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第20章
有机波谱简介
内容提要:
1.吸收光谱概述。
2.1H NMR的基本原理及1H NMR 图谱解析与
应用, 13C NMR 简介。
3.红外光谱(IR)的基本概念及IR的解析。
4.紫外光谱(UV)的基本概念以及UV在结
构分析中的应用。
5.质谱(MS)的基本原理及质谱图的组成。
6.四谱连用简介。
目的要求:
1.何谓NMR、IR、UV、MS?在有机分子的
结构测定工作中,各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掌握1H NMR的主要参数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进行简单的1H NMR图谱解析。
4.掌握影响分子振动吸收频率的主要因素,
熟记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5.能进行简单的UV、IR图谱解析。
6.对简单化合物,学习如何通过“四谱联用”
进行结构分析。
20.1 吸收光谱概述
定义: 吸收光谱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
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谱图解析方法。
“四谱”中除MS外皆为吸收光谱。
UV、IR及NMR统属电磁波谱。
光的波长λ、频率υ与速度c之间的
关系为:
λ•υ=c (λ:cm;υ:Hz
c=3×1010cm﹒s-1 )
频率也可以用波数σ来表示。
波数的单位是cm-1,定义为电磁波在1cm的
行程中振动的次数。
1
¦Ô
=
¦ Ò=
c
¦Ë
表 20-1 电磁波区域划分
光谱区
γ
射
线
X
射
线
波 长
λ/nm <0.1 0.1
λ/μm
λ/cm
能 量
eV
跃迁类型
>1.2×102
核与内
层电子
远 近 可
紫 紫 见
外 外 光
近
红
外
中
红
外
远
红
外
微
波
无
线
电
0.1~10
>10
200~400
10~200
400~760
0.76~2.5 2.5~25 25~103
1.2×102~6.2
6.2~3.2
3.2~1.6 1.6~0.5 0.5~0.05
~1.2×10-6
~1.2×10-3
~1.2×10-9
价
电
子
分子振动与转动
1 m ﹦102 cm ﹦103 mm ﹦106 μm ﹦109 nm
分子转动
电子自旋
核自旋
光子的能量与波长、频率的关系为:
E= h¦ Ô= h¦ Òc =
hc
¦Ë
h为普郎克常数(6.63×10-34J•s)
上式说明光量子的能量与波长有关,
短波能量高,长波能量低。
20.2 核磁共振谱(NMR)
可以得到有关未知分
氢核磁共振谱:
(1H NMR,或PMR) 子中氢原子的类型、
NMR
数目及其所处的化学
环境等线索
碳核磁共振谱: 可以得到相关复杂分子
(多用于甾类、多糖类)
13
( C NMR)
中碳原子的骨架信息
本节将重点介绍1H NMR。
20.2.1 核磁共振原理
20.2.1.1 核的自旋与共振
自旋量子数(spin quantum number)
I表征核的自旋情况。
I分为三种类型:
(1)核的质量数与质子数皆为偶数,I=0,
核无自旋现象。如12C6、16O8等。
(2)核的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
则I=1、2、3、……整数,其核可自旋。
如2H1、14N7等。
(3)质量数、质子数皆为奇数,如1H1、19F9等;
或核的质量数为奇数,质子数为偶数,如
13C 、31P 等,I=1/2、3/2、5/2…半整数,
6
15
其核可自旋,其中1H1、13C6和31P15是目前核
磁共振研究与应用的热点。
共振原理:
当自旋的氢核处于外磁场H0时,氢核的
磁矩会出现(2I+1, I=1/2)两种能级不同的
自旋取向:
一种与H0 同向,处于低能级-μH0;
一种与H0 反向,处于高能级μH0;
两种自旋状态能级差值为:
ΔE=E2 - E1=μH0–(-μH0) =2μH0
ΔE值与外磁场H0有关,H0越强,ΔE越高。
当电磁场发射频率为υ的电磁波照射上
述处于H0中的氢原子核,且能满足ΔE=hυ,
即
2μH0=hυ 或 υ=2μH0/h
1H核就吸收射频能量完成能级跃迁,这就是
核磁共振现象。
