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0世纪西方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of 20th
主讲:文学院 陈世旺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世纪西方文学
制作:陈世旺
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揭露的痛苦与快感
第三章
现代主义:性、荒诞与死亡
Western Literature of 20th
flaccus工作室
第一章
论
导
一、外国文学的基本概念
二、西方文学的历史源渊
一




外国文学的基本概念
1、外国文学的分类
西方文学-→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亚非文学
“东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有地理的、政治的、文
化的等不同层面的含义,通常指亚非。

2、欧美文学的分期

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476年
-1640年)-→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文主义)-→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19世纪初期文学
(浪漫主义)-→19世纪中期文学(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后
期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二
西方文学的历史渊源
★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
★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中世纪传统。
(一)文学题材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
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为
西方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武库”和“土
壤”,为后世西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直接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莎士比亚、密尔顿、莫里哀、歌德、拜伦、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作家,曾大量地在古代神话、史诗、喜剧以及历史传纪中借用有
关题材,而希腊神话更是西方作家反复运用和不断挖掘的意象
1、爱尔兰“意识流”作家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全书
共18章,与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各章对应;
2、近现代一些有影响的西方作家,热衷于从《圣经》中寻找
题材,构思作品。
(1)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大量引用《圣经》典故,
作为创作题材。据统计,莎士比亚每部戏剧引用《圣经》
典故平均达14次;
(2)密尔顿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
《力士参孙》)均取材于《圣经》故事;
(3)现代作家如王尔德、奥尼尔和福克纳,都频频从
《圣经》中汲取题材,进行创作。
作品的题材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文学样式来表现的。
就文学体裁而言,古代和中世纪文学早就为西方近代作
家所常用的一些基本文学形式奠定了基础。古希腊、罗
马的悲剧、喜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傻子剧”、
“笑剧”等形式,给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等戏剧
大师的创作以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价值
从思想价值取向上看,西方文学是古代及中世纪文
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尽管西方文学思潮纷繁
复杂,但人道主义精神却一以贯之。
人道主义有世俗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之
分。世俗的人道主义,即非宗教的人道主义,起源于希腊。
构成希腊文明的重要方面之一的希腊文学,可以说是关于人
的文学。希腊神话写的是“神”,但却是高度“价格化”的,
具有人类的生存欲求和思想感情。希腊神话充满了追求光明、
酷爱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希腊神话中的
英雄传统,其歌颂的英雄都是群体中最勇敢的人。因此,希
腊神话实际上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话”。如阿喀琉斯、
哈姆莱特、《巨人传》,18世纪的启蒙主义为反对封建专政,
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战斗口号,实质上是把世俗
的人道主义当作全人类的奋斗目标,现代的萨特就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在人被严重异化的当代西方
社会里,世俗的人道主义仍不失为一面战斗的旗帜,具有一
定的积极作用。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作为宗教的人道主义,来自远
古的希伯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经,继承和发展了希
伯莱文化,其核心是“基督教人道主义”。中世纪教会
文学所宣扬的“忍让”、“宽恕”、“博爱”等思想,
开创了近代西方文学“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先河。如雨
果、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人类之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人们忍受苦难,
在痛苦中求得灵魂净化,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现代主义
经典作家艾略特信奉僧侣主义,认为宗教应成为人类文
化的中心。
(三)美学理论
任何一种西方文学思潮,都有各自的美学主张和理
论纲领,众说纷纭,名目繁多,但在美学的基本问题—
—艺术与现实关系上,却一直是围绕着“表现说”与
“摹仿说”而不断地演变着的。
1、“表现说”
2、“摹仿说”
萌芽于柏拉图的“灵感
该学说以亚里士多
说”和“迷狂说”。柏拉图的 德为代表。亚氏摈弃了他
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
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
心主义的理式(Idea)论基础
之上的。他认为文艺归根结底 论,强调艺术摹仿现实的
源于“理式”,并且诗人在创 真实性。“诗人的职责不
作中为了接近最高的“理念”, 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
往往要处于“迷狂”状态,
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 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
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 能发生的事。”文艺复兴
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 时期的达·芬奇,在亚氏
就没有能力创造。”
的“摹仿论”基础上又提
柏拉图的这一学说,经 出了“镜子说”,把文艺
过罗马时期文艺理论家朗吉驽
斯和中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普 直喻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
洛丁等人的充实和发展,进一 面镜子。如19世纪批判现
步扩大了影响,与18世纪末兴 实主义作家。
起的表现理论一拍即合。
(四)创作方法
从创作方法方面考察,纵观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体
现出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参考书目:
1、《西方文学思潮概论》,王秋荣,陈伯通主编,
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
2、《外国文学争鸣述评》,黎跃进,曾思艺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三、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1、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原有的看待世界与
人之间关系视点的根本转变;
中西文化间的两种思维进路:和合学说与二元分
立 “人本主义”含义的变化
2、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
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挖掘;
异化感日趋严重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力图展示人类共同的命运,挖掘人类共同的本质
,要做整个人类的代言人
二、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3、表现人独特的生存境遇
传统的观念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现代人则发现
他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一个矛盾的境遇:一方面
是物质资料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却是传统的价值观
念及首先风尚的日趋衰落。
人变成了非人——人的主体性丧失和人自己创造
的物质文明成了人的对立面
二、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4、20世纪西方文学是对西方近现代理性主义文化价
值体系的反拨,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
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
深刻思考;
何谓“理性”?
