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报告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青年志愿者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广州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发展状况和影响这一问题,我们第二大组主要在华
南农业大学,并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时间为9月24号—10月30
号。
【摘要】目前广州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表现为:
1.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受到关注和支持;
2.高校志愿组织数目众多,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义工协会等,参与人数很多,积极性 高;
3.服务内容广泛,例如,老人院探访活动,智障人士探访活动,体育赛事的志愿活动……长短期特
点突出;
4.志愿服务观念深入大学生的心中,服务动机转变为奉献社会与提升自己相结合;
5.志愿服务效果明显,社会评价较高。例如,广州亚运会和广交会等,广州志愿者发挥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
a.高校志愿者组织不够完善,缺乏约束机制,管理效率低;
b.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
c. 志愿者服务意识薄弱;
d.服务内容临时性和短暂性特点突出;
e. 政府和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助力度不足,活动资金匮乏等问题。
大学生志愿活动意义重大,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问题,引起社会关注来共同解决问题,实现高校
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工作 高校青年志愿者
可持续发展
一、选题意义及调查背景
(一)选题意义:
1.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显著。进入21世纪,“小政府,大社会”成为大众
对现代社会管理的共识,政府不过多干预社会事务成为必然的趋势。那么就需要大量关
心民众、支持政府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大学生有知识、有
能力、有时间,他们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志愿服务正符合这一时代发展要求。他们在为
社会提供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了专业技能和特长, 在支教扫盲、科技推广、知识普及、环保
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意义明显,表现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
够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弘扬互帮互助、宽容信任的人文精神;能够发挥协调功能,推
动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能够丰富社会志愿服务的人力资源,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志愿者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也有重大意义,是大学
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开发的有效途径。志愿者行动满足了当代青年实现自我和
奉献社会的一种自觉追求, 体现了当代青年关注社会问题并为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而积极
参与的热情。
2.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志愿工作的主力军,但仍然存在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我国当前志
愿活动成绩的取得与青年志愿者的努力是离不开的,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志愿活动,更
是不可忽视。大学生志愿者成了志愿服务的主力。“如在2007年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中,
有7000名左右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如:截至4月8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
赛会志愿者报名总人数已突破45万,其中在校大学生报名人数约占70%。这些数据充分显
示大学生非常热心志愿工作,是志愿工作中不可缺失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看到志
愿活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校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据初步了解,目
前高校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着组织不完善,机构散漫,管理效率低;资金匮乏;志愿者积
极性低,流动性大,服务意识薄弱;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高校间的沟通不足,无法
形成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次调查背景: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力求达到以下三点意义。
(1)就高校志愿者学生而言: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利用业余时间, 结
合自己的知识技能、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的援助。
在自觉、自愿基础上, 参与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大学生实现了自身价值,实现
“我志愿,我快乐”的精神目标,也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锻炼了
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服务能力等整体素质,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
的传统美德。可见,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
身素质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开展好此项
活动意义重大。
(2)就高校志愿者组织而言:深入挖掘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志愿服务
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
事业,以青年参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
务和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3)就社会而言:要引起社会关注,呼吁社会参与和给予支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教
育公民。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宣传,引起社会关注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认识其重要的社
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从而能够从资金、服务点、服务内容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青年
志愿者活动不仅是一种服务,更重要的是一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同
时,在调研中,引发被调查者对志愿服务精神实质的思考,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宣传与推
广这种精神,扩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将这种活动与公民的德育教育相结合,
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觉悟,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活动。