使氢核产生核磁共振须具备两种条件:
(1) 外磁场提供强H0,使氢
核产生较大的自旋能级
分裂;
(2)电磁场发射一定范围的
电磁波,使氢核完成能
级跃迁。
获得核磁共振谱可采用两种手段:
扫频法(frequency sweep):
固定外磁场的强度H0,不断改变
电磁场的发射频率以达到共振条件。
扫场法(field sweep):
简便,最为常用。
固定电磁场的发射频率υ,不断改
变外磁场的磁场强度以实现共振。
20.2.1.2 电子屏蔽效应
(electron shielding
固定照射频率υ,并非所有的氢核都会在相同
effect)
的场强H0下同时发生共振:
图20-1 CH3COOH 的1H NMR图谱
解释:在H0作用下,有机分子中氢核周围的
电子会产生与H0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
从而抵消了部分磁场H0对质子的影响:
核
Ho
图20-2由环电流产生的感应磁场
这种由感应磁场引起的抵消外磁场强度的效应,
称之为电子屏蔽效应。
定义:因化学环境不同使质子所受的屏蔽效应
不同而引起的信号位置的移动。
化学位移δ值定义为:
δ=(υ样品 – υTMS )/υTMS ·106
≈(υ样品 – υTMS)/ υ射频 ·106
υ样品→被测样品共振频率
υTMS → 参照物TMS的共振频率,单位:Hz
υ射频→照射频率,其数值≌υTMS,单位:MHz
δ:是一个无因次的量,读作ppm
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高,屏蔽效应
越大。
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则呈现出去
屏蔽效应
化学环境不同的氢核,屏蔽效应不同,
在不同的磁场区域给出共振吸收信号。
20 .2.2 1H NMR的主要参数
20.2.2.1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δ
——信号的位置
注意:
1. δTMS=0的值在谱图的右端。屏蔽效应使
质子的信号出现在低场,δ值减小。对有机化合物而
言,大多数质子的δ为正值,一般在0~10之间。
2. 屏蔽效应与电子云密度直接相关,而电子云
密度的高低又与相邻原子或基团的类型连系在一起。
3.熟记各类氢的化学位移,对推测化合物结构至
关重要。
表20-2 常见类型质子的化学位移(δ值)
Y
CH3-Y R-CH2-Y R2CH-Y
R
Cl
Br
I
OH
OR
0.9
3.1
2.7
2.2
3.4
3.3
1.3
3.5
3.4
3.2
3.5
3.4
1.5
4.1
4.1
4.2
3.9
3.6
O-COR 3.8
O-COAr 4.3
NR2
2.5
4.0
4.3
2.6
5.0
5.2
2.9
R-C≡CH
Ar-H
R-OH
2-3
6-9
1-6
R2C=CH2
R-CH=O
ArOH
Y
CH3-Y RCH2-Y R2CH-Y
CR2=CR2
C 6H5
CHO
COR
COAr
COOH
COOR
CONH2
C≡CR
C≡CN
4.5-6.0
9-10
4-8
1.7
2.3
2.2
2.1
2.6
2.0
2.0
2.0
1.8
2.0
1.8
2.7
2.2
2.3
2.7
2.3
2.2
2.6
2.9
2.4
2.5
3.5
2.5
2.1
2.3
R2C=CHR
5.2-5.7
R-CO2H
10-13
RNH2,R2NH 1-5
20.2.2.3 自旋偶合(spin coupling)
——信号的裂分
高分辨1H NMR谱发现:
等性质子由于邻近不等性质子相互干扰会出现
二重峰(doublet,d),
三重峰(triplet,t),
四重峰(quaterlet,q),
多重峰(multiplet,m)
即:信号裂分现象
邻接-CH-上的氢在外磁场中存在两种自旋取向,相
例: 邻接-CH
2-上的氢在外磁场中形成四种自旋取向组
合,使-CH-质子分别感受到三种场强:高于H
应产生两个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一个使外磁场增
0、等
于H
强,另一个则使外磁场减弱,两种情况几率相等。
0和低于H0。三种情况的几率比为1∶2∶1。
-CH2-质子,受到-CH-上质子的影响,处于两种场强中:
结论:
当比外磁场H
0稍强,质子信号在低场出现;
-CH-质子信号裂分成三重峰;
