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演示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观看演示

第十五章
职业卫生服务
与职业病管理
1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
2
定义
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
是指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
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
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
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
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
影响的一切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3
劳动条件
劳动过程
针对生产工艺流
程的
♠ 劳动组织
♠ 生产设备布局
♠ 劳动者操作体
位和方式,智/体
比例
生产环境
作业场所的
环境因素
生产过程
根据生产技术
机器设备
使用材料
工艺流程而设
定的
职业性有害因
素的主要来源
4
一、物理性有害因素


分类:
异常气象条件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
5
(一)高温作业

定义:指工作场所存在生产性热源,
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
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
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6
1、高温作业类型及其特点
作业类型
气
象
特
点
干热型
高气温、强热辐射、相对湿度较低
湿热型
高温、高湿作业,热辐射强度不大,
低气流
夏季露
天作业
受太阳辐射、被加热地面和周围物
体的热辐射作用(高温、热辐射);
持续时间长
7
热辐射

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
视线而言。太阳和生产环境中的各
种熔炉、开放的火焰。
8
9
10
11
12
13
14
2、高温作业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1)生理功能的影响:
 (2)热适应:
 (3)中暑:

15
中暑的诊断
高温场所作业一定时间
大量出汗、口渴、CNS症状等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oC)
尚能坚持工作
先兆中暑

轻症中暑

先兆中暑症状
被迫停止工作,并有以下症状之一
体温(>38oC);皮肤潮红、灼热;
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短期休息能恢复工作者
16
中暑的诊断
重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并有
被迫停止工作
或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
体温>40oC,或发生热痉挛
17
防暑降温措施
技术措施
合理设计和改
革工艺过程
隔热
通风
保健措施
含盐饮料供应
高温保健食品
个人防护
医疗预防工作
组织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
有关防暑降温
法令
开展卫生宣传
教育
制订合理的劳
动休息制度 18
(二)噪声

噪声:凡是不需要的, 使人厌烦,
起干扰作用的声音统称噪声 。
19
1、生产性噪声种类
(1)机械性噪声:
 (2)流体动力性噪声:
 (3)电磁性噪声:

20
纺织厂
21
轧钢厂
冲压机
冲压机
22
汽
笛
23
2、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1)听觉系统损伤:
 ①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erary
threshold shift,TTS):
 ②永久性听阈位移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PTS):

24
2、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2)听觉外系统损害:
 神经系统 神衰综合症;
 心血管系统:血管痉挛, 心律↑,
血压↑等;
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

25
3、控制噪声危害措施


(1)控制噪声源(根本措施):改革工
艺过程、生产设备--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加强设备维护检修、减少部件的撞击和
摩擦、减低振动。
26
3、控制噪声危害措施




(2)控制噪声传播:
1)隔声: 将噪声源用隔声罩、隔声墙、
隔声门窗等封闭,且尽可能小范围;
2)消声: 消声器,以降低噪声传播;
3)吸声: 用吸声的多孔材料,吸收辐射
和反射声,以降低工作环境噪声强度。
27
3、控制噪声危害措施
(3)加强个体防护:合理使用防声
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 (4)预防保健措施:加强对接触噪
声工人健康监护,定期健康检查(以
听力检查为重点)。

28
(三)非电离辐射


非电离辐射(noionizing radiation):
量子能量小于12电子伏特(eV)的电磁
辐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辐射称
为非电离辐射。
如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射频及
激光等。
29
(三)非电离辐射
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辐射传播,
具有波的一切特性,波长(λ)、频率(f)
和传播速度。
30
电磁辐射已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
污染之后,当今人们生活中的第四大污染。
31
电磁辐射
(1)射频辐射

射频辐射: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
磁辐射,也称无线电波,是电磁辐射中
量子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波长
范围为1mm-3km)。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
波。
32
电磁辐射
(1)射频辐射


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工艺、钢管
焊接;
雷达导航、探测、通讯和科学研究。也
可用于食品加工,干燥粮食、木材等。
33
电磁辐射
(1)射频辐射
高频介质加热
高
频
感
应
加
热
34
电磁辐射
(1)射频辐射
雷达系统
广播电视发射系统
35
电磁辐射
(1)射频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

