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哈
關於巴哈
 年代:1685~1750
 國籍:德國
 定位:
.聲音的建築師
.德國音樂之父
.西方音樂之父
名言錄
 如果巴哈時代以後所寫的作品都遺失了,
仍然可以在巴哈奠定的基礎上重建。
- 古諾
 他的名字(B-A-C-H)不是小溪,而是大海。
- 貝多芬
 為神的光榮而奉獻才是音樂的目的。
- 巴哈
為什麼巴哈是「音樂之父」?
 巴哈是17世紀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在他出現之
前,法國和義大利主導了歐洲音樂的發展。從他開
始,日耳曼人重新為音樂建立遊戲規則,影響至今。
 巴哈「音樂之父」的頭銜是十九世紀德國人自封的,
雖然有點向法、義別苗頭、強調正統的味道,但不
可否認,巴哈的確影響了西方音樂幾百年的發展,
包括流行音樂。
Less is more!
 巴哈的時代是個,生活簡單、思想簡單、物質條
件簡單的時代,這或許是巴哈為何能用最簡單的
主題,創造輝煌聲音的原因。
 巴哈只是在「玩聲音」,用和聲、對位玩出聲音
的可能性與合理性,讓人聽起來覺得好聽。
巴哈是音樂家&教育家
 巴哈一生研究音樂的完美呈現,他的作品多半是實驗及示範教學之用,
經常會在原譜上看到他「指點初學者」的話語,明確告知大家學習此曲
的目的。
 巴哈完成創意曲後,在曲子前頭親自寫下引言:
對鍵盤音樂的愛好者,特別是熱切希望學習彈奏的人,必須先學會把
二聲部精確而優美的彈奏,有了相當進步後,再把三聲部也正確而美好
的處理。同時要設法獲得良好的創意(樂思),並且要適度的發展它,最
重要的是要獲得如歌似的彈奏方法,且能附帶的獲得作曲的基本手法,
品嚐作曲的樂趣。
安哈特-科登公爵宮廷樂長 J.S.巴哈
完成於主後1723年
 巴哈他的各類作品,就是各種不同「操作手冊」、「
範本」、「教科書」、「準則」。
音樂不只有旋律,還有結構
 巴哈是第一位將音樂的結構,進行有系統分析的人。
 他的研究包括:
1. 證明「十二平均律」的理論
2. 發揚了從中世紀開始的「對位法」、「賦格」等作曲法
3. 歸納當時各種舞曲,作為「組曲」的創作結構
4. 為獨奏樂器譜寫「無伴奏」的作品,讓單音樂器發揮出複
音音樂的高度技巧
5. 他的「觸技曲」表現鍵盤樂器的即興功力
6. 「創意曲」、「法國組曲」等等,很多都是為了教育而寫
的練習曲,更成為後來鋼琴教學和音樂理論的範本。

他一生創作近2000首作品,各類作品水準整齊劃一。
 巴哈建立了音樂的邏輯、結構及基礎,有人曾形
容他是「聲音的建築師」。
 我們用哥德式教堂『對稱中求變化』特色,說明
巴哈如何使用和聲、對位、調性建立了音樂「變
與不變」的原則。
用德國哥德式教堂形繪
巴哈最傳神!
聲音結構看得見,
溝通對象夠清楚!