尼采:“上帝死了!”
20世纪作家们对“理性”的矛盾态度
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1、表现了对世界荒诞现实的认识和对暴力世
界的恐惧与厌恶,深刻揭示了西方社会以“
荒诞”和“混乱”为特征的历史文化本质,
形成了对人所生存的世界境况的独特理解;
苏联文学
义
欧美现实主义
欧美现代主
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2、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力图揭示在荒诞的境遇中人的
本质特征和真实所在;
“物”的世界对人的本性的压迫和戕害:帕斯捷尔
纳克《日瓦戈医生》、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卡
夫卡的系列小说
生存本身就毫无价值、危机意识
他们的作品中,没有理想国,没有具体济世方案的
提出,只是关注个人的社会归属和自我价值的存亡。
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3、在揭示世界荒诞和内心荒诞状况的同时,还对这
一境遇下人的精神风貌进行了探索,从而在人与物
对峙的特殊境况中完成对人的现代理解;
作家们的真实目的其实是要指出现代社会的病状
,以引起人们对出了问题的社会的注意。
他们对荒诞社会的态度是拒斥的,对使人成为非
人的世界是痛恨的,对人内心世界的混乱是极度恐
惧的,在他们强烈的嘲弄人、反讽人的背后,我们
又会发现背后隐含着探索现代人的出路、展示荒诞
境遇下现代人格的深意。
第二章
现实主义文学:
揭露的痛苦与快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作家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从4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相互对峙的世界新格局;
3、在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广泛深入的
传播,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异
常活跃。
三、各国基本情况
(一)英国
1、肖伯纳
著名戏剧家,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屋》、《华
伦夫人的职业》。
2、约翰·高尔斯华绥是传统色彩较浓的英国著名作
家。他一生写作了大量的小说与戏剧,而以描写福赛特
家族几代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比重最大,
成就最高。它包括三部小说和两部插曲:《有产业的
人》、《一个福尔赛人的暮秋》、《进退维谷》、《觉
醒》和《出租》。
肖伯纳
高尔斯华绥
3、劳伦斯(详解)
4、毛姆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毛姆早年的长篇小说
《人生的枷锁》对资本主义展开了批判。但作家又认为,
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只有摆脱欲望的驱使,
放弃理想的追求,才能获得自由。这一思想在他的代表
作《月亮和六便士》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二)法国
1、罗曼·罗兰
他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他在揭露批判资本
主义的政治腐败和文化堕落的过程中,表现了对自由、
民主、正义的强烈追求和献身精神。代表作是《约翰·克
里斯朵夫》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理性崇拜的崩溃
1、理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西方世界的地位;
2、“最后的骑士”的沮丧
2、莫里亚克
他的小说大都以爱情、
婚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
主要作品有《献给麻
风病人的吻》、《爱的荒
漠》、《苔蕾丝·德斯盖
鲁》和《蝮蛇结》。
(三)德国
1、亨利希·曼
他的小说以揭露批判德国垄断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而
享有盛誉,他为此受到希特勒政权的迫害,长期流亡国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臣仆》、《穷人》、《首脑》,
它们合称《帝国三部曲》,全面描写了帝国主义时代德国
社会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2、雷马克
作者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祸害有着惨痛的切身感
受,他的作品大都描写德国人民在两次战争中所经历的厄
运。
代表作有《西线无战事》、《生死存亡的年代》、《凯
旋门》、《里斯本之夜》。
(四)美国
1、德莱塞(详解)
2、海明威(详解)
3、斯坦培克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生活在资本主义重压下
的工农大众的悲惨境遇和他们的反抗斗争。
主要作品有《胜负未决的战争》、《人鼠
之间》、《罐头街工厂》、《珍珠》,代表作
是《愤怒的葡萄》
斯坦培克
“葡萄”的象征意义
“葡萄”是小说中众多象征表现手法中最为新颖精妙的一
个,它从多个层次上表现出其内含的象征意义。首先,在即
将举家迁往加州谋生的俄州破产农民的心目中,“葡萄”显
然
象征着他们去加州谋生的希望和开拓新生活的梦想,也是他
们千里迢迢、艰苦中跋涉的原动力。从另一个侧面来看,
“葡
萄”又象征着这些贫苦农民日益增强的反抗压迫的愤怒之情。
随着这些贫苦农民逐步认识到加州残酷的现实,希望最终破
灭,这也就是所谓“美国梦”的破灭。书名的象征深刻地表
现出小说的主题和要旨:与代表少数剥削阶级的政府的冷醋、
麻木,剥削者为谋私利而采取毫无人性的残酷行为相比,诸
如觉悟、仁爱、公平对待等人类基本美德显得更加重要、美
4、塞林格
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15岁被送入一所军
事学校学习,此期间开始写小说。1915年出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名声大躁。
塞林格的声誉与日俱增,但他本人的生活
却越来越故作神秘,行为越来越怪僻。隐居、
铁丝网、报警器。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霍尔顿的荒诞的
言行,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
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
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5、凯鲁亚克
“垮掉”一词最先就由他使
用。
代表作《在路上》,只花了
三个星期匆匆写成。作者用一卷
白纸塞入打字机,不假思索地进
行自发地创作,把他的流浪生活
以及和同伙的谈话记录下来。金
斯堡的《嚎叫》
主题
厄普代克在演讲
6、厄普代克
“兔子三部曲”:
《兔子,跑吧》、《兔
子回家》、《兔子富了》
美国评论界认为这部
小说反映了70年代的信
仰危机。
(五)俄苏文学
I、“白银时代”文学
(1)何为“白银时代”?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主要作家
象征主义:索洛维约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
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别雷、巴尔蒙特、勃洛克
