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 中学高级教师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 178990915 电话: 18981539788 E-mail: [email protected]

1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 • • • •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 数学应用意识 的理解 三、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四、 如何培养 小学生的 数学应用意识 五、积极开展 教育叙事研究 2

一、问题的提出

(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 在一次考试试卷中有一道生活实践题: 如果你们班打算在今年国庆节进行秋游 活动,活动时间为一天,需租车前往。 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是大车,可 乘 10 人;另一种是小车,可乘 5 人。一辆 大车租一天花 100 元,一辆小车租一天花 60 元。如果你们班有 并计算出所花钱数。 38 人参加本次活动, 请你设计一种租车方案,使其花钱最少, 3

• • 这个题不直接以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条 件,而是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 生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抓住问题实质, 巧妙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此题不难,但正确率不到 12 %,甚至不 少“优秀”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不知如 何思考,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4

• 我们的孩子无论从学习态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都比西方发达国家同年龄组 的孩子强,但为什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如此之 差呢? • • 究其原因,数学应用意识的淡化是其根 节所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 识的培养。 5

二、对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解

• •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就要理 解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 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 前提,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主动解决现 实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 即当主体面临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能 够自觉的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数学的 方法和思想来解决问题。 6

数学应用意识具体表现在:

• 当学生面临着有待解决的问题时, 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 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 而当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 又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 应用价值。 7

• • • •

《数学课程标准》中认为学生的数 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 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 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 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 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8

• •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可以理解为: 让学生自觉地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 去解决或探索与日常生活,生产相联系 的或带有一定的障碍性情境的实际问题 的过程。 • 教学时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用数学 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 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9

• 面对 21 世纪高新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 才的培养需要,世界各国在小学数学 教学中,都提倡“问题解决”和“数 学应用”。 • “ 问题解决 ”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 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学要 培养学生的五个意识,即

问题意识, 策略意识,应用意识,主体意识 和目标意识

。 10

•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 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 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有 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 解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 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 联系。 11

•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数学化 后的结果,总是把它们作为现成的 知识来教,教给学生以定义规则、 算法,让学生死搬硬套,忽视了数 学过程本身,使学生只知其然,不 知其所以然,把数学单纯理解为符 号变换,导致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实 际,学生难学,厌学或培养出“高 分低能”的人,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 1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

•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 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 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 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即“ 生活数学 ”。 13

•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应 用意识的培养。 • 教师在正确理解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 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估计学生的数学 应用意识是否得到了发展,应用能力 是否得到了提高,才能在教学中有目 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4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能不能 开展问题解决的学习,一个重要因素 是问题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 • • • “ 问题 ”的设计有三个基本要求:

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

, 同时应注意发掘其思想教育价值。 还要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15

1.

思考性

• • 问题的呈现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 问题应向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这个情 境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也就是说,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进 行思考以激活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成 功的答案组合到认识结构中,然后把它应 用到身边的问题或同类问题的新的陌生的 例子中,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 程。 16

2.

现实性

• • • 现实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 内容的现实性 生的。 ,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 生熟悉的内容,而且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 二是要使问题具有现实性,设计问题时的 加工度要适当 。情境和呈现的问题本身是 有差别的。问题设计总是有一个对原来素 材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要使问题具有现 实性,对问题的加工不应太精细,例如, 可以保留多余条件,也可使一部分问题的 结果具有开放性。 17

3.

趣味性

•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设计应该 注意有一定的趣味性,语言和内容应 该具有童趣。 • 语言要简明明了,内容结合学生的生 活实际,情节有趣。 18

(二)小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改革

• • 新课程下应用题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削 弱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 现实性成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的培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 的重要途径。应用题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各种问题。 19

2.

应用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努 力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 数学观。 •

3.