当比外磁场H0稍弱,质子信号就移向了高场。
峰的强度比1∶2∶1。
CHBr2—CH2Br
结论:-CH2-质子的共振吸收峰裂分
成强度比为1∶1的二重峰。
图20-4 1,1,2-三溴乙烷的1H NMR图谱
以图20-5进一步说明:
a
CH2
H0
1
Jba
b
1
δ ±» CH ÖÊ×Ó b
ż
ºÏ µÄÐ Å
ºÅ Óë CH ÖÊ×Ó Á½
ÖÖ
ż
ºÏ µÄÐ Å
ºÅ
×éºÏ ¼¸ÂÊ
1
b
Jab
CH
a
Jab
δ ±» CH2ÖÊ×Ó
a
ż
ºÏ µÄÐ Å
ºÅ
Óë CH2ÖÊ×Ó
ż
ºÏ µÄÐ Å
ºÅ
H0
2
1
ËÄÖÖ
×éºÏ
¼¸ÂÊ
图20-5 1,1,2-三溴乙烷邻接质子自旋偶合引起的吸收峰裂分情况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由邻近不等性质子的自旋所引起的相互干扰,
叫自旋-自旋偶合(spin-spin copling),简称
自旋偶合。
由自旋偶合所引起的吸收峰裂分的现象,称
为自旋-自旋裂分(spin-spin splitting),简
称自旋裂分。
偶合常数( copling constant)J及其用途
J:裂分信号中各小峰之间的距离,单位为Hz。
通过研究J值,可找出各质子之间相互偶合
的关系,确定分子中各质子的归属,如Jba=Jab。
分析简单化合物1H NMR信号裂分一般遵循:
等性质子之间存在偶合,但不发生裂分。
如以下质子只给出单峰:
不等性质子之间存在偶合:
(1)裂分主要发生在同一碳或邻接碳上不等性质
子之间,如:
(2)n+1规律 裂分的峰数取决于邻接碳原子
上等性质子数 ,如CH3aCHbClCH3a
a质子:两重峰 ( d)
b质子:七重峰 (m)
(3)裂分峰的相对强度比等于二项式(a+b)n展开
式各项系数
(4)信号裂分呈现出“屋脊”效应(roof effect)
(5)活泼的羟基质子信号往往是一个单峰
活泼的羟基(OH)质子通过氢键能快速交换,
使得CH2对OH质子的自旋偶合作用平均化。
20.2.3 图谱解析与应用
解析1H NMR谱图的一般顺序:
(1)根据样品的分子式,确定所含有的氢核数。
(2)凭借积分线高度和氢核总数,得出各组信
号所代表的氢核数。
(3)从信号的δ值,识别其可能归属的氢的类型。
采用加D2O后信号会消失来确定其中的活性氢。
一般氢键使质子位移向低场移动。
(4)根据峰的裂分度和J值找出相互偶合的信
号,进而一一确定邻接碳原子上的氢核数
和相互关联的结构片段。
(5)对于简单化合物,综合上述因素就可进行结
构判断。
(6)对于已知物,可将样品图谱与标准图谱核对后
加以确证。
例1:已知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8H10O,试根据其
1H NMR(图20-7)推断其结构。
苯环(
δ6.8、7.1
)应是对位
取代,且为
不同的基团
δ5.5低
,宽;为
OH(δ0.5
~5.5)
δ2.7
(2H)
应与-CH3
相连
δ1.2
(3H)
应与
-CH2相连
片段-CH2-CH3
有五组峰,积分线高度比为2∶2∶1∶2∶3,分
别为2H、2H、1H、2H和3H
结论:化合物A的结构应为:对乙基-苯酚
20.2.4 影响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
(1)诱导效应
临近原子或基团的-I效应使去屏蔽效
应增强,故化学位移δ值增大,使信号移
向低场。
CH3→F
δ 4.26
δ
CH3→Cl
3.05
CH3→Br
2.68
CH3→CH2Br
1.65
CH3—CH2—CH2→Cl
(CH3)2—CH→Cl
1.05
1.51
1.77
3.45
4.11
(2)各向异性效应(anisotropic effect)
质子因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所引起化
学位移δ值变化的现象。
现以芳环、乙烯、乙炔为例分别说明:
例:
图20-8(a)苯环的各向异性效应
从感应磁场的磁力线走向可知:在苯环的中
心及环平面的上下方为屏蔽区,而苯环平面的周
围则处于去屏蔽区,故苯环质子的共振信号移向
较低场(δ7.2)。
例:
图20-8(b)、(c)双键、三键的各向异性效应
从(b)(c)可以看出:
烯氢处于去屏蔽区,δ值移向低场,5左右
炔氢处于屏蔽区, δ值移向相对高场,3附近
醛基氢与烯氢类似,δ为 8~10 ,更低。
为什么?