阿克梅派: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曼德施坦姆
未来主义:谢维里亚宁、马雅可夫斯基
意象派:叶赛宁、
(4)多舛的命运
(5)关于“白银时代”文学内涵的争议
II、苏联文学
1、十月革命到50年代初的苏联文学
(1)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
(2)波波夫
《铁流》
(3)法捷耶夫
《毁灭》、《青年近卫军》
(4)奥斯特洛夫斯基
(5)布尔加科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大师与玛格丽特》
(6)高尔基
《母亲》、《海燕之歌》、“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
重新评价高尔基
按照传统的观点,他是一
充满革命激情的无产阶级革
命作家。
许多不解的历史空白。
2、苏联当代文学
4、帕斯捷尔纳克
(1)生平与创作
参教材P121
(2)《日瓦戈医生》
A、故事情节
B、主题思想的争论
“反思说”:第一,反思时代;第二,反思命运
“挽歌说”
★帕斯捷尔纳克与高行健
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封面
2、“白银时代”文学
(六)欧洲其他作家
1、茨威格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其独特的人物传记和中短篇小说在欧美各
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小说长于心理描写,精于灵魂开掘,人物性格极为鲜明生
动。主要作品有《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
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看不见的珍藏》、《象棋的故事》。
其中《一个女人的来信》通过书信的形式,倾诉一位多情女子
对一名薄情男子如醉如痴的爱情。1948年深冬,一个男子在41岁生
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说的是一
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
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两人有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
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
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坚贞不渝、
慷慨奉献以及内心的极端痛苦、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绝!
徐静蕾,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
佳导演奖 ,主演:姜文、徐静蕾
徐静蕾饰演的女主人公
姜文饰演的男主人公
短暂的结合: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2、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
有个捷克人,申请移民签证,官员问:
“你打算去哪里?”
“哪儿都行。”
官员给了他一个地球仪:
”自己挑吧!“
他看了看,慢慢转了转,对官员说:“你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
(1)生平
参P80
(2)创作
《笑话》、《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
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参教材。该书已
被改编为影片《布拉格的春天》。
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法文版

通过剖析捷克事变、柬埔寨战争批判了政治、
强权和媚俗;通过剖析托马斯和特丽莎、弗兰茨和
萨宾娜的爱情生活说明“误解小词典”是人与人
交往中永恒的障碍。从而阐释了当代社会政治与
性两方面的堕落,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的失重状态。

一般认为,性与政治是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
拉小说的两大主题。更具体地说,昆德拉写的其实
是性与政治两方面的堕落。性的堕落意味着个体
情感行为的失落,政治的堕落意味着群体社会行为
的失落。而生命则往返于这两种失落之间,形成了
难以承受的失重状态。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
之轻》所展现给我们的人的生存状态。
第二节
主要作家
一、劳伦斯
(一)生平与创作
1、父母失和 母亲畸形的爱,致使作家人格发展的
失衡; 两次恋爱,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动力;
与自己的老师的夫人一见钟情,双双私奔。
2、《白孔雀》显示了文明与自然对立的倾向;
《逾矩的罪人》表现了现代家庭中两性关系的紧
张;
《儿子与情人》的双重主题:A、与弗洛伊德学说相
契合的心理探索,即“俄狄浦斯情结;B、社会批判主
题
《虹》
《恋爱中的女人》,一纸现代人类罪恶的判决书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饱受争议。
知识点:俄狄浦斯情结
劳伦斯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插图
(二)《虹》
1、情节结构
反映了现代人的困惑、苦闷、挣扎和憧憬,表达
了人们打碎枷锁、实现新生的强烈愿望。
三代人:汤姆·布兰文、丽迪亚——赞赏
安娜、威尔——批判
厄秀拉、斯克里本斯基——理想的化身
2、艺术特点
(1)由“外”向“内”的转化
(2)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
(3)景物描写
(三)关于劳伦斯创作的总体评价
1、批判
“禁书”、“淫书”
“误入歧途的才子”,
高尔斯华绥、艾略特
劳伦斯本人也抱怨地说300年内没有人会理解他的
作品。
2、研究热潮
李维斯的评论巨著《小说家D·H·劳伦斯》认为,
劳伦斯长期得不到承认,是“英国文学史上很不光彩的
一页”,并对艾略特进行了反驳。
穆尔
3、主要观点
(1)社会历史批评家
赞扬劳氏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2)心理分析批评家
视其作品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图解;
(3)存在主义批评家
“自我”意识的扩张
(4)女权主义批评家
批评劳伦斯宣扬“男性崇拜”,是一位男子沙文
主义
(5)国内学者一致认同的观点:
A、劳伦斯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工业文明最大的罪恶是
压抑了性,性的解放是人的解放。因此,性是他的独特
视角,是他的武器,是他的哲学;
B、实质上,劳伦斯从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提示资本主
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与冲突,深刻地展现了现代人悲
剧性的生存状况,表达了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
追求;
C、所以,尽管劳伦斯的小说中对性有片面夸大、矫枉过
正的弊病,但总体上来说,他对两性关系的描写是严肃
的,是直接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二、德莱塞
(一)生平
(二)创作
