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4盎格魯美洲(二)美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Ch4盎格魯美洲(二)美國

世界文化地理篇(下)
第四章
盎格魯美洲(二)美國
國家檔案
學習重點
美國自然環境的特色
美國獨特的文化面貌
美國的大農業帶
美國的科技文明及其影響
第四章 盎格魯美洲(二)美國
第一節 自然環境
第二節 多元族群與文化
第三節 大農作帶
第四節 現代科技與都市文明
第一節
自然環境
美國地形圖
資料來源:Edward B. Espenshade, Jr. (1990), Good's World Atlas. U.S.A.:Rand McNally,
p96~97
.
美國氣候圖
西風
請看學習手冊P.38
美國國家公園分布圖
請看學習手冊P.38
東部阿帕拉契山地與海岸平原(Ⅰ)
阿帕拉契山脈深受侵蝕,哈得孫河谷及摩和克河
冰蝕河谷形成通道
瀑布線:位山麓和平原交界處,不利通行,但可
發電,形成許多重要都市,如費城
圖4-4
東部阿帕拉契山地與海岸平原(Ⅱ)
此區以乞沙比克灣為界,
中北段海岸平原狹小,多良港;
南段為沙岸及更南邊的珊瑚礁,多為度
假旅遊區,EX:弗羅里達。
照片4-1
中央低地平原與墨西哥灣沿岸
北區內陸平原:
(1)曾受大陸冰河影響,多冰蝕湖,土壤多冰磧土,不利農耕
(2)五大湖區南緣:冰河外洗平原以南為風積黃土,沃度較高
南區海岸平原:由密士失必河和格蘭特河沖積而成肥沃
(1)注入墨西哥灣,形成三角洲
(2)∵因支流眾多、聯絡方便,成為美國內陸最重要水道
(3)出海口的新奧爾良為美國第二大港
圖4-5
西部山地與太平洋沿岸
受褶曲作用影響↓
地
中
海
型
氣
候
加州中
部谷地
(蔬果產
區)
內
華
達
山
脈
(
原
賴
雪
水
灌
溉
,
哥倫比亞
熔岩高原
落
磯
山
脈
大盆地
(沙漠)EX:
死谷、大鹽
湖
科羅拉多
高原
科羅拉多河切
穿,形成美國
大峽谷
灣
,
美
、
墨
界
河
(
格
蘭
特
河
注
入
墨
西
哥
→
←
脈
因
水
庫
建
設
,
農
業
發
達
、
都
市
興
起
)
—
喀
斯
開
溫
帶
海
洋
性 海
太 氣 岸
平 候 山
洋
美
國
中
央
低
地
第二節
多元族群與文化
主要種族
主要種族:印第安人、白人、黑人、
西班牙人及其混血和亞裔民族
圖4-7
多元文化─種族、民族複雜
白人所占比例最高,早期白人移民主要來自
於英國、德國、北歐,多定居美東;近來,
其比例有下降之趨勢
黑人原分布於美國東南,務農為生,解放後,
多湧向西部和北部大都市,如芝加哥、洛杉磯
拉丁美洲裔移民多來自墨西哥,亞裔移民來自
中、日、韓、印,多居於美西【寫學習手冊P.41~42】
移民對美國發展貢獻大
多元文化─人口成長快速
人口增加來自於高的自然增加率和移民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移民,主要來自歐洲
1930年代後,因為經濟成長趨緩和政府限
制,移民減少
二次大戰後,移民主來自墨西哥
圖4-8
人口分布不均:一半以上集中於東北大西
洋岸、五大湖南岸、太平洋岸和墨西哥沿岸
種族問題
美國黑人從最初的20人,歷經十八、十九世紀的
大量輸入,終於成為最大的少數民族
南北戰爭後,黑人雖被解放,卻仍在經濟上、
政治上受壓迫及社會上受歧視
許多拉丁美洲的移民雖居留美國,卻堅持講西
班牙語和過原鄉生活
第三節
大農作帶
早期農作
農業以自給自足為主
19世紀以後,因歐洲市場的需求及交通
(鐵路、海運)發展栽種最適當的作物
小麥、棉花、菸草、稻米和玉米供銷歐洲,
轉變為專業化的農業經營
商業化農牧經營
大規模經營:降低成本,創造利潤
農業人口少,所以高度機械化,單位勞力產量大