二.调查对象和主要涉及点:
(1)调查对象:广州市在校大学生(华南农业大学为主)
分为长期生活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学生
(2)涉及点:关于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了解度,参与度,满意度,出发点,服务类型以
及对青年志愿的意见等几个方面实施调研。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1)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以及文献资料法
(2)抽样方法:
采取非概率抽样方式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主要通过在学生宿舍发布调查问卷,走
访学生宿舍;也会通过在上公共课时在教室发放调查问卷;让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
(四)样本来源统计:
实发问卷550份,其中男同学275份,女同学275份;有效收回问卷523份,其中男同学占
243份,女同学占280份;其中长期处在农村地区的有269人,城市的有254人;
(五)统计样本材料,总结分析
第一分析(客观上):
1.受访人员分布状况:
·图表一:
常在农村
常在城市
由以上饼状图可知:大部分大学生是长期处在城市地区。男生占65%;女生占63%;
另外,不够一半的同学是处在农村的,其中:男生占35%,女生占37%。处在地区的差
异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同学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认识,我们接下来也要分析这一情况。
2.样本总体对志愿者活动回报问题的认识:
·图表 2
不应该53%
应该得到物质
11%
精神上奖励
26%
物质和精神奖
励6%
对调研中的数据加以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在校大学生50%以上认为作为志愿者不应
该得到回报,其次是需要精神上的回报,接着是认为应该得到物质奖励,其中,极少数
同学希望的到这双方面的奖励。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是不求回报的,只想
去帮助他人,并通过此深入社会实践。
3. 样本总体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认知:
·图表 3
不了解
一般了解
常在城市
常在农村
比较了解
十分了解
0%
50%
100%
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常在城市和常在农村确实会影响同学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认
识,看回分析1,有这个分类。很明显,常在城市的学生对志愿工作比较了解,常在农村
的学生比较陌生,这是由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上,社会文化上,志愿宣传上的差异,要
平衡好这双方,仍然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的经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4.样本总体参与或了解志愿活动的类型:
·图表4:
体育赛事类
100
支教服务 50
扶贫济困类
0
艾滋知识宣传公
敬老院探访
益类
科技下乡类
1
2
3
4
5
6
从志愿者所参与或了解的志愿服务类型来看,我们清楚的知道,排到前三的活动情
况:91%的学生是了解体育赛事类的志愿服务类型的,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各
地区体育赛事蓬勃发展有极大的关系;其次,有86%的学生都参与了探访敬老院的活动,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广州地区老人院数目较多,义工团体也十分活跃,这些团体与高校
一些组织关系也十分密切;56%的在校大学生是参与扶贫济困活动的,这是因为现在很
多高校开展了100元爱心包裹活动;如此看来,广州高校志愿活动类型形式多样,为大学
生提供了很大的平台。
5. 样本总体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
7.2%
·图表5
A,常在城市样本总体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
8.8%
23.0%
13.3%
54.9%
从来没参加过
参加过,现在也偶尔参加
参加过,但现阶已经不参加了
参加过,现在也还经常参加
16%
B,常在农村样本总体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
16%
21%
26%
43%
从来没参加过
参加过,但现阶已经不参加了
参加过,现在也偶尔参加
参加过,现在也还经常参加
整 没常
多 参在 对
了 加城 比
过市 城
的的 市
。 常学 和
从 在生 农
此 农接 村
也 村触 样
得 学志 本
知 生愿 总
农 的服 体
村 比务 志
志 重活 愿
愿 是动 服
活 比务
动 常活
开 ,在 动
展 相农 的
的 对村 经
较 于的 历
为 常学 ,
落 在生 我
后 城要 们
。 市多 可
的, 以
学其 了
生中 解
整, 到
从:
6.在校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途径:
·图表6
自己组织或参与
19%
从身边人了解
28%
从报刊,网络了
解38%
志愿者宣传31%
从上图可知:大部分在校学生是从网络媒体以及志愿者宣传方面的知志愿服务活动
的,自己去组织的相对比较少,这也是有在校大学生的不可抗原因的,学生的学业压力,
学校志愿组织规模等种种客观原因。
第二分析(主观上):
1.不参与或终止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
·图1
60
50
40
30
原因
20
10
0
不了解
了解但没意愿 了解但无途径 了解但没时间
由图可知:不参与或终止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主要是无途径和没时间,这与学校志
愿组织的活动开展以及学生的空余时间多少有很大的关系。
2.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感受:
·图2
64.1%
大多数时候快乐
14.6%
总是非常快乐
12.6%
感受复杂,说不清
8.7%
偶尔很快乐
0
0.1
0.2
0.3
0.4
0.5
0.6
0.7
从志愿服务的心理感受来看,调查对象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多数时候都是觉得
快乐的,比例占总数的64.1%,超过半数,总是非常快乐的也达到14.5%,不清楚自己感
受的占调查总数的12.6%,只是偶然觉得快乐的占8.7%,总体来说,大多数志愿者能够
清楚确认自己可以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快乐。
3.在校大学生对参加过的志愿服务的满意度:
·图3
满意
55.3%
一般
不满意
非常满意
0.0%
37.9%
3.9%
2.9%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从对志愿服务的活动满意度来看,满意的占调查总数的55.3%,一般的占37.9,不满
意的占3.9%,非常不满意的只占2.9%,总体来说,大多数志愿者对参加志愿活动都感到
满意。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同,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满足。
4.在校大学生如果参与志愿服务没有预期的收获后的打算:
·图4
毫不犹豫的离开
1.9%
54.4%
9.7%
34.0%
只要对自己没有什么大
的影响,就中途离开
坚持完成,但下次类似
活动就不去了
坚持宛成,之后再坚持
多尝试几次
从调查群体的选择来看,大部分同学还是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多尝试几次的;其中,
有的同学会选择下次类似的活动就不去了,这其实是有很大的主观原因的,这是因为不
同的人接受程度会不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1.9%的同学会毫不犹豫的离开,这与
学生的志愿自觉性有很大的关系。
5.样本总体认为志愿者需要的品质:
·图5
团结合作
友爱合作
无私奉献
品质
意志坚定
吃苦耐劳
热心善良
0
20
40
60
80
100
120
由图可得知:在校大学生认为志愿者需要无私奉献,热心善良,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
其中,无私奉献占了97%,这也是志愿活动本身所涵盖的特质。
6.志愿者活动的频率分析:
·图6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时间
一年一次 半年一次 一月一次 越多越好
图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一个月一次实行志愿者活动,31%的同学希望半年一次