《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
《欲望三部曲》、《“天才”》、《堡垒》
德莱塞
《嘉莉妹妹》封面
(三)《嘉莉妹妹》
1、故事情节
2、思想价值
(1)是对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一次严重
挑战;
(2)是对男权主义的一次解构;
(3)对消费主义的倡导。
三、海明威:当代的西西弗斯
(一)生平与创作
传奇的一生: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十几次受伤;
《在我们的时代里》,主题是“在我们的时代里”,
并没有真正的和平与幸福,只有暴力与死亡,人们牌一
种恐惧、迷惘、被伤害的状态之中;
《太阳照样升起》,提示战争给人生理上、心理上的
创伤,具有一定的反战色彩。“迷惘的一代”之由来;
《永别了,武器》,强烈地谴责战争;
《丧钟为谁而鸣》
二战后,海明威由反战的主题转向了日常生活,代表
作有《过河入林》和《老人与海》
海明威
1953年于非洲
1959年西班牙60岁生日聚会
《永别了,武器》封面
《丧钟为谁而鸣》封面
海明威在1941年二战中
海明威在西班牙与斗牛士合影
(二)《太阳照样升起》:
生命死了,爱情还活着
1、故事情节
2、(1)“上帝没有了”
(2)悲剧的原因表面上来自性
(3)实质上是社会的悲剧
(三)《老人与海》
1、内容
桑地亚哥
2、“硬汉子形象”:世界不
是为弱者准备的
《老人与海》封面
(三)海明威的艺术特点
1、创作思想上,他以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战争;
2、首倡“迷惘的一代”;
3、电报式文体;
4、冰山原则
5、象征的手法
(四)肖洛霍夫
1、生平与创作
参《外国文学》P486
《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是作者早期的
作品;
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一个人的遭遇》、《被开垦的处女地》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封面
《被开垦的处女地》封面
《一个人的遭遇》》插图
2、《静静的顿河》
(1)故事情节
(2)著作权的争论
(3)人物形象
A、葛利高里是传统哥萨克英雄,他的勇敢、骄傲、
任性、富于激情、富于荣誉感,他的传奇式爱情,都
是哥萨克性格的典型体现;
B、葛利高里既不是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坚
定的革命派,而是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复杂人
物;小说通过葛利高里的悲剧,指出了哥萨克应当走
什么样道路,不应当走什么样道路,这无疑是有积极
意义的;
C、葛利高里作为生命个体,有着美好的个性,
他的向往和探索体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文化载
体,他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哥萨克文化的优缺点。而从
人类文明的发展看,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它总在
两种力量的搏斗中而发展的,这种发展必须付出代价。
人类既不愿意残杀,但又不得不残杀,这是人类在现
代文明中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和必然的命运。因此,葛
利高里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它提示了人类生存
的严酷事实。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三节
第五节
第七节
第九节
现代主义文学:
性、荒诞与死亡
概述
表现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黑色幽默
现代主义文学总论
第二节
第四节
第六节
第八节
第十章
象征主义文学
意识流小说
荒诞派戏剧
女性主义文学
结语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及人格三
层次说对20世纪诸多流派有重大
影响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
标志着20世纪信仰的失落
第一节
概
述
一、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飞速发
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文明进入到一个
新的阶段,然而,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却是人们付
出了巨大的代价;
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1945-1991)
“现代化以及追求现代性的热望,或许是当代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特征。”
——《现代化:抗拒与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全球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
打断了持续三十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危机,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推动了世界殖
民体系的瓦解,为新的发展道路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迅
速升级,另一方面工业化和现代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全球扩散,现代化成为第
三世界各国共同的明确的追求和政府的目标。
新的物质基础是石油能源和核能、人工合成材料和微电子技术。西方资
本主义的发展在新的物质和制度基础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由第二
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生产的高科技化、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程度大大提高,
形成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资源浪费、劳力节省、高额大众消费和福利主
义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但是,第三世界在启动工业化和现代经
济增长之后困难重重,不断遭遇挫折和停滞,发达和欠发达之间的国际发展
差距在总体上进一步拉大。
福特制继续深化
1950年代的通用公司产品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核武器有多恐怖
2、从哲学思想上看,流行于本世纪的西方
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及现代心理
学,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
直接的影响,为其提供了从世界观到创
作方法的理论根据;
(1)叔本华:人生就是痛苦
第一,世界最内在的本质和核心是“自在之物”—
—意志,而外部世界是人的自我的产物,是一种表象;
第二,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
是不可认识的力量,外在世界是由它决定的,因此也
是非理性的、不可知的;
第三,人生受意志的驱使,只是一个欲望永远无
法满足的追求过程,所以人生“实际上是一场悲剧”,
人生就是痛苦。
(2)尼采:“上帝死了!”