(3)氢键和溶剂的影响
一般来讲,形成氢键的质子受到的屏蔽效
应小,其化学位移移向低场,且氢键越强,δ
值越大。
如:ROH, δ0.5~4.5; ArOH, δ4.5~10;
RCOOH,δ9~13
20.2.5 偶合常数与结构的关系
偕偶(同碳偶合)
邻偶(邻碳偶合)
远偶(远距离偶合)
偶合常数依赖于间隔键的数目、类型和立体化学
(1)饱和碳上氢原子间的偶合常数一般在7Hz
左右。
如:
(2)偶合核之间的距离增大,偶合常数的绝对
值减小,通常
(3) 偶合核之间夹角的大小可明显影响偶合常
数,通常夹角为900时J最小。
(4)取代芳环上的邻位、间位及对位之间的质子
有不同的J值。
20.2.6 碳谱(carbon spectrum)简介
13C
13C
NMR测定的基本原理与1H NMR相同
NMR的特点:
(1)信号强度小;
(2)化学位移范围宽;
(3)偶合情况复杂;
(4)无积分曲线,峰的高度与碳数无关。
采取的措施:
(1)宽带去偶法,消除所有氢对13C的偶合获得有机物
的“骨架”信息。
(2)偏共振去偶、DEPT等技术,识别 “伯、仲、叔、
季”碳原子类型。
例:
不同类型的碳原子的有关信息
(b)
δ53
δ25
δ23
δ30
δ219去
(a)
屏蔽效
应最强 图20-9(a)
4-甲基2-戊酮的13C NMR谱图
(b)
O
H3C
δ:
30
C
219
CH2
CH(CH3)2
53
25
23
表20-3
13C
NMR谱中常见碳的化学位移值
δc
碳的类型
0~35
RCH2NH2 60~35
RCONHR 160~180
R2CH2(仲碳) 15~45
RCH2OH
40~70
RCOOR
R3CH(叔碳)
25~60
RCHO
175~205 (RCO)2O 150~175
R4C(季碳)
35~70
R2CO
175~225
碳的类型
RCH3 (伯碳)
C=C(烯烃)110~150 RCOOH
C≡C(炔烃) 70~100
苯环
δC
碳的类型
RCN
δc
155~175
110~130
160~185 (R2N)2CO 150~170
110~175
RCOCl
165~182
20.3
红外光谱(IR)
IR给出有机分子中各官能团共价键的信号特征,
利用IR则可了解有关化合物官能团的情况。
2-戊酮的IR图谱
图中横坐标为波数cm-1或波长µm;纵坐标为透光率,用
T/%表示。吸收峰呈“谷”形,谷的深度即表示吸收的强度。
常见波数范围落在400cm-1~4000cm-1。
20.3.2 分子的振动
(1)伸缩振动(streching vibration) υ
对称υs
H
H
¨I
改变键长的振
动称伸缩振动
C
¨J
¦ Ôs
不对称υas
强弱顺序:υas> υs
H
H
¨I
C
¦ Ôas
¨L
(2)弯曲振动(bending vibration)
面内(in plane) 剪式β
ip
摇摆ρ
改变键角的振动
摇摆ω
扭曲γ
面外(out of
plane)oop
H
H
H
H
C
C
scissoring
¦Â
rocking
¦Ñ
H
H
H
H
C
C
wagging
¦Ø
twisting
¦Ã
¦ Äip
强弱顺序为:υ>δ, δip>δoop。
¦ Äoop
20.3.3 峰数、峰位和峰强
20.3.3.1 峰数
吸收峰的数目取决于分子的振动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数。但实际上,往往少于理论计算。
原因:
(1) 只有引起分子偶极矩(μ)变化的振动
才产生红外吸收;
如乙烯、乙炔等碳碳键的对称伸缩振动,
Δμ=0,故不显示红外吸收峰。
(2)振动频率相同的峰会发生简并;
(3)弱而窄的细瘦峰往往被与之频率相近的强
而宽的吸收峰所覆盖。
20.3.3.2 峰位
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取决于各化学键的振动频率。
化学键的振动频率可由虎克定律近似求得:
波数σ(cm-1), 光速c(cm·s-1),键力常数f(g·s-2)
由上式可见:
(1)σ与f呈正比。键长越短,键能越高,
吸收峰的波数就越大。
(2)σ与成键原子的约化质量呈反比
约化质量:
C—H < C—C < C—X ( N、O、S、卤素 )
含氢官能团(υ)> 2700cm-1
C—C (υ) < 1500cm-1
20.3.3 峰强
取决于振动时偶极矩变化(Δμ)的大小。