1)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如头痛、乏力、嗜睡、失眠、多梦、
记忆力减退。
36
电磁辐射
(1)射频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

2)心血管系统:
主要表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主诉有
心悸、心区疼痛或压迫感。
37
电磁辐射
(1)射频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

3)眼睛:
高频电磁场不影响视力。长期接触大强
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点状或
小片状混浊,个别可发生白内障。
38
电磁辐射
(1)射频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

4)造血系统:
接触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暂时性
下降,少数人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
39
电磁辐射
(1)射频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

5)生殖系统:
女工常有月经异常,少数男工主诉性功
能减退。如睾丸受到微波照射可是精子
数量明显减少。
40
电磁辐射
(2)红外辐射

红外辐射(红外线,亦称热射线):
自然界中的红外线辐射源以太阳为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发射红外线,而
最强,生产环境红外线辐射源包括
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人的生命从
熔炉、熔融状态的金属、强红外线
起源到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红外线,
因此红外线被誉为生命之光,并非
光源、烘烤和加热设备。
言过其实。
41
电磁辐射
(2)红外辐射
熔融状态的金属
太阳辐射
42
电磁辐射
(2)红外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


1)皮肤:
较大强度--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红斑效应;
过量照射--急性灼伤--使深部组织及
血液加热。
43
电磁辐射
(2)红外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


2)眼睛:
慢性充血性睑缘炎;
视网膜黄斑区损伤。
44
电磁辐射
45
电磁辐射
火激红斑
46
电磁辐射
左眼黄斑区大量渗血
红外线白内障
47
电磁辐射
(3)紫外辐射

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 :波
长范围在100-40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辐
射。其波长介于x射线和紫色可见光之间,
光子能量较大(3.1-12eV)。
48
电磁辐射
(3)紫外辐射

冶炼炉、电焊、电炉炼钢等工作场
合,从事碳弧灯和水银灯制板或摄
影,以及紫外线的消毒工作均可接
触紫外线。
49
电磁辐射
(3)紫外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 1)皮肤:波长在200nm以下,几乎全
被角化层吸收;波长在220-330nm间,
可被深部组织吸收。
 A、红斑反应(急性光感性皮炎):
电磁辐射
(3)紫外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红斑反应(急性光感性皮炎)
电磁辐射
(3)紫外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B、皮肤老化:长期暴露,由于结
缔组织损害和弹性丧失而致皮肤皱
缩、老化。
电磁辐射
(3)紫外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C、皮肤癌:紫外线反复照射动
物能诱发皮肤癌,对啮齿类动
物致癌力以290-300nm最强,诱
发人类皮肤癌作用的光谱还不
清楚,大约在270-340nm。
(3)紫外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2)眼睛损害:急性角膜、结膜炎,因
常因电焊弧光引起,故称为电光性眼
炎。
电磁辐射
(3)紫外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眼睛损害: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
下作业时,会受到大量反射的紫外
线照射,引起急性角膜、结膜损伤,
称为雪盲症。
二、化学性有害因素

分类:
毒物
粉尘

56
(一)生产性毒物
57
(一)生产性毒物
1、毒物概念
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
58
(一)生产性毒物
2、生产性毒物存在形式
固、液、气、气溶胶。
 气溶胶: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
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
59
(一)生产性毒物
3、生产性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1)呼吸道:
 (2)皮肤:
 (3)消化道:

60
(一)生产性毒物
4、职业中毒的概念
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
中由于接触毒物所发生的中
毒称为~。
61
(一)生产性毒物
5、职业中毒--类型
(1)急性中毒:指毒物一次或
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
进入机体而引起的中毒。
 特点: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

62
(一)生产性毒物
5、职业中毒--类型
(2)慢性中毒:指毒物少量、长
期进入机体而引起的中毒。
 特点:早期无特异的临床表现,
发病缓慢。

63
(一)生产性毒物
5、职业中毒--类型

(3)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
急性和慢性之间。
64
(一)生产性毒物
5、职业中毒--类型