第一,他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但又激烈批判其悲观主义,进一步提出
“权力意志论”学说;
第二,他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
目标,宇宙的内在动力就是权力意志,而
它又是无目的性的;
第三,生命的本能是利己的,人生就
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征服异己,
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
命的原则。
第四,人类文明处于没落之中,必须
要由拥有最高权力意志和天才的“超人”
来拯救;
第五,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号召
打碎偶像,破坏陈腐的传统。
(3)柏格森: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超越于物质和精神之外的
“生命冲动”,它是宇宙的动力和主宰,世间万物都
是它的表现形式;
第二,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绵延”,生命冲动是
一个永不停息的流程,但它不能靠理性来认识,只能
通过直觉来把握;
第三,这种直觉与经验无关,超越于感性与理性
之外,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能力;
第四,人的意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
不是物理时间的简单替代过程,而是“过去”绵延进
“现在”,“现在”又绵延至“未来”。
(4)萨特:存在就是虚无
第一,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
质;
第二,世界是荒诞的,人对
自己的处境难以理解,因此,存
在就是虚无,就是孤独、不安、
痛苦;
第三,然而人是自由的,人
必须行动,行动即选择,人要对
自己的选择负责。
(5)弗洛伊德:人是性的奴隶
第一,人格结构三层次说
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第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本我、自我和超我
第二节
象征主义文学
一、发展概况
(一)前期象征主义
19世纪后半期,一些资产阶级作家对资本主义社
会不满而又无力反抗,对无产阶级革命不理解而又无
比恐惧,于是对现实感到幻灭,对前途丧失信心,从
而产生了苦闷、彷徨、悲观颓废的思想情绪,即所谓
“世纪末”情绪。
象征主义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出现,80年代让·莫瑞
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文学的
产生。
象征主义文学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
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当表现超现实的
“理想世界”。
因此,象征主义采用象征、暗示、启发等手法暗
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因而形象半明半暗、充
满神秘主义色彩。
代表作家: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马
拉美、魏尔兰、兰波,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俄国的梅
烈日科夫斯基、巴尔蒙特。
(二)后期象征主义
1、代表作家
爱尔兰诗人叶芝,法国诗人瓦雷里,德国诗人里尔
克,美国诗人庞德,英国诗人艾略特
2、艺术特征
(1)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2)强调“感应”和“通感”;
(3)在艺术上,广泛使用象征、暗示、隐喻等方法,
表现自然现象和自我之间的相通。
二、《荒原》:死亡的象征
1、精神背景
从19世纪中叶的波德莱尔、爱伦·坡开始,西方艺
术家对近代资产阶级理性精神的怀疑,历经本世纪初
的后期象征主义、意象派、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
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等流派的冲击,到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时形成了一个高潮。战争的灾难无疑是对近代
理性精神的致命一击,加速了“近代人”的衰亡。
1922年问世的长诗《荒原》,即是对战后欧洲社会图
景的象征主义描绘。
当社会出现信仰上的“断裂带”时,往往产生“荒
原文学”。
2、诗歌内容
全诗的“题词”就画龙点
睛地提到“死亡”这个主题。
(1)第一章《死者葬仪》,
标题来自英国教会的出葬仪
式,暗指生活于现代社会的
人们与死人无异。
(2)第二章《对弈》,内
容上指英国剧作家密德尔顿
的《女人谨防女人》,通过
贵妇人的无聊生活与酒吧间
庸俗小市民的对话,继续深
化“虽生犹死”的主题。
《荒原》封面
( 3)第三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它有
双重含义:一是指人应对圣洁的生活,不能引情欲
之火烧身;二是指火之焚烧亦能使不洁者净化,在
死亡中再生。
(4)第四章《水淹之死》,指泛滥的情欲之水。
(5)第五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
题。
《荒原》是表现现代西方人精神崩溃的史诗,它
高度概括了一战后的西方社会生活,浸透了诗人的
忧虑和绝望。“荒原”的意象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
象征,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诗人在此触及到20世
纪西方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丧失了价值标
准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意义必然要受到怀疑,人的
出路也必然成为一个难以探索的困惑谜题。
3、艺术成就
(1)此诗在现代题材的表面结构下,隐含着
一个对应的神话结构;
(2)大量地使用典故;
(3)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非个人化”的创
作主张,即诗人不直接在作品中直露自己的思
想感情;
(4)在部分章节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技巧,
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乃至一闪念的潜意识。
4、《神曲》与《荒原》
浓厚的宗教意识;试图指出他们所处的时
代图景并为人们指出拯救的道路;
艺术形式上一个是严整和明晰的,
“三”“三位一体”;模糊而混乱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欲横流,善良
死亡;引导人们走向“乐园”耶路撒冷,
无家可归;个人完美,死亡意识。
第三节
表现主义文学
一、概况
1、 “表现主义”一词的由来。
2、表现主义文学的理论纲领:“艺术是表现不是再
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
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
物的本质,因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3、代表作家:
(1)诗歌:奥地利的格奥尔格·特拉克尔、弗朗
茨·韦尔弗,德国的海姆、贝恩
(2)戏剧:瑞典的斯特林堡、凯泽、托勒尔,美
国的的奥尼尔、赖斯;
(3)小说:奥地利的卡夫卡
二、艺术特征
1、反对再现,注重表现;
2、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
3、表现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精神;