Δμ值越大,吸收峰越强,峰“谷”越深。
即:吸收峰的强度与成键原子之间电负性的差值
有关。
符号:vs(very strong),很强; s(strong),
强; m(medium),中强; w(weak),弱;
vw(very weak),很弱。
20.3.4 影响吸收波数(或频率)的因素
20.3.4.1 电子效应
(1)诱导效应
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基团使得羰基氧上的电
子向双键偏移,使吸收波数增大。如:
O
O
O
O
R C R R C OR R C Cl F C F
¦ÔC=O (cm-1) ¡« 1715 ¡« 1735 ¡« 1800 1928
(2)共轭效应
离域的π电子使共轭醛、酮羰基的υC=O降
低
O
O
O
1675
C CH2CH2CH3
CH2C C2H5
CH3CCH2CH3 CH3CCH=CH2
¦ÔC=O (cm-1) 1710
O
1715
1695
20.3.4.2 空间效应
(1)环的张力越大,其官能团及其骨架的υ越大
如:
(2)若共轭效应因空间阻碍而遭破坏,则υ
移向高波数。
20.3.4.3 氢键
分子间或分子内氢键,因电子云密度平均化
降低了键力常数,导致υ低移。
O
CH3C
-1
¦ ÔC=O (cm ) 1717
CH2
,
O
C OC2H5
1738
OH
CH3C
O
CH C OC2H5
3000 ¦ ÔOH
, 1650 ¦ ÔC=O
表20-4
波长/μm
波数/cm-1
2.7~3.3
3.0~3.3
3750~3000
3300~3000
3.3~3.7
3000~2700
4.2~4.8
5.3~6.1
6.0~6.7
2400~2100
1900~1650
1675~1500
6.8~7.7 1475~1300
7.7~10.0 1300~1000
10.0~15.4 1000~650
红外光谱的主要区段
引起吸收的键
化
合
物
类
别
υO-H ,
醇、酚、胺、酰胺
υC-H (-C≡C-H,
>C=C<H ,Ar-H) 炔、烯、芳香化合物
υC-H (-CH3,>CH2,
>CH-,-CHO)
烷、醛
υC≡C,υC≡N
炔、
υC=O
醛、酮、羧酸、酯
υC=C(脂、芳族)
υN=O
烯、芳香族、硝基类
δC-H
烷
υC-OυC-N,
醇、醚、羧酸、酯、胺
δC-H ,δAr-H (面外) 取代烯烃、取代苯
O
¦ ÔC=O
(cm-1) £¨ ÓÎÀ룩£¬1675
¦ ÔC=O
(cm-1) £¨ µÞºÏ £©£¬1622
-1
¦ ÔOH (cm ) £¨ µÞºÏ £©£¬2843
O
O
H
20.3.5 主要区段和特征峰
(1)特征谱带区(functional group region)
4000cm-1~1330cm-1区域。熟悉和识别这些特征峰
是解析红外光谱的基础。
(2)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
1330cm-1~650cm-1之间的范围。分子中结构的细
微变化,都会引起吸收峰位置和强度的明显改变
说明:
(1) 烷烃的υC-H 通常低于3000cm-1
-CH3在~2960cm-1和~2870cm-1(vs),
-CH2在~2930 cm-1和~2850 cm-1(vs),
-CHO的υC-H在2820cm-1和2720cm-1(m)附近
炔氢在~3300cm-1(vs),
烯氢在3040cm-1~3010cm-1(m),
芳氢在~3030cm-1(m)
(2)烷烃的δC-H如甲基在~1460cm-1和~1380cm-1,
~1380cm-1处发生分叉时,表明有偕二甲基
[-CH(CH3)2],亚甲基仅在~1470cm-1有吸收。利
用δC-H,还可以鉴别烯烃的类型和苯环上取
代基的位置等。
(3)不饱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范围与其相对应
的类型有关
RC CH
-1
(cm
) 2140~2100
¦ÔC C
R C C R'
2260~2190
Ar C N
RC N
-1
(cm
) 2260~2240 2240~2220
¦ÔC N
表20-5
烯
烃
取
代
苯
烯烃、取代苯C-H的面外弯曲振动的特征吸收
化合物种类
吸收峰位置υ(cm-1)
RCH=CH2
RCH=CHR(顺式)
