 3  px  q
a
3
q
q 2
p 3
 ( ) ( )
2
2
3
x 3  px  q
a
3
q
q 2
p 3
 ( ) ( )
2
2
3
p, q >0
b3 
q
q
p
 ( )2  ( )3
2
2
3
p, q >0
b3
q
q
p
 ( ) 2  ( )3
2
2
3
例:解方程
x 12x  8 2  0
3
2.四次方程求解
费拉里(1522-1565),卡尔丹的学生,获得
解一般四次方程的解法。
x4+ax3+bx2+cx+d=0
基本思想是通过配方、因式分解后降次
关于四次方程的解法,以后韦达和笛卡
尔都作过研究,并取得成果,由此引发探求
五次方程根式解的尝试,经拉格朗日、阿贝
尔、伽罗瓦的努力,阿贝尔首先证明了一般
的五次及以上方程无根式解,伽罗瓦在此基
础上创造了群论,将代数研究推向纵深。
(二)代数符号体系与代数运算
韦达(F.Vieta):<分析引论>(1591)
近代数学的开始最重大的事莫过于符号
代数的引进
韦达是第一个有意识地、系统地使用字
母

韦达(15401603),法国数学
家,创立符号代数;
发现根与系数的关
系。
(三)计算技术与对数
 纳皮尔(1550-1617),利用两种不同的
运动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对数”关系。
称为纳皮尔对数。
 布里格斯(1561-1631),建立了以10为
底的常用对数,制出第一张常用对数表。
 冈特(1581-1626),算出三角函数的常
用对数表。
 比尔吉(1552-1632),也独立发明了对
数。
 穆尼阁(1611-1656),把对数传入中国
纳皮尔
布里格斯
 德国数学家斯蒂弗尔(约1487-1567)在
他的《综合算术》中指出:
几何数列:1,r,r2,r3,……
算术数列:0,1,2,3,……
指数与算术级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减速运动
匀速运动
A
A’
B
B‘
C
C’
D E
Z
D‘
Z’
三、解析几何的诞生

16世纪,机械的广泛运用,建筑业的
兴起,造船业的发展,显微镜、望远镜
的使用,要求数学确定各种复杂的曲线、
曲面。航海业向天文学和数学提出精确
测定经纬度要求,枪炮制造要求研究抛
射体轨迹,这些都需有一种新思想、新
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解析几何产生的
外部原因
 其次,代数学的充分发展,使过去依赖几何方法解
决代数问题的局面被打破,反过来利用代数方法研
究几何的思想已成熟,这是内部原因。
 第三,形数结合思想历来有之,古希腊阿波罗尼奥
斯研究圆锥曲线时,偶尔引用正交直线来显示一种
“坐标” ,依巴谷在天文、地理的研究中曾明确指
出一点的位置由经纬度来决定.到14世纪,奥雷斯姆
(1323-1382)在其书中直接陈述过一种“坐标”几何。
格塔拉底(1566-1627)继承韦达用代数研究几何的思
想,写成《阿波罗尼奥斯著作的现代阐释》,对几
何问题的代数解法作了系统的研究。1630年又在
《数学的分析与综合》中更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1631年哈里奥特在《实用分析学》中把格塔拉底的
思想引伸并系统化。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天体运动和物体
运动的研究,启发数学家思考用运动
观点来研究几何问题。
在德沙格和帕斯卡开辟了射影几何的
同时,笛卡儿和费尔马开始构思现代
解析几何的概念,并各自独立地创立
了解析几何。这两项研究之间存在一
个根本区别:前者是几何学的一个分
支,后者是几何学的一种方法。
笛卡尔(R.Descartes, 1596-1650):
<几何学>(1637)
笛卡儿(1596-1650) ,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
1637年,发表了《方法论》及其三个附录,他对解析
几何的贡献,就在第三个附录《几何学》中,其中心
思想是要把代数与几何继往开来起来,由方程自变量
变化,函数值变化形成动点,得到方程曲线,他提出
了几种由机械运动生成的新曲线。
 费马(1601-1665) ,法国人业余数学家,数论方面是
承前启后的人物,几何方面又是一个创造性人物。在
《平面和立体轨迹导论》中,引进动点成线思想,利
用坐标,把曲线用一个方程表示出来,解析地定义了
许多新的曲线,然后进行研究。
 在很大程度上,笛卡儿从轨迹开始,然后求它的方程;
费尔马则从方程出发,然后来研究轨迹。这正是解析
几何基本原则的两个相反的方面,“解析几何”的名
称是以后才定下来的。

