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1684911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Document 1684911

苏 轼
解题-留侯
《高祖本纪》中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
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
谋划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
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
臣。高祖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
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
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解题-留侯论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
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
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殿试前,苏轼献
《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
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
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预习要求:
1.疏通全文,划出并解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如:常见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词,多义词),圈出难译的字词。
2.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3.翻译划线句。
整体把握: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阐述什么观点?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小忿而就大谋”
资料链接
张良拾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
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
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
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
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
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
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
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
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
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
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
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
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cí]之。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
张良因受天书而成大事,这在历史
上基本已成定论,苏轼却对此提出异议。
哪段表明作者对此的否定?
历史上关于张良的生平事件
 张良是汉朝开国大将,年少时东拜沧
海,博浪击秦;而后圯上受书;谏主
安民,斗智鸿门;明修栈道,暗度陈
仓;虚抚韩彭,兵围垓下,最后假托
神道,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 《留侯世家》全选以上事件。
 《留侯论》只选了哪些事件?
博浪刺秦、圯上受书、辅佐高祖
 讨论:为什么《留侯论》只选用这三件事?
博浪刺秦
不能忍
危在旦夕
圯上受书
能忍
习得技艺
辅佐高祖
观点统率材料
用忍
赢得天下
作文选材要“准”
文中除了以张良为例,还选了哪些人?有
何作用?
 伊尹、太公
正面
 荆轲、聂政
反面
 郑伯、勾践
正面
 项羽
反面
 刘邦
正面
特色:旁征博引,正反对比,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独立思考,发散思维
立意求“新”
冷静思考,缜密思维 材料求“准”
对比论证,辩证思维 材料求“广”
总结文章脉络
 苏轼这篇作文的特点是以“张良成功的原因是能
‘忍’”为中心【独特思考的发散思维】,以张
良不能忍——能忍——用忍为脉络【富有逻辑性
的结构】,以诸多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论证【辩证
思维能力】为羽翼,而写出来的一篇高质量的考
试作文。
其: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余嘉其能行古道
10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2其是耶,其非耶
13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其”字的用法
代指人、物:他(们),它(们)(的)
人称代词
代
代指自己:我(们),自己(的)
词
这(里),那(些)
其中
连词
指示代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副词
助词
调节音节,不翻译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见:
1.恐秦城不可得,徒见欺。
2.慈父见背
3.思垂空文以自见
4.是以见放
5.汝真女子之见
过:
1.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3.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4.大母过余曰
5.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8.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9.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逆:迎接/接受/预先/迎战,抵抗/违背,忤逆/叛乱/
1.肉袒牵羊以逆
2.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3.刘吴联盟,并力逆操
4.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5.吕师孟叔侄为逆
6.逆知其将死也
7.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
8.荆轲逆命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