(4)吸收状态:毒物或其代谢物在
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
致的临床表现,称为吸收状态(带
毒状态)。
65
(一)生产性毒物
6、职业中毒--诊断原则
(1)职业史、
 (2)生产环境现场调查、
 (3)临床表现、
 (4)实验室检查,并排除非职业
性疾病。

66
7、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


(1)根除毒物:
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消除毒物,如改
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67
7、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
(2)降低毒物浓度:
 首先是毒物尽量不逸散出来;
 其次对逸散出来的毒物就近排放—
通风排毒、净化后方可排出;
 再次要缩小毒物波及范围。

68
7、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



(3)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服、鞋、帽、手套等;
车间应设置卫生清洗、更衣室,注意
个人卫生,合理营养,以增强体质。
69
7、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



(4)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
定期监测生产环境毒物浓度,并作出
评价,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健康监护—就业前体检(排除就业禁
忌症)、病后复工检查(确定其劳动
能力恢复状况,是否适合从事原工作)
等。
70
(二)生产性毒物
所致健康损害
71
铅中毒
72
铅中毒
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症、
中毒性神经炎、中毒性脑病。
 早期,肢端麻木和手套样、袜套样
改 变,重者桡神经受累引起腕下
垂最典型。

73
铅中毒
铅垂腕
74
铅中毒
临床表现
(2)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
腹痛、腹胀、便秘、腹泻。
 (3)血液系统:外周血点彩RBC增
多。

75
铅中毒
铅线:硫化铅颗粒
沉积
点彩RBC
76
铅中毒
临床表现
(4)泌尿系统:肾脏轻度损害,
少数重者可出现蛋白尿、尿中RBC、
管型及肾功能减退。
 (5)其他:女工对铅敏感,特别
是孕期、哺乳期。

77
铅中毒
治疗
(1)驱铅—首选--依地酸二钠钙。
 注意副作用:肾损、微量元素丢失
等。

78
铅中毒
治疗
(2)对症治疗:
 铅绞痛发作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
酸钙或皮下注射阿托品,以缓解铅
绞痛。

79
铅中毒
治疗
(3)一般治疗:
 适当休息,合理营养,补充维生素
等。
 中度以上中毒者调离铅作业,并休
息治疗。

80
汞中毒
81
汞中毒
临床表现
慢性中毒:
 易兴奋性、震颤、口腔炎。

82
汞中毒
治疗




急性中毒:
口服金属:无须特殊治疗,适当用导泻
剂硫酸钠;
误服汞盐:蛋清、牛奶、豆浆灌胃;
皮肤有汞盐污染也需清洗。
83
汞中毒
治疗



慢性中毒--驱汞疗法:首选二巯基丙
磺酸钠;
可用镇静剂、维生素类、健脑补肾药;
中度以上中毒者经过治疗后,调离汞
作业。
84
刺激性气体中毒
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
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
85
1.常见气体

Cl2 、NH3 、NOx 、光气COCl2 、HF、
SO2、SO3、硫酸二甲酯等。
86
2.致病作用
中毒机制--水溶性
 大→局部损害明显:Cl2、SO2、NH3、
HCl;
 小→呼吸道深部→肺水肿:NxOx、
COCl2。

87
3.临床表现

①急性作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
的刺激性气体所致。
88
3.临床表现

②慢性作用:长期低浓度接触引
起慢性炎症,慢性结膜炎、鼻炎、
咽炎、支气管炎等。
89
苯中毒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苯中毒
99
苯中毒
1、临床表现
①急性中毒:苯为中等毒性物质,
主要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损
害。
100
苯中毒
1、临床表现
 ②慢性中毒:
 神经系统:神衰、少数有植物神经功
能紊乱(心悸、四肢麻木);
 造血系统:外周血象白细胞 最为常见,
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
 贫血出现较晚,少数可出现白血病;
101
苯中毒
1、临床表现
③局部作用:
皮肤干燥、脱屑、皲裂、过敏性
皮疹等。
102
生产性粉尘
103
104
105
106
1、概念
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过程形成的,
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07
2、生产性粉尘所致病健康损害
1)呼吸系统疾患:
 尘肺、粉尘沉着症、呼吸系统肿瘤、
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
喘等;