 这门课程达到现在课本中熟悉的形式,是100
多年以后的事。象今天这样使用坐标、横坐标、
纵坐标这几个术语,是莱布尼兹于1692年提出
的。1733年,年仅18岁的克雷洛出版了《关于
双重曲率曲线的研究》一书,这是最早的一部
空间解析几何著作。1748年,欧拉写的《无穷
分析概要》,可以说是符合现代意义的第一部
解析几何学教程。1788年,拉格朗日开始研究
有向线段的理论。1844年,格拉斯曼提出了多
维空间的概念,并引入向量的记号。于是多维
解析几何出现了。

解析几何在近代的发展,产生了无穷维解
析几何和代数几何等一些分支。普通解析几何
只不过是代数几何的一部分,而代数几何的发
展同抽象代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从透视学到射影几何
布努雷契(F.Brunelleschi,1377-1446)
阿尔贝蒂(L.B. Alberti ,1404-1472)

<论绘画>
迪勒(A.Dürer, 1471-1528)

<线面体的尺规测量法>
英国画家柯尔比<泰勒博士透视方法浅说>(1754)
卷首插图
出发点
透视画的天才阿尔贝蒂提出一个很重
要的问题:如果眼睛和景物之间插立
一张直立的玻璃屏板,设想光线从眼
睛出发射在景物上,那么这些光线形
成投影锥,投影锥经过屏板上的点便
形成截景,截景给眼睛的印象和物景
本身一样。如果在眼睛与物景之间再
插另一张屏板,那么两个截景都传达
原来的形象,但它们具有何数学关系?
眼
截景
物景
德沙格的工作
 德沙格(1591-1661),法国陆军军官,
德沙格定理。迪沙格发表了—本关于圆
维曲线的很有独创性的小册子《试论锥
面截一平面所得结果的初稿》 ,从开普
勒的连续性原理开始,导出了许多关于
对合、调和变程、透射、极轴、极点以
及透视的基本原理
1、两投影三角形对应边交点共线,反之,对应边
共点的两三角形,对应顶点的连线共点(德沙格
定理)
2、交比在投影下的不变性;
3、对合、调合点组关系不变性。
对任一直线上的定点O,称直线上的两对点A,
B和A’,B’是对合的,如果成立:
OA·OB=OA’ ·OB’
任一不过顶点的直线遭到圆锥曲线以及
完全四边形相交的点具有对合关系
H
C
DG
E
B
A
F
A,B;C,D;E,F;G,H
是四组点对合
3、对合、调合点组投射关系不变性
调合点组:有一点E,若使OA·OB=OE2
则称E为二重点,另还有一个二重点F,
O是EF的中点,称点A,B;E,F是调合
点组。
4、极带
极带
帕斯卡(1623-1662),著作《圆锥曲线
论》(1640),帕斯卡定理。
拉伊尔(1640-1718),著作《圆锥曲
线》,获得定理:若一点Q在直线p上移
动,则该点Q的极带将绕直线p的极点P
移动。
4.三角学

雷格蒙塔努斯(J.Regiomontanus,14361476):

<论各种三角形>
帕普斯定理
CP ·CR = k CQ2
或
CP  CR
k
CQ  CS
(k 为常数)
y 2  Ay  Bxy  Cx  Dx 2
代数方程根的作图
z=b
z2 = - az + b
z3 = - az +bz + c
z4= - az + bz + cz + d
.
.
.z2 = az + b2
z2 = - az + b2
z2 = az - b2
费马(P.de Fermat, 1601-1665)
<论平面和立体
的轨迹引论>(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