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及防治策略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全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及防治策略

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
及防治策略
津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控科
2010年8月10日
2007~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比较
合计
鼠疫
霍乱
SARS
艾滋病
上升
甲肝
下降
乙肝
肝炎(未分型)
丙肝
戊肝
脊灰
人禽流感
麻疹
出血热
狂犬病
乙脑
登革热
炭疽
痢疾
肺结核
伤寒+ 副伤寒
流脑
百日咳
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
布病
淋病
梅毒
钩体病
血吸虫病
疟疾
-80
-60
-40
-20
0
20
40
60
2000~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
病毒性肝炎
2
肺结核
3
痢疾
4
2006
淋病
5
梅毒
梅毒
伤寒副伤寒
7
伤寒副伤寒
梅毒
2008
梅毒
麻疹
6
2007
淋病
麻疹
伤寒副伤寒
麻疹
淋病
疟疾
猩红热
8
出血热
疟疾
伤寒副伤寒
猩红热
布 病
9
疟疾
出血热
猩红热
伤寒副伤寒
疟疾
出血热
布 病
伤寒副伤寒
10
猩红热
近年部分地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排序
大同
锡林浩特
齐齐哈尔
1
乙肝
布病
肺结核
2
肺结核
乙肝
乙肝
3
布病
肺结核
其它感染性腹泻
4
其它感染性腹泻
其它感染性腹泻
布病
布鲁氏菌病职业构成转变
2009
1950~1981
皮毛及制革工
21.01%
屠宰及肉食加
工者 12.47%
牧民 19.34%
农民 4.65%
兽医 11.46%
儿童
0.77%
学生
2.82%
牧民
14.24%
干部职员
0.53%
医务人员
0.28%
其它
10.92% 农民
70.44%
城镇居民患病增加
城镇居民
1999
2009
学生儿童发病数上升
2004
2009
4.7%
6.9%
344
1106
ICDC, China CDC
2009年中国分离菌株
省份
种型
数量(株)
标本类型
云南
羊3
2
人血标本
山西
羊3
12
人血标本
辽宁
羊3
33
人血标本
宁夏
羊1
羊2
羊3
1
2
4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河北
羊3
1
人血标本
海南
猪3
1
人血标本
广东
羊3
5
人血标本
北京
羊3
1
人血标本
浙江
羊3
2
人血标本
新疆
牛1
1
动物血标本
69
11个省区
新疆、山东
未定
羊种3型62株,占鉴定菌株89%
8+4
动物、人血标本
近年分离布鲁氏菌种型变迁
2009年分离布氏菌种型分布
羊1
羊2
羊3
牛1
牛3
2005-2009年分离布鲁氏菌种型分布
羊1
羊2
羊3
牛1
牛3
牛7
R
犬
猪1
待定
病原学结果的思考
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病牛
人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种菌,趋向于羊种3型,羊种菌一般
是强毒菌株
家畜中感染有羊种、牛种布氏菌
牛种菌在牛中有一定带菌率,可以造成人感染,但是一般
不引起发病
牛种菌容易引起社会关注
疫苗预防布氏菌在家畜仍然有作用
目前的疫苗菌株的副作用需要重新科学评价
既往猪种菌所在地仍有活动
布氏菌病的自然疫源性
天津市布鲁氏菌病发病动态
1957-1964年,人间发病69例,高发阶段。
1965-1998年,疫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33年间,仅有8个
年份有病例报告,并且病例在1-2例之间。
原因与从布病高发区(省市)购进的羊、牛等动物或
肉类有关。
1991年天津市达到了我国规定的人畜布病控制标准,并通
过国家达标验收
1999-2010年7月115例(局部出现了暴发和聚集性发病)
在出现布氏病流行的乡镇中,养羊、牛农民感染率达13%.
