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行为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特点
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aggression)又称攻击或攻击行为。它
包括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
一般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为实际的身体伤害,如对他人谋害生
命、残杀肉体等。另一方面为心理的伤害,
如对他的谩骂、诋毁、诽谤、讽刺、挖苦等
伤及个人尊严、名誉、人格等的行为。


(二)侵犯行为的特点






1、有侵犯动机
社会心理学不但要研究人的行为,更重要的
是要研究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在界定侵犯
行为时,也非常重视侵犯行为的心理特点,
即这种伤害行为有侵犯动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侵犯行为是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只是感
情、动机、态度等内在心理状态。愤怒可能
对侵犯行为起动机作用,但不意味着就构成
了行为事实。
3、侵犯行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侵犯行为包括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
康。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
(一)根据不同性质、社会后果分为:






1、反社会侵犯行为
有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并且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社
会准则,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攻击行为。
2、亲社会侵犯行为
亲社会,即符合社会准则。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维
护社会团体的利益,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做出的
侵犯行为。
3、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这是一种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与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
的一种侵犯行为。这种行为虽然不是社会所必要的,
但也不违背社会准则与规范,是一种被认为是合情合
理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

(二)按侵犯行为的方式分:

可以把侵犯行为分成动作侵犯和言语
侵犯

(三)按照侵犯行为目的:

可分成敌意情绪型侵犯和手段型侵犯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
一、生物学观点

二、本能论观点

三、习得论观点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
一、生物学观点

一些生理学家试图寻找大脑的“攻击行为中枢”,虽
然没有肯定的结论,但认为与边缘系统,尤其是大脑
“杏仁核”有关。
雄性激素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明。
男性体内的含量是女性的6倍,男性尤其是年轻男性,
其攻击行为多于女性。
研究也表明,月经期、更年期等内分泌变化分配比例
剧烈的时期,妇女亦常出现明显的攻击意向。
染色体异常,具有XXY染色体结构型的个体,其攻击
行为也较一般人多。
暴力行为首先以精神分裂,尤其是妄想型最为多见,
其次为人格障碍。



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
二、本能论观点
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S.Freud)引进死亡本能来解释侵
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他认为,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
是一种自我破坏的倾向,代表着恨与破坏的冲动。当死的
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的动机,
引发对他人的侵犯行为。

同弗洛伊德一样,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洛伦茨
认为,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
通过侵犯来保证一定的食物来源、生活空间,使幼小后代
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人类战争是人类
侵犯本能的结果。

本能论分析侵犯产生的先天原因,提出了减少侵犯的代偿
或转移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应用意义,但忽视了后天
环境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
三、习得论观点

许多社会心理学赞同,侵犯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学习
论提出者班杜拉认为,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进
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行为方式的。侵犯
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对有侵犯行为表现的榜样行进观察
和模仿习得。
英雄、父母、老师以及与模仿身份相同的人易受到模
仿者的效仿。尤其是双亲,他们是儿童最初的和行为
榜样。在侵犯行为方面,儿童未来的侵犯行为极大地
依赖其双亲如何对待他及双亲之间如何互相对待。有
一项研究表明,81%的虐妻者不是在孩提时代受过虐
待,就是亲眼目赌过他父亲殴打他们母亲。
习得论引起了人们对影响个体行为的后天环境和榜样
的重视,也给人们控制和减少侵犯行为提供了理论基
础。


广东“杀人校长” 亲手杀死学生
双桥小学学生的心理阴影还没完全消除。
徐兴建一提起死去的儿子就伤心欲绝。



2006年初,吴瑞烈做了双桥小学校长近3年,
就在他谋求能连任的当时,双桥小学的部分
家长以校长管理无方为由要求撤换校长吴瑞
烈。其中3年级学生徐武军的家长徐兴建比
较“挑头”,心胸狭窄的吴瑞烈于是将报复
目标指向了徐兴建,今年3月10日下午,他
将自己的学生徐武军骗到校长宿舍内,用绳
子勒,用铁锤敲,残忍地将其杀害并藏在床
下。
事发之后,吴瑞烈从银行内提取了双桥小学
4万元的书本费,写下了一封遗书后就失去
踪影。遗书里有这样的内容:“家长都投诉因
为我表现差,存心不让我继续做这个校长。
我也是不好惹的,我要杀掉19个对我最不敬
的学生,然后自杀……”
吴潜逃之后,留给当地社会的是恐慌和满天
飞的传言。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挫折引起攻击