应用题不分类型,让学生从运算意 义出发进行思考,而不是从类型出发 进行思考。 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应用题 要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 20

• • • 应用题教学和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新课程 标准提倡的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这就要求,应用题在教材中不以单独章节 的形式呈现,而是和计算内容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 这样做,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极大地加 强了应用题的发展学生数学思考中的重要 作用,不是降低了对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 的要求,而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 21

• • •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和学生解决应用问 题的心理过程相联系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良好教学情境下,学 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 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 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 解。 在不良的教学条件下,学生也可能将问题 和类型相联系。如果学生死扣解题类型, 学生就不会着重思考其中的数学意义。 22

• • 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缩小了,学生虽然 发展了解题技能,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 理解和思考能力。这两种思路存在明显的 区别。前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后者是操 练式的,并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这种情 况在教学中是应该特别避免的。 • 因此,学生解决问题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应 用题教学中不应强化类型。 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 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 23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 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

1

.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 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 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 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 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 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 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 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24

• •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 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 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 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 一环。 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 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 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 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 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 展。 25

• • •

2.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 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 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 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 方法和教学技巧。 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 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 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 堂灌,毫无意义。 26

• 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 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 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 题意识的培养。 • 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 “五度”、“六要”原则。 27

1. “

五度”指:

• • • 难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 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 区”,可以“跳一跳、摘得到”; 跨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 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 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 坡度, 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人繁, 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28

• • •

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 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 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广度,

置。 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 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 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 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 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准确的判断。 29

2. “

六要”指:

• • • 一要简洁明确, 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 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 清,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二要讲求过程, 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 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 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要有阶段性, 置; 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 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 30

• • • 四要有探索性,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 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和解决问题; 五要注意时机, 问题的设置时间要得当, 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六要少而精, 做到教者提问少且精,学生 质疑多且深。 31

• 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新课 程的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 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思维,就 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 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 • 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时, 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 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 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便 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32

• • 关于问题设置的方式有很多,如激发式、 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 式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 总之,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 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 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 因此,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中心,使 质疑、 设疑、激疑、释疑、布疑 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推动知识、智 力水平的提高。 33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 •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 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 也只是老师让学生去做的。 •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全面地 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 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对提高学生的数学 应用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34

• 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 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的作用,在学校 教育中同样要主要对学生宣传这一思 想:学数学不是为了升学,要让他们 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让他们碰 到问题能想一想,能否应用数学解决 问题,即培养他们的 数学应用意识 。” •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 让学生来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呢? 35

1.

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 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 •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 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 高。 • 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 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 36

• 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 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 生去积极地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应用机会。 •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使学生产生生活中“ 处处是应用之地, 时时是应用之机 ”的意识。 37

• •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 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 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 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 • 马克思曾指出:“ 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 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 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 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38

例:三角形的认识

•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 “三角形的认识” 一课时,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 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 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 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 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 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 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 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 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9

• 又如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 且车轮轴心在这个圆的圆心上呢?这 些问题,便是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 单应用。 •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 处不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 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 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 广泛性。 40

2.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 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 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 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 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 …… 无处不 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 • 但是,小学生们并非能很好的理解这 些应用。 41

•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 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 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 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 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 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 程。 42

• 例如: 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 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 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 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 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 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 • 这样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3

•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针对某 一知识来指出它的作用,重视我们为 什么要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它在生活 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学习数学 知识目的便明确了,带着对所学的知 识的作用来学习数学,相信学生的学 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 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便可 以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数 学知识的应用也就得到了体现。 44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 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 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 • 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 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5

• • • • 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的产生源于生产、生 活的需要。 通过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 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已有知识的不 足和新知识产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必须从小学入手,在 低年级就有意识的加以渗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维以 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如何培 养学生学习与应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 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46

•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孩子 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 生活,同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 动,为孩子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 会,让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的积累。 • 激发孩子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 好习惯。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意地 把生活问题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渗透 数学的应用价值。 47

• 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 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 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 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 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48

• 教师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后,要加强具体实 际应用的介绍,让学生学会思考怎样把所 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与实际生活有什么 联系,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际 应用价值的习惯。 • 例如: 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 了让学生感受到 1 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 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 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 己的脉搏跳动几下。 49

• 又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后, 有的学生就提出“我们学习圆柱的侧 面积可以用来计算什么呢?”学生通 过联系实际讨论,知道在计算烟囱, 通风管道,抽油烟机管道等的表面积 时就要运用圆柱的侧面积知识。 • 教学中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 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 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价值。 50

1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 寻找数学问题。 • •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可结合数学内容 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 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 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 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 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 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的应用意识。 51