35
0.60
30
0.50
发病数
25
发病数
发病率
20
15
10
0.40
0.30
0.20
5
0.10
0
0.00
57 960 963 966 969 972 975 978 981 984 987 990 993 996 999 002 005 008
9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发病率(1/10万)
天津市历年布病发病状况
天津市及周边地区09年发病情况
地区
发病数
发病率
(1/10万)
北京
17
0.1
14
天津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21
3218
4768
16551
0.2
4.6
13.98
68.57
12
5
2
1
位次
16
14
2009年发病数
2010年1-7月发病数
12
10
8
6
4
2
0
静海 北辰
南开 武清 红桥
西青 宁河
疫情上升原因
传染源的引入与扩散-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
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这些家畜有确切的
感染关系
动物检疫和疫情处置工作不规范-阳性家畜
淘汰不及时,与健康家畜合群饲养和放养
,促使疫情进一步蔓延
家畜免疫接种的管理难落实
宣传教育、注重个人防护
疫情通报、及时淘汰病畜-控制畜间疫情发
展
现场督导、规范开展工作-隐性感染状况、
及早发现病例
布病病例报告的特点
布病自身的发病特点
–非特异表现
–隐性发病
–需要实验室检测
RBT/SAT
漏诊
误诊
漏报
ICDC, China CDC
疫情上升主要原因
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间防疫相对滞后
–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落后的养殖方式
–庭院散养-放牧混养-集约化圈养
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存在危险因素
布病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人间布病防治能力不足
对免疫措施科学评价不足
缺乏布病防控国家战略与规划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
布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
发热 呈波浪热型,热程约2~3周,反复数次。其它尚
有弛张热、稽留热型等。多伴寒战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
晰,而热退后反感症状恶化,抑郁寡欢,软弱无力。
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
淋漓。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汗味
酸臭。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
关节痛 常与发热并行,呈大关节游走性是布病的特点。
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病变主要累及膝、肘
、髋、肩等大关节。慢性期病变疼痛固定某些关节,造成
脊柱强直,以及肌肉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痉挛
性痛。
主要症状
1、发热:是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
发热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
状。常见有波状热型、不规则热、间歇热型、弛张热型、长期低热型
和长期慢性不规则的低热,慢性期患者更是如此。
发烧持续时间长短不等,有的持续很长,平均为2-3周。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
化,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2、多汗:也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为甚,出
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
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
3、乏力:大多数布病患者均有乏力症状,容易疲劳,而且不易消除
;由于乏力症状在布病的表现比较突出,所以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
病”,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4、其它症状
头痛:为急性期的常见症状之一。慢性期患者在疲乏无力的同时,也
经常诉说头痛。个别头痛剧烈者常伴有脑膜刺激症状。反应迟钝,记
忆力减速退。部分病人可有眼眶内疼痛和眼球胀痛等。
神经痛:多因神经干或神经根受累所致。根性神经痛多发生于病后
2—3月,患者自觉腰部及两下肢剧痛。肋间神经受累时,患者自觉剧
烈胸痛,随呼吸而加剧,坐骨神经痛时,两下肢剧痛,活动受限。
急性期常表现食欲不振,腹泄,便秘;顽固性咳嗽,慢性期患者常表
现为精神抑郁不振,表情淡漠,失眠,烦躁不安,易于激动,畏寒喜
暖,阳萎,遗精等。
布病的体征改变
(一) 骨关节系统:骨关节系统损害是慢性布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1、布病性关节病变:主要侵犯大关节,呈游走性大关节疼痛,约
80%以上的患者有关节病变,表现为滑膜,滑囊炎,关节周围炎,关
节炎和骨关节炎等,滑膜炎多发生于四肢关节,病变多位于关节囊的
滑膜,骨关节端不受侵害,病久者可引起轻度的关节腔积液,滑膜病
变还可侵犯关节周围的组织,引起关节周围炎的症状,并使关节活动
明显受限。由于关节腔内积液及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性变化,引起肿胀
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呈屈曲畸形或强直以及肌肉萎缩等。
2、脊椎病变:脊椎经常受累,多发生于胸椎和腰椎,棘突有明显的
压痛,疼痛剧烈时,患者被迫处于固定体位。
3、骨骼病变:可发生骨膜炎、骨炎和骨髓炎,多见于长骨、腕和踝
骨等,小骨较为少见。病变主要是干骺端骨膜增生和皮层增厚,病变
部位有骨质坏死形成的小片碎块,有时可形成瘘管,与结核不同之处
是病变有自家愈合的趋势。
(二) 肝脾肿大:肿大的肝脾质软或呈中等硬度,半数有压
痛。 由于肝脏损坏,可出现黄疸。经过治疗肿大的肝脾
常恢复正常,可作为考核疗效的指标之一。慢性布病患者
的肝脾肿大,往住较难恢复。
(三)泌尿生殖系统:由于炎症,睾丸、附睾肿胀,疼痛,
阴囊充血水肿,多为一侧性,急、慢性期均多见。女性患
者可发生乳腺炎,输卵管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发
