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
的蜂起
第三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
设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历史条件——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
晚清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视
“开民智”为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关键,
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
良运动。
诗界革命:
倡导者有梁启超、黄遵宪等,
提倡“我手写我口”。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倡导,重视小说的社会地
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
的传统观念。重要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
系》。
文界革命:
梁启超倡导,创造了一种适应
现代传播媒体——报纸杂志的新文体,也称“报
白话文运动:主要倡导者裘廷梁,他历
数文言分离之害,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
重要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域外小说翻译:主要翻译者林纾。从1896
年《时务报》开始译介,到文学革命前,翻译
小说约800种。
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思
想资源。
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
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
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
一是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倡导思想自
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
运动举起了“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
时代背景
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
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
革命的产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
李大钊、胡适等人同时也是文学革命发
起者,使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有力
组成部分。
二、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发难。响应
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造成一定声
势。
钱玄同与刘半农演“双簧信”。
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发表了重要
论文探讨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
文学革命论争
——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
争
1)
1919年林(纾)蔡(元培)
之
争
2)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
3)
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
辩
文学革命的实绩和意义
实绩
白话运动的全面推广。1919年白话报刊400多
种,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
通令国民学校低年级采用,1924年中学语文课本
收入新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实绩。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
入
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
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借鉴进化论
等思潮,周作人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
理论。几乎所有文学革命发起者和参加者
都做过译介工作,许多新文学刊物都刊载
过译作。五四以后短短几年,西方文艺复
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相关哲学思潮都
先后涌入。
二、重要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简称文研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
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
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出版有会刊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研会较
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积
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和现实主义
文学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
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被称为“异军突
起”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等。主办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文学思想上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
漫主义,也受“新浪漫主义”影响。主张“为
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强调
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
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1925年“五卅”之后,
转向提倡革命文学。
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带
文化沙龙性质的社交团体,主要成员是胡适、
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欧美留学生。
语丝社
1924年成立,因创办《语丝》
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
语堂、钱玄同等。
三、其他文学社团
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其骨干1926年秋在北
京与杨晦组成沉钟社,活动到1934年,人员林如稷、
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德
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创作,被鲁迅称为“确是中国的
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湖畔诗社:
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成
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
人,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第三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
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 、 胡适早期的文学思想
胡适重要的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刍议》(1917)是对晚清文
学改良思想的总结和发展,旗帜鲜明的
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白
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8),提出“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
学”是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易卜生主义》
(1918)介绍易卜生的现实主义和个性主
义。《谈新诗》 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早期的文学思想
(1)胡适在进化论基础上形成他的文学观,
他理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
“历史的文学观念”。
(2)胡适重视语言工具的革命。他把文学
语言的变革看成整个社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
变,将白话运动从文学改革的范围向整个社会
的范围推进,这是文学革命在短期内大获胜利
的原因之一。
(3)在新文学思想内容上提倡个性主义,
创作方法上主张现实主义。
(4)对文体的贡献主要是诗歌,主张“诗
体的大解放”。
胡适文学思想的转变
1923年创办《国学季刊》,采
取“托古改制”立场,从革新
趋于复古。
二、周作人的文艺思想
周作人早期重要的理论文章:
《人的文学》(1918)提出新文学应该
是:“人的文学”,是表现推崇合乎人性的
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的文学。
《平民文学》(1919)提出“普遍”和
“真挚”的原则。
《美文》 (1921)从理论上确立文学性散
文的地位。
周作人早期的文学思想
周作人以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最突
出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
标志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平民文学》中提出“普遍”和“真挚”的
原则,进一步强调了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精神,
与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个性解放潮流相吻
合。
对文体的贡献主要是散文。
周作人文艺思想的转变
周作人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朝
前走,1920年开始反思“人的文学”
口号,针对文坛“人生派”和“艺术
派”的分野,提出文学不必“为什
么”。1923年在《自己的园地》中主
张“人生的艺术派”,从新文学主潮
带头人转为自由主义作者。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10年文学发展分三个 阶段
1917年1月——1919年“五四”
运动爆发,文学革命初期和准备阶
段。
1919年“五四”——1926年“三•
一八惨案”,思想解放创作活跃阶
段。
1926年“”三•一八惨案”——
二、第一个10年文学创作趋向
1、理性精神的显现——“重新估定价值”的理性批
判精神与“人的发现”和“文学的发现”引起的
理性 探索精神,贯穿第一个10年几乎所有作品
中。
2、感伤情调的流行——感伤是现代
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
期的精神标记和心理氛围,
它与一代人的最深刻的焦虑与
思索联系在一起,预示着一
个新的历史的巨大起步。
3、个性化的追求——在提倡个性解放、鼓
励个性发展的五四时期,“表现自我”成为自觉
的文学追求,此期文体发展还不太成熟,作家创
作风格却千姿百态,是历史上少有的充分个性化
的时代。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现实主义
是第一个10年最有实力的创作
方法,但此期没有定于一尊的创
作
方法,各种文艺思潮、创作方
法
多元并存,形成非常活跃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