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等人
1939年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就曾
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
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条件的。”当然,在挫折
与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重要作用。
认知因素会影响个体以什么态度及行
为来对待挫折。

吴瑞烈当上校长之后,却辜负了大家
的信任,双桥小学在其担任校长的时
间内成绩开始下滑。案发之后,吴的
其他一些劣迹也逐渐暴露。经调查,
吴在身为校长近3年时间内,利用各
种方式挪用了八九万公款在外进行赌
博,吴正在为如何填补这笔公款而郁
闷。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二、环境压力

自然环境中气温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已有明确
的证据。安德森(Anderion ,1989)现场研
究的结果表明:较热的地区,较热的年度、
季度、月份和日子与谋杀、强奸、伤害、骚
乱和殴打妻子的比率的上升是一致的。另外,
空气污染对暴力的影响也已经发现类似的结
果。天气变化剧烈引起人们烦躁不安。社会
环境中生产生活带来的极大噪音,人口膨胀
带来的逐步拥挤与生存竞争,使人们的消极
情绪增加,心理压力增大,容易在人们身上
形成紧张性刺激,攻击行为更有可能发生。

学校成绩的下滑弄得学生家长怨声载道,今
年初双桥小学校长准备换届时,不少家长开
始组织在一起开会,讨论要求撤换吴瑞烈,
开会的时候吴瑞烈也在场。有一次会议还曾
经有高州当地的电视台记者前去采访。村民
徐兴建对着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得很激动,强
烈要求罢免校长。徐兴建的表现让吴瑞烈觉
得很没有面子,于是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
三、大众传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经常有青少年模仿电视中的
情节进行暴力犯罪的报道。目前,社会家庭录像、有
线电视台的播放,许多含有暴力的情节。又由于网络
的推广,使得暴力、色情更加无孔不入。某些传媒的
传播暴力、色情内容不仅唤起了人们的攻击冲动,而
且为公众提供了侵犯的手段,引导人们错误理解受害
者的反应,也降低了人们的责任心、内疚感。绝大多
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
是非辨别力低、模仿能力强的青少年一代的侵犯行为。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四、酒精和毒品

生活中因酗酒而寻衅闹事的事例很多。舒普
(L.M.Shupe)分析了882名犯罪人尿中的酒精浓度,
结果发现,醉酒的犯罪人中,伤害犯占88%,谋杀犯
占67%,强奸犯占45%。酒精引起攻击的观点有种:
如酒精影响认识,使知觉范围要窄,并且使人的行为
更多地受情境的影响;饮酒的动机可能是减轻焦虑或
获得力量感,使人有了平时意想不到的胆量。
由于毒品引发的犯罪也不少见。有的是因为毒品本身,
如酒精一样,促进暴力行为;有的是为毒品一吸上瘾,
道德感下降,为了需要用暴力解决的冲突。有人说毒
品是万恶之源,除了损害个人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外,
也严重危害了社会。为了满足毒瘾,获取毒品,“瘾
君子”们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各种手段获取毒资,
如偷窃、抢动、拐骗,甚至杀人等。
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五、个人特点

个人特点因素在性别差异方面研究较多。实
结果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易进行身体攻击。一
方面,男性体内雄性激素比女性的要多;另
一方面,女性的焦虑比男性强,她们重视社
会对自己的评价,较能遵从社会规范,而且
她们更能同情被侵犯的受害者。个人的道德
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侵犯的个人因素。道德水
平越高,个体越重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越
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来思考问题。
道德水平越高,责任意识越强,越能有效地
控制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准则符合。




性格:同乡眼里高傲不合群
村里的人大都不愿提起吴瑞烈的名字,好不容易找到
一位阿婆,据说是看着吴瑞烈长大的,一提到吴的名
字,阿婆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很高傲,没有什
么礼貌,虽然做的是校长,但是根本不像一个文化
人。”当上了校长的吴瑞烈在家乡更加趾高气扬,有
的村民甚至说:“吴回到村子里就有一种领导来视察的
气势。”
危险的心理倾斜
一个小学的校长,仅仅因为家长提出要撤换自己,就
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学生,吴瑞烈将毒手伸向学生的
深层动机是什么?可以逆向设想一下,吴瑞烈一旦被
罢免了校长之职,他的收入会减少,校长的权力没有
了,特别是自己挪用公款赌博的事也会暴露出来。但
与杀人将遭受的惩罚相比,这些损失就不算什么了,
显然吴瑞烈杀人并不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心理失衡是
其杀人的深层原因。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