從哥德式教堂結構了解巴哈音樂
教堂迴廊,相同的結構,反覆延伸
v.s.三連音的堆疊
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天頂
v.s.前奏曲,強烈的個性
教堂迴廊,相同的結構,反覆延伸
v.s.賦格主題,一個接一個
簡單對稱,穩重,且隱藏著不斷變化
v.s.賦格進入尾奏,厚重的張力平衡
巴哈和他的三個兒子
重要入門曲目推薦
平均律鋼琴曲集
 又稱作「十二平均律」,是
一種訂定音高的準則,將每
一組八度音程,平均切割為
十二個半音,而每一個半音
都可以發展成完整的調子。
 漢斯馮畢羅將此曲集喻為鍵
盤音樂中的「舊約聖經」。
 此曲是為教育兒子所做的
鋼琴作品,最後整理成包
含24個大小調的24首前奏
曲與賦格。
巴哈許多作品是為了教育子女所用
郭德堡變奏曲
 郭德堡是巴哈的學生,受僱於一位德勒斯登的宮廷
伯爵,由於這位伯爵長年為失眠症所苦,因此委託
巴哈譜寫一部可以慰藉不眠之夜的作品,此曲因而
得名。
 將低音主題的基本旋律,以各種方式加以變奏,自
由地出現在樂曲中。
鋼琴怪傑--顧爾德的32個短篇與郭德堡變奏曲
G弦之歌
 巴哈一生中總共寫作四首管弦樂組曲。在第三
號組曲當中,以第二樂章「曲調」(air)最為有名,
此段落後來被德國小提琴家改編為小提琴與鋼
琴合奏的曲子,並移調為C大調之後,只以小提
琴中的G弦來拉奏,於是有了「G弦之歌」的名
稱。
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
 巴哈讓不同的旋律
線條進行對位,同
時存在、相互和諧。
 音響時而動態強烈、
時而氣氛懸疑。
 透過音樂,巴哈想
展現對上帝的虔誠。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徹底發揮大提琴演奏的各種可能性,並在各個聲部
中巧妙地安排和聲的行進。
 此組曲曾被遺忘多年,直到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無
意間在書店發現舊琴譜,經典作品才又重見天日。
G大調梅呂哀舞曲
 老漁翁/老烏鴉
 The toy<A Lover’s Concerto>
 陳慧琳<A Lover’s Concerto>
 電影<神通情人夢>
對稱與對應
自然界裡造物者似乎喜歡
成雙成對的設計,就好像
人類有兩隻眼睛、一雙手、
一雙腳,鳥類有一對翅膀,
而且都是對稱呈現的。
在音樂創作裡,可以發現
作曲家在樂句的結構中,
運用對稱與變化來豐富樂
曲。
表演藝術則應用肢體、語
言的一搭一唱,將對稱與
對應作最傳神的註腳。
音樂創作中常用的手法

作曲家在創作樂曲時,運用
對稱
均衡
變化
的手法,建構理想的音樂作品。
創作手法一
反覆(Repetition)
把原有的動機或主題,作相同的敘述或呈現,產生
加深印象的效果。
動機:是指表現旋律與節奏特性的音型。
主題:陳述於音樂的開頭,包含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動機。
創作手法二
模進(Sequence)
把原有的動機或主題,作相同模式的進行,產生高
潮或堆積的效果。
原主題
模進
創作手法三
反向(Contrary motion)
以原有的動機或主題,作相反方向的進行,產生
變化的效果。
原主題
反向進行
創作手法四
增值(Augmentation)
把原有動機或主題音符的符值增加,產生疏緩或寬
廣的效果。
原主題
增值
創作手法五
減值(Diminution)
把原有動機或主題音符的符值減少,產生緊湊的效果。
原主題
減值
符值
指音符的時值,表
示音符的長度。
樂句中的對稱與變化
藝術的表現手法常常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就是在相同的地方,加入不同的變化,在不同的
地方加入相同的要素。
G大調
<梅呂哀舞曲>
巴哈
<梅呂哀舞曲>樂句的對稱與變化
對稱:
 a樂句(第1~4小節) : a樂句(第9~12小節)
 b樂句(第5~8小節) : b'樂句(第13~16小節)
 c樂句(第21~24小節):c'樂句(第29~32小節)
<梅呂哀舞曲>樂句的對稱與變化
變化:
 a樂句與b樂句、a樂句與b'樂句
 a'樂句
 c樂句與c'樂句調性有變化
※使用動機的反向手法,來造成同中求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