生闭经,不孕等症状。
(四)消化系统:大部分患者胃和十二指肠分泌功能降低,
胃酸缺乏。胰腺分泌功能可发生障碍,酶的浓度降低,胰
岛素减少,尤以急性期更为明显。
(五)淋巴结:由于限局性或多发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多发
生肿大,有时化脓后形成瘘管,从脓汁中可分离到布氏菌
(六) 神经系统:
有些布病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
状,而且可见于疾病的各个阶段。慢性期布病患者由于久
治不愈,表现的神经-精神症状更为严重。主要表现有精
神抑郁、易激动、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容易疲劳等,
但特异性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比较少见。
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多表现为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和
神经丛神经炎等。并常可见到关节,肌肉和神经综合性损
害的表现。
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表现有大量出汗,四肢发绀,有些患
者也可有抑郁情绪的癔病症候群等,但一般不甚严重,多
数预后良好,可完全恢复。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表现为各种脑膜刺激症状,如头痛,
颈项强直等。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末夏初高发,与家畜流产季节相关
。农牧区发病率高于城市。发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
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存在自然疫源地。
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在同
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
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传播途径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
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
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
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
、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
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 ,理论上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是可以
发生再次感染。
布病的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的确定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般不能指出
病原体在何时或如何进入机体而引起发病的。潜伏期长短
的波动范围比较大。潜伏期长短与侵入机体布氏菌的菌型
、菌量、毒力及机体抵抗力等有关。一般情况下,为1-3
周,平均2周。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一年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生活在疫区的居民等
2、临床症状和体征
持续数日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游走性关节疼痛、睾丸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初筛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或ELISA、金标试验阳性或
可疑。
血清学检查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2~4周
后滴度升高4倍以上。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及以上。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分离细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
分离到布氏菌。
布病治疗
1、传统抗生素疗法
① 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
一般应用四环素抗生素类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最常用的
是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日为一疗程,可再重复1—2个
疗程,疗程间隔7天。
第一疗程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分两次肌注。此治法一般治疗后
2-3天体温开始下降,平均退热期为5—7天。
② 利福平(Rifampicin),并用强力霉素(doxycycline)治疗
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
力霉素200毫克,连续给药最短6周。
(2)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
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
疗效的判定
治愈:
(1)体温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
(3)原有布氏菌培养阳性者,应两次细菌培养转
阴。临床化验检查各脏器功能均正常,布病血清
学反应不一定转为阴性。
基本治愈:
(1)体温恢复正常,其他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消
失。
(2)体力和劳动能力基本恢复。
(3)原布氏菌培养阳性者,两次细菌培养转阴。
二 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测
虎红玻片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ELISA检测
金标检测
乳环凝集实验
布鲁氏菌病病人
人与家畜同院居住
卖生奶
清洗家畜内脏
开展工作
对本单位医生进行培训,提高意识
要求:资料齐全(通知、签到、资料、试
卷、相片)
在本辖区进行宣传工作
谢谢大家!