2

.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数学问题。 • 新课程非常注重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 际联系起来,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 引导学生去感受教材所包含的数学问 题、引导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技能, 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 的意识。 52

(三)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强化应用的意识

•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的范围狭窄,与 学生不能很好的发现数学问题也是有关 的。 • 因为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包括生活 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中的数学问题), 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 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3

• 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 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 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呢? 54

1.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 发现数学问题

• 罗杰斯 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 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 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 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 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 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 现实问题。” 55

• •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 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 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 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 在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让 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 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 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 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 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 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56

• 又如, 在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 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 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 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 (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 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 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 识面积后,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 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 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 57

• • • 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 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 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 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 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让学 生主动地提出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并 对学生加以表扬,鼓励学生去做生活中的 “有心人”,从生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 58

2.

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 发现数学问题

• • 不仅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数学问题,数学内 部也充满着各种数学问题,虽然通过前人 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 学生学习是再创造的过程,仍然会发现一 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 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 形式。 59

• 因此,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 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 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 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 方案。 • 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 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 识,提高思维水平。 60

• • 例如:计算 12345+23456 。这是一道多位数 的加法,一位教师让学生计算后,改变了 题目的形式,出题为 “ CROSS+ROADS=DANGER ,已知 O=2 , S=3 ,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 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 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 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学 生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 此题时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加法知识,还锻 炼了学生的假设能力和推理能力。 61

(四)注重实践活动,拓宽应用 的渠道,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 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 应在“实践 —— 创新 —— 再实践”循 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 提高应用数学技能。 6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 • •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 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 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的学 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 好学。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 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 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63

• • • 调查表明,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主动性 比较低,也说明教师仍然要有意识去引导 学生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 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 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 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 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 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64

•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 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光靠 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 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 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 • 例如: 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组 织学生做模拟购物的游戏,让学生用自己 的手中的钱,去买一些文具盒,彩笔,铅 笔,皮球等。 65

• • 又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知识后,开 展“比一比谁的手最巧”的活动,请学生 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 图形,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剪出了许多美丽的有创意的图案和 数字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 的对称美。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 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 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66

• • • • 课堂不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唯 一途径。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去实践,去现实生活中 应用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作用,才 能算真正地使用到数学,其数学应用能力 才能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提倡“ 数学生活 化 ”,由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贴近 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数学课堂生活化,想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 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7

• • 仅仅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 十分有限的。毕竟,数学知识的应用更多 的体现在生活上。而数学课堂上的数学题 只是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的数学题,这些 数学题都经过了数学处理,条件与问题都 比较明显,告诉学生的是数学化了的,有 效的条件,只要利用其中的几个条件,便 可以将问题解决了。然而,真正的生活中 的问题并非如此。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应用所 学的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 应用意识。 68

• “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对于知识 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 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会深刻地理 解,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还要加强课外实践。 • 在教学之余,教师可组织学生有目的 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补充,调整 所学的知识。 69

• • 如学习“ 利息 ”这节课时,课前先让学生 到银行调查,定期、活期的利率,让学生 拿一些压岁钱,自己尝试着到银行存款, 计算出自己存款所获得的利息。学生通过 实际存款发现了课本的利率和当前银行的 利率不同,为什么呢?原来这几年我国利 率连续调整了很多次,而课本还是按往年 的利率。学生还发现课本求“利息公式是 = 现金×利率×时间”,而现在存款利息还 得扣除利息税。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有的课本的知识与现实不相符合, 要灵活地运用知识。 70

• • • • 又如教学《数据的整理》可先让学生回去统计一 些实际的数据,如本班同学的体重,身高,家庭 分布情况。学校各班同学的人数,兴趣小组的人 数等。经常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一些资料, 信息。 通过实践,使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 须服务生活。我们学习时不能一味地根据死记硬 背的知识,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地解决实际 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中要增 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指导实践方法,促使学生在 实践中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如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呢? 有以下几种方法: 71

1.

