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藝術教育的發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國小藝術教育的發展

國民小學藝術教育的發展

講師:吳望如

◎臺北縣八里鄉米倉國小校長 ◎臺灣藏書票協會理事 ◎中華民國兒童美術教育學會理事 ◎梅嶺美術會理事長

壹、前言

一、藝術教育思潮之淵源 (一)追溯至周朝的「六藝」教育 — 禮、樂、射、御、書、數。 (二)孔子: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 仁,游於藝」。 (三)隋唐之後,藝術教育長期被忽略,藝 術家成為宮廷的御用畫家。

(四)民國初年蔡元培主張「以美育代替宗 教」。 (五)臺灣1895年被日本統治,實施「西式 教育」,開始「圖畫科」歷史。

二、西方藝術教育的脈動 (一)文藝復興的影響。 (二)18世紀席勒(F.Schiller)、羅金斯 (J.Ruskin)、歌德(J.Wolfgang Goethe)等人提出「真善一致論」。 (三)奧地利齊澤克(F.Cizek)於1897年開 始實施「以兒童為主之美術教育」。

(四)德國教育家凱善斯泰納 ( G.M.Kerschensteiner

)在1903年透過大量作 品,研究兒童美術發展的過程。 (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哈伯特 ‧ 里德(Read)提出「透過藝術的教 育」 ,之後羅文費爾( V.Lowenfeld

) 依據實驗結果提出「創性與心智的成 長」,影響台灣美勞教育的發展。

三、日治時期台灣「圖畫科」教育課程 (一)1912年,手工圖畫科開啟台灣兒童美 術教育。 (二)1920年,日本開始實施「新定畫 帖」。 (三)1935年,「初等圖畫」教科書發行。

貳、近代臺灣藝術教育的發展

一、1895-1919年 (一)臺灣教育實驗期的圖畫教育。 (二)1912年公學校首見「手工及圖畫 科」,女學生則加「裁縫與家事」。 (三)臺灣各地方手工藝產業開始發展。

二、1919-1945年 (一)新定畫帖的功能(在日本國內實施) 1.是日本圖畫教育從舊時代進入新時代的「固 定教科書」。 2.是一本以「教師用書」為主的教科書,目的 在去除臨畫教育。 3.重視教材的組織系統性排列及教學方法。 4.統合了各種畫法與技法。

(二)1921年臺灣總督府出版「公學校圖 畫帖」 教材內容 要旨 準備 敎授 觀察 說明 問答 提示重點 畫法 提示方法 注意 提供策略

(三)每週上課一小時。 (四)公學校圖畫教育的教法有: 1.寫生畫 2.考案畫 3.臨畫 4.自由畫 5.鑑賞畫

(五)公學校圖畫教育的畫法有: 1.鉛筆畫 2.鉛筆淡彩畫 3.水彩畫 4.蠟筆畫 5.陰影畫

(六)1935年「初等圖畫」的發行。 (七)1941年將「小學校」與「公學校」改 為「國民學校」,日台教育開始合 一。

三、1945-1975年 (一)1948年(民國37年)-美術科課程標 準。 (二)1949年(民國38年)-政府來台,沿用 1948年課程。 (三)1952年(民國41年)-課程標準小修。 (四)1962年(民國51年)-課程標準小修。

(五)1968年(民國57年)-課程標準出現重 大修改。 1.順應兒童身心發展。 2.輔導其「造型活動」,以滿足其慾望。 3.強調透過造型活動,發展兒童創造性思 考和想像能力。 4.將「圖案」改為「美術設計」,佔所有 創作活動的1/4。

(六)1975年(民國64年)的美勞科課程標 準 1.將美術與勞作合併稱為「美勞」。 2.教材類別要項 a.欣賞與觀察 b.發表與實習 c.研究與討論 3.以創作材料做分類-繪畫、工藝、設計、 雕塑

4.重要改變 a.適合兒童能力。 b.配合社會國家環境的需要。 c.充分運用學校之設備。 d.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主。 e.開始出現教學單元的觀念。 f.注重適應個性的教學法。 g.低年級往往在遊戲中學習。 h.教學時觀察 、 欣賞 、 發表和研習活動,力求相互聯 繫。