專業化:作物選擇根據各地之自然環境
商業化:產品多輸出國外,是為商業性產品
企業化:農民也是企業家手提箱農夫
城鄉生活水準差距縮小
酪農帶―位於東北及五大湖區,自然環境利於
牧草種植,且接近大都市,可就近供應市場
資料來源:胡業民,胡業勤譯(1999),全球經濟101趨勢圖示指引,臺北市,樂觀出版社
玉米帶―位酪農帶之南,為農牧混合的農業帶
資料來源:胡業民,胡業勤譯(1999),全球經濟101趨勢圖示指引,臺北市,樂觀出版社
棉花帶―美國南方,夏雨秋乾利於棉花生長
資料來源:胡業民,胡業勤譯(1999),全球經濟101趨勢圖示指引,臺北市,樂觀出版社
小麥帶―大平原的中、北部,南為冬麥帶,北
為春麥帶,與加國小麥帶相連
資料來源:胡業民,胡業勤譯(1999),全球經濟101趨勢圖示指引,臺北市,樂觀出版社
畜牧帶-大平原以西,主要以放牧牛、羊為主
資料來源:胡業民,胡業勤譯(1999),全球經濟101趨勢圖示指引,臺北市,樂觀出版社
此外,還有地中海型農業區、副熱帶作物帶等
資料來源:胡業民,胡業勤譯(1999),全球經濟101趨勢圖示指引,臺北市,樂觀出版社
農業問題(Ⅰ)
專業化農業風險高,如遇病蟲害、水旱
災、寒害、風災,加上土壤流失,甚至全
球穀物市場惡性競爭或生產過剩使美國
企業家型的農民債台高築
農業問題(Ⅱ)
農藥增加使用,已使多種雜草和昆蟲
產生抗藥性、害蟲的天敵減少並使食物鏈中
累積許多遺毒
農地使用率不高休耕或廢耕
小農消失農作粗放資源浪費
第四節 現代科技與都市文明
工業發展(Ⅰ)
美國工業化能源:有豐富的煤、石油、
天然氣和水力
水運便利:南北向的密士失必河和東西
向的五大湖
首先,於東北部發展棉紡業五大湖區
鋼鐵、機械業後,汽車業大興
工業發展(Ⅱ)
1960年代後,重工業向南發展,勞力密集
產業移至開發中國家,高科技產業移至西
部太平洋岸
美國為能源生產大國,更是能源消耗大國,
所以仍須進口能源
圖4-11
圖4-12
表4-2
表4-3
工業區位-空間分布不均(Ⅰ)
東北部:
(1)大西洋沿岸(濱海+移民帶來的工業
技術)
(2)五大湖區(煤、鐵+便捷水運重工
業),包括:克利夫蘭區;芝加哥區;
底特律區(汽車)
圖4-10
工業區位-空間分布不均(Ⅱ)
南部:盛產石油和煤+水運便利,為石油
工業中心
西部:產石油+氣候良好+臨太平洋電影製片和飛
機(洛杉磯、西雅圖)製造;高科技產業如電腦、
生物科技均集中於此,如加州舊金山的矽谷
表4-1
大工業帶的形成
都市人口比例高:都市化程度已達75%,且居民
多分布在大都市,服務業產值相當高
都市人口成長+交通革新都市擴張都會區
都會帶;三大都會帶為:
(1)紐約都會帶(哈得孫河+摩和克河谷+伊利運河)
(2)芝加哥都會帶
(3)洛杉磯都會帶
圖4-13
照片4-14
照片4-15 照片4-16
都市問題
都市人口增加(生活環境品質降低)+交通
革新都市郊區化,所以市中心人口密度下
降,郊區相反尖峰時間交通阻塞
都市地價高,居民購屋難,噪音、垃圾、交
通等問題因應而生
部分地區淪為貧民窟,失業率、犯罪率均高
圖4-4
∵軟硬岩抗蝕力
不一,形成一
連串南北排列
瀑布、急流→
位能移動產生
電力
乞沙比克灣
BACK
照片4-1
資料來源:美國(1983),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頁61
BACK
圖4-5
BACK
900
圖4-7
BACK
圖4-8
BACK
圖4-11
BACK
圖4-12
BACK
表4-2
BACK
圖4-13
BACK
圖4-10
BACK
表4-1
BACK
圖4-13
BACK
照片4-14
BACK
照片4-16
BACK
BACK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