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及 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 • •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孩子留心观 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 要激发孩子热爱生活,使学生养成留心生活 的好习惯。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有意识地把生活问题用 数学方法来解决。在这方面,教师可以让学 生写一些数学日记,记下自己在生活中所看 到和遇到的数学,使学生有意识地去接触现 实生活,让学生用细致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 72

• • 让学生去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学生在 生活中要去应用数学知识,其首要的条件 是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 只有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去,其所学的知识 才有施展的余地。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家庭 和社会的生活中去,主动地应用自己所学 过的数学知识。 73

• • • •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在实际生活 中才能完成的作业,开展一些能让学生应 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 如每天下午去书店里观察,让学生记录一 周的各种情况,一周后,看学生得到了哪 些有价值的信息。 也可以让学生去买菜,多买几次菜后学生 可能对千克,斤等重量单位会有一定的感 悟。 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对 1 米, 1 平方米, 1 立方米等抽象的概念也会有更为深刻的认 识。 74

2.

引导学生主动地在生活实际中 解决数学问题

•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 生活。 • 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 是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 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 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 的数学应用能力。 75

•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 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 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 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 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76

• 通过观察和对数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的 阅读,可以发现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 十分注重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来进行数 学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 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 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教师在教学 的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 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 问题或情境。 77

• • • 例如: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 长与面积后,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 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 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 30 平方米的花 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 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 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 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 的花坛。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 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 景。 78

• • 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 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 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 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 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 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 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 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 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 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79

• • • 又如: 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把学生分 成几个小组,称一称自己小组准备的蔬菜, 水果来感受一千克有多重,然后来估计一 千克西红柿有几个。 1 千克茄子大约有几个, 1 千克苹果,桔子,梨大约会有几个。 这样的活动不但使知识应用得以体现,对 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像这种 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数 学经验,学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 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的存在。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 习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80

3.

调动家长,合力培养学生 的数学应用意识

• •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 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 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 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 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 81

• •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 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 数学应用的。 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 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 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 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 庭财务管理活动。 82

• •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 起生活的,父母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 意识的主要力量之一。 • 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积极在生活中应用 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让家长 认识到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使家 长也来重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83

• • 家长不仅要放手让学生去生活中应用自己 的知识,也要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数 学知识。如带着孩子去旅游时,可以让孩 子算算时间,算算车票,让孩子来打算一 家人要带多少钱,要带多少食物,多少衣 物等等。 将一切机会都留给孩子,发挥孩子的聪明 才智。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也能让他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使他对学习 数学更有信心,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数 学知识。 84

•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要学生自 己去准备一些学习的工具,因为教师 没有能力,也不可能为学生准备好一 切。 • 学生没有完全地独立生活,为自己创 造条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配合教 师,为学生准备好所需的学习工具了。 85

• 比如: 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 粮,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 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 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 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 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 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这个活动就需 要家长来配合教师,仔细地回答学生的 问题,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数据。 86

•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 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 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问题 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 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 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 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 成就感,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87

4.

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

• •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 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 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 问题。 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 46 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 10 元,儿童每张 5 元,公园还规定购买 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 50 张以 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 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 88

• • 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 有 46 名儿童和儿童票 5 元这两个信息,可以 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 5 × 46=230 元; 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 告诉了购买 50 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 折优惠,如果多买 4 张儿童票,再打八折, 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 • 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 5 × 50 × 0.8=200 元。 89

•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 4 张儿童票, 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 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 200 元,比第一 种方案要少付 30 元,两种方案相比,学 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 •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 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 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90

•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 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 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 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 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 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 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 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 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 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不断深化的过程。 91

• • 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 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 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 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 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 “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 的提高。 92

五、积极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 1.开展 教育研究 ,实现 专业发展 • 2.教育 叙事研究 • 3.

如何开展 教育叙事研究 • 4.开展 教育叙事研究 ,讲自己的 教 育故事 93

1.