RCH=CHR(反式)
R2C=CH2
R2C=CHR
单取代(5个邻接氢)
邻位取代(4个邻接氢)
间位取代(3个邻接氢)
对位取代(2个邻接氢)
990和910(双峰)
690
970
890
840 ~ 790
750和700(双峰)
735~750
810 ~ 780和 710 ~ 690
850 ~ 800
吸收峰强度
s
m,v
m→s
m→s
m→s
m→s
m→s
m→s
m→s
20.3.6
IR 解析
解析红外图谱主要靠实践经验,通常顺序为:
(1)从高波数到低波数识别出特征峰,判断可
能存在的官能团;
(2)寻找相关峰,以确证存在的官能团;
(3)根据以上信息确定化合物的类别;
(4)查对指纹区,以确证可能存在的构型异构
或位置异构;
(5)可能的话,将样品图谱与标准图谱对照,
以确定二者是否为同一化合物。
综上所述:
例:
化合物A,分子式为C9H10O2,(图20-11)其
IR谱图如下,试推断A的结构。
推断A为苯甲酸乙酯(与标准图谱一致)。
1600 cm-1、
1480 cm-1~
1450 cm-1为
υArC=C
1380 cm-1~
1320 cm-1证
明有-CH3 、
-CH2-
2960 cm-1
3100cm~2850 cm1~
1为-CH 、3
-1
3000cm
CH2-的υC-H
为不饱
υ
~C-H
1730 (s) 为羰基
,波数增大,表明可能
与吸电子基团相连
1580 cm-1说
明苯环与不
饱和键相连
720 cm1~650
cm-1处
有两个
吸收峰
,表明
为单取
代苯
1200 cm-1~1120
cm-1(s)为υC-O,
推断应含酯基
20.4
紫外光谱(UV)
20.4.1 概述:
紫外光吸收光谱简称紫外光谱(UV),是由不饱和共轭
化合物中电子跃迁所形成的电子光谱,可用紫外分光光度
计测定。常用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范围为近
紫外(200 nm~400 nm)和可见(400 nm~800 nm)两个
光谱区。
如图:
香芹酮的UV图谱
横坐标: 波长λ,
纵坐标: 吸收度A(absorbance)或摩尔
吸收度ε(lgε)
ε定义为:
1升溶液中含1摩尔样品,通过样品的光路
长度为1cm时,在指定波长下测得的吸收值。
max:最大吸光度处的波长
是样品的特征常数
ε
紫外光谱的几个常用术语:
(1)生色基和助色基
生色基(chromophore) :
能引起电子跃迁的不饱和基团(如和C=O、C=C、
C=N、-N=N-、-NO2、-NO)等
助色基(auxochrome):
与生色基团相连的-OH、-NH2、-X、-OR等,它们
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常可增加生色基团的吸收波
长及强度
例如: 苯环:λmax250nm,ε230,
苯酚则为:λmax270nm,ε1450
(2)红移和蓝移
红移(red shift)又叫深色位移,指因受取代基或
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blue shift)亦称浅色位移,指因受取代基
或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3)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反之,
称为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
20.4.2 电子跃迁和吸收谱带
20.4.2.1 电子跃迁的类型
(1)σ→σ*跃迁
这种形式的跃迁所需能量较高,多在远紫外区
(2)n→σ*跃迁
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SH、—NH2、—X等,
max 约200nm,例如 CH3OHλmax183nm (ε,150)
CH3NH2λmax215nm(ε,600)
(3)π→π*跃迁
含有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例如乙烯λmax175nm
(ε,10000) , 1,3-丁二烯λmax217nm(ε,210000)
(4)n→π*跃迁