4、寓言故事与变形手法。
三、卡夫卡:人怎样变成虫
(一)生平
参《西方文学》P411
奥登,内向直觉型的
性格,暴君型的父亲,
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安德尔的评述,三次
订婚但最终一人走过
一生
1917年7月,卡
夫卡第二次与
费丽丝订婚
卡夫卡之墓
(二)创作
1、短篇小说
分为四类:
(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
的痛苦和原罪感(?);
《判决》、《乡村医生》
(2)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
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
《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小资产阶级人物找不
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结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致科学院的报告》、
《地洞》
(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
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
《在流放地》、《中国长城建造时》、《往事一
页》、《女歌手约瑟芬,或者耗子似的民族》
2、长篇小说
《美国》、《诉讼》、《城堡》
《城堡》封面
(三)人和命运:远古时代的主题重新奏响
“人与命运”是古希腊文学不朽的主题;
经过两千多年的挣扎和奋斗,经过在漫长而痛苦
的歧路上的探索,到18世纪,西方人认为自己凭藉着
理性的力量已经可以摆脱命运的支配而走向自由;但
到本世纪初,仿佛从云端一下子跌入深渊,而且带着
比远古时代更加浓重的悲哀和绝望。
1、《判决》
2、《在流放地》
3、《地洞》
4、《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四)殉身者怎样沦落为无人理睬的戏子
《饥饿艺术家》,社会崇高精神的化身;殉身精神
的泯灭就意味着人都变成了狼和羊,社会变为狼吃羊
的社会。
饥饿艺术家在冷落中的死亡,意味着一个高尚时
代的终结,由人的动物本能统治的时代开始。
(五)《变形记》
1、故事情节
2、卡夫卡描写的的现象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
异化现象;
3、写作手法:审美情感的移入与间离
(六)《城堡》的多重解读
1、故事情节
2、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
入城堡?城堡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的
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又是什么?
(1)神学
(2)心理学
(3)存在主义
(4)社会学
讨论题
1、以卡夫卡的小说为例,谈谈你对现代主
义文学的理解;
2、卡夫卡《城堡》中的城堡的象征意义是
什么?
第四节
意识流小说
一、概述
(一)哲学心理学背景
1、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二)“意识流”一词的概念
首先由詹姆斯提出,柏格森也有相似的论述;
意识流文学的基本主张;
意识流文学的技巧: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
奇、时空跳跃、旁白等。
(三)代表作家
1、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2、乔伊斯,《尤利西斯》
3、伍尔芙,《斑点》
4、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二、福克纳
(一)生平与创作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士兵的报酬》、《在我弥留
之际》、《八月之光》、
《喧哗与骚动》、《押沙龙,
押沙龙!》
(二)《喧哗与骚动》
1、故事情节
参《热点》P397
2、主题思想
三、普鲁斯特
(一)生平与创作
(二)《追忆逝水年华》
1、多舛的命运,参《热点》P306
2、内容
3、主题思想:时间
4、思想成就
(1)首先,它是一部“时间小说”。
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
(2)表现了西方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
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感悟与矛盾心情,是当代一部分人心
理状态的真实写照。
5、艺术贡献
第五节
存在主义文学
一、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一)存在主义的特殊性在于它首先是个哲学思
潮。最初作为哲学概念的存在主义,要追溯到丹麦哲
学家克尔凯郭尔,他主张哲学应当研究个体的存在,
并把对上帝的信仰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境地,从而奠
定了宗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1925年前后,法国哲学家马塞尔把克尔凯郭尔的
思想引入法国,创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文学。
参吴晓东P44
(二)无神论存在主义
无神论存在主义就是通常所谓的存在主义,它在
思想上直接受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胡塞尔、雅斯
贝尔斯的哲学影响,在文学上则主要体现为萨特、加
缪、波伏娃等人的创作。
存在主义文学的形成,其社会历史根源正是惨绝
人寰的战争背景。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作家,都亲
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切感受到战争带给人类
的恐怖和绝望,最终使存在主义作家普遍产生了对世
界的荒诞体验,人类前所未有的悲观处境在存在主义
作家们的创作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二、文学主题
1、自由选择
2、荒诞体验
三、萨特
(一)生平
年幼丧父
与波伏娃的相遇
谴责战争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二)《恶心》:对于荒诞的感觉描绘
主人公:洛根丁
《恶心》相当出色地表现了这些人的情结和对这个
混乱世界的迷惘。由于作者只诉诸直觉而缺少对千万
混乱原因的社会学揭示,又失之肤浅。
洛根丁犹如鲁迅笔下的“狂人”,他看清世界是
“人吃人”的世界。周围人把狂人看成疯子是因为他
们自己疯了。
参《西方文学》P424
(三)《间隔》(《禁闭》)
萨特试图表现“他人就是地狱”的命题。是人与人之间互相
戒备、倾轧、欺瞒与指责的关系构成了比真正的地狱更悲剧的现
实生存境遇。
而在哲理层面,萨特还试图表现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以邻
为壑”的时候,所谓地狱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甚至存在
于我们内心深处。
当然,在这部戏剧中,作者还自觉地对自己的关于存在主义
的自由选择论进行某种修正。释迦牟尼说:“心可以为地狱,亦
可以为天堂。”人的自由选择可以指向真善美,也完全可以指向
假丑恶。因此,萨特试图表现的是,人的存在固然决定于自我选
择,但选择什么却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生命本质。
参吴晓东P53
四、加缪
(一)生平
(二)《局外人》
加缪指出,荒谬感首先表现在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某
种怀疑。
(三)《鼠役》
鼠群象征着人类始终面临的惘惘的威胁,象征着毁
灭人类的一种可知以及未知的力量,它是关于人类总