开展教育研究,实现专业发展

• • • • •

1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要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到 课程的设计、开发、创造、实施、评价的 全过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不仅使得新课 程从理想变为了现实,而且也会使教师自 身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因此,教师应该记住这句话:

教师即课程。

94

②教师要拥有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能力和研究能力。

• 教师应该将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当成 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 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真正参与者。 • 教师不要将教育教学研究“神秘化”、 “贵族化”,不要将教学研究活动当 作外在于自己的“附加”行为。 95

• 当然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 究主要应定位于“行动研究”, • 即“

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对行动研究

”, • 教师的行动研究要把握好以下特 点: •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 即成长。

96

③教师要注重学科专业化知识的 学习和更新。

• • • 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 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给 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 得格外重要。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 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 还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和心 理学的知识等。 97

• 总之,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 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要具有 科学研究意识; • 要主动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自 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 入探究; • 要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 的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 思能力; 98

• 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 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 • 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 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 中的问题; • 要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要 学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99

2

)参与教育研究,实现专业发展

• 校本教研 • 是“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的简称, • 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 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 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 行动研究活动。 100

校本教研 • “ 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 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 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 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 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 “对话文化”。 101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 ( 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 同伴互助 ( 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 专业引领 ( 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 102

校本教研”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 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 • •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 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 的过程。 教师从事的实践 —— 教学就是研究 。 因为 一方面 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 想像力的不同个体 —— 学生,要使教学真 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 究; 103

• 另一方面 ,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 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 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 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 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 地加以研究。 • 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 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 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104

• 而在实践中展开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 为改善自身的行为而不断反思的过程,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 •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 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 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 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 师就是研究员 。 105

2.

教育叙事研究

• •

教育叙事研究

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 的教育研究。 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 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 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 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 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 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 规律和价值意义。 106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 • (

1

)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 为主体的研究。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 工具,他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 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 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 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 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 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 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107

2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 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 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 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 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 性意见。

“实”

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 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 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 , 108

3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 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 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 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 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 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 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109

3.

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 •

l

)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 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 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 校本教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 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 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 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 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 110

• • • • • • 因为理论

——

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 可以熏陶人们的气质和精神, 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 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111

2

)要敏于事

•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 教师感慨找不到可说的话题,可做 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 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 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 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 麻木不仁的缘故。 112

•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 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 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 展探讨的话题,比如,

教育生活故事、 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 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 案例,

等等。 • 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 为叙事研究的话题。 113

3

)要善于思

•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 叙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 “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 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 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 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 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 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 要深刻的反思。 114

• 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 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 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 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 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 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 作。 115

4

)要得于法

•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 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 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 的领域就有多广; • 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 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 • 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么宽泛,其叙事 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宽阔。 116

• 这样看来,教育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 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 要求。的确,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 育叙事研究更具有弹性、灵活性、多样 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教师在 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 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方法也 就更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 • 当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也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 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 117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 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 的问题; • 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 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 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 角色变化等的描述; 118

• 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 反思; • 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 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 的升华或启发。 • 教师如果对叙事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 的要求,并进一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 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有利于 推进校本科研工作。 119

4.

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讲自己的教育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

• 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 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 育事件: • • 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 设法去解释问题的; 120

• 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 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 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 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 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 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121

•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 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 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 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 教学。 •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 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 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 122

• 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 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 • 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 “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 “ 记叙文 ”式的、“ 散文 ”式的、 “ 手记 ”式的、“ 口语 ”化的心得体 会。 • 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 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123

•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 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 (“我”)的教育故事: •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 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 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 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124

•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 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 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 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 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 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 想象。 125

• • •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 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 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 “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 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 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 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 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 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126

•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 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 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 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 • 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 学”的境界。 •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 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 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 127

• 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 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 • 将变得有“ 情趣 ”、“ 活泼 ”、“ 生 机盎然 ”; • 变得“ 日常 ”、“ 亲切 ”、“ 生活 化 ”; • 变得更“ 动听 ”、“ 可读 ”、“ 可 爱 ”、“ 令人感动 ”、“ 使人受启 发 ”、“ 俏皮 ”、“ 欢快 ”、“ 美 妙 ”、“ 音乐性的 ”、“ 有韵味的 ”、 “ 有灵性的 ”、“ 让人心领神会的 ”、 “ 引起共鸣的 ”。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 • • • •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 数学应用意识 的理解 三、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四、 如何培养 小学生的 数学应用意识 五、积极开展 教育叙事研究 129

欢迎访问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 18981539788 E-mail: [email protected] QQ: 178990915 微信号: lsjksyf 1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