一、宣泄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本能论者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
能,这种本能不断地向外涌出,除非允许人们释放自
己的犯性能量。否则这种能量滞存过多。一朝爆发,
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能量如洪水宣疏不堵。可以用
体育活动及其它竞技性活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如球
类比赛、跑步、拳击、登山等。
除个体采取体育活动以外,社会也可提供宣泄机会与
场所。如西方议会长廊上挂的议会沙袋,供有争议的
议员们发泄不满,发泄完毕后再心平心和地回到会场
共同商大用。目前,社会与部分学校建立了一心理咨
询中心或咨询热线,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也有为们提
供了倾吐与宣泄的机会。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二、惩罚

对侵犯的惩罚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抢劫、殴打或杀
害他人,司法机关要视其情节轻重依法给以不同的程
度的惩罚。如果一个小孩在家或校伤害别人,通常会
得到父母或学校的惩罚,目的是使其侵犯行为日后不
再发生或少发生。
惩罚来自明文的法律规范,也可借僵于良好的风气、
乡规民俗、社会舆论等很多学者认为,惩罚的使用要
注意;强度一定要超过攻击行为中得到的“快乐”与
“回报”,侵犯就会得到阻止。此外,惩罚应尽早实
现且保持一定的持续性,这样才能使受惩罚结合教育
和道德内化,效果会更好,单纯的外在惩罚可能影响
受罚者心理发育。
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
三、教育
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而这些行为规律很大部
分决定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与道德准则系统。人们
为自己建立了某些行为道德规范,采用自我奖惩的方
式来解决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化机制是最有力的控制
行为的手段。外在奖励与、惩罚不可能完全制约一个
人的行为,必须借助于教育来实现道德内化,形成成
熟个性。教育要及早进行,从小塑造良好的个性。
与个性成熟者相反,个性不成熟者往往具有以下
个性特征:
1、社会意识退缩,不会建立正常的良好人际关系;
2、留恋家庭,行为目的以自我为中心;
3、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易受他人的影响;
4、情绪不稳定,行为方式倾向于侵犯性与逃避性;
5、自我行为责任意识缺乏,缺乏忍受延迟落后的
能力;
6、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往往带有
很强的主观性、片观性、看人、看物静止、偏激、
怀有成见。
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的控
制水平较高,对别人采取侵犯行为方式的可能性也
较小,他们认为成熟个性应具有以下特征:
1、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
2、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
3、不保留敌意与怨恨,能学会对事不对人;
4、不歪曲事实 ;
5、自我认识客观,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
人际关系,能接受优缺点;
6、懂得自己的角度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四、控制传媒的暴力传播

目前,有相当一些传播媒体是大众其是青少年的儿童
观察、学习侵犯行为的重要途径。这些传媒播放的暴
力、色情节目给大家提供了模仿榜样,潜在危险性很
大。我们对大众传媒的控制,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措
施限制节目中暴力形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要宣传非
侵犯行为的榜样。
对于未年人主要监护的父母来说,他们可限制儿童看
电视的时间和所观看的节目,减少儿童接触暴力电视
的机会;父母也可以和儿童在一起观看节目,对内容
和制作技巧作解释性评价,引导儿童分清是非,吸其
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五、减轻环境压力

为人类营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减轻人们
的心理压力,是每个人体的期望。前面我们
分析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对侵犯行为
的影响。全球不同国家的地区都应制定积极
的人口发展计划,建立有效的环保制度,尽
量减轻外界压力对侵犯的消极影响。

无意间伤害最亲密的人
赵伟说,任何事情就怕开头做错了,时间久
了就形成惯性。假如他耐心地劝说妻子或想
其他办法来解决,而不是用暴力的手段,妻
子就不会心生怨恨去报复,而他也不会习惯
性地再次使用暴力 。

多做有效沟通悲剧本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