体生存境遇的象征表达。
参吴晓东P55
第六节
荒诞派戏剧
一、概述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20年代流行的超现
实主义文学和30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都对它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一)艺术主张
荒诞派戏剧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
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传统的戏剧结构,
用不合理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支离
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前言不搭后语的
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
(二)代表作家



法国的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尔、热奈
英国的品特
美国的阿尔比
二、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
1、世界荒诞,人生痛苦,是荒诞派戏剧的基本
特征;
2、作品具有荒诞离奇的故事离奇的场景;
3、荒诞滑稽的人物和反语言;
4、极度夸张的手法。
参教材P299
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
1、故事情节
2、《秃头歌女》的荒谬性:
第一、文不对题;第二,时空倒错;
第三,夫妻不识;第四,视听混乱;
第五,人兽结婚;第六,语言断裂;
第七,情节散乱;第八,历史物循环。
参《西方文学》P462
四、贝克特及其《等待戈多》
(一)贝克特其人
(二)《等待戈多》
1、故事情节
“等待意识”,并由此派生出人的焦虑、不安、无奈与绝
望 事实上,“戈多”并不存在于他们之外,而是存在于他们内
心,是他们极度空虚的心灵所需求的外化物。明知“戈多”不会
来,还要痛苦地等下去,这种信仰危机时代的悲剧人生态度,是
对现代人在一个荒诞世界中尴尬处境的怵目惊心的表现。因此,
两个流浪汉是两个现代受难者的形象。
2、为什么说《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典型代表?
第七节
黑色幽默
一、概述
(一)社会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悲观主义情绪
(二)“黑色幽默”的概念
“黑色”的内涵是绝望、恐怖、残酷和痛苦,面
对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
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
这就是所谓的“黑色幽默”。它的中心内容是,表现
世界的荒谬、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
惑、自我挣扎的徒劳等。
(三)代表作家
1、托马斯·品钦
《V》、《编号第49的哭喊》、《万有引力之虹》
参教材P337
2、库特·冯纳古特
《第五号屠场》
3、约翰·巴思
《烟草经纪人》
4、唐纳德·巴塞尔姆
《白雪公主》
5、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四)“黑色幽默”的基本特征
1、寓悲于喜的新幽默
2、存在主义的荒诞观
3、“反英雄”人物和“反小说”的形式
二、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
1、故事情节
2、“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它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圈套,一个陷阱,它隐喻了一
种悖论般的荒谬处境,象征了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
有理性的荒诞,象征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谁也看不到,
但无所不在的统治。
3、艺术特点
(1)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
(2)在创作主体与作品所表现的客体之间制造“审美距
离”,是小说又一鲜明的艺术特点;
(3)小说的幽默,还产生于作家采用的逻辑悖论的手法
上;
(4)小说的语言极有特点,作家常常将相互矛盾、或褒
贬义相对的词汇与句子故意搭配使用。
第八节
女性主义文学
一、女性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妇女解放运动;
1、妇女争取自由的步伐是与人类争取自由、民主的
进程是同步的;
2、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凯特·密利特《性别政治》,弗吉尼娅·伍尔芙《自己的
房间》,波伏娃《第二性》
美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三阶段
1、“女人气”(feminine)阶段:1840年出现用
男性笔名的女作家开始,到1880年乔治·艾略特
逝世
这一阶段妇女写作主要“是对占优势的传
统的普遍形式的模仿,与对艺术标准和艺术的
社会作用的看法的内在化”,标志是当时流行
女作家采用男性化的笔名,夏洛蒂·勃朗特化名
为柯勒·贝尔,安·埃文斯化名为乔治·艾略特;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盖斯凯尔夫人,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
啸山庄》,曼斯菲尔德,乔治·艾略特《弗洛斯
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
夏洛蒂·勃朗特
1936年版《简·爱》封面
艾米莉·勃朗特
乔治·艾略特
波伏娃与萨特
奥斯汀
2、“女权主义者”阶段:从1880年到1920年英美
妇女获得选举权的那一年
这一阶段,以反对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标准和价
值观念,提倡妇女的和价值,要求文学上的自主
权为特点;
3、“女性”(female)阶段:从1920年到现在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文学,从单一的反对男性
中心的传统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建构女性文学独
特身份。
(1)英国:伍尔芙《自己的房间》
多丽丝·莱辛
(2)法国:茜多妮·加布丽埃尔·柯莱特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弗朗瓦兹·萨冈《你好,哀愁》
娜塔丽亚·萨洛特、玛格丽特·尤斯纳尔
(3)美国:
二、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





(一)“天使”与“妖女”:传统文学中两种女性形
象
“天使”形象体现了男性的审美理想,
“妖女”形象则表达了男性对女性的鄙薄与厌恶
之情。
天真无知、任人摆布、委曲求全、牺牲自
我、美丽可爱、富有修养,但缺乏独立的人格,
只不过是男人风流生活中的点缀品。《安娜·卡列
尼娜》
女巫、淫妇、母夜叉等令人厌恶的人物;
女性主义批评以所有程式化人物作了对偶
式的分类,如处女与妓女、天使与魔鬼、夏娃与
男人是睿智的象征,女人是美貌的代称,男
人的世界是整个社会,而女人的天地却是小小的
家庭 ;
女性特征:不定型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封闭性、虔敬性、物质性、圣洁性、非理性、屈
从性、固执性
(二)从剖析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批评家意识到传
统文学的文本布满了陷阱,是男性压迫女性的一
种转换形式
肖瓦尔特的调查;“性权术”的圈套
(三)要消除男性神话,还须审视男性话语
福柯指出,语言是一种权力!