实行,时间的不同也受学生本身的主客观原因决定。
7.样本总体对志愿活动发展的社会影响性的看法:
·图7
倡导社会文明
影响
激励人们参与其中
志愿活动被更多人知道
0
20 40
60 80 100
由此条形图可分析出:志愿者活动的积极影响很多,表中所列的影响都超过了50%,
有助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被更多人所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互
助互帮的良好氛围;倡导社会文明,弘扬社会正气。
六.总结与建议:
(一).问题所在:
(1)常在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认识度和参与经历存在较大的不同,地区差异性大;对
比城市和农村样本总体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我们可以了解到:常在城市的学生接触志愿服务活动
比常在农村的学生要多,其中,从没参加过的常在农村学生的比重是16%,相对于常在城市的学生
整整多了7.2%。从此也得知农村志愿活动开展的较为落后。
(2)志愿者积极性持续较短,组织内志愿者的流动性大。由于动力机制不够完善,广大志愿者的价
值并没有得到肯定和尊重,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再加上学业和兼职的压力,志愿者参加活动后的
积极性不是很高,组织内出现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
(3)服务内容方面问题突出:
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广州高校的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有常规服务(包括支教、助残、社区、敬老)和
一般临时服务(如运动会志愿者,广交会等)两种。在这两种服务类型中依然存在问题。
(4)高校在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上存在以下不足:
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助力度不足,活动资金匮乏,致使服务项目缺乏自主性、预见
性和计划性,社会效益受到约束。
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各高校间缺乏统一的组织与策划,没有共
同的服务理念、服务目标,各自独立开展活动,难以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5) 高校志愿者组织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1.高校志愿者组织不够完善,缺乏约束机制,管理效率便低。
2.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没得到充分肯定。
(二)建议:
1.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支出,把资金切实下发到农村各个地区,提高偏远落后地区的
志愿服务规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在思想上和物质上保证常处农村的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深化认
识,进一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减少志愿活动的二元化倾向。
2.加强校园宣传和社会宣传力度,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虽然高校志愿服务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但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方面,在高校里,大学生还是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深度了解;另一方面,在社会上,社会各界对志
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和理解;这样青年志愿者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
者参与行动的积极性。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既要加强校园宣传力度,
也要加强社会宣传力度。作为一项社会性的事业,志愿服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宣传,学校应该根据
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侧重不同的主题,确定相应的宣传重点,加强对志愿者行动理念
的宣传与推广,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表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让志愿者理念为广
大民众所真正理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网络、海报等媒介,全方位地宣传青年志愿服务的宗
旨、意义、具体内容及鼓励政策等,培养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促进社会观念的转
变,从而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对大学生实行必要的志愿服务培训交流活动,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尽管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人数总量很多,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对自身否认
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志愿服务的意义认识不够和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性不高。这是由于没
有统一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意志不坚定,很多志愿服务活
动都是停留在自发阶段而不是自觉阶段。显然,志愿服务不能仅仅凭热情,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特长,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志愿服务任务。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不一定适合
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种具体需求,而且有些人还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因此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是必
要且必须的。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提供定期、定量的普通培训项目和交流活动之外,还必
须根据实际志愿服务的需要开展定性等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而且要对志愿者区别对待,竭力挖掘
志愿者的潜能,更好地为志愿事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更加圆满地完成志
愿服务任务。
调研感想:
1.关于本次的调查状况,我们组进行的比较顺利,这与组长和组员的合理分工有很大的关
系,撰写问卷,上网查找文献资料,发放问卷,统计分析,ppt制作等工作我们都各尽其
能;还有,受调查者的积极配合和认真对待,也给我们很大的推动力,感谢他们的帮助。
2.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切身的明白,做好一次社会调查工作并不简单。然而,这又不是繁
琐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收获了很多,对社会调查工作的了解,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
认识,以及我们这个调查组的更好的合作。
3.细细分析好本次调研数据后,我们总结了受调查人群对青年志愿活动的意见和认识,较
为清楚的了解到广州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发展状况和影响,达到了我们预定的目标。
也因为此,每个组员加深了对青年志愿活动的了解,这为我们日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做
好了准备。
指导老师:余喜
调查者单位:经管12级13班
调查组第二大组
组长:黄小江
组员:古耀辉 李元龙 黄贤铨 郑飞信
林妃 老惠敏 林少玲 叶仰婷 曾晓明 吴文慧
完稿时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