108
2、生产性粉尘所致病健康损害
2)局部作用:
 局部刺激作用引起鼻炎,咽炎,气管
炎,鼻腔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
鼻中隔穿孔,角膜损伤、毛囊炎,光
感性皮炎;

109
2、生产性粉尘所致病健康损害
3)急、慢性中毒:
 吸入铅、锰、砷等粉尘可致中毒 。

110
3、尘肺的预防措施
“ 革 、水、密、风、护、管、教、查 ”
改
革
工
艺
湿
式
作
业
密
闭
尘
源
通
风
除
尘
个
人
防
护
加
强
管
理
宣
传
教
育
定
期
检
查
111
第二节
职业卫生服务
112
一、职业卫生服务的
概念与实施原则
113
(一)实施原则
1.保护和预防原则
 2.适应原则
 3.健康促进原则
 4.治疗与康复原则
 5.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原则

114
(二)核心内容
1、工作场所健康需求评估;
 2、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 3、健康危险度评估;
 4、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
115
(二)核心内容
5、职业病和工伤的诊断、治疗和康
复服务;
 6、与作业者健康有关其他初级卫生
保健服务;
 7、职业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救援。

116
第三节
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117
一、医学监护
1.就业前健康检查
 2.定期健康检查
 3.离岗或转岗时体格检查
 4.职业病的健康筛检。

118
第四节
职业病管理
119
一、职业病概述
120
(一)职业病概念
广义上讲:
 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
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

121
(一)职业病概念
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
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造
成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并出现
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者,
称为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122
(一)职业病概念

凡由政府主管部门用法令的形式明文
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123
(一)职业病概念

职业病种类:2002年4月18日,我国
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印发文件中规
定,我国的职业病分为10大类115个
病种。
124
工作有关疾病

工作有关疾病(work related
disease):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
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
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
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
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
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125
职业性外伤

职业性外伤(occupational
trauma):又称工伤,是指劳动
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
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
发性意外损伤。
126
二、职业病管理措施
127
(一)职业病诊断管理

作为一名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临
床医生应明确其要求,在进行职业
病诊断时必须由具有职业病诊断权
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
128
(一)职业病诊断管理
诊断依据:
 1、职业史:毒物种类、工龄、接触
方式、防护情况;
 2、生产环境监测资料:生产方式、
环境浓度、进入途径;
 3、病史及临床检查。

129
(二)职业病报告办法

1、凡尘肺病、慢性职业中毒和其他慢性
职业病诊断单位或职业病诊断组,负责
慢性职业病的报告工作。作出慢性职业
病诊断后(包括尘肺患者升级诊断),
即应填写《职业病报告卡》或《尘肺病
报告卡》,在15天内报至所在地的卫生
监督机构;
130
(二)职业病报告办法

2、急性职业病由最初诊断的任何医
疗卫生机构在24小时内向患者单位
所在地的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131
(二)职业病报告办法

3、遇有急性职业中毒同时发生3名
死亡或急性职业炭疽1人以上时,接
诊医疗机构应实行紧急报告制度,
立即电话报告上述相应机构,并同
时发出报告卡;
132
(二)职业病报告办法

4、卫生监督机构接到2、3两项报告
后,要立即赴现场调查,填写《职
业中毒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表》,
并会同各有关部门,如劳动、工会
组织、工矿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分
析发生原因,并将调查结果及处理
意见报上级卫生监督机构等。
133
134
(三)职业病预防原则

1、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从
根本上杜绝或最大可能减少对职业
性有害因素的接触;
135
(三)职业病预防原则

2、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当由于经济、技术
或管理原因,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
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作业者
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
136
(三)职业病预防原则

3、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对已
发展成职业性疾患或工伤的患者,
实施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
康复,延缓病程,延长生命,提高
生命质量。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