5.使用最久的一次課程(1975-1996年)。 6.每週上課3小時 (七)1979年(民國68年)-依國民教育法,美育成 為五育之ㄧ。 (八)1993年(民國82年)-頒定新課程標標準。 (九)1996年(民國85年)-美勞新課程實施 1.課程主軸 a.表現領域 b.審美領域 c.生活實踐領域

2.課程的精神 a.人性化-以人文為本。 b.本土化-重視鄉土教材。 c.國際化-放眼國際與尊重多元文化。 d.現代化-注重建構主義。 (十)2000年(民國89年)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要旨」。

(十一)2002年(民國91年)九年一貫藝術 與人文課程暫行綱要實施 1.統整美勞、音樂、表演藝術 2.每週三節課 3.一、二年級稱生活課程領域,統整美 勞、音樂、表演藝術、社會、自然 4.重視十大基本能力的培養

5.三大主軸 a.探索與創作 b.審美與思辨 c.文化與理解 (十二)2003年(民國92年)-藝術與人文課 程綱要定版實施 1.三大主軸修改為 a.探索與表現 b.審美與理解 c.實踐與應用

參、影響臺灣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創造導向的藝術教育 (一)英國藝術教育理論家里德與羅文費爾 都計畫透過藝術的教育來培養兒童的創 造力。 (二)它成為 1960 年代的美術教育重要思 潮。 (三)里德的重要著作:透過藝術的教育

(四)羅文費爾的重要著作:創性與心智的 成長 (五)羅文費爾的思想淵源 1.盧梭的自然主義-主張兒童的成長是循序 漸進,有一定程序。 2.實驗工具主義-採杜威的實用主義。

(六)羅文費爾的藝術教育理念 1.自我表現與創造性 2.對材料的直接經驗 3.心理健康 4.個性發展 5.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6.重視藝術教育過程

(七)羅文費爾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區分 1.塗鴉期(1-4歲) 2.樣式化前階段(4-7歲) 3.樣式化階段(7-9歲) 4.寫實主義的萌芽階段(9-10歲) 5.擬似寫實階段(11-13歲) 6.決定時期 7.青春時期

二、品質導向的美勞教育 (一)僅重視創造導向,老師教學顯得無力 感。 (二)艾斯納主張 1.要強調美勞的獨特本質與價值 2.以「教師」和「課程」為教學中心,重 視教學品質

3.

不僅要重視過程,更要求作品的「完 整」,因為兒童是可以「敎」的 4.

美勞課程應包含 a.創作 b.批評 c.美術史 d.美學 5.美術學習並非自動成熟的結果 6.課程應該提供「繼續性」與「程序性」

三、學科導向的美勞教育 -DBAE (一)源於 1960 年代,美國有幾位美術教育 家認為美術教育不只形成美感經驗, 也可以同時構成廣闊的知識體系。 (二)艾斯納( E.W.Eisner

)及巴肯( M.Barkan

)也 支持此一觀點。

(三)其後,史密斯 ( B.A.Smith

)、布勞蒂 ( H.S.Broudy

)、 赫謝 ( A.W.Fashay

) 都一致肯定。 (四)在美國賓州等幾個州實施。 (五)美勞教育應含四大內容 1.藝術創作(Art making) 2.藝術評論(Art criticism) 3.藝術史(Art history) 4.美學(Art aesthetics)

(六)被引申為 DBAE 教學(學術本位教學) (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

四、建構主義的思潮。 五、後現代主義的思潮。 六、羅達凱洛格( Rnoda Kellogg )的影 響 主要著作:兒童畫的發展過程。

七、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的震撼 (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 (二)穿越圍牆的教育 (三)洛利斯.馬拉古齊的奇想與智慧 (四)瑞吉歐.埃朱利亞市的支持。

肆、結語

一、要如何成為一位好的藝術與人文教師。 二、如何思考台灣藝術教育的未來走向。 三、個人在藝術教育推展中扮演什麼角色? 四、你可以成為一位傑出的藝術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