含有C=O、C=S、C=N、N=O、N=N等结构的有机化
合物,波长300nm附近,强度ε10~50。
例:
ÒÒ
È©
*180nm(¦Å10£¬000)
¦Ð¡ú ¦Ð
¦Ë max
n¡ú ¦Ð * 290nm( ¦Å 17)
±ûͪ
189nm(¦Å900)
279nm(¦Å 15)
Ïõ »ù¼×Íé
201nm(¦Å5000)
274nm(¦Å 17)
π→π*和n→π*之间的能量差别对判断跃迁类型
十分有用。
各种类型的电子跃迁所需能量的大小顺序为:
σ→σ*跃迁> n→σ*跃迁> π→π*> n→π*
¦Ò*
¦Ð*
E
n ¡ú¦Ò*
¦Ò¡ú¦Ò*
*
¦Ð¡ú¦Ð
n ¡ú¦Ð*
n
¦Ð
¦Ò
20.4.2.2 吸收谱带
吸收谱带:电子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1)R带 由n→π*跃迁引起,通常吸收波长大于
270nm,吸收强度小于100。R带随溶剂的增
大而蓝移,如化合物(CH3)2C=CH-CO-CH3,
其R带在正己烷中为329nm,而在氯仿中蓝移
至315nm。
(2)K带
由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引起,一般
吸收强度大于10 000,吸收波长小于260nm。
不过,分子中共轭体系越长,K带红移现象越
大。
(3)B带 由芳环的π→π*跃迁引起,λmax为
230nm~270nm,吸收强度为250~300。许多
芳香化合物其B带在256nm左右会出现由几个
小峰组成的精细结构特征吸收带。图20-17
是苯的紫外光谱图,λmax254nm (ε250)
即为B带。
(4)E带
由苯环中乙烯基的π→π*跃迁引起,分
为E1和E2,是芳香化合物的又一特征吸收。
图20-17中λmax184nm(ε68000)为E1带,
E2带在204nm(ε8800)处。
图20-17 苯的UV图谱
B带、E带和K带是芳香环电子经π→π*跃
迁所产生的三个吸收带。当环上引入生色基时,
可使B带和K带稍微红移,并使B带的吸收强度
稍微增大。
例如:
CH=CH2
COCH3
¦Ë max K´ø ¦Ð¡ú ¦Ð* 204(8800) 244 (12 000) 240(13000)
nm(¦Å) B´ø ¦Ð¡ú ¦Ð* 254(250) 282(450)
278(1110)
R´ø n¡ú ¦Ð*
319(50)
20.4.3 UV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判断分子的共轭程度
随着共轭体系的延长,吸收红移,强度增大。
(2)区别分子的构型与构象
如反式肉桂酸在273nm(ε21000)显示强吸收,
而在顺式肉桂酸中,由于环和羧基之间存在着空间
的相互影响,使二者不能共平面,故它只在264nm
(ε9400)显示较弱的吸收。
HO
H
C C
C O
H
H
C C
H
C O
HO
·´ -Èâ¹ð Ëá ˳ -Èâ¹ð Ëá
¦Ë max 273nm
264nm
(¦Å) £¨ 21,000£© £¨ 9400£©
(3)比较分子的骨架
H3C
CH3
2,2'-¶þ¼×»ùÁ¬±½
220nm,E2´ø
270nm(800),B´ø
20.5 质谱(mass spectroscopy)
20.5.1 基本原理:
图20-18质谱仪工作示意图
质谱仪组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1)离子源部分:在这里中性分子M气化后被高
能量的电子束轰击,转变成分子离
子M+· 、结构小的碎片离子等;
(2)磁分析器部分:负责将离子按照质量、电荷
比值,简称质荷比(ratio of mass
to charge , m/e或m/z)排列成离子束;
(3)离子收集器及记录仪部分:
执行收集、检测及记录离子束和离子束
强度信号,再将信号转变成条形图谱
20.5.2 质谱图的组成
图20-19
2-甲基-1-丁烯的MS谱
横坐标(m/e,):正离子的质荷比值,
纵坐标:离子的相对丰度,以丰度最大的离
子峰(称基峰, base peak,这里
m/e=55)高为100%,其余各峰高则
是相对于基峰峰高的百分数。
20.5.2.1分子离子峰(molecular ion peak)
分子离子峰:由分子离子产生的峰。可提供最
为准确的分子质量
问题:
分子离子峰与质量数是什么关系?