三、建立女性文学的王国
(一)从女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
受冷漠的女作家
肖瓦尔特《迈向女性主义诗学》
埃伦·莫里斯《文学妇女》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
英美女性主义率先在历史上寻觅女性,目的不是让
妇女简单地跻身于男性统治的传统,而是在妇女之间
谱写一个传统的历史;
在分析女性文学传统时,女性主义者不是袭用
父权制的美学标准,或仅仅用女作家代替男作
家的简单方式,而是旨在构筑一人个女性的框
架,发展一种建立在女性经验之上的新模式;
(二)妇女创作的三种形式
1、“双性同体诗学”:否认创造想像力的差
异和女性文学意识的独特性,追求一种独立的
写作方法和两性融合的形而上的思想。
2、“女性写作”:针对那种认为笔杆是男性
专有器械的文学父权的观点,法国女性主义者
提倡一种记录女性欲望的“女性写作”或“女
人的表达”
3、“女性美学”认为妇女创作应表现明显的女
性意识,那些否认性别特征的女作家,限制甚至
削弱了自己的艺术。它要求妇女深度在话语中书
写女性语言,以女性经验来界定女性主义批评文
体。女性经验被视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
第九节 现代主义文学总论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一)反传统趋向
西方世界的传统,指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形成
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从世俗文化的意义上讲,主要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以及十九世纪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和个人
主义;
2、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去看,主要指宗教改革后的清教运动和
清教文化。
痉挛
(二)异化主题
异化,指主体对创造物失去控制力,并被创造物反过来所支
配。
1、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一种对物质世界的厌
恶与否定。大自然和外在世界不再是美的象征,而成了被诅咒的
对象,是万恶之源。
2、人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主义文学从主体的角度表示出对社会
的全面彻底的否定。
3、人与人的关系 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一幅极度冷漠、残酷的
可怕图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刻毒的敌视,人丧失了自我本质后
成了摧残和迫害他人的异己力量。
4、人与自我的关系 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的怀疑。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人被异化成了一个平均
数,再也不能发展人的本性了。人与自我脱节后的危机冲垮了旧
有的精神和心理支柱,造成人的失常、变态和沉沦。
(三)人学精神
所谓人学精神,指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
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价值。
1、现代主义文学不再相信真善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
体。《恶之花》
2、现代主义文学对人学精神是以否定的形式来坚守
的。现代主义文学认为,过去那种对人学精神加以肯定
的信念诸如人道、友爱、仁慈之类的观念已经被残酷的
现实粉碎,在他们的眼中成了天真可笑和幼稚浅薄的幻
想,这是对人学精神的一种哀悼,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
人学精神的一种希望。
3、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不涉及理想型的结局。他们
意欲用悲剧性的结局让人们正视严酷的现实,激励人们
从破灭的理想和徒劳的等待中奋起。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人物形象
(一)非英雄化趋向
(二)人性恶趋向
恶在传统文学那里是作为美好事物的陪衬和对比出现
的。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丑和恶已不再是某些人一
时的堕落的表现,而是人的本质属性。作家们对丑和恶
也不完全进行谴责,而是将它们视作客观存在的事实,
使丑和恶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
三、“类象征”趋向
现代主义文学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已作为
某种命运的代表,或某种人生哲理的载体,表达
了普遍存在的“人的状况”。
1、异化的人
2、荒诞的人
3、孤独的人
4、病态的人
结语
60年代以来:重新寻找上帝
到明天一切会好的。
你怎么知道呢?
……
他说戈多明天准来
——贝克特:《等待戈多》
重新寻找上帝
1、从6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这个“躺在手术台上的病
人”仿佛被注入了强心剂;
2、弗兰克对西方社会历史的三阶段划分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3、科学:后现代社会的上帝
4、人沦为“社会网络”的操作对象
“我——你”
“我——它”
5、重新寻找上帝
6、戈多:一个微茫的希望
7、上帝=人本主义的复归?
资
本
主
义
的
新
繁
荣
期
科技进步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马斯洛1943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
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
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
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
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 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
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
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
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
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
需要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
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
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
得到的满足转化。
•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
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
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
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
,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索尔·贝娄和他的作品
感谢您的
欣赏与指导!
再
见
flaccus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