判断分子离子峰时应注意:
质量数的判断
由C、H、O组成的化合物,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
应为偶数;由C、H、O、N组成的化合物,分子离子峰
质量数的奇、偶性与N数目的奇、偶性相同。
m/e差值的合理性
质量差应为1(-H)、15(-CH3)、17(-OH或-NH3)、
18(-H2O)、 28(-C2H4或-CO)、29(-C2H5或-CHO)等
数值。若质量差为3~14或21~26质量单位则不合理。
M+1或M-1峰的存在
含羟基、氨基、酯基等以及分叉较多的链状分子的离
子峰很小,但其M+1(H)或M-1(H)峰却很强,这与分
子离子峰的稳定性有关。
各类分子离子峰的稳定性次序可归纳为:
芳香族>共轭多烯>脂环>直链烷烃>硫醇>酮>
胺>酯>醚>酸>分叉较多的烷烃>醇
寻找分子离子峰时应注意:
对于醚、酯、胺、氨基酸等M+1峰;
对于芳醛等化合物则应留心其M-1峰。
20.5.2.2
碎片离子峰
(1)单纯开裂
m/e55:
为分子离子峰脱去甲基后生成的碎片离子
主要由正电荷的诱导效应或自由基强烈的电子配对倾
+,其开裂方式可表示为:
CH
=CCH
CH
向所引起,其特点是开裂的产物系分子中原已存在的结构
2
3
2
单元。
+
+.
CH3CH2 C
CH2=C CH2
CH2
+
.
CH3
如:苯甲醛的分子离子峰是m/e106,经单纯开裂依次
CH3 m/e: 55
CH3
脱去H˙自由基、中性分子CO,分别得到m/e105、m/e77碎片。
?
分子离子峰
2-甲基-1-丁烯中
(2)重排开裂
一般伴随着多个键的断裂,往往在脱去1个中
性小分子的同时发生重排,生成了在原化合物中
不存在的结构单元的离子。
如在含有羰基的化合物中,γ位上的氢原子通
过六员环过渡态转移到羰基氧上,导致α,β-位
碳碳键断裂:
H
¦Ã
R
R
+
.
O ¦Á ¶Ï ÁÑ
¦Â
¦Á
O+.
+
20.5.2.3 同位素离子峰(isotopic ion peak)
分子离子M+·峰并非都会在图谱的最右端出现,
因为除了M+1(H)峰以外还会出现M+1和M+2等同
位素峰。
例如氯、溴均是A+2类同位素,且它们的重
同位素丰度特别高:
表20-6
同位素13C/12C 2H/1H
17O/16O 18O/16O 15N/14N 33S/32S 34S/32S 37Cl/35Cl81Br/79Br
丰度比%1.08 0.016 0.04
丰度比值
常见同位素的丰度比
0.20
0.38
0.78
4.40
32.5
98.0
1︰3
1︰1
故分子离子区内的M、M+2、M+4、M+6… 离子的
强度比能准确指示分子中氯和溴的数目。
若分子中含一个Br,则它的M+·和M+2应
具有大约相等的峰强;若分子中含一个
Cl,其峰强M+· ∶M+2应约为3∶1。
如图:
M+·︰ M+2=1︰1
图20-20溴甲烷的MS图谱
3︰1
图20-21氯乙烷的MS图谱
20.6
四谱连用简介
实例:借助前述四种波谱的综合分析,对某未知
物的结构作出判断的方法,既是所谓的“四谱
丙酮在碱性溶液中加热产生一种液体化合物A,
连用”法。+的m/e为98,其UV、IR、1H NMR谱图
经MS测定其M
见图20-22(a)、(b)和(c), 请写出A的结
构式。
8
7
6
5
4
3
2
1
1H NMR图谱
图20-22(c)化合物A的
图20-22(a)化合物A的UV图谱
图20-22(b)化合物A的IR图谱
0

解析:
从MS知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
从UV,可获得以下信息:
λmax230nm~240nm(S) ,
表明该化合物存在π-π
共轭体系,可能是共轭
烯烃或α,β不饱和醛酮。
波数(cm-1)
图20-22(a)化合物A的UV图谱
分析IR可知:
剩余C、H部分质量应为98-16-42=40,除以12得3,为
3个碳。余数为4,应有4个氢。由此得分子式为C6H10O。
3000cm-1
以上无
吸收,
不含OH
1600cm-1~
1650cm-1(ms),
应为碳碳双
键的伸缩振
动
1700cm-1附
近(s), 表
明有羰基;
1380cm-1
的双峰
说明有
(CH3)2C
结构
830cm-1左右
的中等吸收
峰,意味着
有R2C=CHR结
构
图20-22(b)化合物A的IR图谱
分析1H NMR:
综合分析,此化合物的结构为(CH3)2C=CH-COCH3
有三组单峰质子:
δ1.8、2.1和δ6.0(烯氢),其
强度比为3∶6∶1,
进一步证明结构中存在-CH3、
(CH3)2C-。
8
7
6
5
4
3
2
图20-22(c)化合物A的1H NMR图谱
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